快好知 kuaihz

《红书》读后感锦集

  《红书》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C. G. Jung)原著 / [英] 索努·沙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9.00元,页数:5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书》读后感(一):引子

  引子

  在我向你所讲的那些年中,我一直在追寻内在的意象,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因为其他的一切皆源自这里。

  它始于彼时,随后具体发生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再重要。

  我整个一生都在详尽阐述那些从无意识中迸发的内容,

  它们就像一条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涌而来,几乎将我摧毁。

  这些内容完全超出我一生所能理解的范围。

  后来的一切仅仅是进行外在的分类、科学的详尽阐述和将它们整合进生命中,

  而那个神圣的起点,却已包含一切。

  ——荣格(C. G. Jung),1957

  《红书》读后感(二):谋杀西格弗雷德

  

西格弗雷德是荣格心目中最伟大的日耳曼英雄 他的王子 但在他的环境中 荣格变成了刺客让这金发碧眼至忠至勇惨死于他的手中 荣格宁愿杀掉自己也不想让他死去 但他还是做了 因为如果荣格的英雄不死亡 那么荣格便永远无法逃脱集体潜意识 无法逃脱无法逃避的“无能”对他的残酷打击 代表着英雄主义的西格弗尔德是一个会让你模仿他的人 但模仿者永远无法变成他自己 永远无法和无能共处 他会削尖脑袋争取一个又一个目标 直至死亡 所以荣格抹除了他的英雄 他的神灵 而后荣格重生了 他变成了自己的神灵 不再被任何人的任何思想的统治

  《红书》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当年读的是这版…… 记得的不多,当年读完有个想法“不要一直自己一个人待着,会疯掉” 最开心的一段时间是在篮球对的时候,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发泄掉一身蛮劲,没事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吃好吃的。回想起来当时是很开心的,但哪有一辈子不务正业的呀。 沉迷于团体带来的归属感,不惜把时间花在维系团体的认同,最终只会像尼亚加拉瀑布上的船,在麻痹中走向灭亡。 为了是自己不至于在到达瀑布尽头兵荒马乱,该做的事是好好经营自己,好好为幸福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做准备。而不是在泡沫归属感认同感中沉沦。 慢慢我不在天天打篮球到半夜,慢慢不参加她们的聚会,慢慢开始看自己的书。 从独自一人到走入集体到再次封闭自我,并不是因为我喜欢一个人,只是我想变成更好的自己然后遇见更好的人。(说得自己都感动了呢)

  《红书》读后感(四):短评写不下

  就单从文学的角度,我觉得这本书中的神秘的形象,有力、到位、幻梦般美丽又飘渺的语言,以及这种传道书般的感觉,就已经无敌了。 不过关于最核心的内容,可能是因为我对荣格和炼金术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想提出一点点小小的质疑。就是我觉得荣格在这些象征之中迷失了,就像他在书中提出过的状况一样。我感觉书中荣格无数次接近了最终的和解,但是却无数次的又被另一种象征,另一种对立所纠缠。与此同时,象征体系也织得越来越大,最后感觉快要将荣格淹没... 当然,以上全是个人看法,我也不知道我对荣格象征的理解是否对。不过,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对的标准不是么?正如荣格所说,不要用公式化的理论去硬解释象征,因为这种方式会让这些具有生命力的象征本身失去本身象征的生命力。 最后。即使某位朋友对其中的一切深有感触,也不要直接生搬硬套,毕竟那是在他的心中长出的花,强行移植只会使其枯萎。 因为这一切是属于荣格个人的征程,是不可替代的,正如他所说,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红书》读后感(五):一本容易走火入魔的心理专业书

  那本红色的砖头书,精美版,198,图都是彩色油墨印刷。

  它已在距离我3米内,待了4个年头。

  这是本装13利器,就像搞精神分析要去读《梦的解析》一样,我曾为自己难以理解那些容器,柱状物的象征性放下,惴惴不安,为何弗老爷子的话我那么难理解,可这是影响两个时代的书,它有着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在人类潜意识上发现新冰川一样的意义,在人类心灵上的探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再多对性和力比多的批判,颇有些吃酸葡萄的感觉。

  直到有一次,我听一位业内有名的精神分析师讲到,他学心理学10多年,有3次信誓旦旦读《梦》,然而功亏一篑,但每次读经典都有一丢丢收获,很知足。

  我有些释怀,对自己“愚钝”。

  《红书》这本神书像《梦》这样难读,你没看过没翻过都不敢说自己是学荣格的。

  而学荣格的,也是最容易把“自性化”、“共时性”、“阿尼玛”、“智慧老人”挂在嘴边的,作为初学者的困扰之一就是:很难分清他是真的体验到,还是在叶公好龙装神棍。

  搞艺术的,探究人类深层意识和情感的,翻开《红书》都会有创意的灵感迸发,毕竟灵感的交流令人震撼。

  但我想说,读这本书量力而行,毕竟荣格是个神疯子,带着思维去读,容易让大脑直接死机;而信手翻开,淡然处之,缘分到了便有所悟。

  尽管只是一丢丢,太贪心容易被吞噬。

  《红书》读后感(六):晦涩,但有启发性

  我从今年4月份开始看这本书,直到昨晚把它看完,一共用了6个月的时间。 本书的篇幅不长,但非常难以理解。我在看了三分之二后,好久没再打开过它。直到国庆期间,觉得看一本如此篇幅的书不应该拖这么久,就硬逼着自己,囫囵吞枣的,把剩下的三分之一看完了。 这本书是荣格自我实验的产物,他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从1913年开始,“直面无意识”后所经历的事物和思想过程。 看这本书,我目前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荣格“对立统一(这是我自己找的形容词,不是书中原话)”的思想,以及对“意象”(我把它理解为潜意识)重要性的描述。 关于“意象”的重要性,荣格说“意象的世界是整个世界的一半。如果一个人拥有整个世界,却没有拥有世界的意象,那么他就只拥有这个世界的一半,因为他的灵魂是贫瘠的。” 关于“对立统一”,荣格说善恶一体,明暗一体,天地一体,男女一体,阴阳一体,意识和无意识一体,……。如果你只追求善,压抑自己身上的恶,那么你是不完整的,终将遇到问题。因为善就是恶,恶就是善,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的恶,你也就无法真的做到善。其他的对立也可以类似解释。 另外,书中还提到,艺术和宗教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 这三点我主要是从书的前三分之二篇幅中总结的。至于后三分之一的篇幅,牵扯到太多的哲学、宗教、炼金术等其他知识,描述也更加晦涩难懂,目前的我还难以理解。只等今后某个时间,再回过头来重读此书。

  《红书》读后感(七):在无意义与终极意义之间

  荣格在书写他与内在自我的对话,我看到的不是他坐在镜子前,而是坐在我面前,“你要记住,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

  荣格在跟我的自我说,也在跟所有人的自我说,只是有人理解他,有人忽视他。 在无意义和终极意义之间,风暴的中心永远是我们自己。 个人向重点摘抄: ①前方还有生命的是孩子。活在当下的是成人。如果你能活出自己生命的全部,你就是成人。这时候仍然是孩子的人,他的神就会死亡。这时候已经是成人的人,他的神就会继续存活。深度精神把这个秘密教给我。

  ②荣格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认识人类的灵魂”,只有学术知识是不够的。为此,一个人必须“搁置精确的科学和脱下学术的长袍,和自己的研究说再见,通过现实的世界、恐怖的牢狱、疯人院和精神病院、沉闷的乡村酒馆、妓院和赌场、上流社会的沙龙、股票交易所、社会主义者的集会、教堂、宗教的复兴和心旷神怡与心一起漫步,去体验一个人肉体的每一种形式的爱、恨和激情”。

  ③你无法通过少做事征服旧教条,但多做事就可以做到。只要我接近自己的灵魂一步,都会引起我的魔鬼、嚼舌根的小人和搬弄是非之人轻蔑的嘲笑。他们嘲笑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做奇怪的事情。

  ④你很充实,是的,你有很多目的和渴望!难道你仍然不知道通往真理的道路只向那些没有目的的人开放?”

  ⑤看,我有一个还没有被治愈的伤:是我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野心”。

  ⑥深度精神开始对我说话:“看着你的深度,向它祈祷,唤醒死者。”

  ⑦我:“你看到了我的不确定。”

  灵魂:“不确定是一条好的道路。不确定之上是可能性。要坚定不移,并去创造。”

  关于书中所提人欲的思考:

  如果思想与感情处于对立面,那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将是自相矛盾,一个人不可能充满理性或者站在另一极点,但人们总愿意相信只可能满足其一,因此不断“灭人欲” ,以求自己成为圣人。实际上“大隐隐于市”,真正平静从来不是因外部环境的绝对清闲决定内心的自在。

  《红书》读后感(八):一本自我探索艺术之书

  原本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光有噱头的书,只是因为荣格的名声大,里面的内容艰涩难懂,所以被人追捧。我也没有很认真的对待《红书》。

  但是当我有一天很认真地打开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一个人的梦境居然可以通过这样繁复的手绘图绘制出来?而且是如此的惊艳和美丽?书中大大小小的图片有100度幅,很惊讶荣格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艺术底蕴和功力。【Image87】-【Image88】、【Image90】-【Image91】是一种对称美;【Image133】是我最喜欢的,他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美,如果仔细看的话,你会想到Alexander McQueen经典的“骷髅头”设计元素,真的很有意思,20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与21世纪的时尚设计先锋的审美竟如此相似,真是令人震惊。很可惜,两位各自领域的大师都已经不在人世。留给我们的是曾经的艺术之美。

  除此之外,我觉得荣格在《红书》里面的语言是具有诗性的,尤其是对于孤独的探讨:

  花儿在他周围绽放,新春的福佑亲吻他的四肢。

  鸟儿在他周围飞翔,森林中的胆小的动物注视着他。

  他远离人类,而人类命运之线从他手上经过。

  你很多的调解都是为了他,因为他的药会熟,药力变强,治愈最深的伤。

  为了你,他变得孤独,在天和地之间独自等待,因为大地会上升到他这里,天会下降到他这里。

  所有人都还离得很远,站在黑暗之墙的背后。

  但我能听到他的话,从很远的地方传入我的耳朵。

  他选择的抄写员很差劲,听力有困难,抄写的时候也断断续续。

  我没有认出孤独的他。他在说什么?他说:“我为人类承受恐惧和痛苦。”

  我挖出如尼文,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魔法的文字语言。文字已经变成阴影。

  因此,我拿起古老的魔法工具,热好药剂,把他们和秘密与古代的力量混在一起,这些东西聪明得超出人类的想象。

  我慢慢炖所有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根。

  我在无数个星夜中盯着坩埚,锅内一直在酿造。我需要你的调解、你的下跪、你的绝望和你的耐心。

  我需要你最终和最高的渴望、你最纯粹的意愿、你最谦卑的征服。

  孤独的人,你在等谁?你需要谁的帮助?

  没有人冲过来帮助你,因为所有人都在看着你,等着你治愈的艺术。

  我们都完全无能,需要你更多的帮助。请给予我们的帮助,这样我们才能帮回你。

  孤独者说:“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支持我吗?我要为你们能够帮回我而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帮助你们吗?但如果我酿造药未熟,药力不强,我如何帮助你们呢、我应该帮助你们。你们希望我帮助你们什么呢、”

  来我们这里!

  你为什么站在那里熬制奇迹?

  你治愈性的和魔法的药剂能为我做什么?

  你相信治愈性的药剂吗?

  请看着生命,它多么需要你啊!

  这本书我目前还没有完全读懂,但是我会不定期的拿出来翻一翻,和荣格一起探索自我。

  《红书》读后感(九):《红书》的起源

  荣格书桌上的《红书》,《红书》原本是荣格记录梦境的笔记本,因其红色封壳后被取名“红书”。

  2009年,美国经济萧条的那一年,定价高达195美元的美版《红书》,竟在圣诞销售季一举登上《纽约时报》精装非虚构作品销量榜,最高时甚至挺入前20名。

  《红书》的作者是荣格,在心理学界,他的名字与弗洛伊德齐名。但这不是奇迹发生的主要原因。

  弗洛伊德与荣格1909年访问美国,前排左一为弗洛伊德,右一为荣格,两人“平起平坐”。

  许多年后,在中国,依然会人在知乎上问:“荣格的《红书》到底有多少人能读懂?读懂的人又能在里面读出什么?据说读这本书能使一个经受无数苦难的人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

  无独有偶的是,将近100年前,荣格的朋友也对这个问题讨论过。有个朋友说,只有那些了解荣格的人才能读懂《红书》,另个人则恰恰相反,她认为这本书——

  ……是在用一个人的灵魂记录宇宙的变迁,就像一个人站在海边,聆听着奇怪且令人敬畏的音乐,但是他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心会隐隐作痛,或者为什么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堵在嗓子眼,我想《红书》给人带来的也是这种感觉,也即是一个人竭力想借助它的神圣感将自己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什么要读《红书》?

  荣格说:

  “对于我是谁,我所知道的跟你一样少。”

  这本书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

  千百年来,每个人对于自己唯一的求索便是如此。

  和自己争斗,将自己解脱,最后,让自己得到安宁。

  荣格1916年所绘《红书》内插图,是他第一幅完全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曼陀罗。

  《红书》中,是我们无助的灵魂

  作为心理学鼻祖之一,荣格是个功成名就的人。用现在的话说,人生赢家并不为过。

  他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提出的理论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临床心理学,形容人性格“外向”或“内向”这种说法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与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共同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荣格担任主席;

  荣格负责的医院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代精神分析师实习的地方……

  C.G. 荣格

  然而在《红书》中,荣格却是一个无助的人。

  那时候,荣格因为理念不同而和曾今最敬重的老师弗洛伊德决裂,友人和同事也纷纷离去,他一度出现各种幻觉,精神几乎要崩溃。

  “我彷徨了很多年,时间之久,

  以至于我都忘记了自己还有灵魂。”

  所以他决心写下自己的梦和思索,要找到自己的灵魂,和它说话,求助于它——那是唯一能够治疗伤痛的方法。

  卡皮里从长在恶龙身上的花中生长出来。上方是神庙。

  出自《红书》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你要面对自己最深层的困惑,最不愿被看见的丑陋,最无助的绝望。

  “只要我接近自己的灵魂一步,都会引起我的魔鬼、嚼舌根的小人和搬弄是非之人轻蔑的嘲笑。他们嘲笑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做奇怪的事。”

  可是,他不愿意妥协,书中的荣格恐惧,痛苦,宁可陷入清醒的绝望,也不愿退回舒适的平庸。

  最后,他胜利了吗?

  文学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荣格1914年开始写《红书》,写了整整16年。

  他记录自己的梦境和思索,书中广泛涉及的文史哲、宗教、典籍,从心理学,神话,宗教到炼金术,是荣格的内心写照,更是知识的大千世界。

  除了文字,荣格更倾向于用直觉性的色彩和形状去抵达内心。

  荣格对应着梦中场景,画下一幅幅曼陀罗。

  这是整本书最令人诧异的地方。

  初次见到书稿的美国出版商,差点“魂飞魄散”,说它“美得令人无法释手。”

  《红书》是荣格一笔笔写出来的,还是他一笔笔画出来的,像中世纪手抄书版,不光图文对照,还是花体字和装饰花纹;罗斯科就曾经深深沉浸在荣格的绘画中。

  它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学术研究,而是疯狂但让人着迷的艺术品。

  道路的能量巨大。出自《红书》

  一开始,荣格只把这份手稿给一些密友看,他们都大为赞叹和受益。荣格去世后半个世纪,他们决定出版此书。

  如今100多年过去,国内的引进版第一次有了唯一一版一字未删的原版书。

  为了保证其中图像的质量,特地采用大开本特种纸全彩印刷。

  更重要的是,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经过13年的努力,写下多得让人咋舌的注解(前言和导读就有94页),只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读懂《红书》。

  书一出版,就登上亚马逊宗教艺术分类第1名。

  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依然愿意去读那么厚的书。

  阿门,你是开始也是结束。出自《红书》

  我们的《红书》

  荣格停笔《红书》的时候,也是他决定出来积极面对世界的时候。

  面对这无常世界,他觉得他这才准备好了。

  你呢?

  你是否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一刻心会忽然隐隐作痛?

  为什么自己还是不满足?

  为什么在拥有越多的路途中,愈发觉得虚弱和疲惫?

  “唯一的道路就是你自己的道路。”

  迟早有一天,你会翻开属于你自己的《红书》。

  《红书》读后感(十):读懂《红书》

  读懂《红书》

  “我的同时代人无法领悟我幻觉的意义,因此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匆匆赶路的傻瓜。”58年过去,现代人依然很难领悟荣格幻觉的意义,但历史已经确认了他的伟大。大师的阴影下,几乎所有人都像是一个傻瓜。

  我不是个聪明人,但还好我慷慨地在超个人心理学上花费过四年的时间。《红书》的大部分地方我还算明白,读起来了然于心,有少数地方目前还不能理解。我勉强追踪着荣格的脚印,写下了第一遍读书的理解。通常在数年之内我不会再读第二遍,希望第二遍早日到来。

  第一卷

  主题:英雄之死。

  诠释:从时代精神到深度精神——发现深度。

  解释 :英雄是时代精神的定义,但是时代精神往往有其时代局限性,只适合在某个时代存在。被时代定义的英雄所限制,只能模仿英雄,在新的时代回头望去,只能看到单薄。

  还有,时代精神在定义英雄的同时,还会压抑不合时代要求的渴望。英雄是完美无缺的,这些不为时代接纳的渴望会被从英雄身上剔除,使得英雄成为不真实。实际上是时代精神压抑了它的阴影。超越之道就是杀死英雄,接纳英雄的阴影部分。

  此外,第一卷中还散乱地涉及到发现深度以外的其他问题,并在第二卷中得到了系统的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二元对立,语言的限制,知行一体等。

  遗留问题1:莎乐美-蛇-以利亚是eros-logos的象征,贯穿整本书,并在不同部分以不同形态出现。这组对立的形象的意义不仅限于我们通常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理解(当然也许是我的理解深度不够),这是目前暂时不能讲清的地方。

  第二卷

  第一章至第七章主题:魔鬼(红人)-隐士从对立到同行。

  诠释:上下合一。

  解释:魔鬼是下行者,下行者追求快乐,认为修行是无意义的自寻烦恼。隐士是上行者,上行者追求苦修和抑制欲望,认为享乐是没有意义的堕落。但单纯的苦修是对生活的恐惧,单纯的享乐使得此生没有价值,生活之乐和修行之乐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下行者接受上行,上行者接受下行。魔鬼和隐士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失的部分,才是走向完美的契机。

  第二章的学究和女儿是魔鬼与隐士的中间环节,也即魔鬼-女儿eros-学究logos-隐士,彼此互为魔鬼。第三章的普通人是你我尘世中人的形象,我们在魔鬼盲目的乐观中过完一生,知道面对死亡的来临,才意识到寻求生命的意义多么重要。

  第八章至第十章主题:吉尔伽美什的受伤和康复。

  诠释:科学和信仰的互补。

  解释:西方人的理性走到尽头,科学无法给人提供归宿。东方人则停留在盲目的信仰中,对信仰缺乏理性的反思,使得信仰经不起质证。追求理性的西方人向东方人学习体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东方人向西方人学习科学。将东西方的文化整合在一起,对于双方都是很好的解决之道。

  荣格给出的答案是,像康德所说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为咒语留下地盘。

  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主题:重生。

  诠释:阴影的圆满。

  解释:接纳阴影使得人能够重获自由。接纳邪恶,就能创造自己的神。

  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一章:找到神性。

  诠释:穿越深度。

  解释:依次走过从原始的(献祭)、宗教的(图书管理员+厨娘)、理性的(教授)、二元的(愚人和言语之网)状态,穿越所有深度;以接纳阴影(基督+他者)的方式,通过魔法,在象征中找到神性。

  遗留问题2:第二十一章魔法师P450以下出现了一些陌生的意象,目前不能理解。

  审视

  主题一:内部的对话。

  诠释:穿越深度。

  解释:无。

  主题二:对死者的七次布道。

  诠释:基础理论。

  解释:

  521,第一次布道,分化(缺整合)

  527,第二次布道,二元的一体

  530,第三次布道,一体的二元

  533,第四次布道,从一到多(对从多到一持反对)

  537,第五次布道,个体/团体,灵/肉

  539,第六次布道,

  541,第七次布道,

  遗留问题3:最后两次布道不能理解。

  以下是给我自己用的。

  附一:《红书》与塔罗。

  我注意到《红书》中出现了大量的塔罗符号。对于塔罗我仅知皮毛,不了解塔罗牌背后的象征来源,只把大阿卡那有关的象征简要记录一下,也许日后有用的着的时候。

  魔法师-大母神

  女教皇-伪装成教皇的女人。P240

  女皇-权力,大地,母性

  皇帝-酒神,权力

  教皇(公牛)-吉尔伽美什

  恋人-阿尼玛/阿尼姆斯

  战车-

  力量-

  隐士-P196,P214.

  命运之轮-P422.

  正义-英雄,P140,P196.

  吊人-基督,P373。

  死神-

  节制-物质,精神,P108.

  恶魔-P188.

  塔-波林根塔楼。

  星星-希望,天球。

  月亮-

  太阳-

  审判-复活,P300.

  世界-

  愚者-P365.

  附二:几个多次出现的意象,第二遍读时应当系统分析一下。

  儿子。P516是最主要的解释参考。

  献祭。

  吞噬/吃。

  子宫/空洞/容器。

  附三:看书的速记。零散的纸张怕丢了,扫描一下存个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书》读后感锦集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美文

 “宪法日”让宪法深深的植入人心

 “宪法日”让宪法深深的植入人心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展开)

美文

 《异能》观后感100字

 《异能》是一部由保罗·麦奎根执导,克里斯·埃文斯 / 达科塔·范宁 / 卡米拉·贝勒主演的一部动作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展开)

美文

 一本正经的欺骗,一本正经的敷衍

 文丨将爷  如果老将今天不是看自媒体,也真不知道广西暴雨会有那么特大——3秒就能让房屋坍塌了,眼前是一片泽国茫茫。  我更没没想到,才进六月门,就会发这样大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