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精选

  《中国梁庄》是一本由梁鸿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梁庄》读后感(一):尬讲

  

全书尬讲煽情的成分多,套用一些社会学的理论来呈现,加之文学化的加工,使得本书内容沦为符合理论、迎合大众的抒情!本书作为文学作品还好,作为抒发乡村情节的通俗读物也行,但是如果从社会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借鉴价值的视角来看,不读也罢。可能这与作者是搞文学的教授有关吧。当然,也不能苛责太多,因为作者的目标就是尝试着想去展示中国农村在变革中的变化,或因离开土地太久,或因文学的技术化处理高过了农村了真实,或者说农村的真实太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吧。

  《中国梁庄》读后感(二):敬佩

  在农村多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它有无尽的故事——藏在午后妇女们特意压低的切切嚓擦里,藏在晚餐时男人们的酒桌上。还有一些像是被遗忘了,可又会被突然提起,用于佐证写什么;有一些像是永远不曾被人知晓,又像是永远融进了村庄的血液。

  一直很好奇农村的精神结构。虽自称农村人,但似乎从小就与它有疏离感。不喜欢小动物,不与其他小朋友疯在一起。不断地进进出出,好奇、不解、怜悯、不屑,兼而有之。

  梁鸿用更加专业、更深入的眼光来看待梁庄。喜欢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的内容和思考,更是因为作者做了一件我想做又没有勇气且无力去做的事情。

  《中国梁庄》读后感(三):我终将离梁庄而去

  熬夜把中国梁庄看完了,闭上眼书中“我终将离梁庄而去”反复在脑子里出现。根据梁庄我看到了很多个村庄的发展变迁,我可以明白作者的不安,以及每次回到梁庄感觉自己是这个村庄的人却又感觉不属于这里。七岁随父母在城市里上学后,便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回去便喜欢去找朋友疯玩,那个时候总是会和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打成一片。后来随着年龄每次再回家便感觉到了疏离感,当上班后更没有时间回去。在过年按照老一辈的规矩,便都要回去过年,每次拜年看着爷奶给介绍这是谁家的儿媳妇,谁家的孙子,看着陌生的面孔,我便知道我的根在这里,可我却并不属于这里了,当我的家人不在后便连根都没有了。 这是以前的我不曾思考的

  《中国梁庄》读后感(四):是一本相见恨晚的文学作品

  「我们终将离梁庄而去。」 从边陲小镇工厂职工社区的童年生活,到去往东部的大学,再来到魔都打工,读梁庄再亲切不过了。尤其是这句「将过去连根拔起」,深有共鸣。身份认同的矛盾在青春期以后的生命中是不断出现的。 maybe这不只是一个矫情的identity issue,而是影响人群基数庞大的文化和经济问题。 很多criticism集中在书不客观、不社会学,我个人而言,还是可以给文学多一些宽容,尤其是这样有生命力的非虚构写作。即使它带着「东方学」的想象去建构农村,它也因此具备更多的可读性,影响到更多的读者。此外,作者在2013年的附录也注意到并说明了这个问题。 总之,是本相见恨晚的书。

  《中国梁庄》读后感(五):现代与传统

  2

  《中国梁庄》应该是《出梁庄记》的前传,在商品经济浪潮和现代化的猛烈冲击下,故乡梁庄已然凋敝,乡土记忆也日渐迷失,故而有了《出梁庄记》背井离乡的浪迹故事。

  虽然作者在《前言》里警惕“先验的意识形态”——叮嘱自己认识“事实”的“虚构性”,所谓的“事实”往往是由论者先验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所决定的,所有的叙事都将是文学的,或类似于文学的,而非“真实”本身,但很可惜,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遵守这一点。如果说第一章《我的故乡是梁庄》以口述记录的方式,最大可能呈现了真实,那从第二章起,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伤怀与感叹,对于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与文化功能的更迭,怀着一种绝望、暗淡和恐惧。被平地掘三丈的砖厂、日益严峻的河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都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以发展的方式解决,而不能停滞。这应该是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另外的代价。我们要做的,就是是权衡利弊,做出最优解。

  《中国梁庄》读后感(六):梁庄中国

  

作者描写的梁庄梁庄人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梁庄,更是整个中国县镇农村的投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农村生活,但从大部分的五四后的国内文学、纪实文学以及非虚构等,也多少窥探了我国农村生活之大貌。作者用的大量的笔墨刻写了梁庄的环境之简陋、落败,和人气之衰退、消散,用各式各样但本质上又千篇一律逃不过人权情的故事,排山倒海般放电影似的将这些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的纠结情仇恨展现出来。就像作者所写的:每一次回去都待一会,每一次待久了都想逃离。 肉眼可见,我们的发展是迅速的,房子盖的越来越快,楼层堆的越来越高,手机电器的普及率越来越宽广,九年义务教育也减少了文盲的占比率。文化与思想的发展虽慢,在当今的农村,仍然有顽固不化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女性的不尊重、人性价值的物品化、医疗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引起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儿童犯罪、自杀心理扭曲等,但进步也是有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要转变需要耗尽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世界是否会更好,需要靠经济作基础,文化发展为上层建筑。

三星是因为作品没有太多实质性,作者用连续性大量的故事堆砌,几十个故事这么读下来,难免会有些厌烦,若是能够有些个人思考和客观评论,会更好。

  《中国梁庄》读后感(七):中国梁庄

  

作者对自己家乡的走访调查,梁庄可作为中国广泛存在、逐渐衰落的乡土社会的一个代表。在梁庄,被破坏的生态,被污染的环境,留守儿童近乎干涸的心灵状态,外出务工的青年,固守农村的“闰土”,基层乡村政治,信教问题,乡村文化的断裂。作者几乎是在用缅怀过去的心态来感叹当下农村的缺失。这样感性的心态流露随处可见,哀婉、遗憾和无能为力诉诸笔端,作者的重返已经带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但好在刻意摒弃了鲁迅式的启蒙心态,是以同理心在审视这个梁庄

作者揭示出,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的虹吸。城市是财富的聚集地,是现代化的象征,在经济上全面压倒了象征着愚昧与落后的乡村。梁庄里大量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城市做工提供的收益远远高于埋头耕田,不去城市,很难改善生活,建房子、养孩子都是现实考虑,只有城市务工来收益。年轻人的缺乏使农村失去发展活力,衰退的农村必须要接受城市代表的现代化规范。正如第一章所记载的横亘在两个村庄之间的高速公路,那不是为乡村而建,但乡村在付出血一般的代价后必须要学会适应和敬畏这条公路。乡村在现代化的侵袭下一退再退,舍弃掉的还有农村脆弱的文化自信,传统耕读文化早已荡然无存,原有信仰体系的崩溃无法重建,基督教在乡村受众越来越广就是明证。

梁庄代表的古老的中国乡村,在走向衰落,也在艰难转型,这本书提醒,在“衰落”与“转型”两个简单的名词后面还蕴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残酷的真实。

  《中国梁庄》读后感(八):知识分子的“高”视角

  很好读的一本书,一晚上就读完了。 比起学术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散文、杂文集。作者的初衷是想保持理智客观的态度,但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怀着一颗文人敏感善良的心,还是难免对叙述对象动情。 以知识分子的目光审视千疮百孔的乡村社会,难以避免的就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怜悯、惋惜。比如作者十分怀念儿时长着莲藕的水塘,数年之后家乡水塘、河流的污染、消失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村民的愚昧或对财富的追逐,一定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掘。况且,“俯视”本身就带有一定令人不悦甚至残忍的色彩。 同样地,知识分子在俯视底层社会的芸芸众生时,也更容易高屋建瓴地捕捉到为其所掩盖、忽视的东西。比如留守者的内心世界、强奸案中各个当事人的态度——同阶层的普通旁观者在平齐的高度对事件和人的心理的认识很难达到同样的深度和广度。 我想起大学民间文学的老师跟我们讲她去田野调查,带上烟酒与村口大爷聊上一聊,聊着聊着才能渐渐融入这个环境。作者的父亲就是村子里的一部“活字典”,这是调查研究极大的便利。作者不仅记录还原了来自父亲等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源,还探究梳理了很多村里的事件、采访那些当事人,甚至忠实还原了很多村民的土话,鲜活生动的乡村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关乡村症结的问题,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引人注目而且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作者还不具备专业社会学家或卧底调查记者那样解决问题或反映真实的能力,或者说在书中没有体现。回到开头的话,不将其看做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也就没了缺乏理性和深刻的种种问题,还是非常好读的,让我们看到了诺大中国不容忽视、长期被呼吁也被忽视、沉重又深厚的一面。

  《中国梁庄》读后感(九):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学,结构清晰,非常好读,整本书有八个主题八个章节,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小故事大致分为人物自述和作者议论。但正如作者所说“梁庄是我的故乡,它一开始就是情感的、个人的、文学的‘梁庄’。”,叙述起来难免抒情多于思辨。

  作者回到故乡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乡村政治精英等几大主体的采访,从不同方面去还原梁庄的“真实”状况。第一章介绍了梁庄的基本情况,家族与人口构成,历史与环境。第二章讲了梁庄的现状,为了发展经济建砖厂挖沙厂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挖土挖沙,掘地三丈,河流改道暗流涌动,坑塘变淌着黑色淤流的污水坑。第三章讲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第四第五章讲离乡青年和留在家乡的青年。第六章讲乡村政治的代表人物。第七章讲乡村的信仰与新道德问题。第八章讲故乡的新变化、新生活。

  作者注重真实,这种真实既是她个人经验意义上的真实,也包括对现实的观察、思考与表现。她告诫自己要避免以自己的知识体系凌驾于村庄生命和生活之上(先验主义),因此采用了人物自述(口述实录)和方言的方式,减少干扰。使得本书通俗易懂,如同在看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春梅的故事,写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婚后即外出打工,长年不回,女的在家因思念、猜疑,以及被村里人议论羞愧而服毒自杀的故事。

  《中国梁庄》书写了当下中国村庄的普遍性命运,它让我们感同身受,辗转难眠。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文化上的凋落,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突出,环境被污染,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村庄失去了魂魄和凝聚力,人们为追逐金钱而四处奔忙,人去楼空,村庄成为了“蓬勃的废墟”。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我们都是乡愁的记录者。

  《中国梁庄》读后感(十):共鸣

  生在湖北襄阳的一个小村庄,正好距离河南挺近的。作者所写的这些,除了政治方面的,都很有同感。村里的很多堰塘都干枯了;以前的老房子都荒废了,很多家庭都盖了三层小洋楼搬到公路边上;村里的小学以前到六年级都有,我们上学的时候只有三年级了,再后来,也是垮了,学校的操场老师们拿来种菜了,破败不堪,再没有了文化氛围;我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养大,爷爷奶奶也毫无怨言的养了四个孙女儿长大;我的村里也有一个脸上长了疙瘩的男人,住在村子后面土屋里,虽然好奇,但是从来没打听过他的人生故事。信基督教,我们那边也叫信主,提到信主的人,村里的人也都有一种鄙视的感觉,认为他们到处跑,不好好过日子。。。

  和后面的比起来,作者的第一章显得有点乱。人物太多,太复杂。但是整本书写的很全面,经济,道德,政治甚至农民的性需求问题,都有涉及。作为一个文学家,作者没有过多的评价,更多的是记录,是展现农村的现状和村子里各色人物的人生故事,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客观的描述、展现社会现实,让更多人看到问题,看到真实情况,就是作家的职责所在。

  我每次回老家也是一种怠倦的,懒洋洋的,往下沉的感觉,站在自己家里后院爷爷奶奶开辟的小菜园里,静静地看着夕阳的时候,或者夏天听到外面蝉鸣,鸟叫的声音,看着杨树树叶被风吹动,又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的时候,我也总是觉得悲伤,凄凉,感慨。

  也同作者一样,回去之前我总是下决心多呆一段时间,回去之后呆两天,除了见到爷爷奶奶的开心之外,就是一种慵懒、没有精神的感觉,过不多久就匆匆逃离农村回到城市,继续快节奏的生活。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自己幼年时期生活的那个村庄,不断地回忆起村里的各种人和事,忆童年,忆我的村庄,值得一读,非常推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在梁庄》读后感精选  梁庄  梁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像是一杯水的沉淀

 总会有一个人不会因为你的外在,学识,家庭等等喜欢你,而是因为爱你所以爱你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沉淀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美好,做一个值得让别人把目光留在你身...(展开)

美文

 煤与矸石的对话

 在井下高速运行的运输皮带上,矸石握着煤的手,泪水涟涟的说:“兄弟啊,我们在一起相依为命几万年,今天就要分别了,从今以后我们兄弟的境遇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展开)

美文

 那些年,那些夏天

    午后蝉鸣,大人们总是在夏泛中沉沉的睡去。对于活泼好动的孩童来说,这是他们一天中期盼已久的时光。一动也不动躺在床上,双眼无神的望着天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