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1000字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是一本由[英]罗伯特·希思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34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一):广告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购买决定的

  文/菽麦

  广告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种解读。就本书的观点来说,无论是你在电视上、报纸、户外还是网络上看到的,这些广告都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我们,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广告已经影响到了自己。

  比如麦姐现在宝宝快出生了,准妈妈们都会提前准备一些宝宝的用品,给宝宝用的东西妈妈们都会精挑细选,都希望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之前对这些肯定都不是很了解,那我们在买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会向一些有经验的妈妈们咨询,或者在网上查询相关的信息问, 在这些不同的选择中进行判断,我们会根据自己听过的一些广告,选择相信某一种品牌。如果说有人推荐的品牌平时连个广告也没有,他们的信息也查询不到,那么我想它再便宜妈妈们也不会买的。

  而现在的广告做得也是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有故事性,大家也更愿意看, 对现在的社会,新媒体的力量在逐步的发展。那在新媒体上的广告,更是潜力无穷。像病毒式广告、通栏式广告、植入式广告等等,现在网页上你随便打开弹出式广告,也许你会很讨厌他,但是我们却无法阻止这个广告在无形当中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

  可以说,潜意识诱导术在广告中的位置很重要,但刚开始,却鲜有人发现这个影响,因为影响人们决策的广告因素实在太多。

  我们很难弄清“看”和“看见”这两个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两个不同的变量可以组成四组不同的情况,例如:一个人能够看了也看到了,看了但是没看到,没看也没看到,或者也许没看但是看到了。

  没看但是看到了这种情况涉及到周边视觉与有意视觉… 一个物体只有处于三弧度以内才能被看见,而在不自觉情况下看到的东西就是周边视觉。你不会察觉到自己看见了些什么。之后你也许还会否认自己看见了。很多人口中的阈下知觉就是单纯的周边视觉。例如没看却看到了,没意识到自己看到了。

  这种就像我们对很多广告,有的能朗朗上口的说出它的广告词,有点甚至不承认自己看过这个广告,但是自己却无意识的买了他们的东西,比如耐克的广告。一个小对勾和一句“just do it”,我们很多人都不会承认自己买耐克的东西,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广告词。但它确实在潜意识中影响了我们的购买。

  综上来看,《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一书,值得广告人学习下,里面运用的心理学也同样值得研究,万事要看到现象后面的本质,即我们购买决定的背后,是由什么影响的。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二):羊羊羊和真空里的球形母鸡

  08年春节的时候我看到了让我辣眼睛的一部广告——恒源祥的羊羊羊。

  印象里这个老牌子以前一贯的风格应该是:绿色牧场,跑着白色羊群的背景,“羊羊羊”的画外音和拉长版的男声“恒~源~祥~”。然而那一年不知道是哪家广告总监的脑子被门挤了还是恒源祥的高管中风了,在春节黄金档广告时间,恒源祥把十二生肖都读了一遍:“羊羊羊”、“猴猴猴”、“鸡鸡鸡”……不知道这个牌子是做羊毛织物起家的话,一定会脑补出一个春节动物园大逃亡、羊身上坐着喉、喉手里抱着鸡牵着狗的画面。

  以上描述不一定准确,因为我实在没有勇气再经历一遍这个摧残身心、且长达60秒无意义重复的感官折磨了。在这个广告成功看吐了全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之后,恒源祥的总经理是这样答记者问的:“这个广告的创意时间虽不长,但却是理性和科学的,我们是和中国科技大学有项目合作,内容之一就是脑电波对信息的记忆程度,这个广告的制作是在正常人心理承受范围之内的。”

  我勒个去,我的八棱梅花亮银锤呢?来人呐!把这个总经理绑上、24小时循环播放这个神之广告,然后我们再来看是不是真在“正常人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你现在去搜这则广告,案例分析前面大多有个形容词,叫做“恶俗”。很好,这很恒源祥,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现在一看见恒源祥,我就头晕想吐。人家晕机,我晕羊羊羊。

  恒源祥的这则经典失败广告,就可以很好地用这本书中的理论来解释:广告设计者一心想生搬硬套脑电波对信息的记忆程度,却忘记了情绪本身的巨大能量。确实,你成功地让我记住了羊羊羊,可惜,你让我把羊羊羊和头晕恶心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这则广告播出后的销售数据的话,根据这本书的理论,应该会和广告设计者的目的背道而驰。

  如果恒源祥的高管在拍板这个广告之前看完这本书的话,这场惨绝人寰的全国精神污染大概是可以避免的。虽然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看上去像是在告诉我们“广告中的创意和故事并没有那么有用→真正影响购买行为的是大范围高密度覆盖购买者的目之所及”,正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决策;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才真正解释了这个违背直觉的结论背后的真正原因,仅仅覆盖潜在消费者的目之所及、抓住他们的被动理解是不够的,你需要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态度,抓着他们的手从钱包里掏出钱来乖乖购买你的商品。所以O2采用蓝色背景里的气泡调动冷静舒缓、而不是黑色的乌烟瘴气;米其林轮胎用婴儿调动安全和舒适感、而不是五十岁的抠脚大汉。

  从这个意义来看,恒源祥其实是被科学给耍了一道。下次读paper的时候,不要忘了任何实验本质上都是在模型中进行的,需要控制变量。就好像美剧《生活大爆炸》曾经讲过的那个笑话:

  有一个农民发现自己养的鸡都出问题不下蛋了,找一个物理学家帮忙。物理学家做了一番计算之后宣布我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只对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有效。

  使用一个简化的模型去模拟真实世界,就要做好真实世界糊你一脸的准备。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三):嘿,You!别想摆脱广告~

  ”如果我们忘记广告内容或选择漠视该广告,那么广告就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影响

  讨厌广告的你我,多多少少心里都曾这样想过吧。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来看“忘记广告内容”的可能性——

  当你饥饿时候,你的大脑会告诉你:“士力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

  当你要约会之前,总是习惯来片绿箭,因为:“口气清新,自然亲近。”

  这些广告你分明是想过目即忘,关键时刻,却又偏偏想起。

  至于“选择漠视该广告”,

  曾经听某车行的朋友说过一件有趣事情,有一阵他们车行奔驰卖的特别好,

  更有意思的是,买家基本来自同一个村落,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奔驰的广告,就更不要提什么自己主动“漠视”了,

  但他们知道一点——俺们村有钱人,都开这车。

  那位说了,你这例子举的不恰当啊。

  “俺们村有钱人,都开这车”,这不就是变相的奔驰口碑广告么?怎么能说是漠视呢?

  Good question!

  要回答这个反问,我们恐怕就要把问题上升到另一个维度了,即——

  广告的狭义范围和广义范围。

  所谓狭义范围的广告,很明显,就是商家自己有意而为之的广告

  无论户外,PC网络或者手机端,这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广告,无论是内容或者构成元素,往往都有着明显的商家自我曝光痕迹。

  至于广义范围内的广告,则更多可以归结为——

  只要这条信息在潜意识的心理暗示层面有利于商家信息传播,即可被认定是广义范围内的广告

  我们常说的口碑营销,即是属于这样的范围。

  上文“俺们村有钱人,都开这车”的性质,亦是如此。

  Robert Heath教授想必也是支持这一观点的,不然《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也不会有个“广告人的潜意识诱导术”这样的副标题。

  本书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用户受广告引导的过程。它不仅对理论研究存在价值,对实践应用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今天的广告,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受众的喜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牌商打出来的广告获取粉丝芳心的能力也越来越弱,

  作为广告人,不仅会为此陷入深思,

  也比谁都更渴望新的可能出现。

  市面上讨论此类问题的书不可谓不多,但像Robert Heath教授这样一针见血的,

  却是难得。

  如作者所言:“对广告从业者而言,你所有的努力都是想影响潜在消费者的思维。宽泛说来,心理学是思维的科学艺术是创作,而科学是明白创作的原理,或是对过去创作的解释。如果我们能找到并表达广告艺术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那么就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在广告艺术之中加入科学。”为此,Robert Heath教授甚至在列举了大量案例用以说明之余还缔造了“潜意识诱导模型”授人以渔。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四):好的,我也知道一点可以怎么看广告

  广告是用来说服你的吗?不是的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广告学的门外汉,所以这本书说的很多理论我都是第一次听,与心理学交织在一起探讨有点儿意思。

  觉得好的地方:

  1)每个章节结束后都有一个小结,以及与下一个章节的衔接。 感觉非常像课堂的模式一样,非常易于总结理解;

  2)结构图层层递进,非常清晰把所有理论都串联起来

  3)有很多广告的例子/实验用于佐证观点。

  觉得不够好的地方:

  1)个别广告论据的分析展开有点太单薄。有时候会觉得“咦,好像也不足以用来支撑这个观点呀”

  2)后来发现确实是作者在讨论不同的广告模型,同一个例子可以从不同的模型角度去解释。那么我在想,如果有不一样的例子或是同一模型的正反例子对比就更好了。

  我学到的:

  1)广告发展历史:从纸媒-广告牌-车身广告等开始发展广告模式。广告一开始被认为是销售的一部分(销售理论),强调说服模式,AIDA(Attention-Interest-Desire- Action),认为消费者要先被吸引说服然后才会受到影响,进一步改变购买行为。后面又发展成ATR(Aware-Try-Reinforce)模式,强调广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

  2)广告不需要有明显的说服作用也能起效。举个例子,广告里不含产品信息/优势介绍,但可以影响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雷诺Clio)。

  3)注意力等级与学习模式: 注意力高的时候使用的是主动学习模式,注意力水平低的时候是被动学习模式,完全没有注意力(阈下曝光)的时候才引导是(潜意识)内隐式学习。主动学习调动到的认知资源最多,被动学习调动的认知资源小,主动/被动与思维活跃程度有关。对于广告而言,注意力水平低的广告更容易影响消费者,更容易在大脑里储存记忆。 调动注意力低的广告,内容多与创意有关,容易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联系;调动注意力高的广告,内容多与认知(产品性能/特点/优势)有关,消费者需要调动较多认知资源,容易产生辩驳,对品牌与消费者对沟通有干扰作用。创意使我们对广告的注意力程度更低。

  4)潜意识情绪沟通。情绪沟通对于广告来说有非常不易察觉但重要的营销。包含三种模式:情感刺激(刺激源:音乐、动物、广告语等)--在潜意识中与品牌产生相同的情感价值;品牌关系影响—后设沟通与品牌依恋,创意让广告“后设沟通元素”从而产生品牌依恋;情绪影响:在所有理性决定中,情绪都充当守门员的角色,即情绪要产生认同。直觉模式与微妙的/情绪性的/掩饰性的的行为相联系,广告通过与情感元素的联系,诱发潜意识进而影响消费者。

  5)决策模式:决策模式划分为两个系统: 沉思系统(大脑皮层控制—需思考品牌及产品优缺点)及自动系统(边缘系统控制—不需要分析,有人用过/有人推荐过)消费者在做出决定的时偏向靠自动系统,特别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6)潜意识诱导模型: 广告通过各种方式(创意降低注意力、建立情感标记、影响情绪、后设沟通等)用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消费者,建立品牌与消费者在潜意识层面的内隐式记忆,在消费者下次见到产品时,不自觉地选择收到影响的产品。

  我觉得作为品牌方日后工作可以思考:

  1) 如何在广告/软文中埋入更多更多刺激情感标记的元素,建立某种元素与品牌的关系。

  2) 创建更多“后设沟通”,建立品牌关系,提升品牌满意度是广告的目的。

  3) 既然是潜意识影响广告还是应该无处不在,尽可能多的刷刷存在感。

  gt;>>>嗯再多看/做几个广告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五):《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讲了些什么?

  什么叫广告

  广告,即广而告之之意,它是为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以上是正经八百关于广告的含义。而说到广告,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它的呢?

  平时看电视,广告时间你们在做什么?开着电脑上网看到广告你们的反应是?对于一些软件中自带的广告你又会怎样?

  说说我自己吧。我对广告还是保持一个比较正面的想法,当然,这个的前提是有时候我希望通过观看广告而得到灵感。大多数情况下,我对广告并不会太过感冒。尽管知道是这样,但我从未想过为什么,直到看了《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

  不仅仅如此,我原本的一些观点也被《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刷新了一下。挑了三点和大家说下:

  1. 我们倾向于不关注广告,因而也无法记忆及解读广告中的有效信息。

  关于这一点,相信仔细阅读以下克鲁格曼的观点你就能明白:

  也许先弄清“看”和“看见”这两个字会促进对以上两个概念的理解。这两个不同的变量可以组成四组不同的情况——例如:一个人能够看了也看到了,看了但是没看到,没看也没看到,或许也许没看但是看到了。(Krugman,1977)

  书里通过不少理论也证明这么一件事:我们并不关注广告。一来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广告,二来其实在广告中,我们并不会看到关于这个品牌的负面信息。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广告中得到什么有趣而新的信息,这也让我们更希望花些精力去做自己认为更值得的事情而不是看广告

  2. 以情绪后设沟通的方法刷好感。

  广告以情绪后设沟通作为开始。有可能广告本身表现出的情感和影响我们对品牌感觉的方法,也可以是广告附加的情感价值成为观众对品牌的依赖,从而拥有与之相同的情感价值。

  所谓的后设沟通,可以拿印有品牌名称的空白报纸页为例。品牌的名字就属于沟通,而后设沟通则相当于在空白页刊登品牌名字的行为。这个行为你可以解读为“你无须了解我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我自信无比,财力雄厚,所以可以买一整版的报纸页却什么都不写”。

  这一观点的意思是,我们容易受到事物的影响,一道广告的成功有可能是里面令我们动容的音乐,有可能是那只惹人怜爱的小狗,这些都能让我们增加对广告的好感。当然得运用得好,具体的话作者提到三种途径,不过在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书。

  这种微妙的潜意识诱导我们是极其难观察到的,而这种通过情感后设沟通表现出的对品牌态度的微妙情感能潜入我们的脑海中,并保持很长时间。一旦某天我们要选择购买某一产品而举棋不定时,我们便会直觉地选择好感度更好的品牌。

  由此,也引出了第三点。

  3. 我们很容易受到广告影响广告诱导了你的潜意识),如果想降低广告对你的影响的话,你可以多看广告

  当你去关注电视等播出的广告,认真看广告牌……当你认真寻找电视节目和电影里的植入产品……当你看得越多,你就越能辩驳你的所见所闻,那么广告对你的影响就会少一些,从而你会发现,你的潜意识被诱导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最后,关于书本身再说两点:

  1. 书其实挺教科书的,不过作者语言十分亲切,并不是像很多专著或者教科书的撰写者那样“高高在上”。

  比如第五章里,作者直言“在这一章的开始,我首先要向读者道歉。首先,我要向学过心理学的读者们道歉,因为我一直在重复你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心理学理论。其次,我要向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读者道歉,因为我将运用数不清的心理学术语。这是因为记忆心理学与广告心理学一样,都是非常复杂的”。

  2. 大大一个赞的是每一部分后作者会配一个总结图,这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六):相信你的直觉,顺从你的渴望

  在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广告可以说无处不在。打开电视,插播广告、滚动广告、标识广告扑面而来;打开网络,弹出广告、页面广告、轮播广告目不暇接;走在街上,高炮广告、公交广告、地铁广告、大屏幕广告轮番轰炸......如此种种,想要逃离广告,比“让一只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从感情上讲,大多数人对广告是排斥的,因此上网时就有了AD屏蔽软件,看视频也有跳过片头广告的软件。但是,事实上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接受到广告的熏陶渐染,特别是在购买选择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广告建议而浑然不觉。比如饥渴的时候购买饮料,不自觉的就会选择脉动;饿了,就会自动浮想起“士力架”的广告。对于这一切,广告主是如何做到的?广告人采取了什么样的魔法,让消费者就范呢?

  英国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罗伯特•希思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为指导,撰写了《我们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一书。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广告案例,对广告影响消费者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采用递增图表的方式,构建了潜意识诱导模型,向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了广告“入侵”消费者潜意识的过程,展示了广告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巧设计与谋略。因此,本书犹如硬币的两面,同时适合广告人和消费者阅读。

  ——广告人可以从中获取有效地诱导模式。

  当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广告是在向一般大众传递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但研究中发现,此类广告并未受到过多的注意,也没有改变消费者的态度,甚至还会引起消费者的抵触和辩驳。福特汽车公司的研究经理哈斯金斯指出:记忆与印象似乎和改变消费者态度与行为并无关联。也就是说,单纯的理性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用,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巴里•瓦克斯曼和克里斯•斯图兹曼的《整合-实现商业转型的7大法则》中指出,数字时代,场景为王,大部分广告都采取多场景方式。但是,这种多场景的方式能够达到效果吗?罗伯特•希思教授以电视为例,进行了分析。看电视的过程中会包含两种不同的观感——视觉和听觉,而阅读只需要一种。阅读时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因为你可以控制阅读的时间——可以飞速扫过一页,然后在感兴趣的部分多做停留,忽略你不感兴趣的部分。但电视却达不到这种效果,重复观看不仅没有提高受试者对广告的注意,反倒使受试者的注意力逐渐下降。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却是一种优势。对于能够传送多感觉、海量信息的传播媒介,虽然这些信息在播放时,人们对起毫无意识,但大部分信息将在以后的行动中显现出来。书中指出:“低参与度理论说明反复曝光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其效果必须等到可引发行为的那个时刻来临”。这也就是潜意识诱导的功效所在。针对这一问题,罗伯特•希思教授从圣爱莫•路易斯的上门销售四步法(注意、兴趣、欲望、行动,简称AIDA或AICA模型)入手,到艾伦博格的认知→尝试→强化的ATR模型,采用了大量的数据,结合多个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颠覆了传统广告理论,进而推导建立了以情感刺激、品牌关联、情绪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潜意识诱导模型。换言之,广告的目的不是传播信息,而是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态度和紧密联系。

  ——消费者可以洞悉广告人是如何攻破自己的思想防线的。

  作了几十年的消费者,可以说,几乎从来没有只忠于一个品牌,经常会购买不同品牌的同样商品。但是,每次选择似乎都有必选的理由,虽然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但是思想里会认定,这就是我所要的选择。丹尼尔•卡尼曼所著的《思考,快与慢》中建立的“系统1”和“系统2”模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最好的解释。丹尼尔•卡尼曼指出,“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但“系统1”很容易上当,因为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抉择。因此,就给了广告人以漏洞,攻破我们警惕的思想防线。书中,罗伯特•希思教授对如何拒绝潜意识被诱导提出了建议:一是消灭所有的广告。二是看尽所有的广告,条辩驳能力,降低被诱导的可能性。但是,要做到阻止被诱导——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罗伯特•希思教授的书中阐述了如何利用人类的潜意识与产品建立联系,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合情合理,鞭辟入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但是,我认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广告的标的是产品或服务。

  这是广告的出发点和依托点,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广告做得再好,也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更有可能成为沦落为虚假广告。如此这般,再强大的潜意识攻击也只是镜花水月,空欢喜一场。

  ▲广告是营销的一部分。

  相信任何一个广告主都不会单纯的为了宣传而宣传,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广告只是透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水下必然有着更为庞大的营销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消费者有了意向却购买不到商品或服务,也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广告覆盖范围更广。

  罗伯特•希思教授书中的案例和讲授的模型,大多是针对衣食住行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但现在社会化分工日趋精细,分化出更多的行业类别。比如给衣食住行包装的包装公司、彩印公司、物流公司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这类公司或产品的广告就不能一概而论,单纯的潜意识广告未必能够达到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传统广告效果。

  当然,罗伯特•希思教授对上述问题可能已有考虑,这也仅是我的一家之言。

  总之,广告并不通过改变信念而影响我们;广告是通过改变态度来影响我们的。消费是被引导的、被创造的,对于身为消费者的我们,既然无法做到阻止诱导,那只能做到雪碧的广告词:相信你的直觉,顺从你的渴望。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读后感(七):出其不意的影响,才是我最大的杀手锏。

  广告是什么呢?就我浅薄的理解,广告就是一种辅助品牌传播的推广手段之一,是市场营销的一门有效营销工具,同时也是推动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重要盈利工具之一。广告的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我们以往大众的思维中,包括我一直也是这样认为的,广告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是由我们主动去筛选其是否曝光,是否对我们产生影响,是否会引发我们内心某种诉求的蠢蠢欲动。

  现在稍微有创意的广告,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地来一句宣传口号:“****,你值得拥有。”这种直白又朗朗上口的口号式宣传,应该庆幸的是,现在的广告有了看头,为啥这样说呢?比如SKii的关于剩女价值和时代发展的情感牵引式样的宣传片,还有益达口香糖或飘柔洗发水拍的融汇了浪漫小爱情的系列广告片,每一次都有些勾引着你想看后续情节的发展,类似这种注入各种情感元素的广告内容层出不穷,而现在的广告人似乎也非常信手拈来地使用这种情感利器, 时不时牵出来溜达一圈,以至于我们现在对于这种代入式的广告也有些过分免疫了。

  这种广告的原理是什么呢 ? 说人话就是, 利用广告创意中暗含的情感元素刺激关注者的内心情绪的触动,多次强烈刺激可能促使其对该情感元素产生认同或支持,进而可能引发对于该品牌的价值取向或品牌内容的认可,最后通过反复多次的认可,最终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变化,也就是刺激消费。

  现代社会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广告层出不穷,不论走在哪里都能看到广告,可以说生活无处不广告广告大概已经融入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那广告的内容都有些啥呢? 简单来说,就是第一引起目标客户的注意,第二传递了品牌价值观。 现在由于广告的无孔不入,所以我们会从本能上去反感甚至逃避广告,甚至魔性地否定广告,所以通过何种方式去传达出效果,吸引我们主动的注意力,便成为目前广告人的重心,忽然之间,似乎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另外,由于现在内容的空洞化和重复性不断的洗刷,我们早已练就了一双发现优质内容的火眼金睛,而现在似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很难再长期集中了, 我们处在不停地寻找新的触发点,不停寻找新的热点,又永远得不到满意的状态, 所以一个网络热点的有效期限只有不倒3天,一个新鲜话题的火热起来似乎没有道理,而消失也只是转瞬之间,眼光处在不停转换当中,这也是我们当代难以安静下来阅读一本书的原因了吧,现有的信息都有些让我们应接不暇了。

  还记得从小就在电视上看的一个经典广告——“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很小的时候,完全不懂这到底是说的什么鬼,后来看到某香烟牌子,才知道是香烟广告,那只飞舞的白鹤我现在都还记得。还有脑残酸菜面这种妇孺皆知的食品广告,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可能原因有一部分是选择了一个看着顺眼的代言人呢;还有迪士尼的艾莎公主,米老鼠等各种经典形象,也是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们的钱包;还有各种明星代言或权威效应的指导,简直是目不暇接。

  为什么一只纯良可爱的小老鼠会刺激我们去消费呢?我们心仪的究竟是产品本身还是这个产品所附加的情感或其他价值呢?关注质量高的广告一定所带来的 销售转化率很高吗?没有实质品牌内容宣传的广告就对于品牌宣传没有作用吗?各种形式的广告哪种的效果会更实用呢?这些作者都给我们在书里做了解答。

  广告是以何种形式来影响市场反馈呢?以往我们常识性认为拒绝观看就能避免受其影响,认为广告影响我们有意识的行为产生,于是 各路广告方投入更多资源,夺取用户的注意力资源,各路广告作品奇招频出,拼的就是一个新颖夺人眼球的创意,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种潮流,就像有人感叹的,忽然觉得广告比电视还要好看了。广告的创意百花齐放,各种逗逼段子,高逼格的文案,反逻辑的思维,标新立异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成为广告打动我们的利器。

  那还有一种以往都不被得到认可的广告影响方式呢,那就是无意识地,虽然一直不被主流思想所认可,但这才是海洋地下隐藏的无限的冰山体积,我们无法去摸索透彻的部分,最迷离的 潜意识部分,潜意识是个可怕的玩意,随着准备着无形中影响我们的一举一动。

  本书的作者就是从这个切入点开始,将各种心理学,行为分析学,广告学等各种专业内容融合其中,内容信息量很庞大,阅读完能够从新的角度给予我们看待广告的新启发,也能给广告人一些新的点醒。

  解构安排很贴心,各章节承前启后,环环相扣,读起来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虽然是专业书,但是语言文字都比较接地气,即便我不是广告专业,看来也是颇有同感,能够真正理解一些东西。这也是个大众了解某个行业的上等入门之选吧。

  我们以为不听不看不注意,就不会被影响,才不是这样呢,即使你不注意,我照样能影响你,你要是不注意,我才可以趁你不备影响你。

  这就是我看完本书,最深刻的感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买单  买单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广告  广告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美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个6岁小女孩跟随家长,横穿马路,违反了交通规则,没有走人行道,但这个小女孩却突然折返,结果被疾驰而来超速行驶的汽车撞飞,结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这个故事让人深...(展开)

美文

 写给他的

 虽然我只看过他的侧面,但你和他拥有一样的名字,属性,又都是一名军人,感觉还真有点像。穆教官,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称呼他的。他应该还比你黑,不过,看起来真的很像,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