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鱼家故事(第二篇 养殖技术篇 三 虾兵蟹将)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常规的鱼类消费需求了。在新千年前后,我市开展了虾蟹方面的养殖试验,以开辟水产养殖新路子。

  要说我们江港市的河蟹养殖在江南地区甚至全国来说是很早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靠近长江边上,每年长江中朔河而上的蟹苗很多,于是有些喜欢探索的人就动起了养蟹的脑筋。

  早在80年代初期,在我市长江边的新宏镇,兴坝村有一个养殖户邹卫林就打起了河蟹养殖的主意。

  邹卫林当时利用自己承包的10多亩稻田开展了稻田养蟹。当时养蟹也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往稻田随便放一些大小不一的蟹苗蟹种。少量投喂麦粉、菜饼等饲料。结果年终收获到了不少50-100克规格的商品蟹。

  以后,沿江有不少人模仿邹卫林的养蟹,但都没有形成什么规模。到1987年的时候,当时江德镇有一个李冬林的人,稻田养殖河蟹30亩,按照邹卫林的养殖方法,获得河蟹亩产20千克左右,亩获利润约500元,受到了当年市政府的表彰。

  后来由于稻田养蟹一哄而上,导致当时规格10克左右的蟹种涨到每只5元以上,如按成活率70%计算,按当时的河蟹100元/千克,河蟹长成规格平均80克,则平均每只河蟹的成蟹产值8元,而长成每只蟹的苗种成本就要7元,扣除其它成本,则后来养殖河蟹的养殖户基本上全部亏损。

  所以,不管干什么,切忌跟风,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因在80年代后期。各地的河蟹育种工作由于河蟹养殖的发展速度太快没有及时跟上,而导致蟹种价格狂涨致每只5元以上,最高达每只7元。这里务请大家一定注意了,这里的河蟹价格不是现在的每斤多少多少钱,而是每只多少多少钱。在21世纪开始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河蟹种苗是每斤20-30元,每斤河蟹平均在50-120只左右。

  由于河蟹价格高,导致河蟹种苗供应跟不上,因而河蟹种苗的供应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

  河蟹在动物学上称为中华绒螯蟹,隶属绒螯蟹属。

  绒螯蟹属目前公认的有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其中,直额绒螯蟹被认为是日本绒螯蟹的同种异名。

  四种绒螯蟹按外形与区域分布之区别在养殖业上习惯称之为“长江蟹”“辽河蟹”“瓯江蟹”等,它们既非种,也并非亚种,乃是中华绒螯蟹在不同地区的种群。

  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区域最广,中心位置在江淮之间,也分布到朝鲜半岛西部,此外,欧洲和北美洲也出现了新的分布区。

  狭额绒螯蟹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朝鲜半岛和日本;

  日本绒螯蟹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海参崴、朝鲜半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

  河蟹种苗的供应鱼龙混杂的局面对河蟹养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在1989年,我市有一个职中的老师感觉稻田养殖河蟹具有很高的养殖利润,也想搞一点外快。于是他决定在自己承包的水稻田里养殖河蟹,另外还租了部分其他农户的农田,使总养蟹面积达40亩。于是他到江南省南江市水产研究所直属基地(后南江市水产研究所声明该基地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购买了12000只左右的蟹种,每只蟹种价格3元。

  该老师根据我们的技术方案进行建设防逃设施、稻田开沟、投饲、水质管理等工作,同时按照河蟹的生活习性尽量不用或避免使用对河蟹有刺激的药物。

  结果到河蟹收获季节,将河蟹收上来一看傻眼了。只见河蟹的规格大部分在50克,斤价仅30元。算下来,出售河蟹的总收入仅2万多元。前后总损失约5万元。

  成蟹收获后,该老师邀请我们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帮助鉴定河蟹苗种的真伪。经过我们技术人员的观察及讨论,认为这批蟹种大部分不是正宗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而是“辽河蟹”为主。

  因为辽蟹与长江蟹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生长周期短,性成熟早,个体较小,适应性强。经实验研究表明,辽蟹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寒冷,越冬时间长,自然生长时间缩短,因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在遗传上形成了辽蟹种群生长周期较短和个体较小的特点,一般在中秋节以前就开始进入生殖洄游期,生长周期比长江蟹短约一个月,而长江蟹这时仍在继续生长发育,这就使长江蟹和辽蟹在生长后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另外“辽河蟹”腿比较短,身上及腿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为此,该老师一纸诉状,将南江市水产研究所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养蟹损失5万元。

  南江市水产研究所接到诉状后,立即到江南省水产研究所做了技术鉴定,江南省水产研究所跟他们串通一气,为他们出具了这批河蟹为正宗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证明。

  我们这边当然也不肯善罢甘休,也请了蠡湖市国家级水产研究所对这批河蟹进行了技术鉴定,最终结果认定约有50%的河蟹属“辽河蟹”,他们认为这批河蟹应该是长江水系河蟹与辽河水系河蟹的杂交品种,所以造成了较多成蟹养成规格普遍偏小的现象。

  因为我们这边是国家级水产研究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对河蟹鉴定的法律效力要高于江南省水产研究所做的技术鉴定的效力。这增强了我们打赢该官司的信心。

  最后南江市人民法院对该案件进行了开庭,但第一审我市水产养殖户败诉了,法庭不予支持。

  后来职中老师找到了在江南省当副省长的老乡,通过该领导的疏通最后在法庭的协调下,赔了1万元了事。

  在发展稻田养蟹的同时,部分养殖户动起了池塘养蟹的脑筋。当然由于当时不具备河蟹养殖的成熟技术和条件,最后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在大浪淘沙的状态下,总有部分优秀者脱颖而出。当时乐江镇吴海村的养殖户陆振丰就是一位成功的代表。

  陆振丰当时开挖了一口约半亩左右的池塘,在池塘周边用塑料薄膜围起约50厘米高的墙作为河蟹的防逃墙。池中用盖房子的小瓦叠成河蟹休息的人工巢穴,水面种上了水花生作为河蟹的遮阴设施。亩放河蟹约800只。投喂小麦、浸胖的黄豆及小杂鱼作为河蟹饲料。

  到了10月份收获季节,陆振丰半亩水面收获了约20千克,每只重80克左右的河蟹,半亩水面净收入约65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80年代中期属于较好的收入了。

  后来我根据陆振丰的养蟹经验写了一篇《小面积池塘养蟹高产途径探讨》的论文在当时吴水市水产学会上作会议交流,受到当时学会秘书长黄左保的大力表扬。

  当时该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一是陆振丰的养蟹池塘营造了适合河蟹生活及生长的环境,即用小瓦模仿河蟹野外生活所需要的穴居环境;二是种植水花生为河蟹生长所需要的隐蔽及保温环境;三是通过微流水改善河蟹池的水质条件;四是人工投喂麦粉、黄豆、野杂鱼等饵料补充河蟹的营养需求。从而使池塘养殖河蟹获得了成功。

  在池塘养蟹方面,有一位养殖户肯定值得一提。他就是徐惠兴。

  杨水镇的徐惠兴于1992年开始养殖河蟹,由于他刚开始时不懂养殖技术,根据一位水产工程师的建议,认为蟹池中长满的陆生青草是河蟹的良好隐蔽物,结果灌水后由于旱草迅速腐烂,水质变坏,造成放入的河蟹全部死亡,结果初试下来养蟹损失近万元。

  但徐惠兴这个人就有一股不成功决不罢手的犟脾气,他在8月初将养殖池重新清整消毒后,重新收购野生大蟹放入上述池中进行暂养,后于元旦前后全部出售,收获经暂养后的季节差价增值部分,扣除上半年损失,还有近万元的收入。

  不过当时由于总体养蟹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没有突破,不管是稻田养蟹还是池塘养蟹于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慢慢地淡出我市,直到新千年具备河蟹成熟的养殖技术和条件后,河蟹大规模养殖才重新兴起,并成为江南地区水产养殖的最大产业,而闻名中外。

  河蟹养殖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插入一段我市虾类养殖发展的概况,看看我们后来怎么将虾蟹养殖融为一体,从而独创出青虾河蟹混养的一种新的高效稳产模式。

  我市于1996年开始青虾养殖,这青虾属本地土著品种,特别适合本地养殖。

  因为青虾后来成为我市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这里对它重点介绍一下。

  青虾学名为沼虾,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淡水水域中,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食性广,肉味鲜美,可常年上市等优点。

  我们当地人十分喜食青虾,平时招待客人或饭店请客吃饭几乎无青虾不成宴,市场售价也一直居高不下。其养殖前景肯定是看好的。

  1996年,我市有一养殖户计划养殖青虾,当时我们那儿还没有开始青虾高产养殖,所以养殖青虾的苗种都没有。只能到当时已经养了多年的吴水市南吴区购买青虾苗种。

  这个购买青虾苗种可是个苦差事,因为放养青虾苗种的时候正是8月份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如果在白天38℃上下的高温下装运青虾苗种的话,则有可能造成青虾苗种全部死亡。

  为了保证青虾苗种的运输成活率,在8月初的高温季节,我和单位的另一名工程师晚上出发,到南吴区购买青虾苗种。

  这个青虾育苗基地位于湖边,当时正值夏天,蚊子特别多。为了保证青虾苗的成活率,我们2个人只能在青虾苗种繁育基地的棚子里耐心等待,承受着蚊子死命的叮咬。一直等到下半夜,才敢将青虾苗装车上路。

  结果直到第二天凌晨,青虾苗正好运到养殖基地并及时放入池塘。由于在下半夜运输,加上运输青虾使用的水是水温较低的井水,结果运回来的青虾苗活力很好,成活率也很高。

  后来,通过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投喂当时新推广的青虾全价配合饲料等措施,当年该基地下半年一季青虾亩产达到了55千克,按当时年终千克80元计算,亩利润约3000元。而养殖时间只用了仅仅半年时间。

  上面介绍的徐惠兴原本是开始养殖河蟹的,在92年初次尝到了水产养殖的甜头,他深深感到水产养殖—特别是特种水产养殖有奔头,于是决心大干一场。

  于是在94年,徐惠兴投资14万元,到当时乐东镇开发区租地50亩,开挖成36亩净水面,当年放入长江抱籽青虾150千克,长江青虾苗2000千克,结果由于不懂养殖技术,饲料不配套,当年累计亏损5万元。

  但徐惠兴仍然不屈服于失败的现状,在95年,一方面继续进行青虾养殖试验,另一方面在另20亩水面中养殖鱼种,当时的想法是自己对鱼种养殖有一定的技术把握,争取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结果是青虾养殖继续亏损,鱼种养殖略有盈余,两者相加基本持平。

  在上述试养青虾失败的同时,有一件事徐惠兴认为值得一提,那就是在96年,他养殖的8号池、9号池总面积8亩,由于在7月份开始投喂上海大江罗氏沼虾配合饲料,后这二个池秋季平均亩产青虾达115千克,其中商品青虾50千克,结果亩净利达4300元。

  通过上述青虾养殖的曲折经历,徐惠兴开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一方面认为青虾具有口味好、营养丰富、价格高且具有保健作用,个体适中便于销售,是广大消费者喜食的高档水产品,市场销路肯定看好,养殖青虾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是养殖技术一定要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认为传统饲料养殖青虾不符合青虾养殖发展方向,需要使用青虾全价配合饲料替代。

  基于上述二点考虑,徐惠兴一方面四处寻找购买各种青虾养殖参考资料阅读,另一方面与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紧密合作,聘请水产工程师作技术顾问,同时采用全价饲料养虾。通过科学技术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在97年,徐惠兴养殖的36亩青虾平均亩产达到了141。5千克,年利润达到16万元,折合亩利润4400元,98年产量进一步上升到175千克,年利润达到18万元,折合亩利润5000元,2000年产量又进一步上升到200千克以上,近年来通过技术进一步的提升,青虾养殖最高亩产更是突破了280千克,其产量和效益均达当时省内甚至国内池塘青虾养殖领先水平。

  回顾取得上述成绩的原因,徐惠兴认为这主要是科学技术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创造性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威力。在这方面他认为这主要是我市水产站科技人员能做到不被传统的技术思维所束缚,突破了传统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在理论及实践上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所致:一是肥水养虾理论,该理论突破了原有教课书上清水养虾的传统观念,首次提出了青虾养殖池水透明度需达30厘米的肥水标准;二是高密度种植底层水草理论,该理论将水草的覆盖面从传统标准的20—30%提高到了50—60%,形成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水面,有利于高产;三是微流水养殖模式的采用,高产青虾养殖池青虾密度高,水草密度大,在夏天高温很容易缺氧而造成全军覆没,而采用微流水可有效防缺氧死虾,并可加快青虾生长速度;四是全年二季养殖模式的采用,使青虾由一年养殖一季增加到一年养殖二季,亩单产增加近一倍;五是全颗粒饲料养虾推广应用,为青虾大面积高产稳产填定了基础。

  对于青虾亩产200千克,一般读者可能没有什么直观的映象,要知道在97年以前,不要说青虾亩产超过50千克的不多,就是达到30千克以上的养殖户也不是特别多,南吴区在80年代初就开展了青虾养殖,但到97年时,他们那儿青虾亩产还是没有突破50千克大关。而我们现在的青虾200千克产量相当于别的地方青虾养殖产量的好几倍甚至近10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不过凡事都是有好有坏,青虾高产养殖技术在我们这里的突破,加上我们的大力宣传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我市青虾养殖面积的扩张,其养殖面积从97年的不足100亩,到2002年青虾养殖面积达到22000亩。

  青虾养殖面积的快速扩张,加上青虾养殖产量的极大提高,导致了以下一个新的不良后果,那就是青虾市场供应出现了阶段性、暂时性的供大于求过剩现象。

  要知道,我市虽然地处江南水乡,但其实水产养殖面积并不是很大,全市所消费的水产品中约有70-80%的份额来源于外地。而青虾高产技术的突破,加上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展,使我市的青虾首次一反常态向周边县市输出销售了。

  原因是什么呢?原来,高产养殖的青虾为一年二季上市,其中上半年上市的青虾季节性特别强。上半年青虾的上市季节一般是从5月下旬开始上市,到7月上旬就基本结束了,如果到7月上旬青虾还没有上市结束的话,就会影响到下半年青虾的养殖,而下半年青虾的养殖是全年青虾养殖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收入约占全年总收入的70%左右。

  由于上半年青虾上市季节特别强的缘故,所以上半年市场的青虾销售特别集中,从而使青虾价格出现断崖式的下降,我市当时在6月份前后青虾价格最低时千克价仅14元,与鱼的单价相差无几。于是有较多的的青虾养殖户开始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寻找新的出路。

  青虾养殖还有一个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也导致了它的人工养殖困境。那就是它一年双季繁殖的生理习性。它具有这个生理习性的好处是青虾养殖不需要另外购买苗种的费用,因此节省了很大的养殖成本,但另一个方面的坏处是由于它在秋季的大量繁殖,因为在上半年5月份繁殖的超过3.5厘米青虾到8月份即可开始繁殖当年第二批苗种,由于上半年繁殖苗种的亲本虾苗基数特别大,而这些新繁殖的苗种当年只能达到1000-1200只/千克,当年上不了市,从而导致了下半年单养青虾的上市率大部分都低于50%以下,有的甚至只能达到30%左右,而50-70%的苗种只能卖到成虾的不足1/3的价钱,在满足放苗需要后多余的虾苗甚至没有人购买只能丢掉。你想,下半年上市的青虾正处于年终上市的关键节点,价格特别高,这么低的上市率能行吗?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我市青虾养殖效益大幅度降低,甚至部分青虾养殖户因产量过低而出现亏损的现象。于是我市逐步将青虾单养向青虾、河蟹混养方向发展。

  下面来一段插曲,说一下我市引进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情况。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于东南亚。

  它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份好,以及养殖周期短等优点。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罗氏沼虾以来,发展迅速,现东南亚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养殖此虾比较普遍。

  罗氏沼虾是一种生长速度快,食谱广,营养丰富的经济虾类,体型大,最大可40厘米,重600克,原产东南亚一带。池塘养殖虾体多呈灰黄色,不耐低温,生长适宜水温为20~34℃,对水体溶氧量要求较高。

  罗氏沼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人工饲养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37~38%左右,其中动物蛋白质含量约占20%,植物蛋白质占17~18%。刚孵出的罗氏沼虾体长1.7~2.0毫米,经两个月可长至3厘米左右的小虾。放养3厘米左右的虾种,经5个月饲养,平均体重可达30克左右。

  罗氏沼虾原产于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其适应的生活水温为24~30℃,当水温下降到16℃时,行动迟缓,逐步死亡。

  因此在我们长江流域适宜的养殖时间只有4~5个月。

  就在我市开展青虾养殖的几乎同时,有单位引进了罗氏沼虾养殖,并在1998年获得了亩产超125千克的较好收成,虽然当时这个产量与后来的亩产300千克上下的产量没法比,但在当时已经是很高了。当时,罗氏沼虾的单价与本地品种青虾的价格基本相同,都在60元/千克上下,所以养殖罗氏沼虾能获得更高的养殖利润。

  于是各地养殖罗氏沼虾一哄而上,不但使罗氏沼虾苗种的价格从原来的300元/万尾猛涨到500元/万尾以上,而且在罗氏沼虾苗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苗种培育单位不但缩减实际售苗数量,并且还缩短了罗氏沼虾苗种的淡化时间,造成罗氏沼虾苗种放养后成活率偏低,使我市很多养殖单位养殖罗氏沼虾失败,给罗氏沼虾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随着后来由于罗氏沼虾因肉质偏老、口味不及本地青虾等原因价格一路下滑,其价格最低时不足30元/千克,已没有多少养殖效益,在我市养殖几年后逐步淡出了本地。

  再说我市引进的另一个虾类的高产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从墨西哥湾至秘鲁中部都有分布,以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更为集中,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品种之一。

  南美白对虾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全身没有斑纹,形态与中国对虾相似。自然栖息在水深0-70米的海区,属杂食性,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三大特点,只要饵料中蛋白质比率占20%以上就能生长,它肉质鲜美、出肉率高,广盐性、耐高温,其幼苗经100多天的培养即可长成成体,体长可达24厘米。

  我市在新千年初开始引进养殖南美白对虾,刚开始因为当时普通消费者把它作为天然海洋产的基尾虾看待的,所以售价很高,早期养殖能获得高效。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南美白对虾的苗种充分得到淡化就可以有很高的养殖成活率。在我市获得500千克以上的产量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南美白对虾引进养殖后也存在二个致命的弱点:一是由于它很容易获得高产,且属于热带品种,在我们长江流域冬天不能自然越冬,所以它的上市季节集中在9-11月份。上市太集中,就影响了它的价格;二是由于南美白对虾很容易达到养殖高产,且没有人将它与白鲢、花鲢等混养,所以养殖南美白对虾在养殖池塘中所产生的有机废物没有其它生物加以利用,所以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一般都会出现很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当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造成全池南美白对虾的大量死亡。

  另外由于南美白对虾原产于海洋,虽然经过人工驯养可以适应我们这里纯淡水的养殖环境,但如果在苗期直接放入纯淡水中,则虾苗死亡率很高。所以南美白对虾在苗种放养前,在我们纯淡水地区,需要在池塘水中放入食盐将池塘水的盐度调节到2‰左右,才能保证南美白对虾放养后的苗种成活率。但这样一来,如果长期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容易形成盐碱化的潜在不良后果,所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从政府领导的角度也不是特别支持。

  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很容易达到养殖高产且上市季节特别集中的虾类,而且经人工养殖后味道又不是特别好的品种能售出多高的价格。

  据我了解,南美白对虾在我市养殖高峰且集中上市时,最低售价不足20元/千克,你想这个销售价格使南美白对虾养殖又有多少养殖效益呢?

  虽然后来有养殖户采用塑料薄膜保温的办法提早了上市时间,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养殖效益,但也没有维持几年。

  引进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后,我市还引进驯化养殖了已同化为本地土著品种的小龙虾,另外还引进了澳洲淡水小龙虾。

  其实这二种龙虾的养殖技术方式和罗氏沼虾是一样的,只不过本地小龙虾养殖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该虾繁殖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我们引进后的第一年获得了超200千克的较好产量,最高的小面积小龙虾亩产也突破了350千克,但第二年由于小龙虾繁殖的数量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把种在龙虾养殖池中水草全部吃光了,最后导致养殖池水质败坏,而使小龙虾养殖失败。

  但小龙虾由于味道鲜美,很受消费者喜爱的原因,其消费量大,所以市场上保持了较高的销售价格,我市目前还有较多的水产养殖户在养殖,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持适当的密度的话,养殖产量和效益还是不错的。

  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的主要问题是该虾在我们本地池塘中不能自然繁殖,因此养殖澳洲小龙虾需要每年购买苗种,而由于养殖单位少,这个苗种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或许由于这个品种不太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和水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它的成活率特别低,而该虾除了个体大一点,味道又不是特别的好,其味道甚至还不如本地小龙虾鲜美,因此不是特别受本地消费者欢迎,在销售方面售价也不是特别高,有时其售价甚至还不及本地小龙虾的售价,所以最终在我们这里没有形成气候。

  最后,经过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养殖对比后,不论是虾类养殖户还是消费者都感觉到还是本地原产地的青虾最适合当地人的口味,持有持久的生命力。可问题是它的秋季上市率实在是太低了,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又要回到河蟹养殖话题上来了。

  青虾养殖发展太快、上市太集中、下半年青虾上市率太低造成了青虾养殖的瓶颈,就好象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但新千年之后出现了有利于河蟹养殖的特大利好消息——这就是江南省地理研究所从外国“偷”回的伊乐藻出现了。

  为什么说伊乐藻是从国外偷回来的呢?据说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大家都知道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间为了防止不同国度之间的生物转移出现有害生物入侵的事情发生,不经国家之间有关部门批准,是不允许个人或团体随便携带生物出入境的。

  那么这个伊乐藻是江南省地理研究所的某一位专家出国考察时偶然发现它的强大净水功能后采摘的,因为事出突然也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这位专家将伊乐藻的茎芽偷偷放在喝水的茶杯中偷回来的。

  就这么一次偶然的“偷窃”行为,成就了一个河蟹养殖的庞大产业。有时候世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料、变幻莫测。从我个人的观点,倒是应该给这位专家记一特等功。

  回归正题。

  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其营养丰富,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助于营造河蟹养殖的良好水体环境。

  伊乐藻适应力极强。只要水上无冰即可栽培,气温在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当苦草、轮叶黑藻尚未发芽时,该草已大量生长。

  伊乐藻含有丰富的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这可以补充投喂谷物和其他饲料多种维生素的不足。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为突出。伊乐藻含有1.9%的粗纤维,这有助于河蟹对多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用伊乐藻饲喂河蟹,适口性较好,河蟹生长快,饲料系数低,可节约精饲料30%左右,饲喂草食性鱼类节约精饲料50%左右。

  蟹池种植伊乐藻,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伊乐藻不仅可以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氧,还可吸收水中不断产生的大量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和剩余的饵料溶失物及某些有机分解物,这些作用对稳定pH值,使水质保持中性偏碱,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对促进虾蟹蜕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品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蟹池种植伊乐藻,还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供螃蟹活动、隐藏、脱壳,使其较快地生长,可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

  因为伊乐藻对养成河蟹的特别重要地位,这里归纳一下伊乐藻与河蟹养殖的关系。

  栽种好伊乐藻的意义:先请各位看二幅伊乐藻的图片。

  1、为河蟹脱壳提供良好的隐蔽脱壳附着物。

  在多数人的想法里,河蟹的大鳌能轻松的夹碎螺蛳吃掉里边的螺蛳肉,说明河蟹是在水生生物中是很强大的。

  但大家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河蟹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脱壳才能长大成熟而成为我们的美食。而每次脱壳就是关系到河蟹生死攸关的死穴,这时不但河蟹之间会互相残杀,而且食肉性鱼类也会吃它,甚至是体型很小的虾类也会对它造成伤害。

  在80年代我市刚开始提到的养蟹为什么要用我们造房子的小瓦搭建河蟹生活栖息的人工巢穴,其目的其实就是模仿河蟹在自然界中穴居的天然环境,防止在河蟹脱壳时自相残杀或被其它水生动物残杀。但后来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其实河蟹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是基本上不会大量进入人工洞穴穴居的,有可能是这个人工穴居洞不适合河蟹居住。

  这个伊乐藻由于其极快速的生长速度,强大的再生能力,种植在河蟹养殖池中,只要管理得好,可在水中形成象厚厚的一层象棉被一样的草层。由于这个草层十分适合河蟹穴居,所以种植伊乐藻后河蟹基本上全部生活在伊乐藻中,从而改变了它原来洞穴穴居的习惯,其成活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确保了养蟹的高产。

  2、确保河蟹池塘养殖强大的水质调节能力。

  河蟹养殖与鱼类养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鱼类养殖方面通过合理的混养白鲢、花鲢等肥水性鱼类消耗其它吃食鱼类摄食生活所产生的有机废物。而河蟹养殖因怕放养鱼类后对河蟹的生长及成活率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一般在河蟹养殖池中是不放鱼的,这样河蟹因投饲吃食所产生的粪便和饲料碎屑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会使河蟹养殖水体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如果最终这些有机物质还是没有其它方法消耗吸收的话最终导致水质败坏而危及河蟹的生存。

  上面说到了伊乐藻在水体中具备快速生长和极强的再生能力,大家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需要吸收肥料的,那么快速生长的伊乐藻其吸收肥料的能力也是特别强的。如果到过河蟹养殖现场的人,肯定会看到河蟹养殖池中有生长良好的伊乐藻其河水是清澈见底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样好的生长环境中,河蟹的生长速度特别快,较容易获得高产。上面介绍的80年代养殖的河蟹平均规格不到100克,产量不超过50千克,而现在养殖的河蟹平均规格超200克、亩产超150千克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了。

  3、为河蟹养殖水体提供足够的氧气来源。

  这个相信大家都比较容易容易理解,伊乐藻作为绿色植物的一种,具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能力,而它足够强大的快速生长能力则需要更高强度的光合作用能产生足够的氧气供河蟹呼吸。

  在天气晴好的夏秋季节,当你站在河蟹养殖池旁边,就能看到伊乐藻茎干上面有大量的细的气泡冒出来,对了这就是伊乐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上面说到水体中的氧气是以溶解的方式存在于水体中的,当伊乐藻因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实在是太快的时候,水体因溶解不了那么多的氧气所以造成氧气往外冒气泡而进入空气中。

  鱼类缺氧引起大批死亡的情况读者已了解到了,那么水体缺氧会不会引进蟹的大批死亡呢?

  回答是:会的。

  很多读者可能不会相信水体缺氧会引起河蟹大批死亡的现象,因为大家都知道在水体缺氧和水体养殖环境恶化不适合河蟹生存的时候,河蟹会爬上岸逃离该环境,从而免于死亡。

  这个想法是对的,作者也认同。但我讲一个故事可能会使读者会改变原有的想法。

  话说在2008年前后某年的8月份高温季节的某天,有一个外地来本地的水产养殖户养殖的河蟹,有一天在上午当我们一上班就打来电话,说是他养的河蟹全部爬上了岸,与河蟹混养的青虾也全部聚集到了河边,并有较多的青虾已出现了死亡。

  他们并向我们提供消息称,他个人分析引起河蟹爬上岸和青虾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河蟹养殖池的上游有一个企业基地因种植的蔬菜需使用的人粪并有人粪流入河蟹养殖池进水水源造成了了进水水源污染,基地因用受污染的水源水加入河蟹养殖池而引起的青虾死亡和河蟹上岸现象。

  我们水产技术人员到现场通过实地观察和了解情况后,发现情况与养殖户反映的有较大出入。

  首先蔬菜地的人粪是放在蔬菜地边上的泥土坑中的,虽有部分人粪通过渗透流入河蟹基地使用的外来水源的水中,但该粪池离河蟹养殖池足有2千米,且水源池中的小鱼和龙虾、青虾、螃蜞都生活得好好的,不象是水源水受到严重污染的样子。

  其次通过了解该养蟹池本来虾蟹均好好的,之所以一早蟹爬上岸、青虾死亡原因是因为养殖户在上半夜给河蟹养殖池加了水所致。

  上半夜加水的后果就不多说了,原因在上面养鱼部分已说过了,但河蟹与鱼的不同点是:河蟹在缺氧情况下能逃离养殖水体,从而避免缺氧死亡。

  本来在正常情况下河蟹爬上岸也不至于造成大批死亡的事情发生,但问题是当时正值旺夏,气温特别高,河蟹由于受到养殖水体缺氧惊吓的影响,不愿意再回到水中,使河蟹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从而最终造成这池蟹绝大部分死亡的惨状,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因为水体的氧气是以溶解氧性质的状态存在于水体中的,所以水体氧气含量总体是十分偏少的,假如水体氧气含量充足一点的话,有利于河蟹的快速生长。伊乐藻光合作用强大的产氧能力,使水体的氧气充足,势必有力地促进了河蟹的快速生长。在这样的优良环境中,河蟹获大朝夕相处高产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4、为河蟹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

  河蟹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营养来源主要靠人工提供的各类商品饲料,如麦类、黄豆、配合饲料,但这些饲料中均缺乏一种对河蟹来说相当重要的营养成份——维生素C类营养元素,我个人理解为就象我们人除了吃饭、吃鸡、鸭、鱼肉,还需要吃蔬菜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蔬菜中含有我们人体不能合成的维生素C。

  至于河蟹是不是一定需要补充维生素C,我同样也没有经过深入研究,所以也不能完全肯定。但有一点可能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在以前没有种植伊乐藻养蟹的时候,为了确保河蟹的顺利生长和提高成活率,必须在河蟹生长季节经常给河蟹投喂蔬菜、南瓜、山芋、土豆等蔬菜类食物,才能保证河蟹的正常生长和确保其成活率,否则有可能造成河蟹养殖失败。

  我们可以另外换一个角度分析,其实河蟹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过程中,它所摄食的大部分天然饵料为水草类素食,在我市80年代早期养殖河蟹只投麦粉、小鱼后反而生长不快、死亡率高就很能够说明问题。

  所以种植伊乐藻后可为河蟹提供很好的天然饵料,降低饵料系数,节约养殖成本,同时还能促进河蟹健康成长。

  5、提供遮荫的河蟹生长的舒适环境,降低水温。

  这一点可能大家不一定太明白,伊乐藻能提供河蟹生存所需的隐蔽环境,减少河蟹自相残杀的死亡率,改善养殖环境,提供及补充饵料来源,这些道理都讲得通,但为什么还需要为养殖河蟹降温?

  原来河蟹生长生活最好的水温是在20-28℃之间,而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25-32℃。

  据有关水产专家的研究和河蟹养殖户多年的实践,河蟹养殖水体温度如果长时候超30℃的话,则会影响到河蟹的正常生长,甚至也不能保证河蟹顺利脱壳。那大家可以想,河蟹是靠有规律的正常的脱壳才能正常生长的,如果脱壳都不能保证,那河蟹怎么还能保持正常生长呢?

  多年的河蟹养殖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某一年的夏天长时间温度保持在37-38℃以上,则这一年的河蟹规格一定偏小,原因是超高温天气河蟹会停止生长及脱壳。

  而如果夏天温度不是特别高的年份,水草偏少的池塘则这口池塘的河蟹相比其它水草长得好的池塘河蟹的规格也会偏小。

  我个人认为引起上述河蟹生长不良的原因与夏天河蟹养殖水体水温偏高应该是脱不了干系的。

  经过多年河蟹养殖探索,现我市河蟹养殖亩产已普遍突破100千克,大部分雄蟹的规格可以达到200克以上,雌蟹在130克以上。引进伊乐藻对促进养蟹高产高效的功绩固然功不可没,但还有其它条件的成熟和养殖技术的提高等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在80-90年代作者的《小面积池塘养蟹高产途径探讨》的论文提出的主要观点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在今天看来已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真正高产养蟹的标准,让我们分析对照一下:

  一是用小瓦模仿河蟹野外生活所需要的穴居环境方面。

  该论点认为河蟹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是营穴居生活的,所以池塘养殖河蟹也要模仿河蟹生活的野生环境建设河蟹穴居的人工洞穴。其实河蟹居住在洞穴中只是为了逃避天敌的残杀,而并非它喜欢居住在洞穴中。自从在河蟹养殖池中种植伊乐藻后,河蟹就全部生活在伊乐藻中,不再钻洞营穴居生活了,并且生长比原有在洞穴中快多了。

  二是种植水花生为河蟹生长所需要的隐蔽及保温环境。

  实际情况是水花生由于没有快速的生长速度和强大的再生能力,河蟹放入池中不久后即可被河蟹基本吃光,根本形成不了作为河蟹隐蔽物的作用,也起不了作为河蟹的食物补充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另外水花生对水体的降温作用也不是特别明显。

  三是通过微流水改善河蟹池的水质条件。

  现在的河蟹养殖池由于种植了具有强大净化水质能力的伊乐藻其实在平时养殖过程中是不需要经常换水的,现在管理得好的河蟹养殖池中,当你走到蟹池边时往往可以看到池水清澈见底,池水氧气充足。有这样好的环境,所以在平时河蟹养殖池是不需要经常换水的。但过去由于没有伊乐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只能依靠人工换水或加水来改善水质,否则就不能保证河蟹的正常生长。

  四是人工投喂麦粉、黄豆、野杂鱼等饵料补充河蟹的营养需求。从而使池塘养殖河蟹获得了成功。

  现在河蟹养殖也已经有了它专用的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营养成份更全、更容易被河蟹消化吸收,因此一般不需要再投其它商品饲料,由于伊乐藻也能提供营养补充,河蟹养殖过程中也不需要再投蔬菜、南瓜等植物性饵料。现在养蟹只需要在蟹池中放入一定的螺蛳,一方面起净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食物补充,当然到接近河蟹上市前再投喂一点野杂鱼则使河蟹更美味哦。

  由于技术进步,现在养殖的河蟹产量更高、规格更大,特别是内在质量更高,而且由于河蟹育苗技术的成熟,原有的每只河蟹苗种有几元钱变成了最低时的每只0.2元左右,因而养蟹更能获得高效。

  这是我市养殖的河蟹实拍图。读者能看出优质河蟹和劣质河蟹的区别吗?你看左边的河蟹身体又干净又光亮,身上一点杂色或杂质都没有,完全符合优质河蟹的外观标准;而右边的的河蟹身上发黑无光泽,体表还寄生有纤毛虫。

  所谓优质河蟹的外观特点表现为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在肉质与口味方面则表现为肥、鲜、腥、甜。

  在我市有几个河蟹养殖场养殖的河蟹由于水草种得好、水质管理得好、饲料投喂得好、病害防治得好,其河蟹达到了优质河蟹的标准,其产品不但不用直接上市场销售,而且其售价比市场或一般的河蟹养殖户高出近一倍。

  这方面的代表之一是塘妙镇的祁增德,同样在200克左右的雄蟹,市场售价多数在每千克80-100元,而他的售价一般不会低于160元,并且还供不应求。

  当然我市在新千年后发展河蟹养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

  在1997年后由于青虾高产养殖技术的突破,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利用了青虾养殖的技术路线,所以也促使了河蟹高产技术的快速普及。

  青虾和河蟹虽然外形相差很大,但它们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十分相近。它们都是属于甲壳动物,杂食性,对水质环境要求和需要定期脱壳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等均很接近。特别是为了提高成活率都是需要种植水草,水质调节技术要点等都基本相同。

  青虾和河蟹养殖唯一的不同点是,在原有的青虾单养养殖池中种植的水草以苦草为主,而如果在河蟹池养殖池中种植的水草也是苦草的话则会被河蟹吃掉根部而导致苦草浮上水面,最终导致苦草全部死亡,水草死亡后由于没有水草净化养蟹水体的水质,从而使河蟹养殖水体产生有机污染而导致河蟹养殖的失败。而伊乐藻替代苦草正好克服原有苦草养蟹的缺点,从而促成了青虾和河蟹实现混养的现实条件。

  后来我们经过将本地土著青虾和河蟹经过混养以后,整合了二者的优点:就是因为它们的分类地位十分相近,生活习性基本相同,结合青虾强大的繁殖能力和河蟹捕食青虾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河蟹吃掉了过多的秋季繁殖的小青虾,促进了河蟹的快速生长并节约了商品饲料,另一方面下半年上市的青虾由于被河蟹摄食的原因数量变少了,规格则变大了,售价升高了。

  要知道现在年终大规格的青虾的价格在年终往往都在200元/千克以上,其价格甚至比河蟹的价格更高。当然河蟹通过摄食了较多小青虾后长成的规格更大、产量更高,也更能销售到更高的价格,通过虾蟹混养真正实现了互利双赢。

  青虾和河蟹的互补性的好处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同等管理水平下,如果那一年河蟹成活率低(如河蟹由于患上毁灭性的“颤抖病”、白斑病、水肿病等病大量死亡的话)而造成严重减产的情况下,那么青虾的产量占比就会上升,反之河蟹产量高的话,青虾产量就会相对偏低一点。所以虾蟹混养池的青虾+河蟹的总体产量是基本稳定的。

  青虾和河蟹互补性的好处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上半年河蟹在很小的时候,它对池塘的占用量是很小的,所以上半年的青虾养殖对河蟹养殖的产量是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这样说上半年青虾的产量等于白捡来的。

  我市多年青虾河蟹混养的实践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上半年青虾亩产一般在20-50千克,如果管理水平好的养殖户,下半年亩产50千克以上的青虾产量也是不成问题的,当然管理水平一般的养殖户下半年的青虾亩产低的也能达到20千克上下。

  总之青虾和河蟹混养后,通过取长补短,不但养殖效益高,而且效益相对稳定,不象其它地方单养的河蟹由于受河蟹规格产量和销售价格的影响导致严重亏损的现象出现。

  我记得其中约在2010年前后曾出现过二次单养河蟹严重亏损的地方,一次是因为有一年夏天特别热,导致当年养成的河蟹规格特别小,产量特别低;另一次是因为当年由于河蟹的销售价格特别低,且在这一年中出现了河蟹的规格大小和价格差异不大怪事,这二年有部分河蟹单养区约有超过2/3河蟹养殖户出现亏损。而我们的虾蟹混养池是没有一个出现亏损的,而且都取得了较高的养殖效益。

  作者曾将指导水产协会推广的虾蟹混养稳产高效技术在吴水市科技协会作大会交流发言,受到了当时吴水市副市长的表扬,本人也因此被吴水市科协推荐获当年江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的荣誉称号。

  在青虾河蟹混养模式下,我觉得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在虾蟹混养情况下的青虾育苗问题。

  想必现在从事青虾河蟹混养的养殖户应该是比较多的,但在虾蟹混养模式下育苗成功的养殖户应该不多,甚至没有吧。以至于很多青虾河蟹混养单位每年青虾苗种的来源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次年没有青虾苗种放养。

  原因是什么,想必有过青虾养殖技术的养殖户都是明白的。

  在青虾单养情况下,青虾育苗是通过培育肥水进行肥水育苗的,原因是肥水水体中具备足够多的青虾苗种必须的开口饵料——轮虫和红虫(枝角类)。

  而在虾蟹混养情况下,虾蟹混养池的水体大都是清澈见底的,水体中缺乏或基本没有青虾苗种的开口饵料。在这种情况下,青虾育苗是相当困难的。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看看对读者有没有启示或参考价值。

  根据作者的观察和研究,造成虾蟹混养池青虾不能顺利完成育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虾蟹养殖池种植伊乐藻后,伊乐藻大量吸收消耗水体营养盐类,使池水清澈见底,养殖水体缺少浮游生物特别是缺乏轮虫、枝角类等虾苗适口浮游动物造成的。

  那么要使青虾育苗成功,培养水体浮游动物成功与否就成为青虾育苗成功的关键。

  这样的道理想必只要进行过养鱼或虾类养殖的人都懂,也是水产科技工作者和青虾养殖户的共识,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原因还是因为伊乐藻的快速生长能力造成的。

  我们虾蟹混养池育苗的做法是:在5月份当发现青虾大量抱卵的时候,加紧在虾蟹混养水体施复合肥或氮肥+磷肥,使水体快速肥起来,促进浮游动物短期内大量繁殖。当青虾苗孵化出来后,要密切注意水体肥瘦情况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数量,当发现水体快速瘦下来时,应及时泼洒豆浆肥水,特别是当浮游动物快速减少时,一定要迅速及时补充青虾0#配合饲料,否则会造成青虾苗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严重自相残杀而导致育苗失败。

  上述措施只要真正做到环环相扣,就能保证育苗的成功。

  最后顺便提一下,作者感觉在部分内陆地区养殖河蟹如果外面没有优质的水源水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身的净化机制调优养殖水体的水质确保河蟹养殖成功。要知道外来水源水质的好坏是河蟹养殖成功与否的条件哦。

  在我们这里有二个典型的河蟹养殖基地的做法应该内有代表性:

  一个河蟹养殖基地直接就没有可用的外来水源,那他是如何给蟹池换水或加水的呢?

  这个基地的老板就是上面提到的塘妙镇的祁增德,他通过与当地的村民小组协商,租用了当地村民家前屋后的甚至不能养鱼的形状不规则的死水池塘,通过在池塘中全部放养白鲢、花鲢具有强烈净水能力的鱼类来净化水质。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当蟹池的水质过浓时,祁增德就将养蟹池的水放入鱼池,通过一定时间鱼池的水质在鱼的净化后再进入养蟹池循环利用。

  通过上述办法,确保了他每年亩产规格优质河蟹超150千克,青虾亩产超40千克。最近几年的亩效益稳定在2万元以上。

  另一个河蟹养殖基地是位于杨水镇的金正才,他有河蟹养殖面积50多亩,他河蟹养殖池的水源是一条河流的死滨,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到该河流中,使该水源水呈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

  上面提到了如果河蟹养殖池的水也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的话,则河蟹养殖是极容易失败的。那金正才又是采用什么办法确保河蟹养殖成功的呢?

  这一次他采用的是直接在河蟹养殖池中少量放养白鲢花鲢的办法来净化水质的。由于白鲢花鲢是属于滤食性的鱼类,生活在水层中,以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基本不吃或很少吃人工饵料,也不会对河蟹造成伤害。而河蟹是属于底栖性的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体底层或水草中,基本不受鱼类生活的影响。

  金正才通过上述措施后,河蟹亩产固定在75千克、青虾50千克以上,多年亩效益高于7000元。

  综合我市鱼、虾、蟹新品引进驯化和养殖技术方面,我们因为不完全了解其它地方鱼、虾、蟹养殖的具体情况,但就我们本地的水产养殖情况看,我感觉不管是养鱼还是养殖虾蟹,最适合的品种还是土著品种最好。因为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已经完全适应并溶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消费者也长期习惯了它们的口味,喜欢消费这类水产品,因而也容易卖出好的价钱,获得更高的养殖利润,当然引入部分经过筛选出来的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品种也是必要的补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鱼家故事  虾兵蟹将  虾兵蟹将词条  技术篇  技术篇词条  养殖  养殖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鱼家故事词条  
小说连载

 评审经理(第十二章 碰撞)

 总行新核心系统陆续上线,最近,王金生一直在盯着存量授信客户的信息补录工作。尽管做了两次培训,但仍有很多客户经理不断打来电话向王金生咨询录入问题,王金生忙得不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