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茶王(三)

  7

  说到这里,各位看官可能要问了,柴顺理一小包茶叶,何以会使北京的蔡云浮、山东的曹安林如此不安呢?诸位不要着急,待在下慢慢从头道来。

  说来话长,那还在顺治二年的时候,清军刚入关不久,南方尚未平定。当时史可法镇守扬州,他手下有一位陈将军,是扬州本地人,文武兼修,勇猛机智,谋略过人。他看到南明政府腐败无能,深知扬州城必不能保,遂作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誓用血肉演绎一场悲壮的战史,成就一位末世英雄。当清军即将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将妻子和年仅五岁的儿子陈万良送到乡下,叮嘱儿子将来秉承父志,反清复明。又将平生积蓄给妻子,以作为儿子成人以后的复明活动基金,并请当地一著名硕儒教导孩子。这孩子天赋聪颖,至诚至孝,一脸少年英雄豪气,他对父亲说:

  “爹爹放心,孩儿决不负爹爹重望,不辱陈家门风。”陈将军惨然一笑,从怀里拿出一本陆羽的“茶经”,说道:


  “为父平生没什么嗜好,唯独喜欢品茶。这本书给你做个纪念吧。以茶行道,以茶雅志,乃修身养性名志之妙诀。茶是我华夏国宝,不可废也。”说罢飘然而去。

  不久,陈将军在扬州之战中殉国,死得相当惨烈。清兵破城之后,屠城十日,数十万兵民血流成河,陈万良母子匿身于渔樵耕读之中而得以幸免。

  陈万良到了二十二岁,那已是康熙年间。尽管时人公认他是学富五车,但他遵从父嘱,决不言功名之事,在与老母商量以后,决定回扬州经商,韬光养晦,交朋结友,以待时而发。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扬州瘦西湖旁开了一家“淮扬茶楼”,一楼一底,一面临街,一面望水,大屋顶,长排雕花格窗,典型的江南格调。正堂高挂茶圣陆羽画象,左右是一副对联:

  仰赖先圣,九州四海泽润琼浆玉露

  遥忆宗师,兆民百姓沐浴紫气和风

  一代宗主在上,令人肃然起敬,装饰古朴严刚,使人回味无穷。

  长话短说,经过几年经营,陈万良开始在江南茶界初露头角,并着意结纳一些前明志士、年青同道、文人雅士和四方英雄豪杰,后来又经过一番筹划,他对茶楼经营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造。

  用现在的话说,他要把茶文化引进到他的茶楼来。具体来说,他要把曾在江南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复兴起来。“斗茶”,也叫“斗茗”、“茗战”,缘起南宋时期,是时临安饮茶风气极盛,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南宋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也就由此而生。文人雅士们则进一步推而广之,在茶品、茶会、茶具等方面有了相当高的追求,使得斗茶风习更加风雅卓著。文人们斗茶的雅俗很快传入民间,并迅速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各地的城镇墟市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用来斗茶品茗的场所——茶室,连处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门静地也大兴斗茶之风。

  陈万良和他的朋友们决定以复兴斗茶遗风为契机,结成淮扬茶社,作为反清斗争的烟幕。他们为斗茶制定了一整套程序和评判标准,包括茶叶、用水、茶具、沏茶、品茶、论茶等各个方面,不一而足。他们半年一小会,一年一大会。按现在的说法,茶会的第一阶段就是实验。一看、二闻、三品,看什么?看茶具,看茶叶的外形和色泽,看用水,看冲泡的过程等等不一而足。再说闻,闻什么?闻香味。有所谓汤前香,就是茶干的香味,冲泡以后就是闻汤后香了,包括热闻、温闻和冷闻三步。再说品,在适当的温度下品尝茶汤的滋味,通过品尝来感受茶汤的刺激性、浓稠度、活性、收敛性、回甘、余味,还有不同茶的特性。

  品完以后,就是辩论阶段了。众人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最后评出“茶秀才”、“茶举人”、“茶进士”、“茶状元”,最高一级的是“茶王”,每级都有严格的标准,宁缺勿滥,象“茶王”这个称号,就一直没有评出一个。这个活动很快就风行在扬州和江南其它地方,在陈万良的周围也逐步聚集了一批社会精英,他们借斗茶之名联络感情,统一思想,扩大队伍,渐渐形成了反清复明的纲领和行动方案。

  陈万良深知,他是以茶的名义来领袖群伦的,因此一定要在有关茶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他原有五子三女,但最后长成人的只剩下三个幼子,依次叫做云之、安之和顺之。在安排儿子们的前途时他也有一些私心,他不希望儿子们过早过深地卷入他们的政治活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让他们深入研究茶的理论和实践,他的要求是:要别具一格,要出类拔萃,要神秘莫测,要一鸣惊人。

  按照陈万良的布置,三兄弟行动低调,不事张扬。他们奔走茶山学种茶,奔走炒茶坊学炒茶,到瓷窑学茶具制作,走名山大川探访秀水妙泉,向茶界名士学沏茶品茶的功夫,读古人的茶著和诗词,不断提高修养等等。此后,他们又在江南找了一块水土适合的山坡,进行种茶试验。种籽,水土都经过反复筛选,培育过程、采摘方式更是多方探索,制作工艺也是千垂百炼。千辛万苦,水滴石穿,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品种。这一段话就不必细说了。

  8

  又是一年一度的大茶会,这次会上陈万良稍稍改变了一下程序,在正式比斗之前,他要各位名流先品尝一种新茶,至于是什么茶则秘而不宣。在布好新烧制的紫砂茶具以后,陈万良将新茶给大家过目,茶干条索紧结坚实,茶叶的细、嫩、香、艳使大家目瞪口呆,都是行家了,可谁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茶。外形看起来有点象碧螺春,但似乎比碧螺春还要细嫩,香味象龙井,那种飘逸又象佛茶。沏上滚开的虎跑泉水,刹那间就象千军万马摇旗呐喊,一旗一枪,沉浮旋转,一个个细茶芽慢慢舒展开来,又好象美女翻身一样,再看每一壶茶是色绿汤明,白雾上翻。顿时香味铺天盖地,陈万良说;

  “这叫百家香。”

  过一会,这个香味好象在向天上飞去,集聚在空中不散,陈万良又说:

  “这叫王者香。”

  再过一会,香味慢慢幽幽向远处飘荡,余香不绝于缕。

  “这叫隐者香。”

  品一口,那个味道,那个香、醇,飘飘忽忽,还真没法形容。绝的是,这个茶呀它有后劲,好长时间余味无穷,又有那么些酒味,慢慢地品,有点醉人的感觉。喝完这壶茶,再开始斗茶活动,可大家也就没多少心思了。这要说绝吧,可还有更绝的,这不,第二天您再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斗茶前,在每人面前摆上一壶沏好的茶,陈万良对大家一拱手,说道:

  “诸位,现在在各位面前的是昨天您用过的茶壶,茶叶是您昨天喝剩的茶叶渣沥干了沏的第二道茶。请大家品尝。”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知道这非同寻常。品过之后,大家都认为这第二道茶比第一道茶还要好,后劲更足。第三天亦如是。陈万良对大家说,这个茶第三道才算到了极致。大家皆有同感,一致称奇。有人问:

  “这是什么茶呀?”

  “尚未有名。”陈万良答道。

  “这才是真正的茶王啊,就叫茶王吧。”大家轰然叫好,于是这茶就成了茶中之王,本来是准备给斗茶优胜者的荣誉称号也成了茶叶名了。

  “这茶叶该卖个天价了吧?”

  “此茶不卖。每年也就产个十来斤左右。多的没有啦。就我们一会的人尝尝吧。”陈万良的脸色变得沉重起来:“各位!想我九洲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什么宝贝没有?这茶可是好茶,可我们都是亡国之民啊,”他拿起头上的辫子:“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这条猪尾巴就是我们的奇耻大辱!望诸君不要玩物丧志,这茶王茶以后就是我们的大旗,借此聚集仁人志士,反清复明,恢复我华夏正统。”

  “万良兄,你放心!我们明白你的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茶王茶不过是个引子,我们要让它秘而不隐,神而不仙,就象一块磁石,吸引各方英雄豪杰。”

  经过一番运作,茶王之名不胫而走,的确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另一方面,除了它的奇,它的稀又使其变得十分神秘莫测,物以稀为贵嘛。茶王茶乃至其主人陈万良的故事在江南也流传甚广,时人皆以能品尝茶王茶而倍感荣幸,毕竟就是能见到茶王茶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呀。这正是陈万良所要的效果。

  由于茶楼接交的多是文人雅士,陈万良又在附近开了一家酒楼,仿照斗茶又开创一种斗酒活动,本意是招纳武林豪杰。于是斗茶称之为文斗,斗酒则称之为武斗。一时间,这文武双斗活动闹得扬州城沸沸扬扬,文武豪杰趋之若骛。后来由于参与斗酒的人鱼龙混杂,再则酒醉又容易误事,时有酗酒殴斗发生,免不了引起一些怨言,陈万良他们就对此严加限制,缩小规模,控制参与人员,后来这斗酒活动也就慢慢淡下来了。但斗茶活动依然是盛行不衰并不断改进。

  9

  表面上看起来,陈万良一心一意在经营淮扬茶楼,其实在背后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反清复明的宗旨。多年来的韬光养晦使他形成了小心谨慎的性格,虽然淮扬茶社聚集了一大批人马,但也决不轻言牺牲。尽管他们参加过多次有影响力的反清活动,均以失败告终,但淮扬茶社的损失都不算大,在其它反清组织不断瓦解的情况下,而他们往往能全身而退而不至于伤筋动骨。

  当时江南文人荟萃,这批人正统意识非常强烈,对于夷狄之为君,是很难接受的,陈万良认识到这才是反清复明的社会基础。当时,比较有规模的反清组织有以假朱三太子为首的钟三郎香会、白莲教等,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也蠢蠢欲动。陈万良认为,现在的形势是干柴烈火,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反清复明的好时机。淮扬茶社和其它反清组织都有松散联系,但陈万良自认正统,不喜欢装神弄鬼那一套;另外,他对“三藩”卖身投靠、反复无常也嗤之以鼻,所以他和这些组织并无深交,只是行动上默契而已。

  那一年,钟三郎香会在北京起事,大闹牛街清真寺,结果功亏一篑,百万会众损失惨重,假朱三太子和部分会众脱身南逃。他们又在南方蓄集力量,待时而发。此时,淮扬茶社和他们有比较密切的合作。毕竟,他们反清复明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准备南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南下固然也是为了领略江南风景,同时也是要笼络江南士子人心,显示大清皇帝威仪,怀德、怀远、怀柔,藻饰太平。而各方反清势力也欲借此机会起事。恰逢此时,太子胤礽死党、权臣索额图欲早奉太子即位,密示两江总督葛礼趁机暗杀康熙。于是,假朱三太子和两江总督合流,淮扬茶社也有一些得力干将参与其事。陈万良想,杀死康熙必然会引起混乱,趁乱起事,一呼百应,陈胜吴广的故事就可能重演了。在两江总督葛礼的默许下,他们在南京莫愁湖康熙行宫旁高处架设红衣大炮,以企一举炸死康熙;不仅如此,他们还准备了若干杀手,一有机会,决不轻易放过。

  陈万良坐镇扬州,他要求属下既要全心与友方合作,又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要绝对保证淮扬茶社的机密,一旦事泄,也不至于全军复没。应该是算无遗策了,在此静候佳音吧,若果皇天保佑事成,后面还任重道远呢。他掐指算了算,康熙南下的日子快要到了,准备工作要做到万全才好。说实话,钟三郎香会那些人,他还真信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关键时候能顶得住吗?他正在那里胡思乱想,忽然,一个小徒弟气喘吁吁、磕磕绊绊跑进来:

  “大爷,大爷,不好了,不好了,出事了!”

  “慌什么?我给你们说了多少次,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怎么回事?说吧!”

  “三太子被魏东亭抓了,香会会众也都差不多全完了……..,”原来,康熙皇帝的亲信魏东亭奉命清道,一举破获谋杀康熙一案,江南总督葛礼也成为重大嫌疑。

  陈万良半天没有说话,好一会才问:

  “我们的人怎么样?”

  “照您的吩咐,没有和香会的人住一起,出事以后,都跑脱了。”

  陈万良长吁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他后来又策划过多起“事件”,以求一逞,就象吹肥皂泡一样,吹破了,就再吹一个,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执着不断地给自己制造一个又一个希望。

  尽管淮扬茶社纠集了一批精英志士,伺机与大清一较高下,可是康熙皇帝可不是等闲之辈,武功上通过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西疆等一系列战争统一了疆土;文治上修明史、礼尊孔孟,开博学鸿儒科,拉拢江南文人,人心思治,大清江山一片承平景象,使陈万良的反清活动很难有隙可乘,无形之中,茶社的政治色彩慢慢淡了许多。

  岁月蹉跎,直至康熙驾崩,雍正继位。雍正是最反感结党营私的,对所有的结社活动一概严查。淮扬茶社的活动就更困难了,因而千方百计要作困兽之斗。雍正时期的反清复明谋反案件要首推湖南曾静案。曾静系湖南永兴一教书先生,反清意识强烈,因敬仰东海夫子吕留良“夷夏之防”的反清理论和他不仕清庭的气节,特派门人张熙去浙江吕家访求书籍。而陈万良幼时曾师从吕留良,与吕留良弟子严鸿逵也过从甚密。因为这层原因,曾静和淮扬茶社也建立了关系。

  在雍正朝,政治纷争不断,以廉亲王胤禩为首的政敌到处散布谣言,指雍正篡位、弑母、虐弟等,加之雍正新政得罪了一大批官绅豪强,各种谣言不胫而走,给人一片民怨沸腾、人人自危的印象。曾静、陈万良等人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经过一番分析筹划,他们决定策反当时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奋威将军岳钟麒。不承想岳钟麒将计就计,一举破获这一谋反大案,此案众所周知,不及细述。而雍正皇帝希望借此案笼络人心、稳定形势,编著“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对政敌予以反击,对案件主犯反倒网开一面,陈万良只是幕后活动,并未受到牵连。

  虽然逃过了一劫,陈万良并不觉得庆幸。又一个肥皂泡破灭了,下一个肥皂泡又该从哪里吹起来呢?不经意间,陈万良也年过八旬,一副老迈龙钟之态,回想着自己一生奋斗无果,不禁嗟然长叹。无奈、愤懑,切齿之恨,无可发泄,真想孤注一掷,了此残生啊。

  2016,9,2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茶王  茶王  茶王词条  茶王词条  
小说

 六如轩(第三章 路径抉择 三)

 回到黄岗村病虫害测报基点以后,曹路祥自个儿做了晚饭吃。    他的晚饭很简单,电饭锅里下米,饭快熟的时候把上午在农贸市场上买来的腊肉放进去,焗熟了,再炒一碟青...(展开)

小说武侠

 何处西南待好风(1)

 月色泠泠,清风剪剪。洛阳城南安客栈一间偏房里,亮着一盏孤灯。桌前一个二十五六岁的男子右手持杯,双眼紧盯杯口,呆呆坐着,动也不动。灯花轻爆了几声,杯中却依然满盏...(展开)

小说连载

 爱翩跹(第三章 遇见)

 【1】    “你已经昏睡了两三天了。来,洗洗脸吧。”叫云峰的男人说。    雅安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彬彬有礼又温和的男生。看他穿着打扮也有些特别,好像个“职业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