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故事里的人生(278 曾子杀人与三人成虎)

  这是两个老掉牙的传统故事,国人皆知,后一个已衍化为成语,比喻即使是谎言,说得人多了,也会被人们当成事实。

  “曾子杀人”是《战国策》上记录的一段故事。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他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真传。他一生积极推行儒学,在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和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曾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老师,孔伋又是孟子的老师,因此,曾参是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的重要思想家。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据说,齐国聘他去做官,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他曾提出“慎终追远”( 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祖先)和“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故事说,有一次,曾子告别老母,离开家乡,到费国去办事。不久,费国有个和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去告诉曾母说:“听说你的儿子在费国杀死人了。”这时,曾母正在织布,听了这个消息,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的儿子是决不会杀人的!”她照样安心地坐着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母仍不睬,还是织她的布。过了不久又跑来一个人,同样说:“曾子杀人了!”听了第三个人的报告,曾母害怕了,立即丢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墙逃跑了。

  “三人成虎”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战国期间,各诸侯国在相互征伐中也有相互合作。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国与国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人质。故事说,魏惠王执政时期,魏国与赵国修好,魏国的大臣庞恭陪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临行前,庞恭对魏惠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来告诉您,热闹的街市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

  “不信!”魏王立刻回答。

  “如果有第二个人跑来告诉您,说热闹的街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魏王沉思了一下说:“我可能会怀疑。”

  “那么,又有第三个人跑来,告诉您热闹的街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还会不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回答说:“我会相信的。”

  于是,庞恭对魏惠王说:“热闹的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可经过三个人来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街市离王宫近在咫尺,而赵国的国都邯郸离魏国的国都大梁却十分遥远,议论臣下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说:“这一点我自己明白,放心去好了。”

  于是,庞恭辞别魏王,陪太子去了邯郸。庞恭走后,果然有人接二连三地在魏王面前说庞恭的坏话,起初魏王并不相信,但说的人多了,魏王也就信了。等庞恭陪太子从赵国回来后,魏王就再也没有召见他。

  作者感言:知子莫如母,曾母认定“我的儿子是决不会杀人的”,是出于对儿子性情温良、行为忠孝的深信不疑。然而,如此坚不可摧的信任壁垒,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坏消息面前,竟訇然坍塌了,当第三个人告诉她儿子杀了人的时候,她也不得不弃织越墙而逃,以避免官府的追杀。曾母为什么要越墙而逃呢?这需要做一点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普遍实施“连坐法”,即一人犯罪,其父母妻儿及伯叔兄弟姑姨等亲人连带受刑,中国封建时代,严重的曾有“满门抄斩,户灭九族”之做法。

  能陪太子到赵国做人质的大臣,肯定是魏王信任的忠臣,特别是庞恭临走前又给魏王提了醒,想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可等到庞恭完成任务回到魏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他,也没有给他什么官职,足见魏王已经不信任他了。

  我们说这两则老掉牙的故事,是想借此聊聊“流言”这个话题。

  什么是流言?所谓流言,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社会各种各样问题的并缺乏根据和来源的不确切信息。流言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即使是谎言,传的人多了,也会被别人相信;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众口一词说不,也会被扭曲。此足见流言之可畏。流言具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它的内容往往是针对现实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特别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点二:它的传播形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特点三:它的来源往往是不确切的、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特点四:它在传播过程中因不断被添枝加叶和渲染而往往被放大和走样,变成谎言甚至谣言。

  特点五:它往往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轻者伤害了某个人、某些人,重者可能会造成社会混乱。

  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一: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恐惧在华夏大地上盘桓。这一妖术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着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流言的起因是:丝绸之乡德清慈相寺几个贫穷潦倒的和尚因为嫉妒附近一座观音殿的香火旺盛,造谣说有石匠在观音殿附近“作法埋丧”,进香者若去该寺非但难得庇佑,反会遭到毒害。流言不胫而走,四个月后,流言已经铺天盖地,通过传播中的取舍再造,流言已经完全走样,流言说:世上出现了一些术士妖人,他们能够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叫名字来盗取一个人的灵魂,使之为术士妖人服务,而灵魂被盗者会立即生重病致死。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参与流言传播的人均不约而同地将流言中不合理的枝节部分削减,增加了自己的细节,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等,说得真真切切,活灵活现。就这样,一个个精美而恐怖的故事被不断打造出来,在社会上快速而广泛地传播。

  山东巡抚富尼汉抢先一步,首先发动了对叫魂妖术的围剿,他抓了两个剪人头发的乞丐,并报告给乾隆皇帝。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民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于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清剿。折腾到年底,在许多流民、乞丐和平民百姓付出了无辜性命和许多官员丢掉了乌纱帽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丑恶闹剧:没有一个妖人被抓获,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子虚乌有;没有一件妖案能坐实,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和屈打成招。沮丧失望之余,乾隆皇帝只得下旨“收兵”,停止清剿。

  案例二:1935年3月8日,中国早期电影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一代影星阮玲玉慑于流言而自杀,鲁迅先生因此奋笔写下了著名的《论人言可畏》一文,痛斥“强者”对“弱者”的迫害。

  案例三: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仙台湾130公里处发生9级地震,造成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出现核泄漏,污染了海水。3月16日至3月17两天里,“食用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和“海水污染,以后不能再晒盐了”的流言四起,很快传遍全中国,导致了全国性抢购食盐风潮。

  由此可见流言的危害。

  导致流言迅速而广泛传播的心理机制有三:

  心理机制一:好奇心理。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特别是对高官、企业家、明星等社会成功人士的私生活、绯闻、丑行等,世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常常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心理机制二:避害防灾的恐惧心理。趋利避害、求安防灾是人之常情,世人对危及人生命的重大事故充满恐惧,特别是在地震、瘟疫和社会动乱期间,事关人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流言最容易被轻信并得以迅速而广泛传播。

  心理机制三: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说,看来这事不会假,无风不起浪吗,于是轻信,并不自觉参与传播。

  正是上述三种心理机制的作用,流言得以快速而广泛流传,特别是现代社会,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和互联网可以迅速把流言传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消除流言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用科学真理说话。流言毕竟是流言,在事实和科学真理面前不堪一击。面对2011年3月16日至3月17因流言而造成的全国性抢购食盐风潮,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以科学真理击破了谎言,用足量食盐供应了市场,风潮很快平息。风潮平息之后,许多国人扪心自问:“我们是怎么了?”在笔者看来,它暴露了国人的信仰真空和安全知识的匮乏。再比如,“曾子杀人”的事,曾母当时是相信了,但等曾子从费国办事归来,曾母还会相信吗?一场虚惊之后,曾母还会安然地坐在织机前织她的布。

  流言是社会的一个痼疾,很难彻底消除,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性质的流言就会存在。对于个人来说,要想不受流言的困扰,不信流言,不参与流言的传播,关键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荀子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意思说,流动的弹丸在瓦器中会停止,流言传到智者那里就会平息。因为智者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具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不会轻信流言。试想,1768年的“叫魂”事件,如果广大贫民百姓不愚昧无知、不相信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能造成大半个中国的妖术恐怖吗?

  假如你自己不幸被流言中伤,更需冷静面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令人信服的正言善行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千万不要象阮玲玉那样想不开。宋朝诗人黄庭坚在《劝交代张和父酒》一诗中早有忠告:“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故事里的人生  曾子  曾子词条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词条  杀人  杀人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故事里的人生词条  
随笔

 露天电影

 在我童年的乡村,一般是没有电影院的。能看的只有露天电影。有时是办红白喜事的人家请电影,有时是村里出钱演电影。看电影是我童年时候最快乐的事。每逢这时,村里的大人...(展开)

随笔

 面包与爱情

 每当我找不到目标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告诉自己应该干什么。  现在也是如此。  今日刚刚上班第一天,身体疲惫之余,心也很累。  感觉自己在原地踌躇不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