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故事里的人生(179 “‘英明’的国王”与“曹操斩王垕”)

  “‘英明’的国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初的欧洲。故事说,在欧洲中部,有一个长期在王权统治下的小国,发展缓慢,民怨沸腾。一天清晨,国王将一个负责盐业的官员叫来,小声向他命令道:“从明天开始,盐价上涨30%!”

  盐是民生必需品,价格骤然暴涨,必然加重民生负担,引起更大民怨。因此,这位官员听到命令后,大惊失色,赶忙阻止说:“陛下,不可,不可呀!盐本来就是国家专卖,价格已经不低了,而且每年的收入也非常丰厚,如果再涨价,老百姓就吃不消了。”

  “你想抗命吗?”国王声色严厉,冷峻逼人。

  “不敢,不敢。”官员吓得后退了一步,“不过,陛下,能不能慢慢地涨价,让老百姓一点点地接受。”官员嗫嚅着。

  “这不可能!”国王毫无收回成命的意思。

  官员改变了一下姿态,慢慢趋前,小声地对国王说:“陛下,您或许早注意到了,最近您在朝野的声望正在下跌,是不是考虑一下,再这么一来,会对您更……”。

  官员的话还没有说完,国王霍就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不想活了吗?”

  听到国王的吼声,几个卫士从后账闯出来,手握剑柄,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位官员,吓得官员连连后退。

  国王挥挥手,示意卫士退下。当卫士走后,国王招手让官员到跟前来,压低声音说:“这事只有你我知道,记住, 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准说是我让你这样做的,就说是你自己擅自决定的。否则,我会立即杀了你们全家!”

  官员吓得面如土色,他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国王,但为了全家性命,他只得领命而去。

  第二天,全国盐价暴涨,不几天功夫,整个物价因盐价上涨而纷纷上扬,国民不堪其苦,怨声载道,眼看国家就要发生民变。正在这时,国王召集众臣议事,当众宣布命令:“立即将盐官撤职查办,食盐事关民生,调回原价。”

  盐官背了黑锅,但又不敢说出实情,因为国王至尊至上,没有人会相信国王会下这样不近情理的命令,再则,国王有话在先,如果说出实情,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丢了全家性命。

  盐官被革职查办时,朝野欢呼,不少人都指着盐官的后背说:“自作孽,不可活!”但国王却网开一面,说他曾有功于国,免于下狱,责令在家反省。

  这件事情之后,国王的威信大增。民众纷纷说:“真是一个英明的国王,他永远关心民众,永远与国民站在一起!”由于国王威信大幅度提升,国家政令畅通无阻,民心日趋安定,国家也有了新气象。

  两年后,被削为平民在家反省的盐官忽然接到诏令,让他立刻进宫。盐官恐惧万分,洒泪与家人告别。当他战战兢兢来到国王面前时,国王对他说:“委屈你了,为了补偿你的损失,我任命你为财政大臣,管理全国财务。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

  盐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听错了,仍战战兢兢地望着国王发愣。国王微笑着又重复了一遍诏令,当确证为事实后,盐官感激得泪飞如雨。

  财政大臣的职位远远高于盐官,属于国家重臣。当国王宣布诏令后,国人反应不一,有的大叫:“这种人,当年不杀他就算便宜他了,怎么还能重用?”也有的说:“想必两年反省,他改造好了,这人也许很有能力,是可用之才。”

  至于国王,国人个个都竖起大拇指,朝野一致认为,国王心胸博大,两年前国王的声望差点被这人搞垮,可国王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真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国家也因国王声誉飙升和政令畅达日益强盛。

  “曹操杀王垕”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故事说,袁绍的弟弟袁术,意外弄到了皇帝大印,他据此认为这是天意让他当皇帝,于是就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称帝,建号仲氏。这件事引起了当时各路诸侯的愤怒,曹操首先率兵去攻打寿春。但袁术的部下也不是吃白饭的,再加上寿春城防坚固,曹操打了一月有余,一直没有拿下寿春。曹操十七万大军,日需军粮浩大,当地又逢荒旱,无处征集粮食,从后方调集的军粮还在路上,多日后才能到达,曹军一时军粮告急。一天,曹操将管粮官任峻手下的一个管粮仓的小官王垕叫来了解情况,王垕向曹操禀报说:“丞相,军粮马上就要吃完了,怎么办?”

  曹操看了看王垕,沉思一会说:“从今天开始,你给我用小斗发放粮食,这样就可以救一时之急,后方的军粮几天就到了。”

  “这怎么可以,小斗发放粮食,士兵们一眼就看出来,他们吃不饱,肯定会怨恨的。”王垕说。

  “废什么话,照我的命令去办!我自有对策。”

  王垕不敢再多嘴,领命而去。

  当天,王垕便将大斗换成小斗,向各部发放军粮。粮食变少了,士兵们自然吃不饱。几天后,曹操私下派人到各军寨去打探消息,发现士兵们个个怨恨,都说丞相欺骗了他们,因此士气低落。

  多日拖延,后方运来的军粮已到,曹操见时机已经成熟,便秘密将王垕叫到帐下,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用来平息士兵们的怨恨,你可不要吝啬呀!”

  “不知丞相想用我什么东西?”王垕问。

  “我就是想借你的脑袋示众。”

  王垕大惊,慌忙跪地:“丞相,小人犯了什么罪,丞相为何要杀我?”

  曹操十分冷静地对他说:“我也知道你没有罪,但我不杀你,兵怨难平,就会出现兵变。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自然会很好地抚养,你放心好了。”

  王垕还想说什么,可曹操不容他说话,立刻命令刀斧手将王垕推出帐外斩首。

  曹操命人将王垕的头挂在高杆上,并贴出告示说:“王垕故意用小斗发放军粮,并将省下的粮食窃为己有。现王垕已按军法斩首,军粮从即日起仍按大斗发放,保证将士们吃饱。”

  将士们见克扣军粮的贪官被正法,军粮又按大斗发放,不仅平息了心头怨恨,还非常感激丞相,于是军心大振,一举攻克了寿春。

  作者感言:第一个故事也许是杜撰的,编故事的人大概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仕途艰险,伴君如伴虎;第二个故事,是小说家编造的,因为正史中没有记载这件事,历史上,曹军的管粮官任峻的手下也没有王垕这个人,小说家编出这个故事,是想证明曹操的阴险奸诈,是个奸雄。

  而我们说这两则小故事,是因为它将一条官场潜规则以极端方式形象地大白于天下,让人看到了官场的阴险和权谋。

  古今中外,在仕途官场上,有这样一条潜规则:上司或指派、或暗示、或怂恿下级去做某事,一旦成功了,成绩功劳自然归上司,可一旦出了问题失败了,其责任罪过则由执行的下属承担。更令人吊诡的是,在问责过程中,上司常常以正义公正的身份出场,在惩治下级时又往往会得到提高声誉和赢得政绩的好处。赚便宜的始终是上司,而下属永远吃亏,可吃亏的下属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是因为,事情的整个运作过程,表面无懈可击,领导指派下属做的事情,完全在职权范围之内,给出的理由,也让下属无法拒绝。有的时候,下属明知道上司在利用自己或有意整治自己,但找不出推脱的办法,只好忍着。

  说这是一条潜规则,是因为仕途上的许多人心知肚明,心领神会,但无法言说,无法拿到台面上。比如,你原则性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又有能力,也因此在工作中因坚持原则与领导发生过龃龉,领导对你很不满意,于是便找机会将你调动到一个条件极差、问题百出又十分偏远的地方去工作,给出的理由是:越是困难的地方,越需要你这样原则性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又有能力的人去工作。你明知道这是领导在排除异己,有意整自己,但根本说不出口,也没法不接受指令。在履职期间,领导或袖手旁观,或暗使一些绊子,让你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果你舍得一身剐,找准了突破口,走出了困境,干出了成绩,首功还是领导的,证明领导会用人;如果你干砸了,领导则会说你原来的表现只是虚浮,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不堪重用。

  两个小故事把仕途官场的这种现象极端化了,它通过国王和曹操赤裸裸的做法,使一直在暗流中涌动的潜规则浮出水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目的是想让世人把这种现象看得清清楚楚。实际上,这种现象,古往今来,始终是暗箱运作的,没有一个上司会像国王和曹操那样肆无忌惮和明目张胆,他们往往都是在正当理由的庇护下,堂而皇之地偷运着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永远是可以心领神会而无法言说的。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仕途官场,它存在于现今所有科层制管理模式之中。所谓科层制,就是通过层层代理关系,以下级遵从上级指令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组织方式。它使机构内部形成梯形等级,上下级之间是纵向的管理被管理、控制被控制的等级关系,它要求下级必须按上级的指令行事。科层制又称官僚制、理性官僚制或等级制。由于这种管理模式最容易形成统一意志和实现管理渠道畅通,所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通行的管理机制,现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大中型企业,基本都采用这种管理机制。而这种管理机制“职位分等”和“下级服从上级指挥”的突出特征,决定了上司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下属的升迁和发展命运,这便为小故事说的这种现象提供了生存土壤。只要上司对某一位下属不满意或想利用某位下属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

  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官德不修的少数上司身上,就绝大多数上司来说,是不会这样做的。但这种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

  消极影响一:它会影响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如果上司产生了“利用下属”或“整治下属”的想法,上下级关系肯定会出现不和谐,因为上司本身的行为就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平衡;另一方面,如果下属过分担心上司会“利用自己”或“想整治自己”,防范心理太重,也必然导致上下级关系疏离,因为这种心理很容易催生认知偏差,即使上司的指令是正常的,但只要下属对上司的指令不满意,他就会联想到这方面,于是导致上下级的诚信关系出现裂痕。

  消极影响二:它压制甚至摧残人才。这种现象是管理领域的丑恶现象,对人才的成长十分不利,特别是遇到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惧怕下属强于自己的上司,其下属的成长会十分困难。

  消极影响三:它增加了管理内耗,弱化了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会造成管理渠道不畅,下级对上司的指令消极怠工,导致管理过程出现“肠梗阻”。

  努力减少甚至消除这种丑恶现象的关键在上司,只要上司不存有“利用下属”或“整治下属”的不良心理,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但实际上,彻底消除这种丑恶现象是很难的,原因有二:

  原因一:自私自利、争权夺利、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上司总是会存在的,这些官德不修的上司,是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谋利机会的。

  原因二:这种现象能给上司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那些官德不修的上司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这是一种权谋,国王利用这种权谋,提高了自己的威信,推进了国家治理;曹操利用这种权谋,度过了军粮危机,稳定了军心,激发了士气,终于打败了袁术。

  要想减少这种丑恶现象的发生率,须做三方面努力:

  努力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所有实施科层制管理模式的部门,在任用官员时要突出德性标准,不给那些自私自利、投机钻营、阴险狡诈的人掌握权力的机会。

  努力二:规范管理层序,依法治权,严格限定权力的实施范围并相互制衡,不给这种丑恶现象提供条件。

  努力三:突出管理的人性化、人文化,加强官德教育,提高官员思想道德素质。

  在此,我们也奉劝各级各类官员,不要萌生“利用或坑害下属”的心思,想干出政绩,提高声誉,获得升迁,办法有的是,途径千万条,何必采取这种缺德的下三滥做法。况且,在现代管理中,每一个官员都是管理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你是你下属的上司,同时也是你上司的下属,消除小故事中的这种丑恶现象,也会增加每个官员自身的安全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故事里的人生  英明  英明词条  国王  国王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179  179词条  故事里的人生词条  
随笔

 幸福

 幸福就是你苦苦期待的成功终于在某一天降临。    幸福就是你努力寻找的那块磁带在你找遍所有的音像店之后终于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摊中找到。    幸福就是当你经...(展开)

随笔

 随感

     因房屋拆迁搬回娘家居住同父母一起生活已经六年了,自从结婚另起炉灶后就再没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虽然每个周末...(展开)

随笔

 淘汰 人间丛林

淘汰,人间丛林“精英层”,这个圈子不好混。我在高中一年级一班呆了不到三个月,一次期中考试就把我淘汰了。有点无情但很轻松,班主任老师通知我去教务处,啥也没有说。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