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 → 第四章药到病除推外治

擦牙开噤法

(昏迷、中风、小儿急惊风)

擦牙开噤法是用开通关窍之药擦于患者牙上,使昏迷患者口噤自开的一种急救方法。

此法在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风》中已有记载,日:“口噤,以苏合香丸或天南星、冰片末或白梅擦之。”并云:“用甘草比中指节截五截放生油内浸,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以物斡开牙关,令咬定甘草,灌药极效。”清代何梦瑶《医碥》卷一载:“口噤即牙关不开也,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香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雷丰所撰《时病论》卷二以乌梅、冰片、生南星,名开关散,为末,擦牙开噤。认为“乃救暴中之急,预当备之。”本法借助药物辛香走窜之性及摩擦牙齿之刺激,促使昏迷患者牙关开启,神志苏醒,同时开噤也便于服药。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共研为细末,或用芳香开窍之丸药抹擦患者臼齿龈至牙关开启。

主治病症】

一、昏迷

香白散(《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青盐、白矾各等份,共研细末,擦牙至醒。功能祛痰开窍。主治昏迷属痰蒙清窍者。

二、中风

南冰散(《杂病源流犀烛》) 南星1.5g、冰片少许,共研细末,和匀,以中指蘸药末揩齿,反复20~30次。功能豁痰醒脑开窍。主治中风口噤不开属痰闭者。

三、小儿急惊风

1.乌梅方生乌梅1个,擦牙至牙齿松开。功能化痰开噤。主治牙关紧闭,不能服药的急惊风患儿。

2.丁香散(《医学正传》) 母丁香1粒,细嚼。人中自少许,以其母中指血共调擦牙上,即苏。功能宣通开窍。主治小儿急惊风牙关紧闭。

【注意事项】

本法只是神昏窍闭病人的急救措施之一。临床尚需根据病情配合其它方法,综合救治,使患者迅速脱离昏迷状态,一旦患者口噤开,神志转清,即应针对病因治病之本。

冰敷法

(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阳强不倒)

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冰之为药,早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现代本法不仅常用于高热昏迷病人的急救,而且还用于治疗一些疼痛、出血病证。以藉冰的大寒之性,直接作用于患处或特定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

【操作方法】

将冰袋置放于患处冷敷,若为高热病人,可将冰袋敷于病人的前额、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若治鼻衄,可冰敷患者太阳穴或前额。一般每次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但用于高热病人,则需持续应用,且要经常更换冰袋,直至体温下降。

主治病症】

一、中暑

降温灵(《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冰1块,置于患者腹部,使体温降至基本正常为止。功能降温消暑。主治中暑暑入阳明型。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冰袋外敷法(《传染病学》) 冰袋,用冰袋和井水冷敷头部(前额、头枕部)与冰敷大血管流经的浅表部位(如两侧颈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处),以肛温控制在38.5℃以下为宜。功能降温。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不退者。

三、阳强不倒

冰块外敷法(经验方) 冰块适量。.将冰块摩擦勃起之阴茎15分钟。功能助阴降火。主治热盛之阳强不倒。

【注意事项】

1.冰敷完毕,要用干毛巾擦干冰敷部位的皮肤。

2.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

3.年老体弱、虚寒证、妇女妊娠、经期等不宜冰敷。

4.外伤破损、劳累、炎症后期、心脏疾患、水肿病人不宜冰敷。

5.冰敷时,如果发现病人有不良反应,则应立即停止。

灌肠点滴法

(昏迷、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便血、关格、咳嗽、腹泻、呕吐、痢疾、癫狂、水肿、前列腺炎、盆腔炎、小儿泄泻、小儿惊风)

灌肠点滴法是将药液(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以后,历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目的仍局限于润肠通便。40年代,已出现了用中药灌肠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症等的方法。50年代,中药灌肠已被许多学者采用,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70年代之后,这一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其操作方法、治疗机理、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治疗优势等系统性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它不仅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科数百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中医急救外治方法之一。

【操作方法】

临床上依其治疗目的之不同,中药灌肠法又有3种操作方法:

一、保留灌肠法

其目的是保留灌入药液,起到肛肠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作用。

1.让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于药物吸收。

2.将灌肠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开关夹)、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头时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将硬橡皮管头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头应煮沸消毒。

3.扭紧开关夹,将所用药液倒入灌肠筒内。

4.病人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和治疗巾,露出肛门。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药液。

5.在肛管头上涂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除管内空气。用手腕触灌肠筒,如觉微温(以39~42℃为宜),即可捏紧肛管,轻缓地插入肛门内约10~15cm。漏斗韵高低要与臀部平齐而略高,使药液慢慢地灌入肠内。

6.药液流完后,立即捏紧导管,取下漏斗,然后慢慢将管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

7.嘱病人留住灌入药液,不要随即排出。必要时可用手纸压肛门数分钟,以助病人保留药液。每次保留药液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

8.每次灌入药量要因人而宜。成人为200~300ml;小儿按年龄酌减,1岁以内用15~30ml,1~3岁用30~60ml,3岁以上用60~lOOml。每日2~3次,一般7~10天为1疗程,如病情需要,中间休息3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急危重症,灵活掌握。

二、直肠点滴法

也称肛门点滴法,它是以类似点滴输液的方式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包括丸、散、膏、丹加水制备的溶液)由肛门注入直肠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一种改良用法。它较一般保留灌肠法病人不适感轻,注入药液量大,便于保留和吸收,疗效更确切,操作方法也不复杂,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1.和一般静脉输液的设备相同,唯针头换成导尿管。

2.药物制备按辨证论治要求或根据病情需要,将所选药物(中草药、中成药)制成治疗液体。中草药煎煮2次,纱布过滤混合分成2份(即2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药用开水泡后取汁,纱布过滤;成药灌肠液进行加温后,装入滴瓶(开放式点滴瓶或葡萄糖瓶)中,调节药温至40℃以下。

3.嘱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

4.病人取侧卧位,也可仰卧、俯卧,垫高臀部lOcm。

5.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选用12~16号导尿管,并在前端涂以润滑剂(甘油或液体石蜡),插入肛门内(成人10~20cm,小儿5~15cm),胶布固定,开始点滴。

6.根据病情调节滴速高热及津伤重症病人,点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钟;气血两亏及其它慢性病人,点速宜慢,以30~70滴/分钟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若已见微汗热退,可终止点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

7.根据病情调整药温高热及实热阳盛病证点滴药液宜冷,以4℃左右为宜;虚寒性疾病得温而病减者,药液宜温,以42℃左右为宜;其它病症,宜37~39℃。

8.据证选用给药时间 阳虚病人,选平旦直肠点滴中药以助阳生;阴虚病人,宜日西直肠点药,以助阴长。

9.点滴结束后,拔出导尿管,静卧10分钟,即可随意活动。

10.每次点入药量成人300~400ml,小儿酌减(参保留灌肠法),每日2~3次,急危重症可4~6小时1次。7~10天为1疗程或视病情而定。

三、非保留灌肠法

目的是通过泻下,刺激肠蠕动,使粪便、肠内积气、邪毒等实邪排出体外,起帮助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操作方法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同保留灌肠法2~4。

2.在肛管头上涂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出管内空气。调节药温在37~39℃之间,把肛管缓慢插入肛门内约6~10cm,调节筒底高出床面约45cm,使药液缓慢流入肠内。

3.药液流完时,夹紧橡皮管,并迅速将肛管取出,同时用手纸抵住肛门,帮助病人保留药液5~10分钟。

4.嘱病人侧卧位,给予便盆让其排便。能走动者,可到厕所排便。

5.注意检查粪便的量、色、味,有无粘液、脓血和异物,必要时留标本化验。

6.每次灌入药量应因人而异,成人为800~1200ml;小儿酌减,1岁以内50~lOOml,1~3岁100~300ml,3岁以上300~600ml。具体用法、疗程当视病情需要灵活掌握。

主治病症】

一、昏迷

石膏知母汤(江苏中医杂志1984;(5):42) 生石膏120g,肥知母、赤芍、丹皮、九节菖蒲、生大黄(后下)、生地、炙僵蚕各15g,双钩藤12g,炙全蝎3g。上药浓煎至500ml,直肠点滴,滴速30~50滴/分钟,日1~2次,5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泻火凉血,醒神开窍。主治闭证属实之昏迷不省者。

二、急性肠梗阻

加味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282)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30g(后下),莱菔子15g,

黄芩15g。上药加水1000ml,煎至300ral,灌肠前将芒硝放入药液中溶解,置于输液瓶中经肛滴入,每分钟80~100滴,1日1次,连续治疗3天。功能通腑导滞。主治各种肠梗阻。

三、急性阑尾炎

大黄牡丹皮汤(《中医外科学》) 大黄12g,丹皮12g,桃仁12g,冬瓜仁30g,芒硝10g。将大黄后下,取液200m!作保留灌肠,使药液到达下段肠腔。每日2次,病愈为止。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治急性阑尾炎。

四、便血

仙鹤地榆汤(黑龙江中医药1989;(6):18~19)仙鹤草,地榆各30g,苦参lOg,川连6g,白芨30g,锡类散2~4g。上药浓煎200ml,于每晚8时病人解大便后作保留灌肠,每5~10分钟移动体位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功能清热凉血止血。主治炎性肠病引起的便血。

五、关格

1.活肾I号(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1):27~28)生大黄、丹参、牵牛子打碎各30g,淡附片lOg,全蝎6g。将上药浓煎150ml,加入矽炭银粉末3g,备用。保持温度37℃,高位保留灌肠。保留2小时左右。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功能活血散瘀解毒。主治关格各型兼有血瘀表现者。

2.大黄牡蛎汤(经验方) 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30g。将上药浓煎至200~300ml,行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2次,每次保留1小时以上,一般10天为1疗程,休息5天后,可再继续1疗程,以每日泻便2~3次为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主治关格。

3.加味大承气汤(《内病外治》) 大黄、蒲公英、槐花各30g,赤芍、生地各15g,板蓝根、厚朴、枳实各12g,芒硝18g。将上药煎取药汁500ml,作保留灌肠。以每分钟50~80滴的速度缓慢滴入。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散瘀。主治邪热入血,血瘀络阻型关格。

六、咳嗽

清肺解毒液(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5;27) 鱼腥草、蒲公英、葶苈子、赤芍。上药分别提取有效成份制成灭菌溶液,每次取lOOml作直肠点滴,每分钟30滴。药液温度38~40℃。每日1_~2次。功能清热泻火解毒。主治支气管炎合并感染。

七、腹泻

1.明矾合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7):421) 明矾、苍术、苦参、槐花各15g,大黄10g。上药水煎成250ml,温度37℃,分2次灌肠,早晚各1次,一般7~10日为1疗程,间隔3天进行下一疗程。功能清热燥湿解毒。主治慢性结肠炎。

2.苦参白芨汤(黑龙江中医药1989;(6):18) 苦参lOg,白芨30g,川连6g,锡类散2~4支。加减:湿热甚加鸦胆子;出血多加仙鹤草、地榆;脾气虚加黄芪、淮山药。上药浓煎成200ml,于每晚8时让病人排大便后作保留灌肠(每5~10分钟移动体位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功能清热燥湿,健脾止泻。主治炎性肠病久泻不愈。

八、呕吐

加减大承气汤(新中医1987;(2):25)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30g。加减:虫积加使君子、槟榔、榧子;瘀毒加桃仁、丹皮、赤芍;湿热加黄连、黄柏、白头翁;痈脓加红藤、败酱草、丹皮;痰热加竹茹、半夏、胆星;火毒加黑丑、甘遂、大戟,寒实加附片、干姜、巴豆。上药水煎,过滤,取浓汁400ml,冷却至37℃,每次200ml,保留灌肠20~30分钟,4小时后重复灌肠。功能清热泻火,解毒杀虫,利湿化痰。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重呕吐。

九、痢疾

白头翁灌肠汤(《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白头翁、苦参、银花、黄柏、滑石各60g。上药加水浓煎成200ml,先给患者作清洁灌肠后,再以药液灌肠,灌肠后静卧休息,每天1次,连用3天。功能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湿热痢、疫毒痢。

十、癫狂

生铁落灌肠汤(经验方) 生铁落30g,牡蛎30g,菖蒲15g,郁金15g,胆南星20g,法半夏lOg,礞石20g,黄连9g,竹叶10g,灯芯1Og,赤芍10g,桃仁lOg,红花lOg。先加水煎生铁落、礞石30分钟,去渣加入其它药物煎煮30分钟,取汁,保留灌肠。每日1次。功能化痰开郁。主治痰气郁结之癫狂。

十一、水肿

大黄附子汤(四川中医1986;(10):39) 生大黄12g,熟附子12g,生牡蛎25g,芒硝3g。前3味加水600ml,煎取250ml,再溶芒硝于其中,待冷却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1疗程。功能解毒降浊。主治慢性肾炎性水肿。

十二、前列腺炎

地锦草汤(四川中医1989;(9):27) 地锦草、蒲公英、地丁各30g,白茅根、石韦各20g,皂刺12g,穿山甲9g。上药水煎成150ml(40℃)保留灌肠,每日1剂,连用1月。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的前列腺炎。

十三、盆腔炎

鱼腥草汤(中医药学报1990;(2):29) 鱼腥草30g,黄芪25g,败酱草、益母草、茯苓、蒲公英各20g,桃仁15g,丹参、赤芍、香附、半夏、胆南星、海藻各lOg。上药煎取lOOml,药温50℃时,缓慢灌肠,胸膝卧位,15分钟后改平卧,1小时后起床活动。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慢性盆腔炎。

十四、小儿泄泻

1.1号液(吉林中医药1987;(1):20) 神曲、山楂各15g,煨诃子9g,石榴皮20g。

2.2号液(同上) 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30g,乌梅、石榴皮15g。

3.3号液(同上)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地锦草各30g,煨诃子9g,石榴皮、乌梅各15g。

4.4号液(同上)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地锦草、大蓟、小蓟各30g、地榆15g。

上药加水各煎至30~60ml,排便后10分钟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次40分钟。1号液功能健脾消食,收涩止泻。加服保和丸主治伤食泻。2号液功能清热解毒,收敛止泻。加服藿香正气丸主治风寒泻。3号液清热解毒。加服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泄泻;加服理中丸主治脾肾阳虚泄泻。4号液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加味白头翁汤主治湿热泻。

十五、小儿惊风

薄荷叶散(《医学正传》) 薄荷叶、寒水石各15g,青黛、白僵蚕、朱砂各3g,全蝎2枚,炒猪牙皂角、槐角各1.5g。上药共为细末,灯草汤和乳汁调,时时灌之。功能清热熄风定惊。主治小儿急惊风。

【注意事项】

1.妊娠病人慎用。

2.插入肛门的硬橡皮管头或橡皮肛管要煮沸消毒。

3.要根据病情、年龄和辨证施治原则,来确定所用药物、灌肠方法、药物剂量、灌肠次数和疗程。

4.插肛管动作宜轻缓,以免损伤粘膜。

5.灌肠药温、时间、速度要因人、因证而宜。

点睛法

(天行赤眼、角膜炎、沙眼、赤膜下垂、胬肉攀睛、闪挫腰痛、落枕、胃痛、呃逆)

点眼法是用药物制成水、散等剂型,将其点入眼角,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眼科常用的外治法。

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用矾石和枣膏制成膏剂治目中风肿;用贝齿、珍珠制成散剂治目病。唐代《千金方》中更详细地记载了用棉蘸药汁注目眦中的滴眼法,用新毛笔蘸眼药粉撤入结膜囊内的点眼法。唐以后,点眼法不断发展,不仅作为治疗外障眼病的方法而常用,而且逐渐扩展到用于治疗眼科以外的某些疾病。如《鲆溪外治方选》中用甘草、梅片化水滴眼治疗伤寒无汗;《理瀹骈文》记载了用点眼法治疗湿热发黄、阴性呃逆、痘疹、胃痛、腰痛等;其它医籍中还有用点眼法治闪挫腰痛、疯犬、毒蛇咬伤等记载。50年代后,这一治法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而更加安全、有效。

【操作方法】

病人坐于避风静处,头部仰起,双目上视,将下眼睑向下掰开,使所点药液滴入睑内1~2滴,轻轻将上睑提起,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眼内,令病人用手指压住大眦泪窍处,闭目仰面数分钟,待药力已行,再渐渐睁眼。一般每日点3~4次,遇急重者,可每隔数分钟或半小时点眼1次,酌情而定。

如用锭剂点眼时,先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将其研磨调匀后用小玻璃棒蘸以点眼。如用散剂点眼,亦可用小玻璃棒一端蘸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少量,点入眼下睑内眦部,闭目休息。

点眼后,病人以手指按摩鱼尾穴数次,以助行其气血,闭目数分钟,俟药力已行,即可睁眼。若点散剂时,闭目时间应适当延长,俟药物逐渐溶化,以发挥更好的功效。

主治病症】

一、天行赤眼(红眼病)

1.茶连液(福建中医药1989;20(4):17~18) 春茶叶(干品)20g,黄连(研末)5g。上药加开水200ml,于沙锅内煮沸10分钟,用消毒纱布过滤后静置于消毒玻璃杯中,沉淀后取澄清液装入滴管瓶或注射器内备用。每只眼点2滴,每天4次,连续3天或至愈;用于预防时,每只眼点1滴,每天4次,连点3天。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天行赤眼。

2.板蓝根注射液(湖南中医杂志1989;5(1):45) 板蓝根注射液1支。取上药点眼,每次2~4滴,每日4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天行赤眼。

二、角膜炎

青鱼胆(《偏方大全》) 青鱼胆1只。将青鱼胆阴干,研碎过筛取极细粉末,点于眼角上,早晚各1次,3日即愈。功能疏风清热。主治肝经风热型角膜炎。

三、沙眼

炉甘石散(《李时珍濒湖集简方》) 炉甘石150g,黄连120g(锉豆大),片脑5g。将上药前2味入银石器内,加水2碗,煮2沸时,去黄连为末,入片脑研匀罐收。每点少许,频用取效。功能清热解毒,收敛止泪。主治瘢痕出现期沙眼。

四、赤膜下垂

1.清凉煎(《中医眼科学》) 龙脑、腻粉、马牙硝、秦皮各30g,黄连、防风各1g。上药为极细末。以水2碗浸药2日后,煎取2大盏,滤去渣,更煎3~5沸。加入龙脑,搅匀密封,勿令尘入,用之点眼立效。功能清热退翳。主治肝经火炽型赤膜下垂。

2.黄连西瓜霜眼药水(《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川连5g,西瓜霜5g,月石0.2g,硝苯汞O.004g,蒸馏水100ml。先将川连放在水内加热煮沸半小时,过滤后加入西瓜霜等药,再加热待烊后过滤,再加水至100ml即成。每日点眼3~4次。功能疏风清热,退翳明目。主治肝肺风热上壅型赤膜下垂。

五、胬肉攀睛

连乳眼药水(《中医简易外治法》) 人乳10g,川连2g。先将川连与开水30g煎沸过滤,再将其水与人乳调匀装眼药水瓶,每日点眼6次(夏季,人乳与川连每晚煮开后贮放,第2日可再用,以防变质)。功能清热消胬。主治进行性胬肉。

六、闪挫腰痛

珍珠散(《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制珍珠2g,煅紫贝齿3g,制净硼砂9g,龙脑冰片1g。先将前两药研极细粉。再和后两药一同碾匀,贮备。施治时取灯心草一段,剪平一头,湿冷开水少许,蘸上列药粉,点入患者眼内眦,并令闭目至出泪,便嘱患者起立、踏步并行弯腰运动3~5次。功能行气活血。主治闪挫腰痛。

注意:点眼时,若腰左侧扭伤则点右眼,腰右侧扭伤则点左眼。

七、落枕

硼砂散(《中医外治法集要》) 硼砂适量。将硼砂放于净瓦片上,煅去水分,放在地上露一宿,出火毒。再研成极细之粉末,装贮备用。施治时取少许点两眼内角。点后,双手擦热,反复按摩颈部。一般1~3次可愈。功能理气活血。主治落枕。

八、胃痛. 日月丹(《中医外治法集要》) 雄黄、硼砂、精元明粉、冰片各等份,麝香少许。上药混合,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取药少许,点双眼内眦(内睛明穴),每日4~6次。功能理气散寒止痛。主治气滞胃痛、胃寒所致胃脘绞痛。

九、呃逆

丁柿点眼液(经验方) 丁香10g,柿蒂5枚。上药加水浸泡15分钟,然后用文火煎取药液30~50ml,将药液用两层纱布过滤、澄清,点限,每日2~3次。呃逆即止。功能温中散寒降逆。主治呃逆。

【注意事项】

1.药物应严格消毒,药水应用蒸馏法取汁,药粉应高压消毒。

2.只能将药点入内眦处。药水只能点1~2滴,药粉只能点1~2粒芝麻大。

熏鼻法

(头痛、癃闭、急性鼻炎、鼻息肉、失音)

熏鼻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粉末,熏入鼻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最早见于元代倪维德的《原机启微》,书中记载用唁鼻碧云散嘻鼻治疗目肿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脑痰痛,眵泪稠粘。并将其喻为“开锅盖法”。在附录中,已收载了拨萃方熏药,治疗偏头痛眼疾。至明清时期,此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用于治疗眼疾,还广泛用于治疗伤寒、中风、时疫、温病、喉风、牙痛等症。如赵学敏《串雅外编》中介绍了用不同的配方啼鼻,治疗风热头痛、风寒头痛;用还魂丹唁鼻治疗急慢惊风。吴尚先《理瀹骈文》中不仅收载了十余首熏鼻药散,涉及内、妇、儿科多种病证,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其作用机理,书中说:

“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唁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则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也宽,即吐法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不必服葱豉汤也。前贤治伤寒、中风、伤风、时疫、温症、喉风、赤眼、牙痛等证,皆有喀药,亦使病在上者从上出也……。曾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并腹泻者,用此取嚏,而汗白出,泻功止。是发散之中,即兼升提,一法两用,较内服药尤速。外症肠出不收,及产妇子宫不收,取嚏即收,亦是此意。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小便不通,探吐提气,而水自下,则知嚏法能上升,也能下降也……。古方治喉闭不能下药者,每用窒鼻法,得嚏而喉自宽。”这一记载,为我们今天应用此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诚如吴氏所言,鼻为肺窍,乃气体出入之门户,眼与鼻相通,嘻鼻后涕泪并出,肺气宣畅,郁闭之邪火毒气随之而散,故唁鼻法常用于上焦病变,有药少力锐之特点,且无寒凉抑遏之弊端。

【操作方法】

将所用药物研成细末,令患者噙一口(或不噙水亦可),以管吹药末入鼻内,或让病人自己暗入鼻内,每日1~3次不等,视疖情而定。

主治病症】

一、头痛

1.散风止痛散(中医杂志1989;(8):29) 川芎、细辛羌活、薄荷脑、茶叶、荆芥、桔梗、防风,适量共研细末,过80目药筛,取药一小撮约0.1g,置头痛侧鼻孔前吸入,一般4~6分钟可显效。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头痛。

2.牙皂细辛散(《中医外治法》) 牙皂3g,鹅不食草3g,青黛2g,细辛2g,共研细末,吹鼻取嚏,每日3次,5~7日为1疗程。功能祛风止痛。主治风热头痛。

3.瓜蒂散(《中国民间疗法》) 瓜蒂适量,研细末,吹鼻取嚏。功能祛痰化浊。主治痰浊头痛。

二、癃闭

通关散(《中医外法集要》) 皂角、细辛各适量,研为细末,每次取0。3~0.6g,吹鼻取嚏。功能通利小便。主治癃闭。

三、急性鼻炎

一味辛夷散(《中医耳鼻喉科学》) 辛夷花30g,研末,瓶贮密封。用时取适量吹鼻。每日3-5次,3日为1疗程。功能散风寒,通鼻窍。主治急性鼻炎外感风寒型。

四、鼻息肉

1.神效宣脑散(《中国民间疗法》) 郁金、川芎、青黛、薄荷、小黄米各0.6g,共研细粉,嘻鼻。功能清肺宣气。主治鼻息肉。

2.青金散(《中国民间疗法》) 芒硝、青黛各1.5g,加乳香没药少许,共研细末,嘻鼻。功能利湿散结。主治鼻息肉。

五、失音

1.如圣散(《中国民间疗法》) 雄黄、白矾、藜芦.猪牙皂各等份,共研细末。用时取少量唁鼻取嚏。功能化痰清热。主治喉闭痰热失音。

2.提妙丹(《中国民间疗法》) 牙皂30g,丝瓜子50g,冰片少许,研极细贮瓶备用。用时取适量唁鼻取嚏。功能清热化痰。主治失音属痰热型。

【注意事项】

本法具有刺激性,引起涕泪较多,或有喷嚏,故对凝脂翳、黑翳如珠、蟹睛以及睛内出血性疾患等要慎用。有鼻衄史患者禁用此法。

塞鼻法

(颈淋巴结核、头痛、鼻疮、鼻衄、喉痈)

塞鼻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制成栓子,塞入鼻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在民间流传颇广,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近30首塞鼻方。所治病证达十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如用白果、麻黄捣碎塞鼻治疗寒哮;用井水磨陈金墨、灯草蘸塞鼻治衄血;用生半夏饭丸裹塞鼻孔治临产突然晕绝;用蜈蚣与麝香研末包裹塞鼻治小儿天吊等。50年代后,对此法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应用于临床。如用芫花根切碎捣烂塞鼻,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人还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操作方法】

将所用药物研成细末,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或直接制成锭剂,塞入鼻腔,也可用薄棉(或用薄纸卷成条)蘸药末或浸泡药液塞入鼻腔,每日1次,每次塞药量及塞药时间需依具体病情及所用药物而定。

主治病症】

一、颈淋巴结核

蟾砒丸(《中药贴敷疗法》) 蟾酥、白胡椒、巴豆各15g,砒霜22g,红枣11枚(去核),葱白24g。将蟾酥、白胡椒、巴豆、砒霜分别研粉和匀,入大枣、葱白共捣,制成400丸,晒干备用。取药丸10粒,用2层纱布包好,两端用线扎紧,一端留线约10厘米,将扎好的药丸慢慢塞入患侧鼻道,留线用胶布固定于鼻翼旁,每次塞8~12小时,2周为1疗程。功能化痰散结。主治颈淋巴结核初期。

二、头痛

1.定痛散(陕西中医杂志1987;8(6):266) 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柰各6g,冰片0.5g,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用布一小块包药末少许塞鼻,左侧头痛塞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塞左侧鼻孔。每日更换l~2次,上药1剂用完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功能通络止痛。主治各型头痛。

2.止痛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17) 细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6g,共为细末,水和成丸如绿豆大小,左头痛塞右鼻孔内,右头痛塞左鼻孔内,见汗即愈。功能清热化痰,止痛。主治风、火、痰之头痛。

三、鼻疮

辛夷膏(《中国民间疗法》) 辛夷O.3g,白芷1.5g,藁本、甘草、当归各0.9g,清酒120ml,羊髓360g,共为细末,和入清酒、羊髓,银或石器盛,火上煎3~5沸,去渣,倾出,澄凝成膏。用时取豆大塞鼻中。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鼻疮。

四、鼻衄

大黄散(《中药外治方药手册》) 大黄炭(生大黄,明火烧至七八成)适量,碾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以大黄炭末与温开水调匀,塞患侧鼻孔。功能化瘀止血。主治鼻衄。

五、喉痈

消痈散(《中国民间疗法》)

大黄、芒硝、雄黄各等量,共研细末,以湿棉球蘸药少许,塞鼻。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喉痈初期。

【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掌握用量及使用时间,以保证安全。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直接接触鼻腔粘膜,以免造成损伤。使用时,应在外面裹以消毒棉花。

含漱法

(舌衄、牙痛、牙衄、口疮、口臭、慢性咽炎)

含漱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汁后,让患者用药汁漱涤口腔,防治口腔、咽喉疾病的方法。

含漱法起源较早,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提出饭后漱口可以预防龋齿。唐·王焘《外台秘要》提出“嗽口用盐水”。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的发展,此法也不断发展,逐渐由单纯用于口腔卫生,发展到治疗一些口腔、咽喉疾病。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就记载了9首漱口方,分别治疗牙痛、齿衄、舌衄、喉风、烂喉痧等病证。本法藉药汁与口腔、咽喉粘膜的直接接触,而发挥清热解毒、清疮去秽、去腐除脓、清洁口腔等作用。

【操作方法】

将淡盐水、茶水,或把适当的药物煎煮浓汁,用温开水稀释后(稀释1~2倍)漱口,病轻者每日3~4次,重者5~6次,漱毕可配合适合病情的外吹药。

主治病症】

一、舌衄

舌衄含漱汤(《中医外治法简编》) 木贼草30g,加水300ml,煎汤漱口,每日数次,3日为1疗程。功能凉血止血。主治舌衄。

二、牙痛

1.骨皮煎(《奇方类编》) 新鲜地骨皮适量,洗净,削嫩皮,在石器中捣碎,用河水半碗,井水半碗,入地骨皮,以碗盖浸片刻,将水含漱,口热即吐。功能滋阴清热。主治虚火牙痛。

2.风火牙痛方(《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露蜂房9g,野菊花9g,薄荷叶9g,香白芷6g,川花椒2g,将上药以清水300ml煎至剩汁约200ml时过滤,待微温后,取适量含漱,每隔1小时1次。功能祛风清热。主治风火牙痛。

3.风寒牙痛方(《中草药外治经验方选》) 荜菝(杵碎)、辽细辛、露蜂房、公丁香(杵碎)各6g,将上药放入砂锅中,加清水300ml,文火煎至约剩汁200ml时过滤,瓶贮备用。每用温药汁适量含漱。功能疏风散寒。主治风寒牙痛。

三、牙衄

1.茅花石含漱液(中医杂志1984;25(3):9)茅根30g,鲜茅根80g,天花粉15g,生石膏45g,先煎生石膏半小时,然后入它药,水煎取汁450ml,凉后含漱,每日4~6次,每日1剂,2~6天为1疗程。功能凉血止血。主治胃火上蒸牙衄。

2.大黄地骨煎(陕西中医1983;4(4):封四)大黄炭90g,地骨皮150g,加水1000ml,浸泡2小时,煎15分钟,取药液;再加水500ml煎10分钟。两煎合并过滤,共得滤液约600ml,加食醋200ml,混匀。每日3~5次,每次40~50ml含漱。功能清热凉血。主治牙龈出血。

四、口疮

双黄煎(新中医1983;(8):20)黄连5g,黄柏、乌梅各 lOg,玄明粉5g,前三味药水煎2次,去渣,兑入玄明粉,溶化后,频频含漱,每日10余次。功能清热泻火。主治胃火上炎型口疮。

五、口臭

1.一味漱口饮(经验方) 藿香、佩兰、香薷、细辛,任选一味,加水150ml,煎开待凉,时时含漱。功能芳香醒脾化湿。主治脾胃虚弱型口臭。

2.三香汤(云南中医杂志1984;5(6):60) 木香lOg,公丁香6g,藿香12g,粉葛根30g,白芷12g,每日1剂,冷水煎汤,不宜久煎,分多次漱口。功能醒脾化湿,清泻胃热。主治各种类型口臭。

六、慢性咽炎

玄地利咽饮(《中国民间疗法》)一生地lOg,元参、大青叶各15g,上药煎水,放冷,喝一口含在口中,停半分钟漱口吐出,再含第二口,如此反复数次,可连续应用,直至病愈。功能滋阴清热,利咽喉。主治慢性咽炎。

【注意事项】

漱口液不宜过热,以免引起疼痛。

鼻嗅法

(厥脱、呃逆、小儿感冒)

鼻嗅法是让患者用鼻嗅吸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古已有之,它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一些名医也用此法治病。如清代叶天士即用常山饮炒嗅治疗疟疾。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收载有十余首鼻嗅方药,治头痛、呃逆、疟疾、产后血晕等病证。鼻嗅法是使药物通过鼻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药理效应。因此主要适用于不便服药的婴幼儿以及一些难以服药之证。

【操作方法】

用瓶装药物,敞开瓶口置病人鼻下,让患者吸其药气,或用药物煮汤,趁热让病人以鼻嗅其蒸汽,或将药物卷入纸筒,点燃生烟,让病人用鼻嗅其烟。

主治病症】

一、厥脱

参附救脱饮(浙江中医杂志1983;18(5):203) 醋、人参、黄芪、白术、附子,速取醋入壶,置猛火炉上,用竹管一端插入壶嘴,一端对准患者口鼻熏之,并速配大剂参、芪、术、附,入于醋中煎熏至神志苏醒。功能补气生血,回阳固脱。主治血厥。

二、呃逆

雄黄止呃散(《中国秘方全书》) 雄黄6g,高粱酒12g,雄黄研粉,与高粱酒调匀,放在水杯内。取一大碗,盛水,碗下加温,把盛药水杯放入大碗内,隔水炖煮,以鼻闻之。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主治大病之后,元气虚亏,呃逆不止。

三、小儿感冒

葱姜饮(《中国民间草药方》) 葱白12g,生姜10g,苏叶20g,苍耳子12g,共煎后趁热熏口鼻,每日数次,每次20~30分钟,3天为1疗程。功能发散风寒。主治小儿感冒初起。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法中的吸烟法时,须先分析药物烟气中所含物质,如含有害物质较多,则不能使用。如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氢氰酸、乙烯醛等,可引起肺癌、口腔癌、食管癌等,因此吸烟法应慎用。

2.嗅吸药物蒸气时,鼻与药物之间应注意保持适当距离,不可太近,以免烫伤。

刷牙法

(牙痛、牙齿动摇)

刷牙法是用药物牙膏刷牙,以清洁口腔,防治口腔疾病的方法。

据医学史记载,我国于公元前数世纪已有用杨柳枝,把一端或两端咬软或打扁成扁刷状,蘸药揩齿,以清洁口腔,此可谓刷牙法之肇始。现存唐敦煌壁画中就绘有《刷牙揩齿图》;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洁牙剂及刷牙方法。如用“升麻半两、白芷、藁本、细辛、沉香各3分,寒水石6分,捣末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尚光洁”。宋代医药卫生的发展,使人们比较普遍地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此时的各种方书如《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等都有不少刷牙揩齿配方,并且在辽代已开始使用形状与现代牙刷很相似的两排毛牙刷,标志着刷牙法的一大进步。以后,刷牙法不断有所发展,但以牙粉揩齿刷牙这个基本方式,却一直延用至现代。直到70年代后才被管型牙膏所取代,用科学配方研制出了不少有效的药物牙膏。对牙刷及刷牙方法也进行了研究,不断改进,现在我国已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学刷牙方法。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保健牙刷”,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选用不同的牙膏。刷牙时顺着牙缝上下刷,刷上牙时要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要从下往上刷,舌面用同样的方法,前牙舌侧可将牙刷竖起,刷上牙时用拉下的动作刷,刷下牙时用提上的动作刷,刷的时候要注意,同时按摩牙龈,咬合面则可用牙刷毛尖端在牙齿咬合面上前后方向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干净。宜饭后或晚间刷。

主治病症】

一、牙痛

擦牙固齿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花椒120g,细辛120g,白芷390g,川芎300g,青盐600g,食盐600g,生石膏5000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牙刷蘸药粉少许,代牙膏刷牙,每日2次。功能清胃泻热。主治胃火牙痛。

二、牙齿动摇

1.固齿露(中级医刊1980;(3):49) 白矾、风化硝、食盐各15g,上三药加蒸馏水1000ml溶解过滤,刷牙用。功能清热泻火。主治阳明热盛型牙齿动摇。

2.乌贼骨粉(中级医刊1980;(3):49) 乌贼骨粉50g,槐花炭5g,地榆炭5g,儿茶5g,薄荷脑0.6g,上五味药兑匀,装瓷瓶备用。每用时取少许刷牙,每日3次。功能滋阴补肾,益髓坚齿。主治肾阴虚型牙齿动摇。

3.固牙散(《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真珠黄30g,五倍子30g,炒食盐90g,先将前二药分别烘脆碾成极细粉,再同炒食盐碾匀,贮瓶勿受潮,备用。每日早、中、晚各以牙刷取适量刷牙,逐日刷之,牙齿即渐固。功能制酸固齿。主治各种类型牙齿动摇。

【注意事项】

刷牙后将牙刷清洗干净,尽量甩干,刷头朝上放在牙缸内,保持干燥,每日用肥皂水清洗,最好两把牙刷交替消毒使用。

吹耳法

(耳鸣、耳聋、耳疮、耳部湿疹、中耳炎)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最早流传于民间,清代吴尚先搜集、总结民间的外治经验,在他所编著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数首吹耳方,治疗聤耳、耳定、耳血等病证,为我们今天研究应用此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耳内吹粉法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干水等作用。对外耳及中耳炎有一定的疗效。

【操作方法】

吹药前先清洗外耳道,然后用纸筒或细竹管或喷粉器,将药散吹入耳内,每日吹3~4次,每次吹少许。

主治病症】

一、耳鸣、耳聋

冰片散(《中医简易外治法》鲜黄花鱼的鱼鱿石10块,冰片1g,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过筛,贮瓶密封。用时将药粉少许,放在细竹管一端,或放在细纸卷的一头,将有药的一端对准耳孔,轻轻吹进耳内。功能清火通窍。主治实证耳聋耳鸣。

二、耳疮

1.碧玉散(《中国民间疗法》) 硼酸9g,冰片O.9g,胆矾0.9g,共研细末,吹耳。每日1~2次,7~14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风热邪毒型耳疮。

2.柏石散或青黛散(《中国民间疗法》) 柏石散或青黛散,任选一种,适量,吹耳。每日1次,10~14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利湿。主治肝胆湿热型耳疮。

三、耳部湿疹

柏石散(《中国民间疗法》) 黄柏30g,石膏30g,枯矾15g,共研细末,和匀吹耳,每日1次,用至痊愈。功能清热利湿,疏风止痒。主治耳部湿疹属风热湿邪型。

四、中耳炎

1.黄连冰片散(《中国民间疗法》) 黄连12g,枯矾4.5g,冰片0.6g,先将黄连焙干压碎,再将三种药混合,共研细末吹耳,每日1~2次,连用5天。功能解毒消肿。主治非化脓性中耳炎。

2.聘耳散(《中药贴敷疗法》) 冰片1g,朱砂0.3g,玄明粉、硼砂各1g,上药分别研成极细粉末,混匀后备用。用时先以棉签将患耳中的脓液擦干净,然后吹药适量。每日1次,连用3~7天。功能渗湿解毒。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注意事项】

1.每次吹入药前,都必须认真清洗外耳道,以免药物堆积,妨碍脓液引流。

2.每次吹入的药物数量不能多,以免阻塞外耳道,影响引流。

噙化法

(口疮、舌疮、喉痈、慢性扁桃体炎、冠心病、心绞痛)

噙化,即含化。又称噙含。是将药物噙在口中含化用以治病的方法。其作用特点:一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位以治口腔疾患;二是通过口腔粘膜和舌下静脉直接吸收,取效迅速。可用于救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药物含于口中,静静等待药物在口腔溶解吸收。

主治病症】

一、口疮

1.大青叶含化方(《本草纲目》) 大青叶(蜜浸)适量,噙含口中,有津液则咽,每次噙含药物1~6小时,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心胃之火盛所致口疮。

2.甘草白矾含化方(《活法机要》) 生甘草2寸,白矾米粒大,噙含口中,有津液则咽,每次噙含药物1~6小时,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实证口疮。

二、舌疮

1.朴硝含化方(《本草纲目》) 朴硝(研末)适量,噙含口中,噙含时间2~12小时。功能泻热解毒。主治实热型舌疮。

2.黄柏含化方(《外台秘要》) 黄柏(洗净)适量,噙含口中,噙含时间2~12小时。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实热型舌疮。

三、喉痈

山豆根含化方(《中国民间疗法》) 山豆根30g,醋适量,以醋浸泡山豆根2~4小时,口噙山豆根,有汁徐徐咽下,味淡时吐出,另换药噙。功能清热解毒,利咽喉。主治喉痈初期、成脓期。

四、慢性扁桃体炎

外含梅香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34) 麝香1.5g,陈皮10g,白芷10g,桔梗10g,梅片10g,硼砂12g,僵蚕12g,黄连8g,儿茶10g,朱砂12g,连翘10g,甘草8g,玄明粉12g,牛蒡子10g,豆根10g,上药分另IJ力Ⅱ工,共研极细末,密封瓶内。用时取少许放入患处,久含后可吞下。每日3次。功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主治慢性扁桃体炎。

五、冠心病心绞痛

速效救心丸(成药) 速效救心丸5~10粒含化。功能芳香温通。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注意事项】

使用本法,必须严格遵循舌下含化的原则,切忌咽入腹内。

滴耳加压法

(中耳炎、耳胀、耳闭)

滴耳加压疗法是五官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界向耳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滴入耳道内的药液能够进入中耳内,从而使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耳疾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滴耳加压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中国历代医家应用此法较多,一但史书记载不多。神医华佗曾用药汁滴耳治疗耳疾,朱丹溪、程国彭等亦将滴耳加压法熟练地运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令其患耳朝上。

2.先用消毒棉签将患耳的外耳道内的分泌物擦拭干净。

3.医者一手牵拉患者的患耳廓,向头顶后上方拉直外耳道,用另一只手将药液滴入患耳内,然后放松耳廓。

4.医者用食指指尖压在患耳屏上,向外耳道口轻轻按压,接连按压3~5次,即可使药液进入中耳。

主治病症】

一、中耳炎

田螺滴耳液(《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活田螺1个,洗净,置清水中,48小时后挖开盖头,加入冰片少许,取其水滴耳内,按压耳屏数次,每日3次,连用数日。功能清热消肿。主治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二、耳胀、耳闭

1.大黄油(《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大黄10g,香油50m1,大黄研细末,浸入香油内,俟香油变色,将油滴入耳内。功能活血通窍。主治耳胀、耳闭。

2.黄连滴耳液(经验方) 黄连8g,冰片O.1g,硼酸1g,黄连捣碎,加水100ml,煎沸5分钟,然后混入药,混匀后过滤2 7欠。药液滴耳,每次3~8滴,每日1~3次,5~7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止痛。主治耳胀、耳闭。

【注意事项】

1.急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禁用。

2.个别病人在滴药后头晕,可以先将药液稍加温后,再滴耳加压。

塞耳法

(耳鸣、耳聋、中耳炎、耳疮、耵耳、耳部湿疹、牙痛)

塞耳法是将药末塞入耳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收载了聪耳锭、通耳锭、远志磁石锭等塞耳方,治疗耳聋、耳鸣等病证,为我们今天研究应用此法奠定了基础。塞耳法,即是使药物通过外耳道皮肤吸收,并循经入里,内达脏腑,而发挥药理效应,以治病的方法。

【操作方法】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薄棉或纱布包好、扎紧,轻轻塞入耳内,每日1次,每次塞耳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主治病症】

一、耳鸣、耳聋

1.枯矾黄连油(《中医简易外治法》) 枯矾3g,黄连3g,香油25g,将前两药共研细粉,入香油,混匀,用药棉蘸取,分塞在耳朵内,每晚睡前使用,次晨更换新的药棉球。功能清热利湿。主治耳聋伴有分泌物者。

2.芥菜子散(《中医简易外治法》) 芥菜子30g,研细粉,分别装在药棉球里,分塞在耳朵里,每晚睡前使用,次晨更换新的药棉球。功能化痰,消肿止痛。主治暴鸣暴聋。

二、中耳炎

冰片霜(吉林中医药1985;(3):22) 冰片适量,放瓷碗内,上扣大小相同瓷碗1个,对好后胶布密封,用武火熏烤约3~5分钟,冷却后开封刮霜。用时先清除耳内脓汁,再以棉球蘸冰片霜塞入耳内,每日2次,、5~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化痰。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三、耳疮

曾青散(《疡科汇粹》) 雄黄21g,曾青15g,黄芩7.5g,上药捣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纳入耳中,有脓出,即以棉球拭干用之。每日1次,用至痊愈。功能解毒消肿。主治各型耳疮。

四、耵耳 

溶耵糊(《理瀹骈文》) 蚓泥、锅底煤、生猪油、葱涎,前三药研碎,用葱涎调棉裹塞耳。每日换1次,至耵聍软后用耳镊取出。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聘耳。

五、耳部湿疹

芩柏解毒油(辽宁中医杂志1988;12(3):48)黄芩、黄柏各12g,枯矾6g,冰片3g,麻油500ml,先将芩、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为黑黄色,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塞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2次,至愈。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化湿。主治耳部湿疹属风热湿邪袭耳型。

六、牙痛

1.巴豆大蒜膏(浙江中医杂志1987;(8):370)巴豆1粒,

大蒜1枚,同捣为膏。取膏少许,以适量棉花裹塞于耳中,左牙痛塞右耳,右牙痛塞左耳,8小时换1次。功能清热止痛。主治各种牙痛。

2.牙痛灵(《俞穴敷药疗法》) 75%酒精棉球,或1 9/6碘酒棉球,任选一种,将棉球捏半干,成圆锥形,塞满痛侧耳孔。一般塞后3~5分钟见效。功能消炎止痛。主治风热牙痛。

【注意事项】

使用此法前须将塞耳药包好、扎紧,塞入时动作要轻,且不可塞入太深,以便于及时取出。塞耳期间,如病人难以耐受,应立即取出。

坐浴法

(尿潴留、痔疮、脱肛、前列腺炎、阴部湿疹、阴道炎、子宫颈炎、阴痒、子宫脱垂)

坐浴法是用药物煮汤置盆中,让病人坐浴,使药液直接浸入肛门或阴道,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属洗浴法范畴。它可使药液较长时间的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借助热力,促使皮肤粘膜吸收,从而发挥清热除湿,活血行气,收涩固脱等疗效。

【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汤后置盆中,让病人趁热坐浴,至药液冷。每日1~2次。

主治病症】

一、尿潴留

葱皂汤(《景岳全书》) 葱头90g,皂角90g,王不留,行90g。上药加水,煎汤1盆,待水温40℃,令病人坐浴盆中,“熏洗小腹下体,久之,热气内达,壅滞自开,便即通矣。”’可每次坐浴30~40分钟,药液冷后可加热再浴。功能宣通利尿。主治膀胱麻痹所致的尿潴留。

二、痔疮、脱肛

五倍子汤(《疡科选粹》) 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g。上药煎汤取汁倒入盆内,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坐浴。每日2~3次。功能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主治外痔和混合痔、脱肛。

三、前列腺炎

革薜汤(《内病外治》) 萆薜、白芷各30g,甘草5g。上药煎汤1盆,坐盆内水渍至小腹,用手按小腹至外阴部,以有温热感为度,水凉加温,每次坐盆半小时,每日1次,1月1疗程。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型前列腺炎。

四、阴部湿疹

苦参汤(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9):21) 苦参、白藓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g,大黄、白芷、紫草各15g,五倍子12g,花椒lOg,冰片、芒硝各6g。上药除冰片、芒硝外,水煎至t000ml,加冰片、芒硝搅匀,坐浴20分钟,每日2次,10天为l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主治肛门湿疹。

五、阴道炎

银花藤汤(经验方) 银花藤、蛇床子各lOOg,大黄25g,乌梅25g,诃子25g,甘草25g。上药用纱布包好,1剂煎2~3小盆,每次1小盆坐浴,洗阴道内,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六、子宫颈炎

仙人掌汤(浙江中医杂志1989;24(1):2)仙人掌适量。以鲜品全草剁碎,每次约lOOg,加食盐少许煎汤,待温度适宜时坐浴。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解毒消肿。主治子宫颈炎。

七、阴痒

地肤子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4(8):237) 地肤子30g,苦参15g,蛇床子15g,蒲公英15g,紫草15g,黄柏15g。上药水煎后,待温度适宜,坐入药水中,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功能清热燥湿,活血止痒。主治阴痒。

八、子宫脱垂

银花枯矾升提汤(经验方) 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蛇床子各30g,黄连6g,苦参15g,黄柏、枯矾各lOg。上药共煎水,待药温适宜坐浴。每日2次,5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升提固脱。主治子宫脱出伴黄水淋漓,湿热下注者。

【注意事项】

药汤温度要适宜,不能过热,以免烫伤皮肤、粘膜。

药枕法

(高血压病、失眠、结膜炎、颈椎病、头痛)

药枕法是将一定的药物装入布袋内作枕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药枕法最初流传于民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药枕处方,清代陆锦燧辑的《鲆溪外治方选》也记述了用桑叶、菊花作药枕治疗头风。吴尚先搜集、总结民间外治经验,在他编著的《理瀹骈文》中收载了5首药枕方,分别治疗外感项强、脑痛、耳中热痛等病证。50年代后,医务工作者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了不少新的药枕,用于防治某些疾病及保健益寿,取得了较好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进行加工装入布袋,作枕头用。

主治病症】

一、高血压病

李时珍药枕(中医杂志1984;(12):24)野菊花、淡竹叶、冬桑叶、生石膏、白芍、川芎、磁石、蔓荆子、青木香、晚蚕砂、薄荷。将上药适量装入枕芯内,每昼夜使用不得少于6小时,3个月为l疗程。功能疏风清热,平肝潜阳。主治高血压病。

二、失眠

安眠药枕(中医杂志1980;(7):45) 菊花1000g,川芎400g,丹皮200g,白芷200g。上药用洁净布缝制一枕头装入,睡眠时枕用。功能疏风清热安眠。主治失眠。

三、结膜炎

一味清热枕(《中医简易外治法》) 决明子120g,晚蚕砂120g,蒲公英120g。上药任选一种,用水冲洗干净,晒干,装进小纱布袋里,再缝进枕头当中,每晚睡枕不少于8小时。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四、颈椎病

颈椎病药枕(中医杂志杂志 1989;(5):41) 当归、羌活、藁本、制川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地龙、血竭、菖蒲、灯芯、细辛、桂枝、紫丹参、防风、莱菔子、威灵仙各300g,乳香、没药各200g,冰片20g。上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和入冰片,装入枕心,令患者枕垫于头项下,每日使用6小时以上。3个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散结,通经止痛。主治颈椎病。

五、头痛

头痛药枕(《中国民间疗法》) 菊花、薄荷叶、桑叶、绿豆。上药任选一味,取适量装入枕心内,睡时枕之,每日用枕时间不少于8小时,1个月为1疗程,一般2~4周才能见效。功能疏风清热。主治各种头痛。

【注意事项】

1.药枕所用药物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便于枕睡。

2.布袋要选薄而柔软,透气性能好的布料缝制,以利药力的透散。

敷脐法

(小儿疳积、小儿厌食、遗尿、小儿泄泻、小儿夜啼、咳嗽、胃痛、呕吐、呃逆、高血压病、癫痫、癃闭、尿频、遗精、阳强、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病、妊娠呕吐)

敷脐法是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粉、糊、膏)填敷脐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脐名神阙,自古只灸不针,到唐代逐渐发展为药灸并用,即用药灸来治病。晋、唐以后,随着穴位敷药疗法的诞生,在神阙穴贴敷药物以治病的方法即敷脐法,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如《万病回春》治“小儿泻不止,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三卷、四卷中,对许多病证都记载了敷脐方药,如治水肿尿短,以针砂“同猪苓、地龙、葱涎贴脐”。其后,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对敷脐的方药有更多记载。至吴尚先所编纂的《理瀹骈文》载敷脐方剂数十首,冠其它经穴、要穴之首,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病症”。他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对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脐而上下相应”。目前,此法应用更加广泛,敷脐方法也由单一的敷脐法,发展为填脐、贴脐、填贴混合等多种方法,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证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进行敷贴。目前敷脐方法主要有填脐法、贴脐法、填贴混合法等。填脐法又有填药末、填药糊、填药饼等。贴脐法有贴膏药、贴布膏等。凡溶于水和脂的药物成分,皆易于透皮吸收。临床实践也证明,药物制成糊状填敷,其疗效要优于粉末状。此外,用闭式敷料(如用胶布固封)可促进药物吸收。

主治病症】

一、小儿疳积

1.肥儿膏(《中医外治法类编》) 茯苓、白术、黄花、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g。上药浸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加朱砂3g,黄丹收膏,取药膏贴肚脐上。功能健脾消积。主治小儿疳积。

2.栀子葱白膏(《穴敷疗法聚方镜》) 栀子、芒硝各9g,杏仁6g,葱白7节(1寸1节)。将前三味研末,用葱白捣烂如泥状,再搅白面陈醋调和成膏,贴脐部,7天后揭去。功能清热消积。主治小儿疳积。

3.艾叶糊(《中草药外治疗法》) 艾叶、酒、胡椒末各适量。将艾叶捣烂,加酒、胡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功能温中散寒消积。主治小儿疳积属虚寒者。

十二、小儿厌食

1.加味焦三仙糊(中医杂志1986;(2):31) 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个各10g,炒莱菔子6g,炒鸡内金5g。加减:兼有乳食停滞者,加陈皮6g,酒大黄5g。脾湿困中者,加白扁豆lOg,苡仁10g。先天不足者,加人参3克(或党参6g),干姜.5g,炙甘草6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lOg,山药lOg,白术6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藿香、枳壳各6g。大便稀溏者,加苍术lOg,诃子6g。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加淀粉1~3克,用开水调成糊状。晚上睡前敷于患儿脐上,外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如不愈,间隔l周,再进行第二疗程。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主治各种因素导致的小儿厌食。

2.槟榔散(河南中医1987;(3):22) 槟榔2份,良姜1份。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取适量药末填充脐中,以纱布(盖住肚脐为度)覆盖,用胶布固定。功能温中行气导滞。主治中焦虚寒食滞胃肠之厌食症。

三、遗尿

硫磺大葱糊(《中医外治法集要》) 硫磺30g,大葱120g。将硫磺研末,再和大葱共捣如泥,烘热,装纱布袋,敷脐,外用纱布包裹,或用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敷7~10天。功能温肾散寒。主治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之遗尿。

四、小儿泄泻

速得效小膏药(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4):31) 肉桂、白头翁、马齿苋、小茴香各等份。上药烘干,研末,麻油炼丹后参入药粉收膏,每张膏药重3g,用时将膏药用文火烘化后,贴敷于神厥穴处。3日内效果不明显者可更换1次。功能温中理气止泻。主治小儿各型腹泻。

五、小儿夜啼

1.朱砂五倍子饼(山东中医杂志1984;(5):46) 朱砂O.5g,五倍子1.5g。将药物共研细末,再与适量茶叶拌匀,加水捏成饼状敷于脐内,每天更换1次。功能清热镇惊安神。主治小儿心经积热之夜啼、自汗、盗汗。

2.牛蒡子散(《穴敷疗法聚方镜》) 牛蒡子,将牛蒡子研成粉,取适量放膏中,贴脐。功能清热安神。主治小儿夜啼。

六、咳嗽

1.寒咳散(《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白芥子5g,半夏3g,麻黄5g,肉桂5g,细辛3g,丁香O.5g。上药共研细末,将脐部用75%酒精消毒后,取药物纳置脐内,用胶布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病愈。功能疏散风寒,化痰止咳。主治风寒咳嗽。

2.热咳散(同上) 鱼腥草15g,青黛10g,蛤壳10g,葱白3根,冰片0.3g。将前三味药研碎为末,取葱白、冰片与药末共捣烂如糊,用法同上。功能疏散风热,清热止咳。主治风热及火热咳嗽。

3.久咳膏(同上) 罂粟壳30g,五味子30g,蜂蜜适量。将前二味药研极细末,入瓶密贮备用。用时以蜜调膏。用法同上。功能敛肺止咳。主治久咳。

七、胃痛

麝香暖脐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当归、白芷、乌药、小茴香、大茴香、香附各4g,木香2g,乳香、没药、丁香、肉桂、沉香各1g,麝香o.15g。用时将药膏烘热,敷于神阙穴,每日2次,痛止即停用。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主治寒性、虚寒性、气滞胃痛。

八、呕吐

伤湿膏(中成药研究1986;(12):19) 伤湿膏1贴,于乘车(船)前贴脐部。功能理气和胃止呕。主治乘车(船)运动昕致的呕吐。

九、呃逆

吴丁散(《中国灸法集粹》) 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茸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茇25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用时取药末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或上用热水袋热敷,每次敷贴3~6小时,每日1~2次。功能温中散寒。主治胃中寒冷,呃逆沉缓有力。

十、高血压病

1.脐压散(上海中医杂志 1983;(1):27)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g。将上药混合研末,每次用药粉200mg左右,倒入肚脐窝内,药粉上覆盖棉球,外用胶布固定,每周更换1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疏肝解郁降逆。主治高血压病I~Ⅱ期。

2.降压散(《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g。将上药研细末,过筛,取药末15g,以脱脂棉薄裹如小球状,填入脐孔内,用手向下压紧,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原发性高血压。

十一、癫痫

芫花散(《中国灸法集萃》) 芫花100g醋浸1天,明雄12g,胆南星20g,白胡椒10g,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纳入脐中,使与脐平,覆盖后胶布固定。功能清热化痰开窍。主治癫痫。

十二、癃闭

大蒜糊(《实用中医内科学》) 独头蒜1个,栀子3枚,食盐少许。将上药共捣烂,摊于纸或纱布上,敷贴脐上,每日或隔日1换。功能清热化湿。主治湿热蕴积所致的癃闭。

十三、尿频

缩泉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丁香、肉桂各等份。焙干上药,共研细末,过筛,黄酒或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若寒甚,丁香、肉桂比例改为1:3。每日1次,5日为1疗程。功能理气散寒。主治寒湿阻滞之尿频。

十四、遗精

加味四物散(《理瀹骈文》)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麦冬、知母、黄柏、黄连、栀子、炮姜、山茱萸、煅牡蛎各等份。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细末,过筛,装瓶贮备。用时取药粉适量,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5~10次可见效。功能滋阴清热。主治阴虚火旺型遗精。

十五、阳强

川楝子散(经验方) 川楝子20g,黄连、知母、栀子、青皮、白芷各lOg,丁香6g,上药研成细末,井水调和成糊状,取适量填入脐中,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功能清热泻火,踊利气机。主治各型阳强。

十六、月经不调

乳没调经散(《中医外治法集要》) 乳香、没药、白芍、牛膝、丹参、山楂、广木香、红花各15g,冰片1g。除冰片外,余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将冰片调入重研一遍,装瓶备用。临床用药末20g,以生姜汁或黄酒适量,调为稠膏,敷神阙穴及子宫穴,上置塑料薄膜,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连用至月经干净,3月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主治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

十七、闭经

蜣螂通经散(《中医外治方药手册》)蜣螂1只(焙干),威灵仙lOg(烤干)上药共研细末,填神阙穴,膏药贴盖,约1小时后去药,每日1~2次,连用至愈。功能活血通经。主治血瘀实证闭经。

十八、痛经.

山楂定痛散(浙江中医杂志1980;l1~12:517) 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g,白芍150g,甘草、桂枝各30g,细辛挥发油、鸡血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2次,煎液浓缩成稠糊状,混入溶于适量的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血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患者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舌,取上药o·2~o.25g,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三天去药。功能行气活血,通经散寒。主治各种痛经。

十九、带下病

芡实散(《中医外治法集要》) 芡实、桑螵蛸各30g,白芷20g。上药共研细末,醋调后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1周即可痊愈。功能健脾清热利湿止带。主治各型带下症。

二十、妊娠呕吐

丁香生姜糊(中级医刊1987;22(10)144~46) 丁香15g,半夏20g,生姜30g。先将丁香、半Jt,~-为细末,以生姜煎浓汁,调为糊状,取适量涂敷脐部,外盖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功能和胃止呕。主治各型妊娠呕吐。

【注意事项】

1.敷脐药物应少而精,尽量研为细末应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2.敷药前应先将脐部擦拭干净,脐病或有感染者禁用。

3.注意保护皮肤,加用膏药烘烤不可太热,严防烫伤皮肤。

4.本法一般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旦个别患者敷药后出现局部红肿、痒痛等过敏现象,可揩去药物。

5.对急症、急性病,在未确诊前不宜敷脐止痛,以免延误病情,确诊后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热熨法

(厥脱、急性阑尾炎、胃脘痛、胃下垂、腹痛、臌胀、呃逆、胁痛、水肿、面神经炎、硬皮病、狐臭、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牙痛、领关节功能紊乱症、冻疮、丹毒)

热熨法是采用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法是中医独特、有效的外治法之一。它可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疏通经络,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本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是值得推广的外治方法。

【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

主治病症】

一、厥脱

温阳熨方(中国针灸1982;2(6):44) 小茴香、川椒、葱、姜、盐,用小茴香、川椒以及葱姜捣合一处,加盐炒热,放脐部熨之;或于脐孔中放少许麝香。功能回阳救逆。主治阳衰厥逆证。

二、急性阑尾炎

盐熨方(《实用中医外科学》) 粗盐500g,放铁锅内炒至频频发出爆烈声时,加入食醋少许,然后装入事先缝好的布袋内,趁热熨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每日1~2次,凉则更换,7天为1疗程。功能温经通络。主治阑尾周围脓肿。

三、胃脘痛

胃痛热熨方(《中国民间疗法》) 连须葱头30g,生姜15g,将上二味共捣烂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药袋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功能温胃散寒。主治寒性胃痛。

四、胃下垂

升胃饼(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8):8) 蓖麻子仁lOg,升麻粉2g,蓖麻子仁捣烂如泥,拌入升麻粉,制成直径2cm、厚lcm圆药饼。剃去患者百会穴周围2cm内头发,敷以升胃饼并加以固定。患者仰卧,放松裤带,用灌有80℃热水的瓶子熨烫升胃饼30分钟,每日3次。每块药饼连用5天,10天为1疗程。功能补气升提。主治胃下垂。

五、腹痛

1.腹痛热熨方I(《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食盐1000g,或麸皮250g,或姜渣500g,任选一种放锅内炒热,布包,遍熨腹部。一般先由上而下,由右至左,冷则易之。功能温经通络。主治寒性腹痛。

2.腹痛热熨方Ⅱ(《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莱菔子(打碎)120g,生姜(切碎)60g、葱连根须(切碎)500g,白酒1杯,上药放锅内炒热,布包,遍熨腹部。一般先由上而下,由右至左,冷则易之。功能理气止痛。主治气滞腹痛。

3.腹痛热熨方Ⅲ(《中医外治法类编》) 川椒30g,乌梅30g,上药炒熨痛处并热敷脐部。功能理气散寒止痛。主治虫积腹痛。

六、臌胀。

1.臌胀热熨方(《中国民间疗法》) 川椒100g,炙鳖甲15g,三棱15g,白术15g,阿魏15g,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置于神阙穴,上覆热水袋以保持温度。功能活血化瘀。主治气滞血瘀型臌胀。

2.臌胀壶熨方(《中国民间疗法》) 水红花6g,大黄3g,山栀3g,石灰3g,酒曲1块,上药同捣烂,贴于神阙穴,上盖厚布数层,再用茶壶装满开水熨烫。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或以壶冷为度。功能理气活血。主治气滞湿阻型臌胀。

七、呃逆

呃逆热熨方(《理瀹骈文》) 羌活15g,附子15g,茴香10g,木香10g,干姜10g,食盐250g,将上药炒热,用布包裹,频熨天枢穴处,冷后即换,每日1次。功能温中降逆止呃。主治寒呃。

八、胁痛

1.胁痛热熨方I(《中国民间疗法》) 青皮适量,打碎,拌醋炒烫,装入布袋,热烫胁痛处。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胁下瘀积所致的疼痛。

2.胁痛热熨方Ⅱ(经验方) 枳壳、小茴香、青盐,将枳壳、小茴香打碎,加入青盐炒烫,装入布袋。热烫痛处,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种。功能疏肝理气。主治胁下痞满疼痛。

3.胁痛壶熨方(《中国民间疗法》) 芒硝6g,阿魏1g,麝香1g,上药研极细末,铺于痛处,周围以面粉糊围住,以防药气走散,上盖青布1张,随即用熨斗熨烫,使药气透入腹内。每日1次,每次熨烫2小时左右。功能理气散结。主治胁下痞痛。

九、水肿

酒糟热熨方(《中国民间疗法》) 酒糟1500g,蒸热,趁热包在脚上,外裹纱布,以汗出为度。每日1~3次。功能利水消肿。

主治各型水肿。

十、面神经炎

面痛热熨方(《中医外治法集要》) 生乌头(川乌、草乌均可)、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过筛,每30g药粉用大葱50g,鲜生姜15g捣如泥,纱布包好蒸热。熨阿是穴和患病神经走向有关的腧穴,每日2~3次,每次20~25分钟。功能散寒通络止痛。主治寒瘀阻滞型三叉神经痛。

十一、硬皮病

楝子花椒热熨方(《实用中医外科学》) 川楝子60g,花椒30g,上药食盐炒后布包,趁热熨患处,每日2~3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温经散寒通络。主治硬皮病。

十二、狐臭

1.山芋热熨方(经验方) 山芋(去皮)、密陀僧粉适量,将山芋去皮烧热,蘸密陀僧趁热夹于腋下,每日1次,连用3~4天。功能燥湿辟秽。主治狐臭。 。

2.蒸饼热熨方(《实用中医外科学》 蒸饼数块,密陀僧6g,将面粉做成蒸饼(约O.3cm厚),趁热将饼劈开成2片,每片放入密陀僧6g,就热急夹于两腋下,略卧片刻,药饼冷了再弄热,再夹腋下,连续3~4次,弃去,隔日再用上法治疗1次,为1疗程。功能燥湿辟秽。主治狐臭。

十三、月经不调

调经热熨方(《中医外治方类编》) 当归30g,川芎15g,白芍9g,五灵脂9g,元胡(醋浸)9g,肉苁蓉9g,苍术9g,白术9g,乌药9g,小茴香9g,陈皮9g,半夏9g,白芷9g,柴胡6g,黄连、吴茱萸(炒)各3g。月经先期加黄芩、丹参、地骨皮各6g;后期加肉桂、干姜、艾叶各6g;干血痨加桃仁、红花、大黄、生姜、大枣(血瘕再加马鞭草)各6g。上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临证取药粉适量,用醋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于神阙、丹田穴,外敷塑料薄膜,纱布,胶布固定,再加热熨,1次30分钟,每日2~3次。功能活血调经。主治各型月经不调。

十四、闭经

通经热熨方(《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益母草120g,加水1000ml,煎水先温洗小腹,再取蚕砂适量炒热,布包熨小腹。功能活血通经。主治各型闭经。

十五、痛经

痛经热熨方(《内病外治》) 食盐、葱白各250g,生姜125g,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1日数次,每次30分钟。功能温经止痛。主治虚寒型痛经。

十六、牙痛

牙痛热熨方(经验方) 独头蒜3枚,将蒜去皮,放火上煨热,趁热切开贴敷患牙,蒜凉即换。功能解毒止痛。主治风寒牙痛。

十七、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乳没活血散(《颞下颌关节病》) 当归15g,白芷15g,薄荷15g,乳香、没药各9g,田三七9g,红花9g,香附9g,川芎9g,丝瓜络15g。将上药碎为粗末分成2包,用小布袋装好密封,入蒸笼加热,趁热敷于关节区肌肉处。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次为1疗程。热熨时病人同时作有节律的开闭颌运动。功能活血舒筋,散寒止痛。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咀嚼肌疼痛及关节盘后区损伤。

十八、冻疮

解冻祛疮液(《偏方大全》) 陈醋250m],将醋煮热,用纱布蘸取醋液,乘热敷于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冻疮。

十九、丹毒

乳没醋调散(《偏方大全》) 乳香末6g,没药末6g,淀粉60g,米醋250mi。将米醋放入砂锅内煮沸,下乳没药末搅匀,随搅随下淀粉,待成糊状后倒在牛皮纸上涂抹,厚度约1.5cm,面积要大于患部,趁热敷于病变部位,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功能清热解毒活血。主治丹毒。

【注意事项】

1.热熨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故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热、急性炎症等实热证均属禁忌。

2.癌肿、局部皮肤溃烂、急性出血性疾病,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禁用本法。

3.寒冷季节作热熨治疗时,应注意室内温度,预防受冷感冒。

4.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病人,应当逐渐加温,剧热易致病情恶化。

5.根据病情需要,选取舒适治疗体位。治疗头面、颈、肩部,可取端坐位;治疗胸腹部位,可取仰卧位;治疗颈、背、腰、臀部位可取俯卧位。

6.操作过程中,医生要经常检查熨物的温度是否适宜,熨包是否破漏,病人的皮肤有否烫伤、擦伤等,并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心悸、心慌等感觉,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

7.视病情轻重缓急,拟定单用本法或选配内服及其它必要的治疗措施。

8.熨包温度当以病人有温热舒适感而不烫伤皮肤为度。

9.热熨后当避风保暖,静卧休息。

薄贴法

(外伤出血、外伤疼痛、感冒、腹泻、臌胀、呃逆、痹证、胸痹、痢疾、雷诺氏病、尿频、癌性疼痛、疽、疔、面部疔疮、褥疮、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百日咳、腰椎间盘突出症)

薄贴法就是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薄贴即为膏药之古称,清代《医学源流论·膏药论》中云:“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膏药起源很早,《内经》中已有“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的记载,清人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称:“《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西晋的《崔氏方》中记载了用熏陆香加黄丹、油熬制

乌膏,此为膏药制法的较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则在《干金翼方》中首先提出“薄贴”一词,该书第23卷专列“薄贴”一节,载膏方31首。但由于熬制膏药技术较复杂,宋以前膏药用于临床的并不多,临床上大多应用油膏。宋代,随着医学的兴盛,临床应用逐渐广泛,膏药开始与油膏处于同等地位,医学文献对本法也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如《卫济宝书》明确记载了“麝香膏”是用药和麻油煎熬后加入黄丹再煎的详细制法。明代膏药应用更为普遍,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加味太乙膏”、“琥珀膏”、“阿魏化痞膏”等多种膏药的制法和用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膏药可治痈疽、风湿诸证。至清代,膏药已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医宗金鉴》中即记载了更多的膏药方剂。外治专家吴尚先博采前人有关膏药的精粹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善的以膏药为主的中药外治专书《理瀹骈文》,大大拓宽了膏药薄贴的外治范围。他临证用药,都以膏药薄贴为主,再选择性地配合其他外治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40年代末,医务、科研工作者,不仅系统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薄贴的经验,而且对膏药的制法、用法及作用机理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制法、应用上都有改进。50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6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膏药学》并不断更新、充实,使有关膏药文献得到整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操作方法】

1.膏药一般是按配伍将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胡麻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俗称药肉;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上或布上,便于收藏、携带,用时稍加热微溶。也有不用煎熬,经反复捣打至烂而成,贮于容器,随用随取。

2.根据具体病证,选择相应的膏药,摊成厚薄适宜的,贴于经穴、患处或相应解剖部位。一般5~7天调换1次。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蚕豆膏(《串雅外编》) 蚕豆炒去壳,取豆捣细和匀,蜡熔为膏,摊贴患处。功能止血收口。主治扑打及金刃伤血出不止:

二、外伤疼痛

二乌止痛膏(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4):30) 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各25g,生蒲黄、生栀子、生大黄、生黄柏各24g,制乳没、白芥子、当归、川芎、骨碎补、五加皮、片姜黄各15g,生附子、北细辛、皂角刺、羌活、独活、广木香、紫丁香、甘松、山柰、麻黄各12g,以上诸药共研成极细粉,储放在密封的瓶内备用。用时把药粉同医用凡士林或鸡蛋清或蜂蜜或菊花露调成软膏状置放在钵内待用。将调成的软膏,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均匀地平摊在纱布上,外敷在伤处,绷带包扎。每隔3~5天换药膏1次。功能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局部肿胀疼痛青紫。

三、感冒

1.伤寒通治膏(《理瀹骈文》) 麻黄(去节)120g,柴胡、党参、当归各30g,赤芍、甘草各120g,朱砂、雄黄各15g,诸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冷却备用。用时蒸软贴膻中处,每次4~6小时,每日2次,连贴3天为1疗程。功能益气固表。主治四时伤寒感冒。

2.实表膏(《理瀹骈文》) 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白术、黄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各15g,上药麻油熬,黄丹收膏,冷却备用。用时蒸软,贴心口(鸠尾穴),每次4~6小时,每日2次,连贴3天为1疗程。功能散寒固表。主治外感风邪,表虚自汗。表实无汗者去黄芪、白术、桂枝。

四、腹泻

止泻膏(《穴位贴药疗法》) 硫磺30g,枯矾30g,朱砂15g,母丁香10g,麝香O.5g,独头蒜3枚(去皮),芝麻油250ml,生姜200g,黄丹120g,炒。将前六味药混合,捣绒如膏,制成黄豆大药丸。另将芝麻油入锅加热,放入生姜,炸枯去黄,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徐徐投入黄丹,收膏备用。然后取药丸1枚,放于摊成的膏药中间,贴于神阙、脾俞、大肠俞、1穴1丸,3日1换,5次为1疗程,功能健脾止泻。主治寒湿泻和脾虚泻。

五、臌胀

臌胀消满膏(《中医外治法简编》) 苍术、白术、香附、当归、苏梗、黄连、栀子、枳实、山楂、木香、槟榔、赤苓、木通、泽泻、生姜,将上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制好的薄贴贴于气海穴。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利水。主治气滞湿阻型腹水。

六、呃逆

止呃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龟版120g,熟地120g,知母70g,黄柏60g,植物油500g,黄丹250g,上四味药浸入油内,3~4天后倒入锅内,炸枯去渣,过滤沉淀,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徐徐下黄丹收膏,然后倒入水中出火毒,制成膏药。取膏药适量,烘热,摊于4cm2的牛皮纸上,分别贴气海、关元、阴都穴,每日1换。功能滋养胃阴,降逆止呃。主治胃阴不足之呃逆。

七、痹证

1.川草膏(《中药贴敷疗法》) 生川乌、生草乌、附片、当归、丹参、白芥子各30g,生麻黄、干姜各15g,桂枝、木通各12g,白芍20g,细辛、乳香各lOg,三七5g,虎力散4支,葱白4根,白酒适量。诸药共研细末,将马钱子散、虎力散掺入药末中,再将葱白捣烂均匀和入后,入白酒,调成稀糊状。将调好的药,入锅内炒至不灼伤皮肤为度,入麝香o.25g和匀,约0.5cm厚度摊于敷料上,趁热敷于患处,外以绷带固定。每剂可重复使用5~7次,每次重复使用时,须按上法加药,随炒随用。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寒痹证。

2.香丹膏(《中国膏药学》) 麻油240m|,黄蜡7.5g,松香30g,黄丹30g,铜绿6g,轻粉3g,制乳香、制没药各9g,先将麻油熬滚加黄蜡,化开,次入松香,再下黄丹。与其它药研末加入,搅匀成膏备用。用时将膏薄摊患部,外加绷带固定。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热退痛缓停用。功能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热痹。

八、胸痹

心绞痛宁膏(辽宁中医杂志1984;8(12):23) 丹参、红花,上药依法制成浸膏,涂于布面上即可。心绞痛发作时,将药膏敷贴于病人心前区,每24小时更换1次,2周为1疗程。本法简便易行,一般取效最快为12分钟,药效维持48小时。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胸痹心痛。

九、痢疾

1.久痢丸(《中医外治法集要》) 马钱子3个,母丁香24粒,麝香O.3g,(可用冰片或樟脑代替),番木鳖放砂内炒黄,候冷,和丁香共研为细末,过筛,再和麝香混合研极细粉,开水调膏,如豌豆大,敷神阙、脾俞、止泻穴位处。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7~10次即可见效。功能收涩止痢。主治虚寒痢、休息痢。

2.噤痢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牙皂6g,细辛27g,大葱100g,田螺2个,神曲12g。先将牙皂、细辛、神曲烘干,研为细末;再和大葱、田螺肉共捣成膏;用药膏适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药干即换。病愈停用。功能清热利湿。主治噤口痢、湿热痢。

十、雷诺氏病

1.大黄油纱布(《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大黄500g,将大黄熬成浓汁,用凡士林调成膏,加纱布条,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外敷创口,每日换药1次。功能利湿清热。主治湿热型溃疡疮口化脓者。

2.玉红膏油纱布

当归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白蜡60g,香油500g。将前四味药放入香油内浸泡5天,再煎,过滤去渣,继加热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把血竭、白蜡放入油内熔化后,入轻粉搅成膏,加纱布条经高压蒸气灭菌后而成。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功能清热排脓。主治湿热型脓液少的溃疡。

十一、尿频

缩泉膏(经验方) 白芥子10g,肉桂、细辛各8g,冰片12g,鲜葱、鲜姜、大蒜各适量,前四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将葱、姜、蒜捣烂,与之混合成膏,用时取一小团放于穴位上,覆以纱布,胶布固定。选取膀胱俞、肾俞、三阴交、涌泉(均为双侧)、每次敷两对穴位,6~8小时取下,局部热痒可缩短时间。每日或隔日]次,1周为1疗程。功能温补肾阳。主治尿频。

十二、癌性疼痛

1.蟾酥膏(中医杂志1988;29(3):30~31) 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等熬制成膏(Jz海中药三厂制造),上药敷于疼痛部位,24小时换药1次,7次为1疗程。功能话血止痛。主治各部位癌肿疼痛。. 2.琥珀止痛膏(《奇难杂症新编》) 琥珀、天南星、黄连、蟾酥、樟脑、冰片、斑蝥、马钱子、丁香、大茴香、石菖蒲、威灵仙、山柰等熬制成膏(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与广州敬堂药厂共同研制)。上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10~2(天。功能止痛。主治癌性疼痛。

十三、疽

1.乌金膏(福建中医药1964;(6):10) 川乌、草乌、独活、羌活、白芷、细辛、防风、血竭各30g,乳香、没药、公丁香、母丁香、赤芍、桃仁各36g,红花、木鳖、草麻仁、白芨、自然铜各39g,铁吊竿叶60g,当归90g,川三七21g,甘草15g,枫胶12g,松香500g,麻油250g。先将麻油煮滚,再加入松香、枫胶、俟溶化搅匀,将前药23味研末,入油内搅匀成膏,外贴患处。功能温经活血。主治脱疽。

2.十三太保丹(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24) 露蜂房120g,公丁香60g,荜菝60g,细辛60g,百草霜60g,上药研末,贮瓷瓶内备用。用时,取末lOg,太乙药肉90g,加乳香、没药各1.5g,烊化拌匀,摊膏敷贴。功能温经通络,行血散结。主治附骨疽毒,湿痰流注,乳疽及一切白色漫肿之阴性肿疡。

十四、疔

倍冰外涂粥(《中药贴敷疗法》) 五倍子末3g,冰片1.5g,鸡蛋黄1000g,将鸡蛋煮熟取蛋黄,捣碎放在铁勺内,先用温火炒蛋黄变焦,然后用武火炒出油,去渣取油,再把五倍子末、冰片研匀,调入蛋黄油内,成粥状备用。局部洗净,把配好的蛋黄油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2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疖肿。

十五、面部疔疮

1.千振膏(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2):32) 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桂枝梢、吴茱萸各30g,僵蚕、白芥子、白蔹、白芨、川断、白芷各45g,生大黄,赤芍、当归、川芎、黄柏各60g,忍冬藤lOOg,陈皮、木鳖子各40g,东丹(每1000g加料油30g)、铜绿(每1000g加料油lOg)、松香各适量,新鲜榆、槐、桑、柳、桃树枝各250g,麻油5000g,上药制成膏药,根据疔疮性质不同选用掺药(如四消散、红灵散、阴毒内消散、阳毒内消散等),使掺药对准疮顶贴于患处。2日1次,连用2~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部疔疮。

2.千捶膏(《临诊一得录》) 蓖麻肉、松香各60g,乳香、没药各9g,银珠15g,轻粉12g,麝香O.3g,先将蓖麻肉、松香末入石臼内捣匀,加入后五味药同捣千余下。或将蓖麻油60ml加入松香,烊化后加入余药,搅匀,浸入冷水中备用。用时捏成薄片,外盖患处。功能清热解毒活血。主治面部疔疮。

十六、褥疮

褥疮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49) 当归30g,白芷12g,紫草6g,甘草18g,生地12g,橡皮9g,轻粉6g"血竭花6g,五花龙骨9g,取麻油500g煮沸后将前六味药分别放入,以文火炸枯捞出,过滤后继用文火加热,再将后三味药研极细末过筛后加入搅匀,兑白蜡30g,凉后摊于纱布上,根据褥疮面大小外敷于疮面上。1日或隔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褥疮。

十七、急性乳腺炎

五倍子膏(中医杂志1981;22(6):15) 五倍子适量,碾细过筛成粉末,加食用醋适量调和,稍置片刻即成深褐色粘膏,瓷罐贮存。用时将药摊于不吸水纸上,约2~3mm厚,敷患处,外用绷带包扎,2~3天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软坚散结。主治非溃脓乳腺炎。

十八、黄水疮

红油膏(《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九一丹30g,东丹4.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和匀成膏。将此膏薄涂在纱布上约1mm厚,盖贴患处。敷药前先将脓疱挑破,每一脓疱分开包扎。每日2次。功能清热利湿。主治黄水疮。

十九、腰椎闻盘突出症

乳没膏(《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乳香12g,没药12g,麻黄log,马钱子6g,生草乌6g,生川乌6g,骨碎补20g,自然铜10g,杜仲12g,上药炼制成膏备用。取适量敷贴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十、百日咳

百部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百部、麻黄、白芨、黄连、甘草各60g,芦根150g,上药用麻油熬枯,去渣,过滤,沉淀,再熬至滴水成珠时,下黄丹收膏备用。用时取药膏贴于气户、库房、风门、肺俞,身柱穴,1次取穴3~4个,轮流贴药,每日1次,每次贴24小时,连用7日为l疗程。功能宣肺止咳。主治百日咳。

【注意事项】

1.所贴患部一定要严格消毒,破口处可先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拭干后再贴膏药。在红肿痛部位及按经穴部位、有关解剖部位及患处贴膏药时,要先用75%酒精消毒后再贴。

2.要按时换膏药,其中多数膏药含有铅化物及其它有毒物,绝对不能内服,内服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3.贴膏药后,若发生患部瘙痒,可在膏药外面按摸,若还不能生效,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涂擦瘙痒患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

4.患部因贴膏药发生水泡、溃烂,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消毒,以红汞药水涂擦,纱布包扎,待伤愈后还可再贴膏药。

5.贴膏药前,将膏药加温熔化时,应注意温度要适当,过热易烫伤皮肤;温度过低则不易贴敷。

冲洗法

(痈、鞘膜积液、黄水疮、头癣、毛囊炎、化脓性骨髓炎、带下病、宫颈糜烂、阴道炎、阴痒、耵耳、旋耳疮、天行赤眼)

冲洗法是用药物煎汤冲洗创口,以起洁净作用的方法。它藉药液的冲洗,可清除脓液,洁净疮口,以利愈合。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煎淡汁冷却后,冲洗患处,每日数次,至脓水尽。阳证可选用清热解毒药及等渗盐水,阴证可选用等渗盐水进行冲洗。

主治病症】

一、痈

丝瓜冲剂(《偏方大全》) 鲜丝瓜1个,将丝瓜洗净切碎,捣烂绞汁,频频冲洗患处,每日3次,6次为1疗程。功能解毒敛疮。主治痈疽不散,疮口较深者。

二、鞘膜积液

酒精洗剂(经验方) 95%酒精。让病人取平卧位,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在手指容易固定的部位用8号注射针头沿皮肤刺入囊内(注意不要刺伤睾丸),抽尽鞘膜内的积液。取与抽出液约等量的95%酒精,由原穿刺针头注入囊内,反复冲洗2~3次,直到注射进去的和抽出来的酒精液的透明度相同,然后抽尽囊内的酒精,结束冲洗。如鞘膜积液量少,冲洗1次即愈;如积液量多,要冲洗2~3次,每次冲洗间隔时间以5~7天为宜。主治非交通性鞘膜积液。

三、黄水疮

鱼腥草洗剂(经验方) 鱼腥草15g,黄柏9g,白藓皮9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液,凉至室温时反复冲洗患处,每日3~4次。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黄水疮。

四、头癣

蛇床子洗剂(《实用皮肤科学》) 蛇床子60g,上药加水煎成汤液,待温度不热不凉时冲洗患部,每日1次。亦可冲洗完毕,再敷药膏。功能燥湿解毒。主治头癣。

五、毛囊炎

苍耳子洗剂(《实用中医外科学》) 苍耳子60g,明矾30g,雄黄10g,上药水煎取液,剪短患病部位的毛发,冲水反复洗头,日洗2~3次,每次15分钟。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毛囊炎。对于脓疱多者最为适宜。

六、化脓性骨髓炎

三黄洗剂(中医杂志1986;27(1):23) 黄连900g,黄柏1200g,大黄1800g,甘草450g,上述药物加水煎制成3%浓度的无菌液,每取3000ml,灌注冲洗引流,7~15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排脓。主治骨髓炎窦道。

七、带下病

狼毒洗剂(《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狼毒90g,加水煎至500ml,冲洗阴道。每日1~2次,7次为1疗程。功能燥湿杀虫止痒。主治宫颈炎所致的带下病。

八、宫颈糜烂

清热解毒冲剂(《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虎杖、千里光、银花藤、野菊花、蒲公英(去花)各250g,艾叶60g,上药煎水后,每次取1/4加温水1倍,冲洗阴道,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轻度宫颈糜烂。

九、阴道炎

苍术百部洗剂(江苏中医杂志1985;6(8):19) 苍术、百部、蛇床子、黄柏、苦参、连翘各15g,荆芥lOg,枯矾5g,土槿皮15g,上药煎浓成250ml,冲洗阴道,每日2次,6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阴道炎。

十、阴痒

野菊花洗剂(《内病外治》) 野菊花15g,桃树叶30g,苦参 lOg,白芷lOg,蛇床子15g,上药煎水,待药水温度适度时冲洗外阴部,1日2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燥湿杀虫、止痒。主治各种阴痒。

十一、耵耳

耵耳冲剂(《中国民间疗法》) 生理盐水,用20ml针管上连接2.5cm长的细橡皮管或钝针头,针管内盛生理盐水,水温与体温相近,循外耳道上壁冲洗,冲至耵聍出来为止。主治耵耳耵聍软者。

十二、旋耳疮

1.枯矾洗剂(《中国民间疗法》) 0.1~O.5%枯矾水,用上药液冲洗外耳道,每日1~2次,至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风热湿邪袭耳型旋耳疮。

2.花椒洗剂(经验方)花椒叶、桉树叶、桃叶,取上药适量,煎水外洗。每日冲洗2次,用至痊愈。功能疏风清热。主治血虚风热型旋耳疮。

3.清热冲剂(经验方) 黄连或黄柏,任选一味适量,煎水清洗外耳道,每日2次,至痊愈为度。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旋耳疮有继发感染者。

十三、天行赤眼

千里光冲剂(新中医1983;(9):34) 千里光(九里明)120g,秦皮30g,取上药洗净,加适量蒸馏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略浓缩(或加水)使至1000ml,过滤至澄明,分装于盐水瓶中,灭菌(t00~C30分钟)备用。治疗时取适量溶液冲洗结膜囊,亦可作湿敷或置于喉头喷雾器中作喷眼,每日2~3次,3天为1疗程或至愈。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天行赤眼。

【注意事项】

1.本法目的是清洁患部,所以药汤尽量洁净,用过的药汁不能再用。

2.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药液温度使用。

熏洗法

(外伤疼痛、角膜溃疡、黄液上冲、雷诺氏病、痛风、腰痛、癃闭、面肌痉挛、便血、关节脓肿、疥疮、黄水疮、寻常疣、阴部湿疹、荨麻疹、足癣、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落枕、阴痒、痔疮)

熏洗法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方法。

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已载有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狐惑病蚀于下部者,可谓是熏洗法的最早记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载有以药物熏洗痔瘘的方法。以后此法历代习用,并逐渐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操作方法】

一、外伤疼痛

活血止痛洗剂(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4):30) 艾叶、土细辛、川桂枝、甘松、山奈、炙川乌、炙草乌、伸筋草、海桐皮各log,红花9g,川椒目30g,茜草15g,将以上诸药放在锅或旧脸盆内,多加些水,煎滚后取下,先以热气熏患处,待水稍凉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功能活血化瘀止痛。主治外伤疼痛。

二、角膜溃疡

血竭儿茶洗剂(《熏洗疗法》) 血竭、儿茶、山奈、自然铜、铜绿、五味子各6g,上药煎汤过滤去渣,乘热熏患眼,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活血。主治角膜溃疡。

三、黄液上冲

清热解毒洗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 银花15g,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防风15g,荆芥15g,薄荷(后下)15g,生地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上药煎汤趁热熏洗患眼约20分钟,每日2~4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黄液上冲。

四、雷诺氏病

1.解痉止痛散(浙江中医杂志1988;23(2):66) 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g,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g,上药煎汤,先熏后洗,每次共20分钟,每日1剂,每日1次,10~15日为1疗程。功能解痉止痛。主治雷诺氏病。

2.活血止痛散(《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透骨草、元胡、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lOg。上药煎汤,先熏后洗,每次共20分钟,每日1剂,每日1次,10~15日为1疗程。功能活血止痛。主治雷诺氏病。

五、痛风

马钱子洗剂(中医杂志1990;31(4):40~41) 马钱子、生半夏、艾叶各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海桐皮各30g,葱须3根,上药煎汤2000ml,置于桶内,以热气熏蒸患部,待药液变温后,浸洗患处,每日2次,7天为1疗程。功能活血止痛。主治痛风关节痛。

六、腰痛

活血通络汤(中医杂志1986;(5):30) 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倍子(砸碎)、黑豆各20g,赤芍15g,甘草15g,白酒30g,上药加水3000ml,煎至一半,加入白酒趁热熏患处,待液温稍减,便可用毛巾浸液洗患处。在药尚有余热时停止熏洗,用干毛巾擦干患处,一次熏洗30分钟,1剂药洗4次。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外伤或急性扭伤致腰痛。

七、癃闭

开闸汤(《理瀹骈文》) 桃枝、柳枝、木通、花椒、明矾各30g,葱白、灯心草各1把,上药加水5000ml,煎汤。围被,趁热熏洗腹部,冷后再热,每日2~3次,每次40~60分钟。功能清热利尿。主治尿路阻塞所致的尿闭。

八、面肌痉挛

防风汤(经验方) 防风12g,羌活12g,川芎15g,白僵蚕 lOg,当归12g,上药煎水,先熏后洗患侧面部,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10日为1疗程。功能活血祛风。主治面肌痉挛。

九、便血

五倍子汤(中医杂志1989;6(9):374) 荆芥、莲房、桑寄生、朴硝各30g,鳖甲24g,五倍子9g,上药加水5000ml煎至3000ml,先熏后洗,温度适度后洗肛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2天为1疗程。功能疏风清热,收涩止血。主治内痔出血。

十、关节脓肿

公英地丁汤(《中国民间疗法》) 夏枯草30g,蒲公英60g,地丁40g,金银花30g,丹皮15g,黄连12g,白芷15g,黄芪20g,水煎外洗,每日熏洗1~2次,5~7次为l疗程。功能清热排脓。主治关节脓肿已化脓者。

十一、疥疮

蛇床子洗剂(四川中医1985;(5):45) 蛇床子30g,地肤子30g,白藓皮30g,苦参30g,牛蒡子30g,百部30g,黄柏15g,白芷15g,荆芥20g,薄荷20g,连翘20g,白矾50g,甘草15g,野黄菊花15g。上药加水煎沸20~30分钟,滤去药渣,倾入盆内,趁热熏洗,1剂药可用2~3次,1日熏洗1~2次,睡前熏洗更为重要。功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主治疥疮。

十二、黄水疮

复方蛇床子汤(浙江中医杂志1984;(4):166) 蛇床子30g,苦参30g,苍术15g,黄柏15g,川椒15g,轻粉O.5g,蝉蜕 lOg,将上药(非红疹期去蝉蜕)水煎3次,趁热取药汁,分早、中、晚3次熏洗患处,每次时间10分钟左右。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黄水疮。

十三、寻常疣

香附木贼洗剂(河北中医1985;(6):15) 香附、木贼各50g,上药加水3~5碗水煎,趁热先熏后洗患处约半小时左右,每日1~2次,15次为1疗程。功能理气散结。主治寻常疣。

十四、阴部湿疹

1.苦参明矾洗剂(《中国民间疗法》) 苦参lOOg,明矾lOg,雄黄少量,上药水煎后局部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功能燥湿解毒。主治阴部湿疹。

2.五倍子洗剂(新中医1984;(9):23) 五倍子、蛇床子各30g,紫草、土槿皮、白藓皮、石榴皮各15g,黄柏、赤石脂各lOg,生甘草6g。上述药物置纱布袋中扎紧,放入锅中,加水5000ml,煎成3000ml,将药汁倾入浴盆中,趁热熏洗,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顽固性肛门湿疹。

十五、荨麻疹

夜交藤洗剂(中医杂志1983;24(2):77) 夜交藤200g,苍耳子、白蒺藜各lOOg,白藓皮、蛇床子各50g,蝉蜕20g,上药加水5000ml,煎煮20分钟后,趁热先熏患处,待温后,用毛巾或干净旧布浸药液外洗患处,每剂可洗3~5次。功能祛风除湿。主治荨麻疹。

十六、足癣

苦参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53) 苦参、菊花各60g,蛇床子、银花各30g,白芷、黄柏、地肤子、大菖蒲各20g,射干、胡黄连、白藓皮各15g。上药混合煎汁适量,先熏后洗30分钟,连用15~2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主治以皮损、瘙痒为主的足癣。

十七、神经性皮炎

牛皮癣洗剂(《熏洗疗法》) 蛇床子、苦参、牛蒡子、防风、芥穗、泽兰、赤芍、川椒、白藓皮、鹤虱、生川乌、生草乌、皂角各15g,丹皮lOg,大枫子25g。上药共为粗末,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以药液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2小时,直至痊愈。功能清热燥湿,活血祛风。主治神经性皮炎。

十八、皮肤瘙痒症

皮痒洗剂(新中医1986;(10):45) 苦参60g,地肤子30g,白藓皮40g,蛇床子40g,鹤虱30g,大枫子20g,露蜂房15g,川大黄20g,生杏仁15g,枯矾15g,黄柏15g。上药熏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1小时,10天为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顽固性瘙痒。

十九、落枕

落枕洗剂(《中医伤科学讲义》)伸筋草、海桐皮、秦艽、当归、独活、钩藤各9g,红花、乳香、没药各6g,上药水煎,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功能活血通络。主治落枕。

二十、阴痒

1.阴痒洗涤1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697)蛇床子、地肤子、苦参各20~30g,花椒、黄柏各12g,苍术、防风各15g,上药用纱布包扎,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待温热适度时先熏后洗,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各种阴痒。

2.阴痒洗剂Ⅱ号(经验方) 艾叶lOOg,白藓皮200g,上药用纱布包扎,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待温热适度时先熏后洗,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止痒。主治湿热阴痒。

3.阴痒洗剂I号(《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 蚤休30g,陈鹤虱30g,苦参15g,蛇床子15g,苏木15g,威灵仙15g,野菊花15g,上药用纱布包扎,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待温热适度时先熏后洗,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功能燥湿解毒。主治外阴白斑痒痛。

二十一、痔疮

1.却毒汤(《万病回春》) 五倍子、花椒、防风、侧柏叶、枳壳、葱白、苍术各lOg,瓦松、马齿苋、甘草各15g,皮硝30g,用水3000ml,煎至1500ml,先熏后洗,每日3次。功能祛风活血。主治痔疮。

2.当归地榆汤(《民间方》) 当归30g,生地榆30g,大黄30g,黄柏30g,朴硝60g,将上药加水2000ml,煎数沸,去渣后加入朴硝,置盆内坐浴熏洗,每晚1次,严重者每日2~3次。功能清热活血祛风。主治痔疮。

【注意事项】

1.熏洗时,为避免药液蒸气走散,要加盖被单,或用厚纸卷简状罩住患部和盛药液的器皿(如熏眼时)。

2.要使蒸气热度适中,并掌握好患部与盛药液器皿的距离,以免烫伤或灼伤患部,但药液也不可过冷。

3.某些需延长时间熏洗的疾病,可用铁秤砣,或洗净的鹅卵石烧红,放入盆内,加强蒸发。

4.熏洗时,冬季应保暖,夏季宜避风寒,以免感冒加重病情。熏洗下肢后,要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5.眼部的新鲜出血性疾患,或脓成已局限的病灶,及恶性肿瘤者忌用本法。

6.年老体弱、严重心血管疾病、孕妇、严重贫血、活动性肺结核等,禁用全身熏洗法。

擦洗法

(黄水疮、疥疮、寻常疣、传染性软疣、阴部湿疹、冻疮、皮肤瘙痒症)

擦洗法是用药物煎汁,擦洗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它藉药物功效及摩擦之力,起到清热活血,祛瘀通络等作用。

【操作方法】

将所用药物加水浓煎,待药汁微温后擦洗病变处,最好擦破表皮,微微觉痛,效果较好,每日2~3次。

主治病症】

一、黄水疮

加味皮炎洗剂(江苏中医杂志1987;8(6):2) 大黄lOg,黄芩lOg,黄柏lOg,银花lOg,连翘lOg,苦参lOg,艾叶lOg,蛇床子15g,马齿苋20g。将上药水煎待温后,轻轻擦洗患处,每日1剂,1日2次,疗程一般2~7天。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黄水疮。

二、疥疮

1.鱼藤水(新中医1978;(2):5) 鱼藤15g,食醋lOOml,将鱼藤加水500ml,浸泡2小时,然后将鱼藤捶烂,洗出乳白色液体(边捶边洗,反复多次),用纱布过滤去渣,再加入食醋100 ml,装瓶备用。嘱病人洗澡后,在患部皮肤外擦鱼藤水,每日2~3次,连用3~4天为l疗程。功能杀虫止痒。主治干疥。

2.藜芦液(广西中医药1987;10(4):3) 藜芦、大枫子、蛇床子、硫磺各20~30g,川椒8~lOg。若有感染而成脓疥者,去川椒,加鱼腥草、蒲公英各20~30g;有结节者,加皂刺、刺蒺藜各20~30g。上药加水4000ml,煎2次,至药液3000ml左右,以桶盛之,先用清水、肥皂洗澡,后将药液稍用力擦洗患处,以致将皮疹擦破,每次约洗20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痒。主治疥疮。

三、寻常疣

蟾蜍液(四川中医1987;5(10):12) 蟾蜍1~2只,置开水中煮沸10分钟,去蟾蜍,用煎液洗疣,每日数次,每只蟾蜍煎液可用2~3天。轻症者用1只,重症者用2只。功能解毒消肿。主治寻常疣。

四、传染性软疣

洗疣汤(临床皮肤科杂志1981;2:85) 板蓝根.30g,紫草、香附各15g,桃仁9g,上药加水1000ml,煎汤擦洗疣体,每日3次,每剂可洗1~3天。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传染性软疣。

五、阴部湿疹

三叶按煎(中医杂志1984;(7,):26) 桉树叶、麻柳树叶、艾叶各lOOg,加水500ml,煮沸20分钟,弃渣备用。用时以干净纱布蘸患部皮肤,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煎用3次。功能清热燥湿止痒。主治急性阴囊湿疹。

六、冻疮

冻疮洗剂(经验方) 当归5g,川芎5g,红花5g,荆芥5g,羌活5g,独活5g,自芷5 g,芫花30g,甘草30g。将当归、川芎、红花、荆芥、羌活、白芷、独活蒸馏取液250ml,再将药渣与芫花、甘草同煎过滤浓缩至250ml,冷后与蒸馏液混匀,再加尼泊金乙酯0.5g(用95%酒精溶解)搅匀即得。用此液擦洗患处,每日3次,疗程7~10天。功能温经活血,消肿止痛。主治冻疮局部红肿硬结、奇痒疼痛。

七、皮肤瘙痒症

燥湿止痒汤(新中医1986;(10):45) 苍耳草、艾叶各50g,蜂房、白藓皮、苦参、地肤子、川槿皮各30g,川椒、白矾各20g,上药水煎滤渣,将药液趁热外洗,每天1剂,每日洗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7天为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皮肤瘙痒症。

【注意事项】

擦洗时用力不可过猛。

摩擦法

(外伤疼痛、自汗、肺结核、噎膈、寻常疣、荨麻疹、银屑病、斑秃、酒鼓鼻、冻疮、鸡眼、急性腰扭伤、足跟骨刺、痛经、牙齿动摇、口臭)

摩擦法,亦称药物摩擦法、介质摩擦法,是医生以掌心或其它物品蘸药液或药膏在患处表皮摩擦,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用头风摩散(附子、盐)摩头治疗偏头风,从而开药物摩擦法之先河。之后,有关摩擦法历代均有记述,至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已载摩擦方药近百首,涉及内、外、妇、儿科数十个病症。目前,此法无论在剂型上,还是适应证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成为一种较常用的外治方法。

【操作方法】

医生以掌心或其它物品蘸药液或药膏摩擦患处表皮。

主治病症】

一、外伤疼痛

活血止痛液(江西中医药1960;(6):21) 泽兰叶12g,当归尾12g,细辛6g,羌活6g,薄荷6g,将上药用文火煎煮成600ml,外加酸醋及75%酒精各30ml即成。将煎好之药液盛入碗内,用特制的纱布球浸蘸药水,于受伤或疼痛红肿部位摩擦,擦至皮肤出现大片潮红,局部充血,病人感到局部发热及舒服为止(一般1{分钟左右),每日1~2次。功能活血止痛。主治外伤疼痛瘀血型。

二、肺结核

驱虫饼(《理瀹骈文》)

凤仙根、姜、桂皮、樟脑,姜、桂同捣,掺入樟脑,以凤仙根蘸之擦前胸,0后背,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功能补益肺肾。主治虚痨气喘、盗汗、咯血。

三、自汗

自汗摩擦法(经验方) 以手掌于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复溜穴,作揉摩动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功能补气敛汗.主治各型自汗。

四、噎膈

五膈方(《中医外治法类编》) 杏仁去皮尖、香豉、熬曲、干姜、吴萸、川椒各等份,上药分炒去汗,共研为末,炼蜜和丸,用以擦胸,每日数次。功能温胃止呕。主治噎膈反胃。

五、寻常疣

芝麻花擦疣剂(湖北中医杂志1988;(3):4) 鲜芝麻花适量,摩擦患处,每日3次。功能活血解毒。主治寻常疣。

六、荨麻疹

荆芥消风散(《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荆芥穗30g,研威细粉,用纱布包裹,扑撤在皮肤上,并用手来回揉搓,至皮肤发热为度。功能除风止痒。主治风热型荨麻疹。

七、银屑病

1.雄黄膏(浙江中医杂志1985;20(4):166) 川槿皮、大枫子、鹤虱、百部、白藓皮、苦参、蛇床子各6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雄黄末60g,白砒末30g,黄蜡1000g,麻油2500g。前9味药入麻油内浸泡5~7天,放火上熬至药枯,滤渣再加热,下黄蜡熔化,离火后再下雄黄末、白砒末,调和成膏。每日取少许药膏涂擦在皮肤上,并用手揉搓局部5~10分钟。每日1~2次,可连续使用。功能除湿止痒。主治银屑病皮肤较厚,瘙痒较甚者。

2.消银油(辽宁中医杂志1989;13(5):27) 蜈蚣5条,乌梢蛇、乌梅、石榴皮、红花、三棱、莪术、木香各20g,紫草、黄柏、银花藤各30g,菜油500g。将上药浸泡2小时,用文火煎熬至药枯,纱布过滤,取药液贮瓶备用。每日1~2次取药液涂于皮损处,再反复摩擦局部5~10分钟,1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解毒。主治银屑病。

3.野芹菜擦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9):540) 野芹菜适量,取其茎、叶揉搓成团,在皮损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视皮损情况可反复使用。功能清热凉血。主治银屑病。

八、斑秃

生发擦剂(医学科普].984;(1):31) 鲜侧柏叶200g,骨碎补200g,75%酒精2000ml,上药在酒精中浸泡2周,过滤备用,擦时用生姜切片蘸药液在脱发区反复用力摩擦,有发热烧灼者为佳,每日3~4次,10日为1疗程。功能养血生发。主治斑秃。

九、酒皶鼻

大枫子擦剂(《中医外科学》) 大枫子(去外壳)30个,水银3g,胡桃仁15个,将大枫子、胡桃仁放在瓷钵内捣研成糊状,再加水银3g,搅拌均匀后,用两层纱布包住药糊呈犁头样,用手指压向患处揉擦,每日3次,每次揉擦5分钟,次日换新纱布裹药再揉擦,每擦3天停1天,直至痊愈为止。功能祛风活血解毒。主治各型酒皶鼻。

十、冻疮

冻疮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2):56) 樟脑lOg,花椒50g,干辣椒3g,甘油20ral,95%酒精lOOml,将花椒、干辣椒(籽勿取出)泡入95 9,6酒精内,7天后滤出,再加樟脑、甘油混匀即成。用此药液反复摩擦患处,每日5~7次,疗程4~7天。功能温经散寒。主治未溃型冻疮。

十一、鸡眼

乌梅浸液(赤脚医生杂志1980;(1):5)乌梅30g,醋250g,将乌梅研细后置醋中浸泡7~10天,用浸液摩擦患处,每日2~3次。7天左右可使鸡眼脱落。功能软坚。主治鸡眼。

十二、急性腰扭伤

桃仁细辛止痛液(《药用果品))) 桃仁60g,细辛15g,将药物入白酒500ral浸泡10天,备用。取适量摩擦患处5~10分钟每日1~2次。功能化瘀止痛。主治气阻血瘀型腰扭伤。

十三、足跟骨刺

骨刺灵(《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川乌30g,草乌30g,独活20g,红花20g,当归尾20g,桃仁30g,生大黄20g,白芥子50g.威灵仙30g,细辛20g,樟脑30g。上药研细末,取适量以醋调,摊于纱布上,用患足跟部踩擦压摩,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化瘀通络。主治各型足跟骨刺。

十四、痛经

麝香风湿油(北京中医1985;(5):49) 麝香风湿油,斥上药按摩气海、关元穴3~5分钟,至发热内传为止。每日1次.经净止。连用2~3个月经周期。功能温经散寒。主治虚寒痛经。

十五、牙齿动摇

牢牙散(中级医刊1980;(3):49) 旱莲草31g,骨碎补31g,青盐3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时取少许药粉摩擦牙龈,每日3次。功能滋肾固齿。主治肾阴虚型牙齿动摇。

十六、口臭

大黄散(经验方)

大黄适量,煅烧研末,揩牙,每日2~3次,7~14日为1疗程。功能清泻胃热。主治脾胃火盛型。

【注意事项】

1.急性炎症、皮肤破流滋水、疮面糜烂之处,禁用本法。

2.涂摩动作要轻揉,并取得病人合作。

3.摩擦前要洗净双手,并注意避风寒。

敷贴法

(感冒、支气管哮喘、胸痹、自汗、坐骨神经痛、痔疮、肋软骨炎、寻常疣、带状疱疹、妊娠呕吐、宫颈糜烂、小儿疳积、小儿脐患、唇疮)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敷贴法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清·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50年代后,敷贴法发展迅速,医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黄分别外贴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肿块;用蓖麻子仁捣烂,敷头顶部百会穴,治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穴位敷贴的治病机理,使之更加完善。

【操作方法】

1.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药物,并将所用药物研细,以醋或酒、菊花汁,银花露,葱、姜、韭、蒜等汁,或鸡子清、油类调成糊剂备用。

2.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

主治病症】

一、感冒

1.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集要》) 胡椒15g,丁香9g,葱白适量。前二味研末,入葱白混捣如膏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双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屈膝侧卧,盖被取汗,早晚各1次,每次45~60分钟,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感冒。

2.地龙饼(《中医外治法集要》) 鲜地龙10条,白糖适量,面粉适量。地龙入碗内,撒上白糖,片刻地龙体液外渗而死,人面粉和成膏,制成直径为3厘米的药饼2枚,分贴囟门和神阙穴处。每次贴4~6小时,每日2次,连贴2~3天。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

二、支气管哮喘

1.冬病夏治消喘膏(新医学杂志1978;(5):28) 炙白芥子21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共研细末,装塑料袋备用。每次用上药l/3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果贴后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提前取下,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待药干燥后再取下。夏季入伏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贴1次,共贴3次,连用3年。功能理气化痰平喘。主治哮喘,无论发作期、缓解期均可使用。

2.桑杏石芩膏(经验方) 桑皮lOg,杏仁lOg,生石膏30g,黄芩lOg。共为细末、过筛,用凉开水调和制成直径为2.5厘米的药饼8个,分贴于华盖、膻中、膈俞、肺俞穴,包扎固定,每次贴4~5小时,每日1次,连贴10日为1疗程。功能宣肺清热。主治热哮证。

三、胸痹

桃仁栀子糊剂(中级医刊1981 ;(4):19) 桃仁、栀子各12g,炼蜜30g。上2药碾末,加炼蜜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处,摊敷面积约7×15cm,然后纱布敷盖,初用时,每3日换1次;2次后,7日换1次,6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胸痹属心血瘀阻者。

四、自汗

敛汗散(《穴位贴药疗法》) 五倍子、郁金各等份,蜂蜜适量。上2味药物混合研成细末,加入蜂蜜调和成膏,取适量膏分别疮、肋软骨炎、寻常疣、带状疱疹、妊娠呕吐、宫颈糜烂、小儿疳积、小儿脐患、唇疮)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敷贴法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清·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50年代后,敷贴法发展迅速,医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黄分别外贴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肿块;用蓖麻子仁捣烂,敷头顶部百会穴,治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穴位敷贴的治病机理,使之更加完善。

【操作方法】

1.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药物,并将所用药物研细,以醋或酒、菊花汁,银花露,葱、姜、韭、蒜等汁,或鸡子清、油类调成糊剂备用。

2.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

主治病症】

一、感冒

1.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集要》) 胡椒15g,丁香9g,葱白适量。前二味研末,入葱白混捣如膏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双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屈过筛,以水调为糊状,敷内关穴或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功能和胃止呕。主治各型妊娠呕吐。

十一、宫颈糜烂

治糜灵(吉林中医药1982;(4):34) 儿茶、苦参、黄柏各25g,枯矾20g,冰片5g。共研细末,用时香油调糊状,以带线棉球敷患处,3日1次,10次1疗程。功能燥湿杀虫。主治各型宫颈糜烂。

十二、小儿疳积

1.疳积散(《中药贴敷疗法》) 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贮藏备用。取药末15~20g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于双侧内关穴,然后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后去之,2~3天1次。功能清热消积。主治小儿疳积。

2.消疳散(《中药贴敷疗法》) 生栀仁30粒,杏仁9g,白胡椒6g,鸡蛋1个,(去黄)葱头7个,面粉1匙,丁香30粒。研为细末,用高粱酒烧,蛋清调匀,荷叶为托,贴敷两足心。功能健脾消积。主治小儿疳积。

3.肥儿膏(《中医外治法类编》) 黄花、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go.麻油熬,黄丹收,朱砂3g搅,贴肚脐上。功能补脾消积。主治虚中有积,肿胀泄泻。

三、小儿脐息

1.金黄膏(《医宗金鉴》)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5g,天花粉20g,共研细末,搅拌和匀,即为金黄散剂,然后以凡士林8/10、金黄散2/10的比例混合,调匀即成金黄膏。用药前先以75%的酒精擦拭疮周皮肤,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将渗液揩拭干净,将金黄膏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主治脐疮。

2.头发枯矾膏(《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头发1团(烧炭存性),枯矾适量,蜂蜜适量。先将前2味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以蜂蜜调和如膏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摊于一块纱布棉垫上,以膏贴于患者脐突部位上,以硬板轻轻往脐下压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功能收湿止痒。主治脐突。

十四、唇疮

陆氏硇砂消炎膏(上海中医杂志1989;(2):32) 硇砂、川军、川柏、黄芩、东丹、雄黄、熟石膏。上药适量,共研为末,以凡士林调末为膏药,敷于疮面。每日2次,直至肿痛消失。功能清热消肿。主治唇上生疮,红肿疼痛。

【注意事项】

1.要选择好适应证。

2.敷药时要使病人采取适当体位并固定药物。

3.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以决定去留。

4.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或病情,确定敷药的剂量及时间。

溻渍法

(外伤疼痛、雷诺氏病、疖、斑秃、硬皮病、化脓性骨髓炎、足跟骨刺)

溻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敷于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之中,前者相当于现代常用的湿敷法,因两法往往同时进行;故两法合称之溻渍法。

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卷上载:“溻渍法,疮疡初生经一二日不退须用汤水淋射之。在四肢者,溻渍之”。并指出其作用原理“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有荡涤之功,……此调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因本法要把患处浸泡于药液之中,所以以四肢远端的疾患为宜。

【操作方法】

依据具体病证所选的药物煎汤,去渣后,乘热将患部浸泡于药液中,浸泡时间与次数据具体病证而定。

主治病症】

一、外伤疼痛

黄酒煎(《中医简易外治法》) 鲜大蓟120g(干者60g),黄栀子120g,黄酒120g。将大蓟和栀子放砂锅或搪瓷锅中,兑水5茶杯,煎开后再兑入黄酒,稍煎1分钟,过滤取汁,用新毛巾2条轮蘸药汁溻渍患处,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活血止痛。主治跌扑摔伤,局部血肿作痛者。

二、雷诺氏病

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 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上药浓煎取汁,趁热将手指浸入药液浸渍,每日2次,每次1~2小时,每日1剂,15~30日为1疗程。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雷诺氏病。

三、疖

芫花椒柏汤(《疖肿的中医调治》) 芫花、川椒各15g,黄柏30g。上药共研细末,装纱布袋内加水2500~3000m|,煮沸30分钟,用软毛巾蘸汤溻渍局部,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化湿。主治疖、疔痈肿、毛囊炎等。

四、斑秃

海艾汤(《外科正宗》) 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将上药水煎取液,用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溻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1疗程。功能疏风清热。主治各型斑秃。

五、硬皮病

软皮1号(《中医外科学》) 透骨草30g,桂枝15g,红花10g。

软皮2号(同上) 制草乌15g,川椒、桂枝、艾叶各lOg。

上药各煎成药液,以毛巾或纱布蘸药液溻渍患处,每次30~60分钟。一功能温经活血通络。主治硬皮病。

六、化脓性骨髓炎

黄连液(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0):604) 黄连65g。上药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将病灶全部浸浴入药液1~3小时,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化湿。主治指(趾)骨骨髓炎。

七、足跟骨刺

骨刺消(《大众医学) 1982;(5):37) 米醋1000g。将米醋适当加热后溻渍患足,每次1小时,每日1次,15~20次1疗程。功能活血散结。主治足跟骨刺。

【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要适中,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2.本法对四肢远端能浸泡着的病变部位,应用渍法,不能浸着的部位用溻法。

3.冬季应注意保暖,浸泡后要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插药法

(痔疮、急性肠梗阻、阴缩、子宫颈炎、耳鸣、耳聋、牙瘤等)

插药法又称枯痔钉疗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药钉,直接插入痔核内,使其逐渐坏死、干枯、脱落而愈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有“以砒霜、黄蜡搅拌和匀,捻成条子治疗痔”的记载。到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了“以三品一条枪,插至七日,痔变黑色,疮边渐渐裂缝,到十五日脱落”。为后世的插药疗法奠定了基础。近代有学者把药物制成药钉或药棒、药条等用于治疗耳、鼻、阴道等窍道部位的疾患,扩大了插药法的应用范围。

【操作方法】

把依据病症选用的不同药物制成药钉、药棒或药条插入耳、鼻、阴道、肛门等窍道内,放置一段时间取出。治疗痔疮时把药钉直接插入痔核内使痔核枯死脱落。

主治病症】

一、痔疮(内痔或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1.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明矾60g,白砒45g,雄黄8g,乳香1.5go将砒、矾二味共为细末,入小罐内,文火烧至青烟尽,白烟起,住火;取罐顿地上,一宿取出,然后加入雄黄、乳香,共研极细,厚糊调稠,搓成如线条阴干。治疗时先令病人排空大便,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下铺巾,暴露痔核,医生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欲行插药的痔核,右手捏住枯痔钉中段,使药钉与肠壁成45。方向,旋转刺入,插至适当深度(约1~1.5cm),在痔粘膜下层和肌层之上,用剪刀剪去留在痔核粘膜外面的药钉;药钉插毕后,即将痔核送入肛内,同时塞入黄连膏或红油膏,肛门外盖纱布,一般指头大的痔核,插药5~6天,便可逐渐萎缩,故于1周后即可进行检查,如发现痔核尚未完全萎缩或有痔核在第一次未插药者,此时可以补插一次,使痔核完全萎缩而痊愈。功能腐蚀枯痔。主治:①质地柔软、痔面暗红或青紫色的I~I期内痔。②绞窄性内痔。③轻度贫血、肺结核、轻度高血压、年老体弱者,以及妊娠妇女等因出血较多而必须治疗之Ⅱ~I期内痔或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2.地龙化痔棒(《中国民间草药方选》) 地龙20g,蜣螂6个,荆芥穗30g,黄蜡30g。将上药捣烂或研细末,溶入黄蜡做成药条,插入肛门中上下滑动,每日数次,病愈为止。功能疏风活血。主治内痔。

二、急性肠梗阻

辛皂通便药条(《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细辛、皂角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将两者按3:7混合调匀,制成通便药条塞入肛门。一般半小时可见排便、排虫。功能杀虫通便。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三、阴缩

散寒插药(《中医外治法》) 生姜1块。将生姜一端削尖,以纸包裹4层,水中浸湿,然后放在火灰中煨烤,待纸干后取出,去纸乘热以煨姜之尖端蘸上植物油插入肛门,生殖器即出。功能温经散寒。主治阴寒型阴缩。

四、子宫颈炎

枯矾消炎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8(3):22~23)枯矾、山慈菇各18g,炙砒霜9g,麝香O.9g。上药研细末,加适量江米粉水调制成钉形或图钉形,每支长1~1.5cm、直径0.2cm。用药前先冲洗阴道,将本品插于颈管或薄贴于宫颈部,一般3~5天上药1次,连续2~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散结。主治慢性肥大性宫颈炎、颈管炎。

五、耳鸣、耳聋

通窍插药(《圣济总录》) 菖蒲、当归、细辛、白芷、附子各45g。上药以微火煎,候香滤渣,倾瓷盆中,俟凝,绵裹枣核大,塞于耳中,注意勿将药丸塞入内耳道。功能活血开窍。主治风聋(神经性耳聋)。

六、牙瘤

九一丹(《中医口腔学概要》) 熟石膏27g,升丹3g。上药共研细末,用药线蘸药插入溃口,然后以红油膏贴之。每日换药1~2次。功能去腐生肌。主治牙瘤溃后、腮腺混合瘤溃后。

【注意事项】

1.痔疮插药钉的多少,需按痔核大小来决定,一般3~7条。插药总数,一般不超过20条。

2.痔疮插药后当天不要大便,以免药钉脱出,发生大出血。

3.插药后必须将痔核送入肛门内,否则会引起肛门肿痛,痔核发生嵌顿坏死。

4.枯痔钉必须插在齿线上方的内痔核中,如果插在肛管上,不但会发生疼痛,而且很可能引起肛门脓肿。插钉不宜太浅,以免其脱落,插口出血;边不得过深,以免发生坏死感染,增加疼痛。

5.插药前将痔核翻出时,如痔核有出血,可先在出血点上插入药钉,以使出血停止。如果痔核较多,可分期插药。第一次插药时,应先插容易脱出或有出血点的痔核。

6.必须在无菌情况下进行插枯痔钉。

7.枯痔钉法对痔面呈灰白色(纤维化),质较硬的后期内痔疗效较差。

8.其它窍道插药要注意深浅适度,固定牢固。

药线挂线法

(肛瘘、窦道等)

药线挂线法是采用药物丝线或纸裹药线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本法首载于明代徐春甫所著的《古今医统》,云:“只用芫根煮,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鹅管内消”。本法经程复斋推广,一直沿传至今,并不断改进,目前常用橡皮筋代替药线,效果更佳。

【操作方法】

1.将银制探针球头部自甲孔探入管道,从乙孔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 皮筋线结扎于探针的球头部,再由乙孔回入管道,从甲孔抽出(亦可在有孔探针的尾端扎一橡皮筋线,使探针自甲孔探入管道,由乙孔抽出),使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此时,将扎在探针上的丝线和橡皮筋线剪开,抽出探针(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中揪断时,可以另引橡皮筋线更换),收紧橡皮筋线两端,并以止血钳紧贴皮肤夹紧,以粗丝线在钳下方(近皮肤一侧)将橡皮筋扎紧即可。最后,抽出保留在管道内的丝线,外盖纱布。

2.挂线以后3~5天紧线1次,至瘘管全部挂开。

主治病症】

一、肛瘘

肛瘘挂线方(《中医外科学》) 丝线(或橡皮筋)、球头探针1根。在腰俞穴位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消毒手套。左手食指作肛门指诊或用探针查到内口,然后按挂线法操作方法操作。主治高位单纯肛瘘、复杂性高低位瘘。

二、窦道

窦道挂线方(《中医外科学》) 丝线(或橡皮筋)、球头探针。局部消毒铺消毒巾后,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在适当位置顶穿一孔,然后按照肛瘘挂线操作方法操作。主治窦道过深的疮口。

【注意事项】

l.须仔细探查瘘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2.应用丝线挂线,应每2~3天紧线1次;用橡皮筋挂线一般紧线1次即可。

3.可采用切开挂线法,即将两口之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其余部分挂线,操作同上。这样可减轻疼痛,缩短疗程。

淋洗法

(外伤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毒蛇咬伤、黄水疮、疥疮、带状疱疹、荨麻疹、骨折)

淋洗法,又称淋射法,是用药物煎剂或冲剂不断喷洒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早在宋代,唐慎微所著的《证类本草》中,就载有草绳淋法治疗中暑;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用冷水淋射百会穴或哑门穴治疗鼻衄的记载。现代临床上则主要用淋洗法治疗一些局部浮肿疼痛的病症,均有较好疗效。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煎汤去渣,趁热把药水装入带细眼的小喷壶内,不断地喷淋患处;喷淋时,下面放置容器,以接药水;若水已凉,可加热,再倒入小喷壶内,继续喷淋;每日淋洗2次,每次可重复喷淋2~3遍,每剂药可连用2天。

主治病症】

一、外伤疼痛

栀子血竭消肿汤(《中医简易外治法》) 黄栀子60g,血竭15g(或以乳香代)。药放砂锅内,兑入凉水300ml,煎沸去渣,走热将药水装入带细眼的新喷壶内,不断淋射患处,下接搪瓷盆。每日可淋射2次共4番,每剂药可用2天,10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活血,消肿止痛。主治外伤肿痛。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活血通脉汤(经验方) 桂枝、花椒各10g,透骨草30g,千年健、鸡血藤、双花、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樟脑各15g。将上药装入布袋内缝好,加水2000ml煎汤,待药液温度适宜时,装入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50分钟。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主治寒湿阻络及血脉瘀阻型脉管炎。

三、毒蛇咬伤

银花甘草解毒汤(《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金银花15g甘草3g。上药煎汤,去渣取汁装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火毒型蛇伤。

四、黄水疮(脓疱疮)

脓疱洗剂(新中医1985;17(7):10) 黄柏30g,生大黉30g,苦参30g,蒲公英20g,银花20g,百部20g。将上药煎水装入喷壶内反复淋洗患处,有粘稠渗出液或结痂时,宜先以温热淡盐水轻洗清除后再用本法。每日3~5次,一般4~7次即愈。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黄水疮。

五、疥疮

洗疥疮方(《外科正宗》) 苦参250g,猪胆汁4~5枚。先煎苦参取汁,然后和入猪胆汁搅匀。用喷壶淋洗患处,3日1次,3~5次愈。功能清热解毒杀虫。主治疥疮。

六、带状疱疹

青蒿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青蒿草500g。将药煎汤,待药汤温度降至皮肤能耐受时,用药汤反复淋洗患处,每日1次,一般5~7次愈。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带状疱疹。

七、荨麻疹

蟾蜍水(《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活蟾蜍3~4只。将蟾蜍去内脏,洗净后加水煎至极烂,用纱布过滤去渣,留汤淋洗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主治荨麻疹。

八、骨折

接骨酒(新医学杂志 1978;(3):1) 接骨草500g。上药加白酒少许炒至略带黄色,加水文火煎6~8小时,再与45%酒精配制成药酒500ml,每次用50ml,淋洗患处,每日2~3次。功能活血接骨。主治骨折。

【注意事项】

1.淋洗时,药液量之大小,喷淋时间之长短,可依具体病证而定。

2.若用于溃疡,则已用过之药水,不能重复使用,应另煎药液。

3.淋洗时,应注意保暖,治疗完毕,要擦干局部皮肤。

4.夏季药液搁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变质,尽量用新鲜之药液淋洗。

酒醋法

(面神经炎、失语、痈疽、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阴部湿疹、痱子、癣、虱病、皮肤瘙痒症、骨髓炎、外伤血肿、回乳、中耳炎)

酒醋疗法是用酒或醋局部外用,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以酒、醋治病的历史悠久,在魏晋时期就有以酒、醋治病的记载,如《名医别录》载: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杀百邪恶毒气”。醋“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以后历代医家都将酒、醋广泛运用于临床,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由内服发展至外用,如唐·孙思邈《千金方》中载治霍乱转筋入腹,以“醋煮青布溻之,冷复易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用酒“洗目赤肿痛”则“泪出而肿消赤散”;清·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记述了“风寒入脑,久患头痛,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痛,或寒湿久痹,四肢痰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以及用醋淋洗“治烫火伤”等。现代则有用醋浸洗患部,治疗石灰烧伤,取得较好疗效。

【操作方法】

一、酒疗法

1.摩擦法 用手或纱布等蘸酒频摩患处,每日数次,以活血行气,散寒止痛。

2.淋洗即用酒淋洗患部,可活血消肿止痛。

二、醋疗法

1.浸洗以5%食醋溶液浸洗患部,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主要用于烫火伤、石灰烧伤等。

2.调敷将醋与其他药末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主治病症】

一、面神经炎

皂角膏(《内病外治》) 皂角30g。上药研面,以陈醋调成膏状,贴松弛侧酒窝处,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功能化痰通络。主治面神经炎。

二、失语

苦酒汤(《伤寒论》) 清半夏lOg,鸡蛋清lOg,醋20g。将鸡蛋打开一孔,塞半夏于其中,火上烤之令熟,然后去壳加醋,令患者含。功能养阴开窍。主治肝肾阴虚型失语。

三、痈疽

1.冲和膏(新中医1954;(10):21) 紫荆皮150g,独活90g,白芷90g,赤芍60g,石菖蒲45g。上药共为细末,葱酒调敷患处。功能温经活血通络。主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瘀凝者。

2.芋根糊(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10):10) 野芋根1只。用醋磨如糊状,涂抹患处。功能清热消肿。主治脑后疽(即对口疽)。

四、急性乳腺炎

伏龙肝糊(《中药贴敷疗法》) 伏龙肝32g,大黄、芥草、生姜各O.6g。上药捣末,以醋调和涂乳房患处。每日3次,3天1疗程或至病愈。功能清热消肿散结。主治乳腺炎初期。

五、乳腺增生病

香附饼(浙江中医杂志1986;(1):20) 香附子120g,陈酒、米醋各适量。香附子研末,陈酒、米醋酌量以拌湿为度,捣烂后制成饼蒸熟,每日1次,干燥后复蒸,轮流外敷患处,5日换药再敷。功能理气活血散结。主治乳腺增生病。

六、阴部湿疹

土槿皮酊(《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土槿皮6g,白酒30g。将土槿皮浸入白酒内48小时后,以药酒外擦患处,每日2次,至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阴囊湿疹。

七、痱子

苦参酊(《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苦参20g,生大黄20g,冰片、雄黄、黄连各10g。上药浸泡于75%酒精300.ml中,2~3天后即可取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数次,至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痱子暑疖。

八、癣

1.丁香酊(《中医外治方药手册》)丁香15g,70%酒精lOOg。将丁香浸泡于酒精中24小时,涂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至愈。主治体癣。

2.蛇蜕癣药水(四川中医1986;(10):54) 蛇蜕1条,全蝎2g,露蜂房1个。上药用食醋300ml泡24小时后,外搽患处,每日2次,连用1月可愈。主治体癣、股癣。

3.百部酊(中医函授通讯1989;(5):35) 生百部50g,鸦胆子log。上药加白酒、陈醋各250g,泡10日后用。每日外擦2次,7天1疗程。主治手足癣。

九、虱病

止痒酊(《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 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以酒精浸泡诸药,24小时后过滤即成,外搽患处每日数次。功能燥湿杀虫止痒。主治虱咬等致皮炎。

十、皮肤瘙痒症

蛇床子药酒(《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 蛇床子60g。将上药泡于75%酒精350ml中,5~7日过滤去渣,外涂思处,每日3次,7天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皮肤瘙痒症。

十一、骨髓炎

五黄糊(浙江中医杂志19g2;17(10):450) 大黄90g,雄黄30g,蒲黄150g,黄连50g,黄柏lOOg。上药研成细末,用白酒调敷局部,每日3~4次,15~20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型化脓性关节炎。

十二、外伤血肿

花椒饼(浙江中医杂志1958;(9):20) 花椒、醋、艾炷各适量。花椒研末备用。施治时取适量用醋调成厚lcm、比患处范围稍大的药饼,置于明显痛点,上置艾炷施灸,约10分钟患者感痛即去艾火,隔数分钟续灸,觉痛再去,反复数次。功能活血消肿。主治外伤血肿。

十三、回乳

胆星回乳方(《内病外治》) 胆南星lOg。上药研细末,米醋调敷乳房上(勿涂乳头),过1昼夜洗去,不效再用。功能减少乳汁分泌。主治因疾病等因素需断乳者。

十四、中耳炎

麝香酊(四川中医1986;(4):49)麝香1g,75%酒精lOml。将麝香溶于酒精内,贮于瓶中密封7天后备用。用时先将脓液擦净,取麝香酊1~2滴,用滴管滴入耳内,然后用消毒棉球塞于外耳道。2日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消肿。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注意事项】

局部有破溃或出血者,不宜用酒疗法。

药线结扎法

(瘿瘤、赘疣、痔疮)

药线结扎法是用药物丝线结扎所需除去的组织,阻断局部血

液循环,促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

结扎法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记载:“用蜘蛛丝缠系痔,不觉自落。”至明代此法临床已广泛应用,且发展到用药线结扎,使用范围也由痔疾扩大到赘瘤、脱疽坏死等。制备药线所用之处方,各家不一。如明代《外科正宗》中用芫花、壁钱与白线同煮至汤干;清代《外科大成》用芫花根、雷丸、蟾酥、草乌煮生丝线药汁尽被丝线吸收;《种福堂公选方》则用鲜芫花根在石器中捣取自然汁浸线用,等等,芫花与芫花根是最基本的药物,一直沿用至今。

【操作方法】

1.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证,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紧扎。

2.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用缝针贯穿其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或采用“四”字形结扎。

3.如截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趾、指,可预先用丝线缠绕1(余转,渐渐紧扎。

4.如大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

主治病症】

一、瘿瘤

丝线结扎除瘤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丝线。用丝线在瘤体根部扎紧。主治体积较小、顶大蒂细之瘿瘤。

二、赘疣

丝线结扎除疣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丝线。用镊子或钳子将疣提起,然后用丝线尽量靠近病变根部扎紧。主治寻常疣。

三、痔疮

丝线结扎消痔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丝线。令患者排净大便,充分暴露痔核,常规消毒及局麻后,用齿钳轻轻提起痔核,用丝线环状结扎痔核根部,一次扎紧,然后纳入肛门内,并包扎。主治内痔、混合痔内痔部分。

【注意事项】

1.结扎时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宜硬拉,以防出血。

2.对血管瘤、癌肿当禁用本法。

药物鞋垫法

(足跟骨刺、脚臭)

药物鞋垫法是用一定药物研末,加赋形材料制成鞋垫,以防治某些脚部疾病的方法。

本法源于古代的垫药法,如明代《外科正宗》中就记载用细辛、防风、白芷、草乌各等份为末组成千里健步散,掺在鞋底,治疗远行引起两脚肿痛;另有用川芎、白芷各等份研末撒在鞋内,治疗久行、久立引起的足心痛。现代则在此基础上经科学配方选药加工制成药物鞋垫,以防治脚臭、脚气等病症。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研成细末,撒于纱布之间做成鞋垫,放于鞋底。

主治病症】

一、足跟骨刺

1.芎归鞋垫(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3):22) 当归20g,川芎15g,乳香15g,栀子15g。上药研末,撒入绵纱布间缝制成合适的鞋垫数只,每日1只鞋垫,1个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散结。主治足跟骨刺。

2.川芎鞋垫(四川中医1989;(3):46) 川芎45g。上药研为细末,用棉纱布做成3只鞋垫,每日1只放入鞋内使用,3只鞋垫交替使用。一般7天见效,20天疼痛消失。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足跟骨刺。

二、脚臭

除臭鞋垫(大众医学1986;(2):47) 甘草15g,白芷15g。上药共研细末,做成鞋垫数只,令患者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

1.缝鞋垫应选用薄棉纱布,以利药力透出。

2.每日需将鞋垫取出晒干或凉干,以防药物变质而失效。

3.使用本法时,若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坐垫法

(泄泻、疝气、水肿、脱肛)

坐垫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让病人坐在药包上,使肛门、会阴部接触药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坐垫法古代广泛流行于民间,清代吴尚先对此法非常重视,在《理瀹骈文》中有详细记载,他认为外治法应当三焦分治:“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唁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下部之病,无不可坐。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或治下须无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为优矣。”吴氏还详细记述了坐垫法的具体应用。可见本法是与喀鼻、敷脐同样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细,用棉布包裹、缝严,做成坐垫,令病人坐其上,每日使用6小时以上,疗程视病情而定。

主治病症】

一、泄泻

艾叶止泻垫(《理瀹骈文》) 艾叶500g。将艾叶揉碎,用纱布包制成坐垫,令患者坐其上。功能温中散寒止泻。主治水泻。

二、疝气

灶心土垫(《理瀹骈文》) 灶心土500g,川椒、小茴各30g。将后两味研成细末,灶心土捣碎,然后和匀,棉布包裹,做成坐垫,令患者坐其上。功能温经散寒。主治疝气。

三、水肿

利尿消肿垫(《理瀹骈文》) 葱500g。将葱捣烂为泥,用纱布包制成坐垫,令病人坐其上。功能通利小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

四、脱肛

螺蛳垫(《理瀹骈文》) 活螺蛳500g。用纱布将活螺蛳包裹,铺于椅上;令病人坐其上。功能清热提肛。主治肺热型脱肛。

【注意事项】

1.缝坐垫应选用通透性好的棉纱布,以利药力透发。

2.药垫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鳝血法

(口眼喁斜、麻木)

鳝血法是用鳝鱼血涂敷患部或滴入耳、鼻内,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鳝血法早在唐代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中就已记载,鳝血“主癣及瘘、断取血涂之。”以后本法应用范围又有扩大,使用方法也有所发展。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载有治口眼喁斜,取“大鳝鱼一条,以针刺头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即洗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血,治耳痛,滴数点入耳。治鼻衄滴数点入鼻。治疹后生翳,点少许入目。治赤疵,同蒜汁、墨汁频涂之,又涂赤游风。”现代有人沿用本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取得较好疗效。

【操作方法】

一、局部涂敷法

主要用于口眼喁斜(面神经麻痹),癣、瘘等病证也可参照应用。

1.将鳝血涂于患侧(口向左歪,右为患侧;向右歪,左为患侧),30分钟后洗去,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治疗。

2.先用面粉加水调搓成细长面条,做成圆圈形置于面部患侧(防止鳝血流掉),然后用消毒注射针头,在消毒过的地仓穴上划一“十”字,略使渗出血液,接着取鳝鱼1条,将头切去,滴血于面圈范围内(地仓穴处滴厚些),2天后擦去,每隔2~5天1次。

二、滴耳、鼻法

可用于治疗耳痛(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衄等。将黄鳝放在清水中养6~8小时,用时以镊子或止血钳将黄鳝颈部夹住,以消毒过的剪刀将其尾巴剪断,将鲜血滴耳中或鼻中。滴鼻后要仰头数分钟;滴耳后则需侧卧20~40分钟,滴耳前要先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将患耳洗净、擦干。

主治病症】

一、口眼喁斜(面神经麻痹)

鳝血乳香牵正膏(浙江中医杂志1982;(1):37) 鲜鳝鱼血、乳香末适量。上药拌匀成膏状,涂敷患侧地仓、颊车、下关、颧髎、大迎、巨髂等穴,也可涂患侧全面,每日1次,连用5~15次或至愈。功能活血除风。主治口眼斜。

二、麻木

鳝血消麻方(《俞穴敷药疗法》) 鳝血30滴,麝香O.15g。用铁锥刺鳝鱼的头部,取滴出之稠血30滴,加入麝香调匀,涂患侧地仓穴周围,直径2era,每隔15分钟涂1次,共4次,3~4小时后洗去。若不效第二天或隔日再涂,直至病愈。功能除风活血通络。主治面部麻木。对其它部位(如四肢)麻木,可根据经络循行选取适当的穴位涂敷。

【注意事项】

治疗口眼喁斜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口眼喁斜已恢复正常,应及时去掉药物。

浸洗法

(中风手足拘挛、急性结膜炎、高血压病、雷诺氏病、红斑性肢痛病、骨髓炎、痔疮、脉管炎、水疝、湿 疹、硬皮病、冻疮、阴痒、手足癣、角膜炎、沙眼)

浸洗法是用药物煎汤浸洗患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浸法与洗法的结合。

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载有浸、洗方法,如用矾石汤浸脚治脚气冲心,以狼牙汤洗阴中,治阴中蚀疮烂等。以后历代方书中都有不少该法的记载,如明代《圣济总录》中有用桂附散l煎沸浸洗患处,治疗外伤疼痛肿胀之症;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更载有10余首浸洗方药,治疗外、伤等科多种病症。

【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病证所选的药物煎汤,去渣取液,然后用此药液浸洗患处或特定的部位。若治皮肤病,可将药物浸泡于醋液中,制成醋溶剂进行浸洗,以提高疗效。每天浸洗1~2次,每次浸汾30~60分钟。

主治病症】

一、中风手足拘挛

舒筋活络汤(经验方) 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g。上药共置于搪瓷脸盆中,加水2000ml,煮沸10分钟后去药渣,待药液温度降至50~60~C时,浸洗15~20分钟,汤液温度低后需加热。手足拘挛者,先浸洗手部,后浸洗足部,每日3次,浸洗手指、足趾时应在汤液中进行自主伸屈活动,1个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手足拘挛。

二、急性结膜炎

菊连汤(江苏中医1957;(5):39) 杭菊花3g,川黄连1.5g。上药加雨水500ml,浓煎至300ml,以极细密的消毒纱布过滤,俟冷,即可将药液盛洗眼杯里,洗眼用,每日4~6次。2~3天为]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三、高血压病

洗脚降压方(江苏中医杂志1983;(5):53) 茺蔚子、桑树皮、桑叶各10~15g。上药煎汤1500ml,稍凉至不烫脚时,倒入盆中,把双脚放入盆内浸泡半小时,一般泡后30分钟开始降压。1小时时作用最强,维持4~6小时,浸泡l~2次后,血压即可恢复正常。功能疏风清热降压。主治高血压病。

四、雷诺氏病

散寒洗剂(《中国民间疗法》) 水蛭30g,土元、桃仁、苏木、红花、血竭、川牛膝各lOg,附子15g,桂枝20g,地龙30g,甘草45g,乳香、没药各lOg。上药水煎取液,倒入木桶内浸洗,每日1~2次,每日1剂,每次30分钟,15日为1疗程。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主治雷诺氏病(痹证)、脱疽。

五、红斑性肢痛病

食盐散瘀洗剂(湖南中医杂志1987;3(5):24~25) 食盐200g。用1桶热水将盐化开,用热盐水泡脚,每晚1次,每次20分钟,3日为1疗程。功能活血散瘀。主治红斑性肢痛病。

六、骨髓炎

黄连消炎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0):604~605)黄连粉65g。上药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用时将药液置于瓷杯中,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度,每日1次,每次1~3小时。浸浴毕,可视情况进行常规换药,直至病愈。功能清热消肿。主治指骨骨髓炎、蛇头疔。

七、痔疮

痔疮洗剂(浙江中医杂志1989;24(10):477) 无花果树叶50g。上药水煎取汁,待温度适宜时,浸洗患处,每日2次,7天1疗程。功能清热活血止血。主治痔疮。

八、脉管炎

散寒通脉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9(6):563) 桂枝、附片、伸筋草、苦参各15g。上药用水煎后去渣取汁,趁热浸洗患肢,1日2次,10日1疗程。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主治寒湿阻络型脉管炎。

九、水疝

水疝消洗剂(新中医1982;(9):22) 肉桂6g,煅龙骨、五倍子、枯矾各15g。上药捣碎加水约700ml,煎煮30分钟,取过滤液,待冷却到与皮肤温度相近时,将阴囊浸泡于药液内约30分钟,每2日1剂。功能温经散寒利湿。主治水疝(鞘膜积液)。

十、湿疹

诃醋液(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7)t442) 诃子lOOg,米醋500ml。将诃子打碎,加水1500ml,文火煎至500m|,再加米醋煮沸即可。用时取药液浸洗患处,每日3次(均煮沸后用),每次30分钟,1日1剂,一般3~5天显效。功能清热除湿。主治急、慢性湿疹。

十一、手足癣

1.1号癣药水(中医杂志1984,;(3):34) 苍耳草(全草)31g,蛇床子、蜂房、苦参、白矾、黄柏各15g。上药加水约1000ml,煎至800ml,弃渣,再加入约40~C温水4~5倍,临睡前洗脚15~20分钟,每晚1次,连用3天,诸症消失。功能清热除湿。主治水疱、糜烂型手足癣。

2.2号癣药水(《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白凤仙花30g,皂角30g,花椒15g。上药任选一种,放入250ml醋内浸泡24小时外用浸泡患处,每晚睡前泡20分钟。功能清热除湿。主治手足癣干裂脱屑者。

十二、硬皮病

软皮洗剂(《中医皮肤病诊疗》) 大黄、桂枝、川芎、细辛、苏木、红花。上方药量视病变部位大小而定,然后加适量水煎煮,弃渣后待温度适宜浸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保持药温,每天或隔天1次。浸洗后应避风寒,冬天应注意保暖。功能温经活血。主治硬皮病。

十三、冻疮

甘芫洗剂(中成药研究1981;(2):44) 芫花、甘草各15g。将上药煎成200ml药液,趁热浸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浸洗后药液留用第二天加温后再用。功能温经活血。主治各期冻疮。

十四、阴痒

蛇床子洗剂(《民间中草药验方》) 蛇床子30g,白矾、雄黄各15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1.5~3g,开水泡在盆内,待温度适宜,浸洗外阴,每日2次,7天为1疗程。功能燥湿杀虫止痒。主治各种阴痒。

十五、角膜炎

青盐硼砂汤(《眼科临证笔记》) 青盐9g,硼砂、铜绿、白巩各6g,乌梅3个,川椒7个,杏仁7个,花针7个。上药共为一处,水半碗,泡7日,浸洗患眼,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肝胆热毒型角膜炎。

十六、沙眼

沙眼洗剂(《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霜桑叶10g,元明粉5g。将上药煮沸5分钟后,去渣、澄清过滤,取汁备用。每日洗眼2次。功能疏风清热。主治浸润进行期沙眼。

【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皮肤、粘膜。

2.治疗时要注意保暖,避受风寒,浸洗完毕,要将局部擦干。

敷鸡(鸽)法

(麻疹、黄痘、化脓性骨髓炎)

敷鸡(鸽)法是将鸡或鸽的某个部位敷于患者一定部位,以达治疗目的的方法。

本法流行于民间,主要用于麻疹之重症,具有清热解毒,镇惊止痛等作用。此法无痛苦和副作用,且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现在临床上又用于治疗黄疸、骨髓炎等。

【操作方法】

取活鸡(鸽)1只,将其剖开胸腹(去内脏),连毛带血趁热则敷于患儿胸部,或在剖开动物的胸腹时,撒入3~9g雄黄粉贴敷,效果更佳。病情严重者,鸡(鸽)敷冷后,可再换1只。

主治病症】

一、麻疹

1.敷鸡退疹方(湖北中医杂志1982;(2):21) 活鸡1只,雄黄粉3~9g。剖开鸡胸腹,不去内脏,将雄黄粉撒入,连血和毛一起,趁热敷在患儿胸部或患处,待凉后再取下,每日1次,连用2次。功能清热解毒退疹。主治小JL麻疹重症。

2.敷鸽透疹方(哈尔滨中医 1961;(2):14) 活家鸽1只。用快刃从鸽之胸连腹部开膛,趁热置于患儿胸部,待凉后取下即可,每日1次,连用2~3次。功能清热解毒透疹。主治小儿麻疹内功。

二、黄疸

活鸡(鸽)退黄方(《中国民间疗法》) 活鸡(鸽)1只。将鸡(鸽)剖开胸腹,不去内脏,连血和毛一起,乘热敷在患者胸部,待凉后即取下,以流出黄水为度,用消毒纱布擦净。一般2~3次见效。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急性黄疸。

三、化脓性骨髓炎

乳没鸡肉糊(山西中医1990;6(1):18) 活鸡1只,乳番、没药各15g,血竭4g,骨碎补12g,五加皮20g。将活鸡拧死去羽毛,在石臼内捣烂加入已研好的上述药物拌匀,外敷患处。每次敷24小时,5~7天敷1次。功能清热解毒活血。主治化脓性骨髓炎。

【注意事项】

1.采用活鸡敷法时,应妥善处理以免抓伤病人。

2.治疗过程中注意避风寒。

3.施此法的同时,可配合药物或其它疗法。

白降丹划点法

(神经性皮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小儿遗尿、哮喘、前列腺炎)

白降丹划点法是用利刃轻轻划破人体的表皮,然后在划破的皮肤刀口处涂上适量的白降丹,通过局部的化学腐蚀和持续性的物理刺激作用,从而达到蚀腐坚皮,拔毒外出,调和气血,通畅血脉的作用。它是以针刺、放血与涂药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白降丹是始载于清代《医宗金鉴》的一种外科常用药,是经升华制成的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结晶品,有剧毒,具有提脓拔毒的作用,并有强烈的腐蚀性。本世纪60年代李秀实等人,运用经络理论,创造性地把白降丹外用与放血疗法相结合,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发展成能治疗各种疾病的白降丹划点疗法。本法操作简单,适应症广,既可治疗多种体表病变,又能治疗脏腑诸病,有着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操作方法】

一、划点方法

医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刀片,刀刃向上,划刺时顺体由下向上,在划刺点轻轻挑划。每个挑划口的长度,一般以O.5cm左右为宜,也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或缩小,最长不超过1cm。划刺时手腕用力要匀,动作要轻、准、隐,以有少量渗血为宜。挑划后点药,以无菌的细木棒,先蘸蒸馏水或凉开水,再粘附少量的白降丹,然后将细木棒放平,把药涂在刀口上,刀口勿需敷盖。

二、划点部位

1.经穴划点 与常规针灸取穴相同。依经脉循行,脏腑络属,循经取穴。所取穴位就是划点部位。

2.阿是穴划点 即在病变部位所出现的痛点或压痛敏感点划点。划点的刀数,依病情轻重及病变范围大小而定。一般以不超越病变范围为宜。

3.划线划点 背部三条线:脊柱正中线由长强穴起经腰俞、命门、脊中、身柱、大椎至后发际哑门穴。脊柱侧线由脊柱两旁自白环俞穴起,经膀胱俞、小脑俞、气海俞、三焦俞、脾俞、肝俞、膈俞、心俞、肺俞至大杼各划一条线。

胸腹三条线:胸腹正中线从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穴起,经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至天突穴。腹斜线从曲骨穴至两侧髂前上棘各划一条线。

上肢四条线:第一条线由食指商阳穴起,经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至肩髃,然后再延长至肩井穴。第二条线由无名指关冲穴起,经中渚、阳池、外关、天井、至肩髎穴。第三条线由小指的少泽穴起,经后溪、养老、小海至臑俞穴。第四条线由手臂内侧的内关穴起,经曲泽至天泉穴。

下肢四条线:第一条线由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起,经京骨、昆仑、阳陵泉、风市至环跳穴。第二条线由足第二趾外侧的厉兑穴起,经内庭、解溪、上巨虚、足三里、伏兔至腹股沟的中点。第三条线由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起,经公孙、商丘、三阴交、血海、至冲门穴0第四条线由足跟正中起,经承山、委中至大肠俞。

背部三条线主治脏腑疾病、腰背疾病。胸腹三条线,中脘以上主治胸部疾病,中脘以下主治下腹部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上、下肢四条线主治局部关节的病变及某些脏腑病变。

三、疗程

疗程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而言,急性病疗程宜短,慢性病疗程宜长。如急性腰、膝、踝扭伤,隔日划点1次,连划点3次即可。而痿证、中风后遗症隔日划点1次,20天为1疗程,需3-5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7~14天为宜。

主治病症】

一、神经性皮炎

白降丹划点止痒方(《山西中医》) 白降丹。用刮脸刀片在皮损部位进行划点,依皮损大小而定,一般划点2~5cm,并划小口(以渗血为度),白降丹少许撒于划点部位。2天1次,依病情决定疗程。功能解毒活血止痒。主治牛皮癣。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白降丹划点止痛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白降丹适量。选取患处阿是穴及肾俞、命门、承山和委中穴。按白降丹划点法常规操作,2天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解毒散寒,活血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肩关节周围炎

白降丹划点活肩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白降丹适量。选取肩髂、肩贞、肩井、阿是穴等,按白降丹划法常规操作施治,2天1次,5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各型肩周炎。

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白降丹划点活膝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白降丹适量。

选取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及犊鼻穴。按白降丹划点法常规操作,2~3天1次,2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主治膝关节炎。

五、小儿遗尿

白降丹划点止遗尿方(《白降丹划点疗法》) 白降丹少许,圆刃手术刀片1个,无菌棉签1根。按白降丹划点法操作,由耻骨联合至左右髂前上棘各划1条线,划点曲骨、中极、关元、气海穴,并配合肾俞、膀胱俞、阳陵泉、三阴交。第一次划点后,隔1天作第二次划点,以后每隔2天作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15天。一般1个疗程见效,2~3个疗程可痊愈。功能补益脾肺,温补肾阴。主治小儿遗尿。

六、哮喘

白降丹划点定喘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白降丹适量。划点胸腹三条线(只划点脐以上部位)及背部三条线。配划肺俞、定喘、膻中、劳宫、气户等穴。隔日划点1次,20天为1疗程。功能宣肺化痰定喘。主治哮喘。

七、前列腺炎

白降丹划点消炎方(《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白降丹适量。划点腹斜线。配肾俞、膀胱俞、阳陵泉、三阴交治前列腺炎。配膀胱俞、关元、曲骨、气海治膀胱炎。配阳池、中极、肾俞、三阴交治睾丸炎。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划点器具及手术指手指的消毒。

2.白降丹含汞、砒成分,有毒性。凡对汞、砒过敏者禁用。对初诊者可先作小范围的皮肤试验,若发生过敏则停止治疗。

3.口、眼、鼻等接近粘膜部位应慎用。

4.饥饿或劳累过度者,应在进食或休息后治疗。

5.划点过程中,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应作急救处理。

6.划点后,个别病人由于汗出或搔抓破溃而继发感染者,轻者可用生理盐水局部清洗,2—3天可自行消退。重者可内服或外涂消炎药。

7.个别病人,若见头晕、心慌、胸闷、冷汗等晕刀现象,应立即停止治疗。轻者饮些热茶,严重者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急救。

热罨法

(外伤疼痛、急性结膜炎、癌性疼痛、湿疹)

热罨法是将药物研细末敷于患部,然后用热水袋或湿热布巾外敷,以助药力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操作方法】

1.热水袋敷将热水(50。C左右)倾入热水袋(亦可用橡皮袋、高温瓶等代替)内,水量不要超过热水袋的2/3,然后排出热水袋里上部的空气,将盖拧紧,直接贴敷于患部或敷于药物的外面。

2.水湿热敷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然后把敷布放到热水中浸透,捞出,拧去多余的水分,直接热敷于患处,上面用油纸或塑料薄膜敷盖,再用棉被包好,保温。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一般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次。

主治病症】

一、外伤疼痛

活血散瘀散(《中医简易外治法》) 当归、羌活、乳香、没药各60g,黄酒500g。将药物研细粉分别装在4寸宽6寸长的两个布包里,上锅蒸约10分钟,取出药包外涂黄酒,趁热敷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7天为1疗程。功能活血散瘀止痛。主治摔伤、扭伤疼痛。

二、急性结膜炎

黄连水(《中医简易外治法》) 黄连6g。将黄连放在瓷钵中, FF水冲取2茶杯,再用消毒纱布蘸黄连水趁热罨敷患眼(即将药放在患处,加以包扎),外用蜡纸或敷料进行包扎,每日换2~3次,病愈为止。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暴发火眼,红肿疼痛。

三、癌性疼痛

止痛散(湖北中医1987;(4):25) 樟脑、阿丁粉(阿魏、丁香、山柰、白蚤休)、藤黄等量。上药共研细末,密封备用。依肿块大小和疼痛部位,将上药撒在胶膏上,敷于痛处,即用60。C左右的热毛巾,在药膏上敷半小时(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日敷3次,5~7日换药1次,可反复用至症状、体征改善为止。功能清热活血,理气止痛。主治各种癌症引起的疼痛。

四、湿疹

清热燥湿液(《中国民间疗法》) 黄柏、五倍子、地榆、枇杷叶、龙葵、龙胆草、地丁、蛇床子、千里光各30~50g。以上药物任选2~3种加水适量,煮沸取汁,用药液热敷患处,1日数次。功能清热燥湿止痒。主治渗出、糜烂较明显的急性、亚急性湿疹。

【注意事项】

1.热病、高血压及局部有出血者,不宜用本法。

2.热罨温度要适当,既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也不能太低,以免影响疗效。

3.热罨过程中,病人如感觉不适或局部有不良反应,应立即终止治疗。

4.使用本法的同时,还可配合其它疗法,以提高疗效。

热烘疗法

(阳痿、疥疮、湿疹、银屑病、手足皲裂)

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烘疗法是近代在涂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外治法,它借助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力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

【操作方法】

依据病情,选择适应的药膏,将药膏均匀极薄地涂于患部,然后用电吹风吹烘(或火烘)患部,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病变部位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物擦去。

主治病症】

一、阳痿

热烘补阳散(《中国民间疗法》) 淫羊藿、巴戟天、芦巴子、泽泻、石菖蒲、柴胡各10g,茯神、山萸肉各12g,肉桂、附子各6g。上药共研细末,将药粉铺在少腹部,然后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酒和醋,点燃,当病人感觉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在1分钟后把热水袋放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再加醋和酒少许,重新点火,如此重复5~6次。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病俞即停。功能温肾壮阳。主治阳痿。

二、疥疮

青黛膏(经验方) 青黛散7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再将青黛散徐徐调入,配成青黛油膏,将药膏涂于患部,须均匀极薄,然后以电吹风烘(火烘亦可)患处,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部位的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功能解毒杀虫。主治疥疮。

三、湿疹

湿疹热烘方(《中国民间疗法》) 鱼腥草、白藓皮、苦参、苏叶、黄柏、紫草、大枫子(打)、苍耳子(打)各30g。上药浸于75%酒精中数日,酒精以浸没药物为度,滤出酒精,装瓶备用。用时以药液浸湿棉垫,敷于患处,以电吹风的热风吹棉垫,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10日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各种湿疹。

四、银屑病

退银膏(山东中医杂志1986;4:52) 麻油250g,黄蜡50g,轻粉15g,雄黄30g,东丹4g。麻油煎沸后,入黄蜡,再煎至无黄沫时,将余药末渐渐投入,调成膏。将少许药膏薄涂患处,用电吹风吹局部,每日1次,每次25分钟。烘毕即可将药膏搽去,不再涂药。视皮损情况连续使用。功能解毒凉血。主治银屑病。

五、手足皲裂

疯油膏(《中医外科学》) 轻粉4.5g,广丹3g,飞朱砂3g,麻油120ral,黄蜡30g。将疯油膏配成后,取少量在患处涂匀,用电吹风机热烘,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1疗程。功能润肤生肌。主治手足皲裂。

【注意事项】

1.操作时须随时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防止皮肤灼伤。

2.一切急性皮肤病禁用。

3.需坚持治疗长时间方能获效。

涂搽法

(急喉风、外伤疼痛、凝脂翳、黄液上冲、腹痛、胸痹、颈淋巴结核、痛风、自汗、盗汗、阳痿、坐骨神经痛、痈疽、褥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黄水疮、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荨麻疹、银屑病、手足癣、神经性皮炎、夏季皮炎、手足皲裂、化脓性骨髓炎、宫颈糜烂、尿布皮炎、断耳疮、萎缩性鼻炎)

涂搽法是将药物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本法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就有涂、搽方药近200首。除治疗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许多局部病变外,还用于治疗内、妇、儿等科的病证。

【操作方法】

依据病情选药物,然后把药物研成细末,因患病部位及皮损不同,可把药末与水、酒精、植物油、动物油或矿物油调成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涂患处。

主治病症】

一、急喉风

解毒化痰利咽散(《中医外治法简编》)硼砂15g,牙硝4.5g,雄黄6g,僵蚕3g,冰片1.5g,枯矾、劈砂各1.5g。上药共为细末以净水或蜜涂廉泉穴,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主治急喉风痰壅口噤者。

二、外伤疼痛二乌酊(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4):31) 生川乌、生草乌、四叶对、土细辛、甘松、山柰各lOg,疯茄花9g,薄荷6g,红茴香15g。将上药共研细粉浸在75%酒精或白酒5000ml内,1~2周后,用药棉浸药水外搽患处,每日3次。严禁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疼痛。

三、凝脂翳

石决明乳膏(《甘肃中医验方集锦》) 石决明30g,樟脑、白矾各3g。将石决明研成细末水飞,然后把三味用人乳或牛乳炼成膏,涂在眼睑上,每日3~5次,10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明目。主治凝脂翳。

四、黄液上冲

矾梨膏(《眼科临症笔记》) 白矾9g,硼砂6g,冰片1.5g。上药共为细末,与秋梨1个(去核)捣烂涂之,每日3~5次,病愈止。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黄液上冲。

五、腹痛

如意金黄散(《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6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25g,天花粉120g。上药共为细末,用酒或醋,或麻油调敷局部,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化瘀。主治热毒腹痛。

六、胸痹

救心油(广东医药1981;2(8):48) 麝香、檀香、沉香、苏合香、龙脑香。上药经现代科学方法提炼成精油。心绞痛发作时,将该药涂抹人中穴,作深呼吸,以吸其气味。大多在1~3分钟内可缓解,如不缓解,10~1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至疼痛缓解为止。功能芳香开窍,活血止痛。主治心绞痛。

七、颈淋巴结核

芭蕉胆汁搽剂(《中国民间草药方选》) 芭蕉根12g,虎耳草30g,芥菜花20g,猪苦胆1个。将上药捣烂取汁,外涂搽患处,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解毒散结。主治颈淋巴结核后期。

八、痛风

红花酒(中医杂志1990;(1):41) 川乌、草乌、全当归、自芷、桂皮各15g,红花lOg,白酒500ml。上药浸于白酒中,24小时后去渣取酒,再加入10瓶风油精,摇匀后装瓶备用。用时外涂痛处,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功能散寒通络,活血止痛。主治痛风关节疼痛。

九、自汗、盗汗

郁金止汗散(《濒湖集验方》) 郁金20g。将上药研成细末,临睡时用蜜调和涂于两乳头上。功能和营敛汗。主治自汗、盗汗。

十、阳痿

麝香起阳丸(《中医外治法集要》) 凤仙药子15g,阿片、蟾酥各3g,麝香0.3g,葱白适量。凤仙花子研为细末,过筛;加阿片、蟾酥、麝香调均匀,再研一遍,加大葱适量捣为丸,如黄豆大,阴干。临睡前,用药丸3粒,白酒化开,涂于神阙、曲骨、阴茎头上。每晚1次,直至病愈。功能温补肾阳。主治命门火衰型阳痿。

十一、坐骨神经痛

蟾酥膏(中成药研究1985;(5):20) 蟾酥、细辛、丁香、雪上一枝蒿等(成药)。取肝俞、肾俞、阳关、环跳、风市、委中、梁丘、阳陵泉、承山、悬钟等穴为主,配合局部压痛点,分别顺序贴药,5~7天更换1次,4次1疗程。功能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湿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十二、痈疽

四黄散(《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大黄15g,黄芩、黄柏各 lOg,黄连6g,天花粉lOg.赤小豆15g,五倍子6g,粘香lOg,草梢3g。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涂患处,每日2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痈疽。

十三、疖

龟版散(《疖疔的中医调治》) 龟版末60g,黄连30g,红粉15g,冰片3g。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涂搽患处。每日2次。功能清热解毒化湿。主治疖肿。

十四、褥疮

三黄冰片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8):533) 黄芩、黄连、黄柏各lOOg,冰片5g。上药研末,过20目筛加冰片调匀再过20目筛1次,装入瓶中密闭保存备用。如创面无渗出,将三黄冰片粉用香油适量调涂局部,每日1次,病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褥疮。

十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红灵酒(经验方) 当归(切片)、肉桂各60g,花椒、红花、干姜(切片)各30g,樟脑、细辛各15g。用95%酒精1000ml,浸泡7天备用。用时将棉棍蘸红灵酒揉擦发凉皮肤,每日2~3次,每次擦20分钟。功能活血散寒通络。主治寒湿阻络型及血脉瘀阻型脉管炎。

十六、黄水疮

三日愈散I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7):442) 马齿苋50g,五倍子、枯矾各25g。将上药加水1000ml,文火煎煮30分钟,弃渣取液,凉至37~C备用。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涂搽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一般3天即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黄水疮。

十七、扁平疣

破故纸酊(湖北中医杂志1987;(3):25)破故纸15g,75%酒精lOOml。将破故纸捣碎成块放入酒精中浸泡,密封1周后外用。每日早、中、晚用棉签蘸药液涂搽患部,7日为1疗程。功能腐蚀赘瘤。主治扁平疣。

十八、传染性软疣

倍雄膏(广西中医药1988;11(6):21) 五倍子5份,乌梅、枯矾各1份,雄黄2份,大黄1份。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香醋调成软膏备用。取少许药膏,涂疣表面2~3mm厚,以胶布覆盖。每3日换药1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传染性软疣。

十九、荨麻疹

止痒酊(《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酒精浸泡诸药24小时,过滤装瓶备用。每日涂搽患处3~5次。功能燥湿止痒。主治荨麻疹。

二十、银屑病

1.黄柏膏(《中医外科学》) 黄柏30g,凡士林70g。将黄柏研细末,凡士林调和成膏。每日1~2次,涂搽患处,可反复使用。功能清热凉血。主治血热型银屑病。

2.红粉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当归、甘草各30g,姜黄90g,白芷9g,轻粉、红粉、冰片各6g,蜂白蜡90~125g。将前4味药浸泡麻油内3天,然后在炉火上熬至枯黄,离火去渣,加入轻粉、_冰片(预先研末),再加入蜂白蜡熔化(夏季加125g,冬季加90g),最后加红粉调和成膏。每日2次,涂搽皮损。功能养血除风润燥。主治血虚风燥型银屑病。

3.二乌雄黄酊(中医杂志1983;24(2):41) 生川乌、生草乌、雄黄、辛夷、蛇床子各20g,斑蝥、巴豆各lOg。将上药放入250g白酒和250g陈醋内浸泡7天后,每日涂搽1次,可连续用药。功能温经散寒解毒。主治风寒痹阻型银屑病。

二十一、手、足癣

冰轻硫炉膏(.四川中医1986;(6):39) 冰片1份,轻粉2份,硫磺3份,龙骨4份,炉甘石5份。先将冰片、轻粉、龙骨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再与硫磺、炉甘石混匀,用凡士林(醋亦可)调膏备用。用时先将患处用生理盐水擦干净,外涂上药,每日3次。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手、足癣。

二十二、神经性皮炎

皮癣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黄柏、白芷、轻粉各25g,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g,硫磺、雄黄、铜绿、樟丹各15g,枯矾、胆矾各6g。上药各取净末,研和极匀,加凡士林500g,调和成膏。每日1~2次,涂搽患处。功能清热活血止痒。主治神经性皮炎。

二十三、夏季皮炎

千里光酊(临床皮肤科杂志1985;(4):219) 千里光500g,大黄300g。上药浸于70%酒精4000ml中,浸泡1周。用时,棉签蘸取药液涂于患部,‘每日2~4次。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夏季皮炎。

二十四、手足皲裂

复方地龙护肤脂(中医杂志1983;24(11):6) 珍珠粉、广地龙粉、煅月石、凡士林按4:20:6:70投药。广地龙洗净,晒干,一低温干燥后研细粉过120目筛,密封在容器内,经高压消毒待用。将煅月石研末,与地龙、珍珠粉和匀,配入凡士林,加温至80~C左右,调匀成膏。先以温水洗净皲裂处,涂药膏适量,每日2次,直至痊愈。功能润燥护肤。主治手足皲裂症。

二十五、化脓性骨髓炎

滕黄散(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1):628) 滕黄50g。将上药研成极细末,用75%酒精300ml浸泡,经常摇动。用时以棉签蘸药汁涂患处,每日3~5次。功能清热解毒活血。主治化脓性骨髓炎。

二十六、宫颈糜烂

紫草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37) 紫草200g,香油750g。紫草除杂后,入香油炸枯过滤,呈油浸剂,密封装瓶备用。冲洗外阴、阴道后,将紫草油棉球涂搽宫颈及阴道上端,隔日1次。功能清热活血,去腐生肌。主治宫颈糜烂。

二十七、尿布皮炎

青黛膏(《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青黛粉、儿茶末、黄柏、马齿苋各9g,五倍子4.5g,冰片0.9g。上药研细末混合,再入冰片,加凡士林125g,调匀为油膏。用淡生白矾水洗净患处,揩干。将药膏外涂患处,每2~3小时涂1次,至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尿布皮炎。

二十八、断耳疮

穿粉散(《中药贴敷疗法》) 轻粉、穿山甲(煨)、铝粉、黄丹各9g,香油少许。前四味药研细末,香油调,涂患处,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敛疮。主治断耳疮。

二十九、角膜炎

蛋黄油(《眼科证治经验》) 鸡蛋1个,冰片0.1g。鸡蛋去白留黄熬油,冰片研极细,二者混和,再与凡士林lOg调匀。每日3次涂少许于眼内。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角膜炎。

三十、萎缩性鼻炎

冰蜜擦剂(四川中医1987;(10);37) 冰片3g,蜂蜜lOOg。将冰片研末,溶于蜂蜜中搅匀,即成冰蜜擦剂。用棉签蘸涂双侧鼻腔,每日3~5次,连涂至病愈。功能润肌通窍。主治萎缩性鼻炎。

【注意事项】

1.在配制洗剂时,应尽量将药物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2.因酊剂有刺激性,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或皮肤薄嫩处,或皮肤粘膜交界处。均应禁用。

3.急性皮炎和有明显渗液之皮损处忌用软膏。

4.局部有感染时,需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感染控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剂型与药物。

5.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对年幼或女病人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6.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提高浓度。

7.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处理。

耳穴压豆法

(胆石症、失眠、支气管哮喘、腹痛、胆囊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眩晕、水肿、自汗、尿潴留、泌尿系结石、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小儿遗尿、失音)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操作方法】

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j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主治病症】

一、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o.6×0.8cm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二、失眠

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 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

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 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

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

降压耳穴方(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次,每隔3日换压对侧穴位,1个月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八、眩晕

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 王不留行籽。主穴: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治各型眩晕。

九、水肿

利水消肿耳穴方(中国针灸1989;(6):15) 王不留行籽。

主穴: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根据病情再配以心、肝、脾、肺穴。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所选穴位上,嘱患者每日按捏十几次,每次3~5分钟。每次选‘3~4个穴。2天1次,1周为l疗程。功能疏通三焦。化气行水。主治各型水肿。

十、自汗

止汗耳穴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肺、交感、肾(主穴)、内分泌、肾上腺、三焦(配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O.6cm见方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用手指按压3分钟,每日5次。3~5天换穴1次。功能调阴阳和营卫。主治自汗、盗汗。

十一、尿潴留

耳穴利尿方(北京中医1986;(5):58) 火柴1根。在耳穴的泌尿区(肾、膀胱点),找出明显的压痛点,以火柴棍的火药端,捻转压迫,强刺激,两耳交替进行,每个压痛点捻转压迫5分钟。功能化气行水利小便。主治肛门术后尿潴留。

十二、泌尿系结石

排石利尿方(吉林中医药1986;(4):15) 王不留行籽。耳穴肾、膀胱、输尿管、尿道、三焦、外生殖器。用带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固定于穴点处,每日压迫5次(每次按压处微痛为度),每次30分钟,3日换药一次。并嘱病人在按压前20分钟,饮水250~500ml,并适当增加活动量。功能利水通淋排石。主治泌尿系结石、小便淋漓。

十三、颈椎病

颈椎病耳穴压豆方(《耳穴诊疗法》) 王不留行籽。选择颈椎耳穴相应部位对称贴压,3天换贴1次,治疗间酌情进行耳穴局部按摩。双耳贴压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颈椎病。

十四、腰痛

耳穴压豆止痛方(《耳穴诊疗法》) 王不留行籽。耳穴腰、肾、肝、神门等,按耳穴压豆法操作,3天换1次,1个月l疗程。功能补养肝肾。主治肾虚腰痛。

十五、月经不调

耳穴压豆调经方(河北中医1987;(3):17) 王不留行籽。主穴: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膈、心、肝、脾、腰痛点。以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处,主穴必贴,配穴随症选用,左右交替贴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连贴两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可继续贴。功能凉血活血、调经止血。主治月经过多的月经不调。

十六、闭经

通经耳穴压豆方(云南中医杂志1985;(5):37) 绿豆。以绿豆压耳穴内分泌、子 宫、肾、卵巢、肝,每次取单侧,每3日交换1次,连用至愈。功能调气血通经脉。主治各种闭经。

十七、痛经

调经止痛方(湖北中医杂志1986;(6):44) 王不留行。以王不留行用胶布贴压子宫、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降压沟、耳迷根穴位。每日按压10次以上,越痛越按。功能调经止痛。主治各种痛经。

十八、小儿遗尿

耳穴压豆遗尿方(中医药学报1987;(4):32) 王不留行。耳穴取膀胱、肾、脾、胃、心、神门、脑点。常规消毒一侧耳廓,将王不留行籽粘在O.3×O.3cm见方的胶布上,对准以上所选穴位贴压。嘱其每日按压3次,每次5分钟左右,睡前必须按压1次。每6日两耳交替贴压1次。治疗期间定时换醒小儿小便。功能温补下元。主治小儿遗尿。

十九、失音

耳穴压豆发音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选取耳穴肺、大肠、肾、膀胱等处,埋压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功能滋肾润肺。主治肺肾阴虚型失音。

【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6.根据不同病症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枯痔法

(痔疮)

枯痔法是将含有腐蚀、收敛作用的药物直接涂于痔核表面,使其逐渐坏死、干枯、脱落而愈的一种治疗方法。

枯痔法肇始于南宋·魏岘,他在《魏氏家藏方》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枯痔疗法,其药物为砒、矾以及朱砂,随后历代在此基础上都有发展,方剂繁多,不胜枚举。但大都仍以砒、矾为主,佐以朱砂、硫磺、月石、乳香、没药,轻粉等药物。到了明代,枯痔法有了进一步的应用,不断得到完善,如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载:“凡疗内痔者,先用通利药荡涤脏腑,然后用唤痔散涂之肛门内,片时自然泛出,即用葱汤洗净,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俱用温汤洗净,然后搽药。轻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于硬,停止枯药。其时痔边裂缝流脓,换用起痔汤日洗一次,待痔落之后,换搽生肌散或风皱膏等药生肌敛口,虚者煎服补药,其口半月自可完矣”。近代所用之枯痔法即由此演变而来。为了减少毒性,近人在施术前2天先注射10%氯化钙溶液,使痔静脉血管凝固性坏死,以减少吸收砒毒,故称其为氯化钙加枯痔疗法或改进枯痔疗法。

【操作方法】

一、术前准备

1.用生理盐水或1%肥皂水1000ml作清洁灌肠。如在门诊手术者,嘱先排空大便即可。

2.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在下),两膝向胸前屈曲,尽量暴露臀部。

3.肛周剃毛。

4.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手术野,同时铺消毒巾。

二、操作法

1.病人取侧卧位,暴露痔核,医生以lOml注射器,25号针头,将10%氯化钙溶液注于痔核中,每个痔核约可注1~3ml。外用枯矾粉消毒棉花包裹,并以丁字带固定,勿使移动,以免擦伤出血。维持48小时。

2.48小时后,痔核表面呈紫黑色,但痔核中部及根部呈紫红色,此时可以开始敷枯痔散,用骨签将枯痔散均匀的涂于痔核中部及根部,每日换药1~2次,视痔核的大小来决定上枯痔散的剂量,每次至少0.1g,最多不超过0.8g,一般以小剂量开始(O.2~0.3g),而后逐日递增(最高0.8g),直至痔核枯黑为止(一般需敷5~6次)。如在敷枯痔散期间,肛缘正常表皮破坏,而痔核尚未全黑时,可用乳香粉保护之,仍须用枯痔散。

3.痔核枯黑后,用适量的枯矾粉撒布于痔核的坏死部分1~2天,再吸收痔核中流出的液体,以促进痔核的干枯坏死。痔核全部干枯后,可用Jk---丹少许,涂于痔核坏死部分,同时可用红油膏涂于痔核部,直至坏死组织全部脱落。再改用生肌散、白玉膏,直至疮口愈合为止,整个疗程约需3周。

主治病症】

痔疮

1.灰皂散(经验方) 新出窑石灰、楠皂自然水(石碱)。黄丹。楠皂不拘量,放在房内通风的地方,使其自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溶化出液体,叫做自然水,溶多少,取多少,用玻璃瓶装好备用。用时先取石灰粉(不拘量)放于小杯中,加上黄丹少许,调匀后,加入楠皂自然水,调成糊状,不宜过硬,也不宜过稀,调成后稍等几秒钟,将药涂于痔核面上。因此药调成糊状后,会很快变干硬,如发现过于干硬时,可立即加入一些楠皂水调匀,使保持一定的稀度,所以必须随调随用。如果调好后超过10分钟以上,便会失去效力。功能腐蚀枯死痔核。主治因年老或血压稍高或有轻度贫血的二、三期脱出的内痔、绞窄性内痔。

2.枯痔散(经验方) 白砒6g,白矾60g,月石6g,雄黄6g,硫磺6g。先将上列各药分别研成细末,除硫磺外,其它各药混合,装入砂罐内,将罐用纸封闭,中间剪一直径1.5cm大的小孔。将砂罐置于炭火上煅制,不久即有黄烟从小孔中冒出,罐内也发出大小不均的响声。待黄烟变为青烟,烟量较少,罐中声响均匀后(即罐中药物全部溶化),再从小孔中放入硫磺粉末,并将火力略为减小。待罐中声响消逝,青烟出尽后,将砂罐取下,冷却,倒出,置阴凉处退尽火毒,约2个月后,研成粉末,即可应用。将药粉掺涂痔核。功能与主治同灰皂散。

【注意事项】

1.一期内痔和外痔;肛周有急性脓肿或湿疹或泄痢者;兼有腹腔肿瘤或有严重的肺结核、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或有血液病的患者均禁用枯痔法。

2.在注射是必须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前都须以O.1%的新洁尔灭消毒进针处。必须用25号针头进行注射(针孔细小,不易出血),进针后应先抽回血,注射时宜缓慢进行,注射进针必须深浅适度,太浅则痔核不易腐蚀,太深近前阴易伤尿道。故在注射截石位12点时,尤应注意进针不宜太深,药液亦不宜太多,以防伤及尿道,亦可减少排尿困难的反应。进针针头不可向痔内各方乱刺,以免过多地损伤内痔血管,引起出血,致使痔核肿大,增加局部的液体渗出,延长痔核干枯的时间。

3.应先处理小痔核,以免小痔核被大痔核压回肛内,增加处理困难。

兜肚法

(治胃下垂、腹泻)

兜肚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用棉花包裹,装入布囊,缝好缚兜于腹部,以治疗某些慢性病的民间疗法。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就载有用四香散兜肚治疗遗精、白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现代有人用此法治疗胃肠疾患,获得一定疗效。本法可使药力缓慢持久地作用手腹部,并通过腧穴、经络逐渐渗透入里,从而发挥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等药理效应,达到愈病之目的。

【操作方法】

1.兜肚方药,可根据具体病证选用,一般常选辛温芳香走窜之品。

2.每月换药1次,连兜数月。

主治病症】

一、胃下垂

兜肚和胃散(中医杂志1961;(5):36) 三棱、莪术各15g,肉桂10g,陈艾45g,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g,水仙子15g,红花15g,高良姜12g,砂仁6g。上药共研末,取1m布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将药末铺于棉花中间,用线缝好,防止药末堆积和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于胃痛易发季节开始使用,连用半年或至愈。每月换药末1次。功能疏肝理气和胃。主治肝胃不和、胃肠停饮之胃下垂、胃痛。

二、腹泻

止泻散(《中国民间疗法》) 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豆蔻、附子、五灵脂、炒蒲黄、罂粟壳各30g,五味子、白芍各20g,乌药6Og。上药烘干,共为细末。布1m,根据患者腹围大小做成兜状,内铺一层棉花,将药粉均匀撒在棉花中间,用线密缝,防止药粉堆积或漏出,穿在身上,与腹部皮肤紧贴,护住脐部及下腹部,日夜不去,1~2个月换药1次,病愈为度。功能温中理气散寒。主治慢性虚寒性腹泻。

【注意事项】

夏季气温偏高,体表汗孔开泄,易于出汗,应注意勤换药物,防止腐蚀皮肤,诱发感染。

湿敷法

(急性肠梗阻、胁痛、癫狂、失眠、不育症、坐骨神经痛、失语、痈、颜面痈肿、臁疮、褥疮、烧伤、虫咬螫伤、带状疱疹、湿疹、剥脱性皮炎、阴道炎、小儿麻疹、天行赤眼、麦粒肿)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lOg。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lO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生精汤(经验方) 熟地、枸杞子、山药、楮实子、菟丝子各15g,淫羊藿12g,泽泻、山萸、丹皮、茯苓、透骨草各lOg,丁香9g。上药加水2000ml,煎至药液约1000ml时去渣,将毛巾浸泡于药液中,取出毛巾绞去多余药汁至不自然滴水为度,将其敷于丹田穴。敷3次后再同法热敷命门、肾俞共3次。此法可于先内服上述中药2次后进行。每日1次。功能补肾生精。主治阴阳两虚之精子缺乏症。

六、坐骨神经痛

干姜乌头汤(《中药贴敷疗法》) 干姜60g,乌头20g,干辣椒30g,木瓜25g。上药加水2000ml,煮30~40分钟,趁热熏患部,水温后以纱布浸药汁热敷患部,反复2~3次,每日2次,7天1疗程。功能散寒止痛。主治寒痹型坐骨神经痛。

七、失语

玉蝴蝶汤(经验方) 玉蝴蝶、桔梗、薄荷各lOg,白芷6g。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取出敷于神阙穴、肺俞穴,每日1次。功能宣利肺气。主治各型失语。

八、痈

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九、颜面痈肿

三黄汤(湖北中医杂志1985;(1):20) 黄芩、黄柏、黄连各10g。上药煎沸5~20分钟,待冷却到40~C左右,视病灶大小,取敷料块或毛巾折4~5层,面积稍大于病灶范围,浸透药液敷于患部。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3~4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颜面部痈肿未溃者。

十、臁疮

蚯蚓水(中医杂志1957;(5):18) 大的活蚯蚓30~50条。以凉水洗净活蚯蚓,放入杯内任其吐出泥土,约2~3小时后,再经水洗放于洁净之玻璃杯内,然后撒白糖15g,放在冷暗处经15小时左右,蚯蚓体内水分即全部渗出与糖溶化,遂成一种淡黄色粘液,然后去蚯蚓,将溶液过滤消毒(煮沸或高压蒸气),即成蚯蚓水,放于冷暗处或冰箱内,以防腐臭。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拭净患部,然后按创面大小剪纱布放入蚯蚓水内浸透,以消毒镊子将其敷于疮面,同时外敷消毒纱布5~6层,用绷带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2ro~30天。功能清热利湿敛疮。主治臁疮,亦可治小儿腮腺炎。

十一、褥疮

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 干姜粉lOg,生姜汁40ml。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功能温经活血敛疮。主治褥疮。

十二、烧伤

黄连水(经验方) 黄连适量。将黄连煎水制成5~10%黄连水备用。用时注意痂下有无积脓,如有积脓,应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创面上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日2~3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烧伤已有感染者。

十三、虫咬螫伤

黄柏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48) 黄柏5g,元明粉3g。上药水煎,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6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各型虫咬螫伤。

十四、带状疱疹

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 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十五、湿疹

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60g(鲜品250g)。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十六、剥脱性皮炎

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生甘草60g。上药加水煎成药液,然后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各型剥脱性皮炎。

十七、阴道炎

大蒜汁(《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大蒜头。去皮洗净,捣汁,浸湿消毒纱布,睡前塞入阴道深处,放置15~30分钟后取出。连用7天为1疗程。功能解毒杀虫。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十八、小儿麻疹

透疹汤(赤脚医生杂志1974;(2):29) 生麻黄、桂枝各9g、浮萍、西河柳、樱桃核、芫荽子各15g。上药煎汤1000ml,煎好后去渣乘热用毛巾或纱布蘸湿,轻轻擦熨头面、心胸部皮肤,稍冷即换,如此反复5~10分钟,每日4~5次,每剂药使用2~3次后更换,2~3天为1疗程。功能发表透疹。主治麻疹透出不畅。

十九、天行赤眼

黄柏菊花液(新中医1975;(4):8) 黄柏30g,菊花15g。上药加开水500ml浸泡2小时,用纱布滤过,以此药汁用纱布湿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连用1~2天或至病愈。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二十、麦粒肿

食盐水(《中国民间疗法》) 食盐15g。将食盐用开水溶化,待温,以消毒纱布蘸盐水湿敷患处,轻者3~5小时换1次,重者1~2小时换1次,3天为1疗程。功能消肿散结。主治麦粒肿。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洗伤法

(外伤出血、黄液上冲、痈疽疔疖破溃流脓)

洗伤洗是用药物溶液外洗伤口,以达清洁伤口、生肌敛疮目的的治疗方法。

洗伤法在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就载有用猪蹄汤“治痈疽诸毒已溃流脓时,用此汤洗,消毒气去恶肉,回死肌,润疮口,又能散风消肿,腐尽则已。”现在发展到用苦参、地榆、马齿苋、黄连等药的浸出液,或10%的黄柏溶液清洗患部,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以及其它一些外科病症治疗前的清洗。

【操作方法】

依据病症选取适当的药物,将药煎汤去渣取汁,清洗患处,洗去痂皮、脓液等坏死组织,然后再外用其它药物。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甘葱汤(《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甘草、鲜葱各适量。煎汤,待凉后去渣贮用。外用洗涤创口。功能清洁消肿止痛。主治外伤出血。

二、黄液上冲

夏冰(《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 硝石3g,胆矾1.5g,明矾4.5g,食盐1.5g。以文火煮,纳壶中,净藏于土中,约7日,结如青冰,名夏冰。每用少许,融解为水,洗净眼目。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黄液上冲。

三、痈疽疔疖溃破流脓

猪蹄汤(《外科正宗》) 羌活、甘草、赤芍、黄芩、白芷、当归、蜂房各等份。上为粗末,视疽疮大小用药,先将颏猪前蹄1只,用白水6碗,煮蹄软为度,将汁滤清吹去汁上油花,用药30g投入汁中,再用微火煎10数沸,密绢滤去药渣,候汤半热,将软绢(纱布亦可)蘸汤淋于疮上,轻手挹去瘀脓腐肉,诸恶物随汤而下,洗讫,以绢帛挹干。功能散风消肿,解毒敛疮。主治痈疽疗疖等已溃流脓者。

【注意事项】

1.洗伤法目的为清洁伤口,故对用过的药液不能再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本法。

箍围消散法

(瘿病、酒鼓鼻、粉刺、骨槽风、疔疖痈疽、冻疮、肿瘤)

箍围消散法(古称敷贴、围药),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亦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用药物外敷治疗痈疡,早在《周礼》中就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齐”的记载,其中祝药即敷药。以后,对此法历代都有论述,对其认识不断深入,应用也逐渐广泛。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称其为“敷贴”、“贴办”;明代的《外科启玄》,统称作“敷药”,而《疮疡经验全书》则明确具体地把它叫做“围药”,以别于一般的敷药;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专辟“围药论”,阐述其作用:“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惟围药能截之,使之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前人在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围药方剂,而自明代《证治准绳·疡医》以下,如《医学入门》、《外科正宗》、《外科启玄》等外科专著,大都以洪宝膏(一称抑阳膏,为金黄散之前身)、冲和膏(一称阴阳散)、回阳玉龙膏(一称抑阴散)作为代表方剂。清以后,这三首方一直为外科临床医家治用,成为箍围消散法的基本代表方药。

【操作方法】

一、根据外疡性质用药

阳证选用性味寒凉,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的药物;阴证选用性味温热,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之品;半阴半阳证选用药性平和,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的药物。

二、根据病情性质与阶段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调制液体

一般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阴证多以醋、酒调敷;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三、敷贴法

1.凡用于外疡初起或炎性包块者,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

2.若毒已积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中央不敷药。

3.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敷药要有一定的厚度,并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

主治病症】

一、瘿病

散瘿散(《外科证治全书》) 芫花、大戟、甘遂等份,甘草量自定。将甘草煎膏,以笔涂患部四周,3次后另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研末醋调,另用笔涂患之中心,勿近甘草膏。次日缩小,复用甘草膏涂其中,将芫花、大戟、甘遂末涂其外,二药俱不可相近。每日涂敷,自然缩愈。功能理气化痰散结。主治气郁痰聚型瘿病。

二、酒皶鼻、粉刺

颠倒散(《医宗金鉴》) 大黄、硫磺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以茶叶水调成糊状,按箍围药敷贴方法敷患处,每日1次,5次为l疗程。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主治酒皶鼻、粉刺。

三、骨槽风

1.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草乌、干姜各90g,赤芍、白芷、制南星各30g,肉桂15g。上药共研细末,取药粉适量,用陈酒调成糊状,按箍围药用法涂敷腮颊肿处,外用纱布固定。敷药略干后,宜用陈酒湿润,以助药力,每日换药1次。功能温经散寒通络。主治阴寒未溃之骨槽风。

2.雄麝金黄膏(《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 金黄膏、雄麝散各适量。将雄麝散掺入金黄膏内,按箍围药法敷腮颊肿处,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能疏风清热,活血消肿。主治风火证未溃之骨槽风。 ’

四、疔疖痈疽

1.赤小豆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 赤小豆粉60g,花粉末60g,陈醋200g。上药混匀调和成糊,敷于疮疡四周,留出疮孔。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疗疮初起。

2.蛋清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 白芷粉60g,鸡蛋清1个,陈醋6g。上药搅匀捏成长条,围于患处周围,将疮孔留出。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痈疽初起,毒势蔓延不收。

3.箍疔散(《中国民间疗法》) 槐子(炒黄)、陈石灰石各等份,共为细末,以鸡蛋清调匀,外敷于患处,留疮口令毒外出。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疔疮。

五、冻疮

独胜膏(《中国民间疗法》) 独头大蒜适量。将大蒜捣烂加温敷于患处四周。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冻疮。

六、肿瘤

箍瘤膏(《中国民间疗法》) 大黄、海藻、昆布、芫花各60g,用青炭灰水加醋熬,加入半夏、五倍子、南星末各30g,石灰末60g,混訇调成糊状,用时将药膏涂敷患处四周。功能清热活血,理气化痰散结。主治肿瘤。

【注意事项】

1.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膏。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即使是阳证也不可过用寒凉,过凉则毒为寒凝,不得消散,变为阴证。

2.凡调敷药须多搅,使药稠粘,并不时用原汁润之,借湿以通窍,更好发挥药效。

3.去敷药后需察看毛孔有否汗出,有汗者为血脉通,热气散,效果好;反之则效果较差。

腐蚀疗法

(痈疽疮毒、甲癣、痔疮、肛瘘、骨髓炎、瘰疬)

腐蚀疗法是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得以早日排出,腐肉得以迅速脱落,或使异常组织腐蚀枯脱的方法,是肿疡后期、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外治法,属古代“追蚀法”范畴。

腐蚀疗法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用腐蚀药物除去坏死组织的记载,《周礼·天官》云:“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其中“杀”即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至宋代,药物腐蚀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元代齐德之总结前人经验,明确提出“追蚀法”,并阐述了其作用和适应证。他在《外科精义》卷上说:“盖疮疽脓溃烂之时,头小未破,疮口未开或毒气未出,疼痛难忍者,所以立追蚀之方法,使毒气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明清时期,追蚀法日臻成熟,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进一步阐述了追蚀脓法:“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药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药……”。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了提脓祛腐的主药升丹的配方、制法、作用及使用方法等。《外科全生集》、《疡医大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著作收载了代刀散、小升丹、白降丹、红升丹等著名的提脓祛腐方药,至今仍为外科临床所常用。近40年来,医务工作者对此法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升丹等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逐步摸索出了腐蚀药疗法的临床使用规律,使之在临床运用中更加安全、可靠。

【操作方法】

1.提脓祛腐药可分为含汞和无汞两大类,含汞的主要药物是白降丹和红升丹。目前常用的是小升丹,又名三仙丹。使用时可将其直接掺于疮口上,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

2.若是纯粹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

3.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

主治病症】

一、痈疽疮毒

1.白降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水银、火硝、白矾、食盐各30g,皂矾15g,硼砂12g,朱砂18g,雄黄3g。用氯化汞类白降丹药制法。所得纯品丹药,力强且猛,对皮肤有极大的刺激作用,用时,取极少丹药点于疮面上,不能把药物涂到正常皮肤上,以免损伤正常皮肤。亦可用煅石膏9份配白降丹1份名九一丹,或配成八二丹、七三丹等,清洁疮面后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上,每日换药1次。或用纯品白降丹施于伴发高热头痛,疮疡有头未溃,局部焮红肿痛处,阳此以代替刀针切开引流。功能提毒拔脓。主治痈疽无论未溃已溃。

2.金龟下海丹(《中国炼丹术与丹药》) 水银、白矾、火硝、皂矾、食盐各45g,硇砂、月石各12g,胆矾、寒水石各9g,磁石、天生黄各15g,明雄黄、朱砂、铜绿各7.5g。用氯化汞类白降丹药制法,练成后加麝香3g、冰片3g。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或作药捻条插入疮口内,清洁疮口后即可使用,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祛腐。主治痈疽、乳癌、瘘管。

3.紫阳丹(《疡医大全》) 水银、银朱、生铅、百草霜各30g,轻粉、铅粉、雄黄各15g。丹药炼成后,加麝香3g,共研细末。用时清洗疮口后,取药少许掺于疮面,每日换药1次。功能提脓拔毒。主治痈疽疮毒,局部溃后脓水不止,腐肉不去,疮口不敛者。

二、甲癣

鸦胆子油(《中药贴敷疗法》) 鸦胆子若干。先将病甲用温热盐水浸泡20~30分钟,待其发软,用小刀将指(趾)甲的萎缩松软部分刮去,并用另一手拇、食指隔以塑料薄膜捏去壳的鸦胆子仁,用力挤压,压出油来涂整个病甲,每甲用1~2粒,每日1次,外用胶布或伤湿膏固定。功能蚀肉去腐。主治甲癣,也可用于治疗鸡眼、寻常疣、扁平疣。

三、痔疮参见插药法。

四、肛瘘、骨髓炎、瘰疬等参见药捻法。

【注意事项】

l.提脓祛腐药多属刺激性腐蚀之品,应用时要谨慎。凡对升丹或汞、砒过敏者,禁用本法。

2.病变在眼部、唇附近的应慎用,以免损伤粘膜等组织。头部、指、趾等肌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也需加赋形药减其峻猛之性,以免损伤筋骨。对大面积疮面也宜慎用,以防发生汞中毒。

3.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并作尿汞测定,及时治疗。

4.掺布烈性的腐蚀药,以不伤及周围健康组织为原则,腐蚀目的一旦达到,即应改用其它提脓生肌药。

5.红升、白降丹以陈久者为佳,因久置可使药性缓和而减少疼痛。

6.升丹为汞制剂,宜用不透光瓶装置,以免氧化变质。

坐药法

(前列腺炎、闭经、带下病、宫颈糜烂、阴道炎、子宫脱垂)

坐药法是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以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及肛周疾病的方法。

坐药法源于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末之,以白粉(即铅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以后历代都沿用此法,并有所发展。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用蛇床子、吴茱萸、远志、干姜等份为末,绵裹纳阴中治妇人阴冷、寒湿带下作痒;《理瀹骈文》中则收载了5张坐药方,分别用于治疗阴痒、阴痛、转脬、带下,以及经闭、干血痨等病证。近代以蛇床子散加味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效果甚佳。

【操作方法】

治白带、阴痒等病症时,塞药前可先用一些燥湿杀虫止痒药物(如10%蛇床子煎液、苦参汤等)冲洗、熏洗阴道,然后将药物塞入阴道,连用数次。

主治病症】

一、前列腺炎

1.紫草红花糊(中级医刊1988;23(2):51) 紫草30g,红花10g,穿山甲10g,乳香、没药各5g。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加凡士林调成糊状。病人取胸膝位,以1:1000新洁尔灭消毒会阴部3次,医生戴无菌手套。取药3~5g,捏成圆团,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植物油,以食指将药自肛门轻轻塞入,送至直肠前壁,涂于前列腺附近。嘱病人伏卧位休息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功能清热活血散结。主治前列腺炎。

2.野菊花栓(成药)(中国中药杂志1990;(5):44)野菊花栓1枚,塞入肛内,每次1枚,每日2次,1月l疗程。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前列腺炎。

二、闭经

土大黄散(《中国民间疗法》) 土大黄15g,茜草lOg。上药共捣烂,纱布包成小团,系一线在外,塞入阴道中,每日1次,5-7次后月经即行。功能活血通经。主治各种闭经。

三、带下病

六神丸(成药)(新中医1989;(12):17)六神丸适量。取六神丸15粒,洗净外阴塞入阴道内,每日1次。功能清热止带。主治各种带下病。

四、宫颈糜烂

1.复方鸭跖草流浸膏(《中药贴敷疗法》) 鸭跖草、山指甲、白背叶、蒲公英500g。上药加水4倍,煮至500ml,加防腐剂(95%酒精125ml):暴露宫颈后,清拭阴道分泌物,用有线棉饼塞(直径4cm,厚0.8cm,中心系一根长线,以便用药当天晚上病人能自行取出)蘸所制药膏适量紧贴宫颈糜烂面,隔日上药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宫颈糜烂Ⅱ度、Ⅲ度。

2.参蛤散(中医杂志1983;24(11):39) 人参膏干粉、蛤蚧粉、黄连素、乳香、没药、儿茶、冰片、铅丹。上药按5:2:0.2:0.2:;O.2:O.3:O.1:2的比例分别研成细末,并过筛,取备药混匀,装入胶囊,每粒重o.5g。用药前先冲洗阴道,然后将药放入阴道后穹窿部,隔日1次,1次2粒,4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I度宫颈糜烂。

五、阴道炎

狼牙液(中国医药学报1990;(1):42) 狼牙(仙鹤草根茅)适量。上药洗净,晒干,剪碎,加水煎煮,浓缩成1g/ml的汤剂,装瓶高温消毒备用。用时擦净白带,用浸泡过的带线消毒帛球塞于阴道内,保留12小时,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主治湿热型滴虫性、细菌性阴道炎。

六、子宫脱垂

双子散(《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 五倍子、覆盆子各20g。上药共研末,以香油调后,用棉球蘸药塞入阴道深处,每日4次,3~5日为1疗程。功能收涩固脱。主治子宫脱垂。

【注意事项】

1.本法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2.若采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法时,应先对药物及纱布作消毒处理。

药蛋滚穴法

(外感高热、麻疹、疔疮)

药蛋滚穴法是用鸡蛋在病人身体的一定穴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流传于民间,主要是通过鸡蛋滚动所产生的摩擦之力,以及鸡蛋与药物本身所具有的药性,刺激病人的腧穴、经络,以使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愈病疗疾之目的。

【操作方法】

1.热滚法取煮制好的鸡蛋1枚,趁热于病人头、额、颈、胸、背、四肢、手足心等部以及穴位反复滚动热熨。此蛋凉后置药液中加热,继以另一只鸡蛋滚动。如此反复数次,以病人微汗为度。

2.冷滚法生鸡蛋数枚,冷水洗净,于患部反复滚动。每日3~5次,交替使用,连续多日。

主治病症】

一、外感高热

鸡蛋退热方(《中医外治法》) 鸡蛋2个,煮熟去壳,加路路通、艾叶适量,去壳的熟蛋在药液中煮10分钟,以蛋在患儿头额部先滚动10余圈,再依次在两太阳穴、后颈、背部两侧、胸前区、脐部、肘窝、腘窝各滚动10余圈,冷则另换1只,两蛋轮流使用。滚完后,另用鸡蛋1只煮熟切开,去壳、黄,2片蛋白重叠,纳入银戒指1只,敷于剑突下鸠尾穴处,1~2小时后去药,戒指呈绿色。功能退热。主治小儿外感高热不退。

二、麻疹

鸡蛋透疹方(福建中医药1963;(6):20) 鸡蛋1枚,生葱3株,胡荽2.5g,将鸡蛋连壳放入药汤内煮熟,取蛋备用。趁热用蛋搓患儿,从头面到躯干,次至上、下肢,蛋凉再煮再搓,连续3~4遍后,盖衣被取微汗,每日1次,连用2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透疹。主治麻疹疹发不畅。

三、疔疮

鸡蛋冷滚法(《中国民间疗法》) 生鸡蛋数枚,冷水洗净,于患部反复滚动。每日3~5次,交替使用,病愈为度。主治疗疮。

【注意事项】

应注意辨明热滚法与冷滚法的适应证。有鸡蛋过敏史者忌用此法。

握药法

(便秘、遗精、面神经炎、骨槽风、外感高热、咽炎、消化不良、瘰疬)

握药法,又名掌心敷药法,是将所选药物制成丸、散、糊等剂型,让病人握在掌心至汗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就载有握药治病的方剂,以后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记载。清代吴尚先则在《理瀹骈文》中将其作为外治方法之一详为论述。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制成丸、散、糊等剂型,让病人握于掌心。

主治病症】

一、便秘

温中通便丸(《理瀹骈文》) 巴豆霜、干姜、良姜、白芥子、硫磺、甘遂、槟榔各等份,共研细末,加水做成饭丸。清早用花椒水洗手,麻油涂掌心(劳宫穴),握药。功能温中散寒通便。主治老年人虚寒性便秘。

二、遗精

芒硝握药(《中医外治法集要》) 芒硝30g,装纱布袋内,放手心握紧,任其自然溶化。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病愈停用。功能滋补肾阴。主治阴虚火旺型梦遗、滑精。

三、面神经炎

面瘫糊(《中国民间疗法》) 桂枝6g,麻黄6g,川芎15g,防风12g,防己6g,附子4g,荆芥6g。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手心,令微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祛风散寒。主治风寒为主的面神经炎。

四、骨槽风

胡椒丸(《中医外治法简编》) 胡椒37.3g,明矾、火硝、黄丹各11.19g,麝香37.3g,共研细末,用蜜调成两丸。取药1丸,病在左握左手,病在右握右手,用布包扎,松紧适度,不可移动。12小时换药1次。功能消肿止痛。主治骨槽风肿痛溃烂者。

五、外感高热

四仁散(《中医外治法》) 桃仁、杏仁、栀仁、枣仁各3g,面粉5g,上药焙干研粉,加入面粉,鸡蛋清调匀分成2个饼,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布包固定。功能清热凉血。主治小儿壮热。

六、咽炎

硼盐握法(《中医外治法简编》) 食盐100g,硼砂50g,两药拌匀。令病人先将双手以热水洗10分钟,然后两手对搓60下,马上将药分握两手心20分钟。功能清热化痰。主治咽炎。

七、消化不良

莱菔末握法(《中医外治法简编》) 萝卜末90g,生姜15g,香附9g。共捣烂成泥,令患者分握两手心20分钟。功能消食除胀。主治消化不良。

八、瘰疬

加减健阳丹(《中医简易外治法》) 胡椒30g,明矾、火硝、黄丹各9g,麝香3g。上药共为细末,以蜜调作2丸,病在左握左手,病在右握右手。腰以下则缚足心,以布扎之,不可移动,6小时一换。功能软坚散结。主治瘰疬。

【注意事项】

掌面有破溃者不宜施用本法,以免刺激创口。

穴位注射法

(急性阑尾炎、咯血、支气管哮喘、胃下垂、泄泻、呃逆、痹证、雷诺氏病、腰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皮炎、肩关节周围炎、痛经、小儿佝偻病、急性扁桃体炎、肥大性脊柱炎、鼻渊)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

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½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

一、急性阑尾炎

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 1987;(1):37) 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

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 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咯血期间,取双侧穴,每日2次,每次每穴2ml,3日为1个疗程。止后,剂量同上,每日1次,双侧或交替,巩固2~3天。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肺热咯血。

三、支气管哮喘

穴位注射定喘方(《穴位药物注射疗法》) 胎盘组织液2ml,或黄芪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天突、定喘、肺俞和大椎、足三里、肾俞两组,前组用于发作期,后组用于缓解期。操作按穴位注射常规,每穴注药0.3~o.5ml,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补益肺肾。主治虚喘。

四、胃下垂

升芪注射液(湖北中医杂志1985;(2):44)黄芪、升麻制或100%注射液,取穴以足三里、胃俞、脾俞为主,交替使用。每穴1次3ml,6次后停1天。恶心呕吐加内关穴,上腹痛甚加中脘穴,下腹痛甚加三阴交穴,便秘加支沟穴,1月为1疗程。功能补气升提。主治胃下垂。

五、泄泻

穴注止泻方(《穴位药物注射疗法》) 黄连素注射液200mg,取足三里(双)、止泻穴(气海、关元穴之间)。用注射器抽取黄连素液200mg(2m1),病人取仰卧位,用5号针头刺入足三里穴2.5cm左右,止泻穴1.5cm左右,感到疫胀后快速推注50mg(每穴),每日1次,或隔日1次,病愈即止。功能清热燥湿止泻。主治暑湿泻和食滞泻。

六、呃逆

穴注止呃方(经验方) 生理盐水2ml。取病人双侧足三里穴,用5号针头刺入,待得气后注入生理盐水lml(每穴)。然后医生用手指按压病人双内关穴,由轻而重,以病人耐受为度,并有意识的与病人谈话,或提出难题让病人思考,分散其注意力。每次按压5~10分钟。功能降逆止呃。主治各型呃逆。

七、痹证

痹证穴注方(中国针灸1987;(6):1~2) “追风速”注射液(2m1)3支。上肢取穴: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穴:阳陵泉、绝骨、天溪;腰背取穴:大椎、身柱、天杼、至阳、阳关、命门等。每次选3~6个穴位,按穴位注射常规操作,每次用量6ml,每个穴位注入药液o.5~0.8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个疗程休息2~4周后,继续注射,病愈停用。功能疏风、散寒、除湿。主治风、寒、湿痹。

八、雷诺氏病

活血通脉穴注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当归注射液2ml。取曲池、尺泽、外关、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穴。每用患肢2个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穴注射0.5-lml,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脉。主治雷诺氏病。

九、腰痛

腰痛穴注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9):696)注射用水。

以注射用水于腰痛处压痛点作皮内注射,每次注射0.5~lml,以局部皮肤成橘皮样改变,皮丘直径1.5~2cm为宜。少数压痛点不明显者,可在疼痛部位相对应的体表取穴注射。功能缓急止痛。主治肾绞痛引起的腰痛。

十、三叉神经痛

1.穴注止痛方I(《穴位药物注射疗法》) 注射用水。用注射用水O.1ml阿是穴(扳机点)注射,如扳机点在齿龈部亦可于粘膜下注射。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功能通络止痛。主治各型三叉神经痛。

2.穴注止痛方Ⅱ(山东中医杂志1989;(5):20) 当归寄生注射液2ml。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略斜刺,于双手第2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探测到强针感后,注入药液。3日重复1次,治疗5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止痛。主治各型三叉神经痛。

十一、神经性皮炎

莪术三棱穴注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莪术三棱注射液2ml或4ml(含生药莪术2g或4g,三棱1g或2g),上半身取穴曲池,下半身取穴血海。以上药行穴位注射,每周2次,5次为1疗程。可连续使用,直至痊愈。功能活血清热。主治神经性皮炎有播散型皮损者。

十二、肩关节周围炎

肩痹穴注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5)丹参注射液3ml,取肩髑、巨骨、肩贞、臑俞、秉风、肩髎、天宗、肩前等穴位。每次选2~3个穴位,常规操作,每个穴位注射药液lml。轮换注射,2天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血瘀型肩周炎。

十三、痛经

痛经穴注方(浙江中医杂志1988;(12):530) 5%当归注射液4ml,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1次,每次每穴注射 lml,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血瘀型痛经。

十四、小儿佝偻病

活血注射液(辽宁中医杂志1989;(5):33) 活血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丹参)3~6ml,选肾俞、足三里、内关,每穴注射1~2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3~6个疗程。功能补肾养血。主治五迟五软症。

十五、急性扁桃体炎

乳蛾穴注方(吉林中医药1989;(2):21) 板蓝根注射液4ml,取2ml或5ml注射器,用6÷号针头抽取药液,取双侧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直刺约0.6~1.2寸深,回抽无血,再将药注入,每侧穴注.2ml,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扁桃腺炎。

十六、颈椎病

颈椎病穴注方(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310) 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lOml,取大椎穴旁开(病变侧)0.5寸处进针,以45。角斜向大椎穴注射。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各型颈椎病。

十七、肥大性脊柱炎

通络穴注方(中国针灸 1986;6(2):封四) 威灵仙注射液2ml,骨宁注射液2ml,复方当归注射液2ml。选取气海、肾俞、大肠俞、及关元俞等穴位,将上药混合,按穴位注射法常规操作,每穴每次注射1.5~2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化瘀通络。主治肥大性脊柱炎。

十八、鼻渊鼻渊穴注方(《中医耳鼻喉科学》) 鱼腥草注射液0.5ml,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药物,隔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宣肺。主治实证鼻渊。

【注意事项】

1.应准确选定所需穴位和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点,以免影响效果;局部要常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对一些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应做过敏试验,朋性者方可应用。注射时针刺深达神经根、干时,在得气后应稍退针,抽无回血后再注射药液,严禁针刺、注射药物于关节腔内,严禁药物注入血管内。

3.孕妇不宜在腰骶部及下腹部注射,以防引起流产。酒后、饭后以及强力劳动过度时不可立即行穴位注射,以免引起休克。不宜在表皮破损区穴道上针刺、注射,以免引起深部感染。凡禁针部位及腧穴,严禁采用本法。

药衣法

(风寒咳嗽、哮喘、乳腺增生、乳房胀痛、腰痛、膝痛、汗臭、小儿惊跳)

药衣法是将药物缝入衣服之中,让病人穿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使用药物服饰治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多种用药衣治疗外感与内伤疾病的方法。自唐以后,药衣疗法得到继承和发展,许多医籍中都有不少药衣法的内容,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让患儿穿鹅毛衣,以治疗小儿惊跳;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有“以蛛丝着衣领中”或“以远志着巾角中”治疗善忘,用菊艾护膝治疗膝痛等方法。

【操作方法】

1.衣领法将药物研末,撒在长条形白绵纸上,铺均匀,压紧压平。然后用棉布或丝绸做衣领或领衬,将含有药物的绵纸条缝入衣领或领衬中,缝严固定即成。使用时把衣领或领衬缝于上衣上,或将某些药直接涂于衣领上,令病人穿戴。可日夜连续使用,亦可白天使用,晚上脱下。

2.背心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细绵纱纸做背心。先将药末铺撒在棉花内,再包以薄棉纱布,缝严固定。或将新鲜中药打碎,纱布包裹,挤压之,榨取其药汁。再把棉花浸于药汁内,吸净药汁,取出棉花晒干,用此棉花做成背心。使用时让病人穿着背心,贴紧护住胸背,每天穿8小时以上,或全天使用。

3.护腰(膝、肘)法将药物研为细末,根据不同病人的身材及病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护腰、护膝、护肘等,再将薄棉布做成相应的内衬,在内衬各层铺撒药末,密密缝严,然后把内衬缝在护腰、护膝、护肘内,固定即成。令病人24小时连续使用,亦可白天戴,晚上拿下,或晚上戴,白天拿下。

4.胸罩法用薄棉布做胸罩,把药物研末,平铺在各层棉布上,用线密密缝严固定。一般患侧有病痛,药末就撤在患侧棉布上,也可两侧均匀铺撒药末。使用时,可令病人日夜穿戴,直至病愈。

5.泡衣法将药物研为细末,用绢丝或棉布做成香袋,把药末装入袋内。使用时,将香袋放在所穿衣服中,并置衣于衣箱内,关严,待药香泡浸整件衣服后,取出穿用。

主治病症】

一、风寒咳嗽、哮喘

姜汁背心(家庭医生报1987;(1):15) 鲜姜汁5000g,捣碎,纱布包,挤取姜汁,以姜汁浸棉花,晒干,做成背心。令病人穿之,日夜护住胸背。或每日使用8小时以上。功能散寒解表。主治风寒咳嗽、哮喘。

二、乳腺增生、乳房胀痛

磁石胸罩(大众医学1986;(2):4) 灵磁石100g,打碎,研末,缝入胸罩内。或选用市售薄磁片,缝在胸罩内层。令病人穿戴之。功能理气散结。主治乳腺增生、乳房胀痛。

三、腰痛

1.散寒护腰护(《中国民间疗法》) 藁本、续断、苏木各30g,防风、白芷、附子、川乌、草乌各20g,金毛狗脊、独活各45g。上述药物研细末,用稀棉布制成棉布兜,将药粉铺在其中。日夜穿戴在腰部。功能温肾阳,散风寒。主治肾虚型及风寒痹塞型腰痛。

2.养元固本暖腰(《理瀹骈文》) 川椒30g,木香30g,破故纸30g,大茴香30g,升麻30g,川楝子30g,肉桂30g,附子15g,丁香15g,艾绒30g。将上药共研细末,与艾绒和匀,做成暖腰、护腰或药兜。令病人将暖腰等日夜护住腰部,以病愈为度。功箭温补肾阳。主治肾元不足,虚寒内生之腰痛。

四、膝痛

1.二乌护膝(《理瀹骈文》) 生草乌、生川乌、黄芪、杜仲、仙茅、金毛狗脊、锁阳、川芎、当归、白芷、苍术、防己、牛膝、甘松、五加皮、木香、松香、细辛、肉桂各6g,艾叶60g。上述药物共研成细末,选择适宜的护膝,缝制成药物护膝,日夜使用。功能滋补肝肾,活血通络。主治肝肾亏虚型膝痛。

2.祛风散寒护膝(《理瀹骈文》) 草乌20g,防风20g,细辛20g,陈艾60g,先将草乌、防风、细辛共研细末,再将陈艾捣碎成绒,和匀,做成护膝,令病人日夜使用,以病愈为度。功能祛风散寒。主治膝痛证属风寒者。

五、汗臭

十二香药衣(《串雅内外编》) 沉香15g,苜蓿香15g,了香3g,甘松香3g,藿香3g,青木香3g,艾纳香3g,鸡舌香3g雀脑香3g,白檀香9g,零陵香30g,麝香1.5g。将上药分别捣碎,研末,再拌和令匀,装入绛绢做的袋内,然后置衣箱所穿内衣中,待衣服吸收其香味后,即可穿用。功能芳香辟秽。主治汗臭。

六、小儿惊跳

鹅毛衣(《本草纲目》) 鹅毛适量,用薄棉布做衣,鹅毛俅衣心,缝严,令病儿穿着使用。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小儿惊跳。

【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病证,选择相应的治法。

2.使用本法时,要将药衣等紧贴于病痛处,以便使皮肤吸收药物有效成分而产生治疗作用,否则会影响疗效。

3.使用本法,每日需穿着药衣等6小时以上,有的需日夜使用,以确保药衣等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增强疗效。

4.本法一般收效较缓慢,故主要用于慢性病证,急证、重证不宜应用本法治疗。

5.药衣等在不使用时,需置阴凉干燥处保存,以防霉烂变质而影响疗效。含芳香性挥发成分的药衣尚需密封保存。

6.使用本法时,病者如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中止使用。过敏较严重者,尚需进行抗过敏治疗。

蒸气疗法

(外伤疼痛、凝脂翳、痹证、癃闭、痔疮、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手脚挫伤、头痛、产后中风、带下病、昏迷)

蒸汽疗法,又称中药蒸气浴,系利用药液加热蒸发的气体进行治疗的方法。

此法很多中医书籍中均有记载,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载有20余首熏蒸方药,分别治疗伤风感冒、中风、便秘、痢疾、癃闭、脱肛等病证。本法主要是借药液轻清氤氲之气,直透腠理,同时可通过口鼻吸入,以发汗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除痛止痒,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全身蒸熏

1.在一密闭小室中,将所用药物加热煮沸,蒸发气体,病人裸露(只穿短裤)坐或卧于室中,治疗室内气温从30~35℃开始,渐增至40~45℃,一般蒸熏时间15~30分钟。蒸熏后病人要安静卧床休息,不要冲洗。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1疗程。

2.简易蒸熏法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较大容器中,容器上置木板,病人裸坐其上,用被单围住全身,仅露头面进行蒸熏。

二、局部蒸熏

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适当大小的容器中,约1/2~2/3,让病人将患部置于容器中,离药液一定距离,上覆毛巾,不使热气外透,进行蒸熏。

主治病症】

一、外伤疼痛

透骨草蒸熏方(《中医简易外治法》) 羌活、透骨草、连翘各30g。上药兑水4大碗放搪瓷盆中,煮沸离火,将病人患部放在瓷盆中,离水约10cm高,上覆毛巾,不使热气外透,进行熏蒸。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功能散寒活血止痛。主治外伤疼痛。

二、凝脂翳

五倍子煎(《医方类聚》) 五倍子30g,以五倍子煎汤,以厚纸中剪一大孔如眼,覆汤盏上,用眼对孔,令蒸气熏目。冷则再热,每日3~5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凝脂翳。

三、痹证

荆防汤(安徽医学1988;(3):50) 荆芥lOOg,防风lOOg,苏叶50g,麻黄40g,羌活lOOg,独活lOOg,秦艽60g,苍耳子50g,干姜lOOg,伸筋草40g,菖蒲根500g,葱白300g,细辛30g,苍术lOOg,川芎80g,白芷40g。将上药置于锅中水煮沸15分钟,使其温度保持在45~55℃之间,以熏蒸病变部位。每次可熏30分钟~1小时,7日为1疗程。熏蒸时以大汗淋漓为度。功能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主治一切风寒湿痹证。

四、癃闭

梧桐皂角蒸熏方(《中国民间疗法》) 臭梧桐子、皂角各120g,将上药加水煎煮60分钟,加麝香1.5g冲入瓷瓶中。将尿道口对准瓷瓶口,熏蒸。蒸气熏时,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时 I司司30~40分钟。功能开郁通淋。主治肝气郁滞之癃闭。

五、痔疮

1.马齿苋熏方(《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马齿苋l把,和米醋煎沸,以药汤的蒸气熏肛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痔疮。

2.冰片樟脑熏方(浙江中医杂志1982;(2):83) 冰片、障脑各3g,开水溶化,趁热熏患处。功能凉血解毒。主治痔疮。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红花蒸熏方(中华理疗杂志1982;5(1):64) 红花、透骨草、刘寄奴、土鳖虫、秦艽、荜拨、川芎、艾叶各10g。上述药勿加水置于功率700W的电炉上加温,并将其放在治疗床下,相距治疗洞口(直径25cm约20-50cm。病人卧于治疗床上接受蒸汽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七、腰肌劳损

红藤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4(4)。251) 红花15g,当归90g,活血龙90g,五加皮90g,防风120g,牛膝120g,金刚刺120g,红藤120g。上药加水过药面,煎煮沸30分钟,置于治疗床的洞孔(直径约30cm)下15~20cm处。病人卧床上,腰部对准治疗洞口直接蒸熏,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风寒湿型腰肌劳损。

八、手脚挫伤

手脚挫伤方(《中医简易外治法》) 松木锯末500g,陈醋500ml。上药加水400ml煮沸后,将患足置于药盆上,约距20cm,上覆盖宽大毛巾,进行蒸熏20~40分钟,每日1~2次,5~7次为1疗程。功能理气止痛。主治气滞型手脚挫伤。

九、头痛

1.苏茶煎(《理瀹骈文》) 紫苏、川芎、川椒、葱白、细茶各15g,上药煎汤熏头面。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寒湿头痛。

2.补血止疼汤(《理瀹骈文》) 当归60g,川芎30g,荆芥穗120g,上药共煎汤熏头面。功能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主治血虚头痛。

十、产后中风

荆芥汤(《理瀹骈文》) 黑荆芥穗30g,童便500ml,上药同煎熏患者口鼻。功能祛风通络。主治产后中风。

十一、带下病

蛇床子甘草汤(《理瀹骈文》) 蛇床子、甘草各等份,研末,水煎熏会阴处。功能燥湿杀虫。主治带下症。

十二、昏迷

醋熏方(江西中医药1984;(5):42) 食醋1匙,入烧红铁器,淬起醋烟,熏病人口鼻。功能开窍醒神。主治产后晕厥或大出血后昏厥。

【注意事项】

1.蒸气浴室设有观察窗口,治疗时工作人员应随时注意病人情况,以便作相应处理;本法不宜出汗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感冒、虚脱等。用简易蒸熏法治疗时,应注意避风保暖。

2.局部蒸熏时,患部与药液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可根据药液的温度不断调整,以温热舒适,不烫皮肤为度。

3.恶性肿瘤、癫痫、急性炎症、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肺心病等,禁用此法。

蜂毒法

(胆囊炎、头痛、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蜂毒法是将蜂毒注入人体一定部位引起红肿疼痛,从而收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

用蜂毒治病由来已久,最初流行于民间,其方法是捕捉工蜂直接螫刺病人皮肤表面.促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再拔除螫刺。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由于本法手续繁杂,且局部疼痛剧烈,所以近代改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进行皮内注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到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支气管哮喘、面神经麻痹等证。一些研究机构还对蜂毒的治疗机理进行了研究,现代研究初步表明:蜂毒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抗惊厥,并有镇痛、抗菌作用,能提高机体防御机能而促进患病机体康复。

【操作方法】

一、蜂螫法

用镊子轻轻夹住工蜂的腰腹部,将其尾部对准患处或应刺穴位,然后稍稍夹紧镊子,蜂螫即刺入皮下,再加压其腹部,促使毒液注入。初痛甚微,2~3天有红肿热痛反应,4~5天后肿痛消失。每7天治疗1次,7次为1疗程。为减轻疼痛,可预先用普鲁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二、注射法

1.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行皮内注射,以200蜂毒为]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m1)作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商。可隔日递增1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后根据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需3个月。

2.注射部位,可采用两侧上臂或大腿背面皮肤,轮流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也可参照经穴原则,行穴位注射。

主治病症】

一、胆囊炎

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 以蜂螫太阳、头维等穴,每日1次,或酌情以右胁上腹部疼痛缓解为度。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所致的胆绞痛。

三、头痛

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 取蜜蜂螫太阳、头维等穴,每穴被蜂螫3下,每日3次,每次间隔1分钟,1天为1疗程。主治头痛。

三、坐骨神经痛

1.局部螫刺法(《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取1~5只蜂,行疼痛部位螫刺,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坐骨神经痛。

2.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 取蜜蜂行腰阳关、秩边、环跳、委中和坐骨神经循行路线附近的穴位进行穴位螫刺,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功能通络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

四、支气管哮喘

1.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 用蜜蜂对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穴行穴位螫刺,每次螫刺2~3个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功能宣肺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

2.蜂毒注射法(《医学科学参考资料》中国医学科学院编)取蜂毒对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穴行穴位注射,或四肢皮下轮换注射。功能官肺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

五、过敏性鼻炎

穴位螫刺法(《中国民间疗法》) 取蜜蜂对迎香、印堂、合谷、鼻膈外部进行穴位螫刺,每次2~3穴。功能通鼻窍。主治过敏性鼻炎。

【注意事项】

1.本法副作用较大,尤其是直接螫刺法,除局部红肿、瘙痒、热痛外,还会有全身风疹块,或头昏、恶心、脉速、体温升高等。全身反应多在安静休息数10分钟或数小时后消失。局部红肿直径在1~lOmm内者无须特殊处理,约1~3天内能自行消退,如直径超过10mm者,则不宜再进行治疗。蜂毒注射法,须先做过敏试验,如有过敏反应者则不宜使用蜂毒。

2.本法疗程较长,若2个疗程不见痊愈或无显著好转者,则应停止治疗。

3.本法对妇女、小孩、老人及对蜂毒敏感者须慎用。

4.患有肺结核、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癌症,有出血倾向者,肝、肾、胰腺疾病及精神病者,均须禁用本疗法。

药捻法

(瘰疬、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耳鸣、耳聋、中耳炎、鼻疔、痔漏、痔核、乳岩)

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古代医籍中更有称之为经者。

我国晋末就已将纸捻用于脓肿引流。隋唐时期,纸捻引流扩大应用于瘘管治疗。至宋代,药线引流已广泛用于外科临床,《太平圣惠方》中就详细记载了纸捻引流祛腐的方药、适应证及用法。如“治诸痈肿,破成疮口,脓带清薄……,右件药细研如粉,贴之。如疮口深,作纸紝子,引散入疮口里面候肉生,即合疮口。”

《卫济宝书》则首先提出了在疮口中“以油捻子塞之”的方法,即在药捻子上润以油类的使用方法。之后,药捻法代有发展,药捻所用方药也层出不穷。解放后,医务人员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卜。又不断加以创新,摸索出更有效的方药及更安全的使用方法。如徐州市采用天龙散(天龙、冰片、煅珍珠)引流条代替升丹药捻,治疗结核性窦道,大大提高了疗效。此外,将捻制成线经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也使其法更臻完善。

【操作方法】

1.外粘药物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芨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贮存,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一般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祛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一般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这些药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3.具体使用时,应顺着疮口方向插入药线,插到口道底部后再抽出少许,外留O.5cm,便于换药时取出。

主治病症】

一、瘰疬

1.白降丹(经验方) 水银30g,火硝30g,白矾30g,硼砂9g,青盐9g,硇砂9g。将诸药研末入罐内,文火上加热熔化,以不见水银星为度。待白烟尽,离火稍冷,缓转罐子,使药物附着罐底,文火烤干,冷凝倒瓷盘中,用湿桑皮纸及熟石膏封严四周,再用文火加热。全部过程3~4小时。待火冷却拆除炼丹装置,将盆内白色针状结晶物取出,装瓶备用。用消毒白布做捻条插入管内,2日1次,3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颈淋巴结核破溃期已形成瘘管者。

2.蟾酥捻子(《医宗金鉴》) 蟾酥、寒水石各黄豆大1块,白丁香15粒,巴豆10粒(去壳)。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再研匀,炼蜜搓成捻子。用时,先以针将瘰疬当顶刺一孔,插捻于孔内,用绿玉膏盖贴,连插3日后单换膏药。功能软坚散结。主治瘰疬。

二、骨结核

硇砂药捻(中医杂志1957;(12):638) 紫硇砂12g,煅蜣螂15g,红升丹12g,冰片12g。上述药物研成极细制成药捻,用时插入窦道,2天换1次,7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骨结核形成的窦道。

三、化脓性骨髓炎

1.排脓祛腐I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红升丹或黄丹,研细末,调成直径0.25cm、长lO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排脓祛腐。主治骨髓炎窦道。

2.排脓祛腐Ⅱ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红升12g,煅石膏12g,川黄连粉3g,轻粉3g,冰片2g。上药共研细末,调制成直径0.25cm,长10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去瘀生新。主治骨髓炎窦道。

3.排脓去腐Ⅲ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五花龙骨6g,血竭5g,赤石脂5g,煅石膏12g,冰片2g。上药共研细末,调制成直径0.25cm,长10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化脓性骨髓炎窦道形成者。

四、耳鸣、耳聋

菖蒲药捻(《中国民间疗法》) 巴豆仁、蜀椒、石菖蒲、全蝎、松香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装瓶贮备。用时将黄蜡熔化和诸药做成药条,放入耳内,每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间隔3~5天再使用。功能补肾开窍。主治肾虚耳鸣耳聋。

五、中耳炎

聘耳药捻(陕西中医1986;(12):350) 红升丹60g,冰片3g,麝香1.5g。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消毒备用。用时先清除患侧外耳道分泌物(最好用吸引器),再以3%双氧水擦净,然后以75%酒精浸湿棉捻(以脱脂棉搓成长2~3cm、直径lmm的棉捻,消毒备用),在药末中蘸匀,放置于外耳道底部(应与鼓膜保持约mm距离,以防刺激鼓膜产生不适),每1~2日换药1次,9~4次后脓止耳干。功能解毒排脓。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六、鼻疔

九一丹(《医宗金鉴》) 熟石膏9g,升丹1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药线蘸药形成药捻,放入疮内,行药线引流。每日1次,直至脓尽腐祛。功能透脓祛腐。主治鼻疔切开排脓后毒邪外出,气阴不足型。

七、痔瘘、痔核

1.痔漏内去肉管子方(《外科启玄》) 轻粉24g,硇砂15g,松香18g,铜绿9g,黄蜡18g,苦参15g。先熔黄蜡、松香,次入细药末搅匀,冷定取出,手捻如线香状。先用荸荠苗探测瘘管浅深,再插入大小长短适宜的药捻,1天1换,待肉管子脱落,肉芽生长为止。功能祛腐脱管。主治痔瘘。

2.枯痔钉(《外科学》) 红砒、明矾、朱砂、雄黄、没药。先取红砒O.3g、明矾O.6g(捣碎)混匀后置瓦壶内,四周用炭火烘,火力须猛,约烧2~3小时(黑烟消逝,白烟出现即可),将瓦壶取出,待冷却后,即可得雪白的明矾与砒的化合物。取化合物4份、朱砂1份、雄黄2份、没药0.5份,混合,捣碎研成均匀细末,另取米饭(干米计算)8份,煮成糊状。再取混合药末1成,米糊2成,混合调匀,搓成铁钉状药捻,阴干备用。用时,将枯痔钉沿肠壁纵轴成25~35。角方向旋转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一般深约lcm。插钉多少按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插4~6根,间距0.3~0.5cm,应使钉外露l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功能枯萎痔核。主治痔核。

3.蜡矾针(《外科诂人定本》) 枯矾少许,将黄蜡熔化入枯矾内,制成小长条药捻,纳入瘘管内,脓尽后以生肌散敷之。功能祛腐排脓、生肌。主治痔瘘肌肉不生、脓血淋漓者。

八、乳岩

冰螺捻(《医宗金鉴》) 硇砂O.6g,冰片O.3g,白砒3.6g,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5枚。将螺肉切开,同白砒研末,再加硇砂、冰片研细,以厚米糊搓成捻子,放在瓷罐内密封。用时,将捻子插入针孔,外用橡皮膏贴封。功能软坚散结。主治乳岩。

【注意事项】

1.疮未熟、脓未成及有出血者不可用药捻。

2.药物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以利下次换药时取出。

3.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亦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时间;若窦道清洁,肉芽生长良好,即应停用,以免影响愈合。

4.胸背部疾患慎用药捻,特别是胸背瘘管,因其接近内脏,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脏器而致危症。

5.对含砷、汞成分较多的药捻,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毒副反应,颜面及粘膜等部位一般不用,对砷、汞过敏者禁用。

药棒疗法

(肩关节周围炎、沙眼)

药棒疗法是在穴位上涂药水后,用特别的木棒进行叩击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独具风格的一种外治方法,清代《医宗金鉴》中称为“振挺”,并解释云:“振即振击,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击患部以治疗疾病。近代医家多不采用,但民间仍流行,将其称为“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操作方法】

取1根长26~40cm、宽1~2cm、厚o.7~l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特制液中浸透数日后备用。在所选穴位上涂擦适当的药水,然后用木棒以不同手法进行叩击。经反复涂药、叩击,直至局部出现斑块或皮肤呈橘皮状,患者自感灼热、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度。一次药棒治疗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和部位,可分别选用点、拍、打、甩等手法。

1.点法将药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节上,拇指压棒,用腕力叩击,棒点要叩在穴位上,力求准、稳,用力轻、着力匀、触面小,使病人有痰、胀、麻并沿其经络循行路线放散。点叩数分钟后,皮下出现青紫或乌黑斑块,患处感到发热为佳象。

2.拍法药棒尾端放在食指中节和中指、无名指节第3节上,拇指压在食、中指缝间,腕肘同时用力叩击,药棒顶端1.5~3cm之间接触皮肤,对患处拍打。此法多适用于肌肉丰厚处或点到一定程度时。

3.打法药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节上,手握棒,大拇指和食指钳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侧偏斜,用药棒侧面叩打患处。此法用在点、拍之后。点拍时,皮肤出现斑块由小而大,数块连成一片,呈橘皮状隆起,再使用此法,则患部发热,疗效更佳。

4.甩法药棒尾端紧紧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击患处。甩击时药棒可在手心中翻动。甩法叩击可迅速叩击出包块,但甩击时涂擦药水份量须为上述三法所用量的2倍以上,叩击后立即涂擦药水,还要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破损。

本法所选叩击穴位,除沿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的方法外,还可根据药棒叩击的特殊性和药棒疗法的适应证,采取凹陷取穴法和特殊取穴法。凹陷取穴法,系指选取人体表面肌肉和骨骼凹陷处的穴位。特殊取穴法,系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取其四周邻近穴位叩击。

主治病症】

一、肩关节周围炎

化瘀止痛棒(中医杂志1988;(3):39) 生川乌30g,生草乌30g,桂枝30g,红花30g,细辛20g,樟脑20g,芒硝20g,雷公藤lOOg,白砂莲60g。上述药物研细末,用白酒6000ml浸泡10天后,以软质木料制成叩击锤,放入药液浸泡后,取出叩击患肩肩髃、肩髎、肩前、肩后、曲池及阿是穴等,叩击频率90~100次/分,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主治血瘀及风寒型肩关节周围炎。

二、沙眼

海螵蛸药棒(《中医眼科学》) 用海螵蛸剔除坚硬外壳,切成小条状,一端削成鸭舌状,用高压消毒或浸泡于10 %黄连液或5%大蒜液中24小时,后取出凉干备用。术前将患眼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翻转眼睑充分暴露睑结膜面滤泡簇集处,用海螵蛸之鸭舌端紧贴病变处,略施压力,来回摩擦,至轻出血,沙眼之滤泡基本消失为止。用消毒棉签拭去残血,点入黄连眼膏或抗生素眼膏,勿需包扎。每4~5日1次。功能解毒散结。主治浸润进行期沙眼。

【注意事项】

1.对胸部靠近心脏处及头面部不能叩击;腹部只能轻点;细小关节部位,如指、腕、踝、趾、锁骨等关节和颈项部位,宜轻点、拍;腰部应轻点、拍、打;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点、打、拍、甩四法皆可用,宜先轻后重;四肢关节可重点、重拍、轻打、轻甩。

2.对年迈、体弱、病重、空腹、疲劳、酒后、过度紧张者,要防止晕棒,若见晕棒现象,可按晕针处理。

3.部分疾病需配合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沐浴法

(尿血、感冒、呕吐、便秘、痹证、盗汗,肥胖症、湿疹、痱子、荨麻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胎黄、水痘)

沐浴法即是用药物煎汤沐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类似现代水疗法中的药浴法。

早在《内经》中就已有“摩之浴之”、“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等有关水疗的记载;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明确记述了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伤:“先锉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瘥”,开沐浴法之先河。以后,本法一直沿用并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清代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就有沐浴方10余首,分别用于治疗内、外、儿、皮肤等科的一些疾病。本法是藉沐浴时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从而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根据具体病症,选取适当的药物制成煎剂,然后把药液加入沐浴用的热水中,乘热遍洗头部及全身;也可将药物装入纱包,放入热水中进行沐浴。一般每日洗1~2次。

主治病症】

一、尿血

凉血沐浴方(《中医外治法集要》) 蒲黄150g,旱莲草600g,车前子草150g。上药加水煎煮15~20分钟,倒入大盆中,待水温40℃左右,沐洗少腹部,每日1次。功能凉血止血。主治热伤血络所致的尿血。

二、感冒

1.发散风寒方(《中国民间疗法》) 麻黄lOg,薄荷15g,荆芥15g,防风12g,生姜lOg。上药煎2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日换药1剂,3日为1疗程或病愈停用。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感冒。

2.疏风清热方(经验方) 桑叶、菊花、薄荷、荆芥各15g,芦根30g。水煎两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日换药1剂,3日为1疗程或病愈停用。功能疏风清热。主治风热感冒。

三、呕吐

胡椒干姜汤(《中医外治法简编》) 胡椒20g,绿豆1把,黄连120g,干姜120g。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煎取药液3000ml,兑入凉水至40℃左右,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温再浴,并浸双足。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功能温胃散寒止呕。主治暴饮暴食弓f起的呕吐。

四、便秘

硝黄通便汤(《中国民间疗法》) 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等量,加水煎汤,量依据浴盆而定,待药液40℃时,沐浴全身。亦可煎取药液500ml,兑入温水中沐浴。每日2次。功能攻积导滞。主治实热便秘。

五、痹证

1.除湿活血沐浴方(《中医外治法》) 透骨草、延胡、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lOg。共研细末,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疗程。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证。

2.清热活血沐浴方(《中国民间疗法》) 桑枝、海桐皮、稀莶草各lOOg,海风藤200g,络石藤200g,忍冬藤60g,鸡血藤60g。共研细末,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主治热痹。

六、盗汗

收敛止汗汤(经验方) 麦冬30g,五味子50g,黄柏40g,艾叶30g。上药水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天1次。功能收敛止汗。主治各型盗汗。

七、肥胖症

利水减肥汤(《中国民间疗法》) 冬瓜皮500g,茯苓300g,木瓜100g。煎水沐浴,用热水浴法,每日1次,20~30天为l疗陧。功能利水渗湿。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八、湿疹

千里光藏青果沐浴方(《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 千里光5O0g,藏青果90g,煎水洗沐,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至愈为止。功能清热燥湿。主治范围较大的各种湿疹。

九、痱子

消痱沐浴方(经验方) 藿香20g,佩兰20g,野菊花20g,枇杷叶60g,滑石30g。上药加水煎至2000ml,加清水1倍洗沐。每日1次,3~5天为】疗程。功能祛暑利湿。主治痱子初起属暑湿.盛者。

十、荨麻疹

燥湿止痒汤(云南中医杂志1986;7(1):20) 蛇床子20g,明矾12g,花椒6g,土茯苓30g,白藓皮15g,苦参30g,荆芥12g,食盐20g。诸药加水2000ml,煎煮至1000ml,将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入盆浸浴,用毛巾边擦边洗,至药液渐凉为度。每日1次,每剂药可煎用2~3次。功能燥湿止痒。主治荨麻疹周身起风团,剧痒者。

十一、银屑病

银屑病溶液(《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 枯矾、川椒各120g,朴硝500g,野菊花250g。上药加水lOkg,煮沸过滤后趁热洗浴,每日1次。功能清热凉血。主治银屑病各期皮损。

十二、剥脱性皮炎

1.糠浴(《实用皮肤科学》) 麦糠、米糠或谷糠1~2kg,任选一种盛于布袋内,加水5~lOkg,煮约半小时,再加水适量,调整水温使其约为30~45℃,作全身沐浴,一般20~60分钟。主治剥脱性皮炎。

2.淀粉浴(《实用皮肤科学》) 淀粉或面皮1000~2000g或玉米粉适量,先将淀粉或面粉以适量水调成糊状,放入浴盆中,再加适量温水作全身浴;或将淀粉或面皮盛于布袋内,放入浴盆中,用热水在袋上冲,然后加温水适量作全身浴,水温在30~45℃之间。洗浴时常捏布袋,或以布袋代浴巾。若用玉米粉浴,可将玉米粉先用冷水调和,再加热水煮成糊状,然后加温水适量稀释作全身浴,一般20~60分钟。主治剥脱性皮炎。

十三、皮肤瘙痒症

1.疏风燥湿止痒剂(《中国民间疗法》) 防风30g,川羌25g,荆芥20g,地肤子40g,蛇床子60g,川乌lOg,草乌10g,浮萍lOOg,生地30g。水煎稀释后,倒入浴盆,水温40~50℃,沐浴15~20分钟,每日1~2次,5~7天为一疗程。功能疏风燥湿止痒。主治全身皮肤瘙痒。

2.止痒浴剂(《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枯矾120g,川椒120g,朴硝500g,野菊花250g,上药加水15~20kg,煎煮开,过滤后趁温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每N 1次,5~7天为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全身顽固性瘙痒。

十四、胎黄

大黄洗剂(经验方) 大黄、硝石、黄柏、山栀各lOg,上菇共煎汤1000ml,擦洗患儿全身,每日2次,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新生儿黄疸。

十五、水痘

水痘洗剂(中医杂志1989;30(3):10) 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各lOg,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5g,上药共煎汤 lOOml,兑入温水中外洗患部,每日1~2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水痘。

【注意事项】

1.浴液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以免烫伤。

2.沐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风,洗毕应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3.高热大汗及高血压、主动脉瘤、心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扑粉法

(外伤出血、雷诺氏病、面部疔疮、阴部湿疹、毛 囊炎、粘膜白斑、带下病、木舌、小儿脐患、小儿湿疹、 旋耳疮、口疳、口疮)

扑粉法,亦称撒扑法,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患处,以冶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应用很早,魏晋时期,陶宏景就已记载麻黄根“止汗,夏日杂粉用之”。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也载有牡蛎“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以后,此法历代相传,所用药物不断增多,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治“腋下胡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陈实功《外科正宗》载石珍散(煅石膏、轻粉、青黛、黄柏末)治疗疱疹;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玉红散(朱砂、寒水石、麝香)扑患处治肌衄;现代则有用绿豆、氧化锌、樟脑、滑石粉研细组成止痒扑粉,治疗夏季皮炎、痱子等病。

【操作方法】

1.将所选药物经研或碾、炼、煅、烧等方法,制成极细的粉末状物备用。

2.将患处洗净,用新“粉扑”蘸药粉扑匀患处皮肤,亦可直接将药粉干撒于患处,每日撒扑3~5次。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活血止血散(《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降香25g,五倍子30g,红花lOg,白芨25g,血竭lOg。上药分别研为极细粉末,均匀混合,再置于Ioo~c干燥箱中消毒备用。用时将药粉撒在伤口,布包固定即可。功能活血止血。主治外伤出血。

二、雷诺氏病

生肌散(浙江中医杂志1988;23(2):66)煅象皮、乳香、没药各6g,煅石膏12g,珍珠0.9g,血竭9g,冰片3g。上药研细末,扑于患肢坏疽处,每日1~2次。功能活血止痛,敛疮生肌。主治雷诺氏病。

三、面部疔疮

1.1号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1983;(4):20) 白毛夏枯草 lOOg,石灰50g,上方共研极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用时在患处消毒,排脓后撒上白石散,伤口大者可敷以纱布,隔日1次。5~7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疔疮证见红肿热痛,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在38℃以上者。

2.2号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1983:(4):20) 白毛夏枯草75g,石灰50g,共研极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用时在息处消毒,排脓后撒上白石散,伤口大者可敷以纱布,隔日1次。3~5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疔疮局部症状较轻者。

四、阴部湿疹

黄柏五倍子散(《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黄柏、五倍子各等量,共研细末,撒扑患处,每日1~2次,连用至愈。功能清热燥湿。主治阴囊有糜烂渗出的湿疹。

五、毛囊炎

青黛散(《实用皮肤科学》) 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冰片研细,加入上药末少许研匀后,再加全部药末研细调匀,直接以药末扑患处。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毛囊炎渗水多者。

六、粘膜白斑

月石散(经验方) 煅月石18g,煅石膏9g,煅人中白9g,青黛3g,薄荷o.9g,黄柏2.1g,川连1.5g,冰片3g。先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水飞(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又将其余5味各研细后,和匀,用瓶装,封固不出气。先洗漱口腔,然后再以药管吹敷患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口腔粘膜白斑。

七、带下病

黄柏散(江西中医药1990;(1):32) 黄柏、蒲黄、甘草、雄黄各0.6g,薄荷、龙胆草各0.3g,青黛、冰片各0.9g,生石膏3g,珍珠粉0.1g。上药研细末,过120目筛,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窥器暴露宫颈后,以O.1%新洁尔灭清洗阴道及宫颈(宫颈炎症明显,脓性分泌物多,可用75%酒精擦洗),然后用喉头喷粉器将药粉均匀喷撒于患部,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止带。主治宫颈糜烂所致的带下。

八、木舌

木舌扑粉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9g,芒硝5g,甘草9g,栀子5g,黄芩,薄荷9g,连翘5g,竹叶5g。上方各研为细粉后,混合拌匀,扑粉于患处,日扑4~5次,5日为1疗程。功能泻火清热。主治木舌。

九、小儿脐患

1.渗脐散(《医宗金鉴》) 煅龙骨15g,麝香3g,上药共研为细末,拌匀备用。用时先以温水洗净脐窝内分泌物,揩干后以药粉扑患处,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功能燥湿敛疮。主治脐湿、脐疮。

2.云南白药(成药)(《中医儿科学》) 云南白药适量,直接扑于脐带创口上。功能止血。主治脐出血渗血速度较慢,出血量少者。

十、小儿湿疹

苦参散(《中医简易外治法》) 苦参60g,白藓皮30g,冰片3g,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以粉扑蘸药粉扑于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型湿疹。

十一、旋耳疮

黄连粉(经验方) 黄连粉适量。将疮面清洗后,将黄连粉扑撒于局部,每日1~2次,直至痊愈。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旋耳疮风热湿邪袭耳有脓痂者。

十二、口疳

口糜散(中华口腔科杂志1983;18(2):113)黄连12g,黄柏20g,甘草10g,海螵蛸、白芨各30g,青黛26g,龙骨12g,轻粉、冰片各4g,雄黄8g,朱砂14g,硼砂30g。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时先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再将本药少许扑于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主治口疳。

十三、口疮

1.口炎散(广西中医药1980;(4):45)煅人中白、白芷各 lOOg,冰片15g,将上药研极细末,用时以细玻璃管或麦杆撮取药末,均匀吹布于疮面,也可以消毒棉签涂抹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心胃火炽型口疮。

2.青黄散(四川中医1989;7(1):9) 青黛lOg,人工牛黄4g,硼砂20g。将上药研极细末,用时以细玻璃管或麦杆撮取药末,均匀吹布于疮面,也可以消毒棉签涂抹患处,每日2-3次。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心胃火盛型口疮。

【注意事项】

多毛部位的皮损,不宜用此法。

催嚏开窍法

(昏迷不醒、中暑、小儿急慢惊风、厥脱、呼吸骤 停)

催嚏开窍法是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病人鼻腔,以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从而达到通关开窍目的的治疗方法。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已记载“以薤捣汁灌鼻中”及“吹皂荚末鼻中”以抢救卒死者。晋代葛洪则在《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中记载了更多的催嚏开窍方法,如“以葱黄刾其鼻” ,或以棉渍好酒塞鼻,手按令汁入鼻中,或以单味药如皂荚、半夏、菖蒲等为细末吹入鼻中等。至元代朱丹溪用通关散(细辛、皂角)搐鼻取嚏,治疗“卒中风邪昏闷不醒,牙关紧闭,汤水不下”,药简效捷,成为催嚏开窍之代表方剂。清代龚自璋的《医方易简新编》在此方基础上再加麝香、薄荷,效果更佳,并发展到治疗癃闭,失语、癫狂等病证。现代此法除用于寒闭证的急救外,还应用于治疗各类精神病,并取得良好疗效。

【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极细末如面状,和匀,用纸筒或喷粉器,将药末少许吹入患者鼻中取嚏。

主治病症】

一、昏迷不醒

1.通关散(《中药外治疗法》 猪牙皂、细辛、薄荷、苦参、麝香适量。上药研细末,每次O.3~o.6g,吹入鼻孔,取嚏则醒。功能豁痰开窍。主治昏迷属痰闭者。

2.降秽散(《中国民间疗法》) 元胡4.5g,皂角、川芎各3g,藜芦1.5g,踯躅花o.6g。上五味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咯鼻取嚏。功能祛秽开窍。主治昏迷不醒属热闭者。

3.避瘟散(民间验方) 苍术15g,细辛9g,大黄、贯众、生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风、白芷、荆芥、独活、枳壳、香附、薄荷、陈皮、炒神曲、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广木香、丁香、雄黄、桔硬各3g,朱砂1·5g,皂角30g。上药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吹鼻取嚏。功能芳香化浊开窍。主治昏迷不醒。

二、中暑

1.卧龙丹(《卫生鸿宝》) 灯心炭牙皂角、闹羊花、细辛、麝香、冰片、牛黄。上药适量,分别捣研极细,混合后装瓶中密闭。每次取少许药粉放入或吹入鼻内,使得喷嚏频频,而兴奋神苏为度。功能清心开窍。主治暑入阳明或中暑挟痧型。

2.通关散(《丹溪心法》) 皂角、细辛适量。分别研极细末,装瓶密闭。每次取少许吹入鼻中令喷嚏频作。功能开窍醒脑。主治中暑昏迷不省。

3.蟾酥散(《中医内科急症证治》) 蟾酥、梅片、雄黄各2g,细辛3g,牛黄1g。上药分研极细末,混合后装瓶中密闭。每次取少许吹入鼻中。功能清心开窍。主治中暑,暑入心包,昏仆不省。

三、小儿急慢惊风

探生散(《中国民间疗法》 雄黄、没药各3g,乳香1.5g,麝香o.75g。上药研极细末,每用0.15g,吹鼻取嚏。可用2~3次,至苏醒。功能芳香开窍。主治小儿急慢惊风之昏迷。

四、厥脱

一味吹鼻散(《中医急症手册》) 生半夏末,或皂荚末,或菖蒲末。上药任选一味吹鼻中,并以桂木纳舌下,以取嚏开窍。功能化痰开窍。主治厥证属痰闭者。

五、呼吸骤停

雷击散(《急救经验良方》) 牙皂、防风各9g,麝香O.3g,朱砂、雄黄各7.5g,辛夷、细辛、藿香、杜仲、法半夏、枯矾、甘草、薄荷、苍术各6g,白芷、桔梗各4.5g。上药研细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内,使之喷嚏,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重复1次。功能芳香开窍,宣通肺气。主治溺水、触电、自缢等引起的呼吸骤停。

【注意事项】

1.本法为治标之法,供急救用,只可暂用,中病即止,患者苏醒后须辨证求因,以治其本。

2.应用本法以取嚏为度,药末用量不宜过多,以防吸入气管。

3.本法对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颅脑外伤致昏厥者不宜使用,有鼻衄史者及孕妇也忌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药到病除  药到病除词条  第四章  第四章词条  治病  治病词条  绝招  绝招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内科

 由【周易】引入中医

把《周易》的思维引入中医,有什么好处呢?用《易经》的思维来治病的案例,我这里有不少,选一个医理较简明的拿来说说。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性病人,30多岁。主诉是腰酸痛...(展开)

内科

 补肾奇药--骨碎补

骨碎补这味药中医从业者应该都知道,传统用法是治疗肾虚,腰腿痛,跌打筋骨损伤,瘀血停积。性味是味苦,性温,入肾经。这味药我主要用它治疗肾虚,骨折损伤,《本草纲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