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最可爱的人”:纪念杨之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为纪念著名艺术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10月23日,“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

开幕式现场

这次展览分为“师承与出师”“历史的叙述”“讴歌建设者”“民族大家庭”“异域风情录”“优美的化身”“翰墨的印记”“火红的岁月”八个单元,由一百余幅作品组成,原作全部来自杨之光生前的捐赠。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杨之光先生在艺术创作、美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杨之光是广东揭西人,出生于上海,先后在上海、广州接受美术教育,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第一届学生。他暮年远渡重洋,更是走出了一条突破中国画笔墨表现方式与西画造型构成之间隔膜的最佳路径。

与时代同行

本次展览以杨之光人生经历、创作脉络为主线,呈现了其“与时代同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成就。新中国每一重要阶段的历史行进,在杨之光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体现。

从1958年的《雪夜送饭》、1971年创作的《矿山新兵》,到后来的《红日照征途》《激扬文字》《不灭的明灯》等重要作品,它们既是视觉艺术作品,又是一个时代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一段逝去历史的重要而丰富的信息,其功用绝非其他记录手段所能取代。数十年过后,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红色经典”。

之光创作视野从来没有离开过“最可爱的人”。展厅中大量以工人、农民、部队战士为题材的创作尤为引人注目。“我一直关注现实题材,感情的根和艺术的触角始终扎在祖国这一片热土之上,我的作品是与时代同步的。”

1954年春,杨之光的第一幅作品《一辈子第一回》打响了进入中国人物画坛的第一炮。这张画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最贫困、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最伟大的、站起来的中国公民这一过程。

之光《一辈子第一回》

之光 《浴日图》

在长达数十年的美术学院教学中,他一直强调“四写”,即“摹写、速写、写生、默写”,因此杨之光毕生大量的作品都是生活中的速写和写生。

之光的写生,不止是素材的积累,也不止是包括着创作的“萌芽”。事实上,他的许多肖像性或叙述性的写生,己经具备了艺术创作的多方面因素。而他的许多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速写的记录。

暮年艺术“蜕变”

进入暮年的杨之光,艺术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旅居美国的经历,又让他重新思考几十年走过的中国画之路。他开始思考如何在光和色交织的背景中让人物突凸的奥秘,甚至开始尝试如何通过背景来突出人物、进而寻求自我在艺术上的“蜕变”。

之光笔下的没骨女人体写意作品,追求人物体态的准确,追求形神结合,真实地表现出女人体的优美柔和,光洁温暖,肌体轻盈而骨力俱在的美感,更蕴含着作者审美意趣的健康活力和高贵优雅。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年近七十的杨之光决心以“没骨法”为英雄立碑。《九八英雄颂》应用了他二十年研究的“没骨法”,一气呵成,很少复笔,没有重面。“这是多年的经验的积累。想来有道理。就说从小画、从舞蹈画来练习我的没骨技法。书法、水彩功底也派上了用场。”

之光《九八英雄颂》

除了擅长的中国画之外,杨之光在书、印、诗等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杨之光在书法和印刻上的创作,尤其在印刻上,他用刀如用笔,刀法峻爽顿挫,粗细变化微妙。章法平稳而不觉呆板,既有刀味,也有石味。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捐赠仪式。由广东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向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首笔捐款30万元设立“杨之光青年教师奖”基金,用以支持与奖励在美院致力于专业基础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

审签|郑宗敏

实习生|容嘉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目光  目光词条  从未  从未词条  离开  离开词条  纪念  纪念词条  可爱  可爱词条  
开店

 小小龟壳,为什么就叫富甲天下?

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根据《礼记》记载,龟是我国四大灵兽(麒麟、凤凰、龙、龟)之一,也是四大灵兽中唯一的现世存在的灵兽,是我国镇国之宝。乌龟简单粗犷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