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杨宪益:最后的士大夫洋博士革命者

  

  1941年,新婚燕尔的杨宪益和戴乃迭

  

  1999年秋天的杨宪益

  

  拍摄于北京后海杨宪益小女儿家中。94岁的杨宪益行动有些不便,但耳聪目明思路敏捷

  

  晚年的杨宪益和戴乃迭

  杨宪益 最后的士大夫、洋博士兼革命者

  杨宪益思索片刻,拿起自己的“红宝书”,把第一页林彪写的前言撕掉了

  北京的后海这个季节游人如织。人称“胡同串子”的人力黄包车迎来了他们的丰收年,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小巷来去自如,谙熟每一个旮旯的看点,更了然高鼻梁绿眼睛们的心思。他们一边用流利的英文讲价,一边用饶舌的京腔向老外们搬弄京城名吃:爆肚、豆汁儿、疙瘩、芥末堆儿……这些发音在老外听来几乎没有区别的名目,让他们眼睛瞪得溜圆,彻底“晕菜”了。

  昔日整肃庄严的王府繁华已经改换门庭,投其所好地散发出暧昧的小资气息。几乎所有沿街的房子都被割据,经过装修,变成了商店、酒吧、咖啡馆,侵略,还在向胡同深处蔓延。胡同深处,还有人家,他们的大门常关,回避着游客们好奇的眼光。沿街那些都是秀,是戏说,是眼球经济;只有他们才是皇城根下的主人,是正传,是家常日子。老宅子的木门朱漆斑驳,但门口的石狮子告诉你,连低调都是有来历的。

  后海的小金丝胡同里,藏着杨宪益的家。“小金丝胡同儿”用京腔念出来,流露出一种对富贵的轻狎,在此之前,他的上一处居所名字更唬人,叫“百万庄”。对杨宪益来说,富贵只是个虚名罢了,推开门,是极素朴的——虽然他也曾出身王侯之家。

  杨宪益的一天简单到几乎没有变化,他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就是这么坐着,打发一个下午。他抽最便宜的烟卷,钟爱的酒已经被医生禁止,他鄙夷电视节目的无聊,而他的眼睛,也渐渐不能读书了。这个94岁的老人思路依然清晰,记忆力一流,智慧的头颅似乎将是他最后一个衰老的器官,但其他器官已力不从心,很难再给这个全身最卓越的器官提供乐趣。

[1] [2] [3]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杨宪益  杨宪益词条  革命者  革命者词条  的士  的士词条  大夫  大夫词条  博士  博士词条  
导闻

 1959年大饥荒令6兄妹骨肉失散...

核心提示:王玲霞和买巧玲本以为像孤儿寻亲这样的经历应该是离奇的、少见的个人遭际,可是在寻亲大会上,她们忽然发现像她们两个人这样被遗弃的经历其实是一次又一次被复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