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水英(这里又偏又穷,别人都走为啥她要留下来?)

  从广西贺州市平桂城区驱车去公会镇茶坪村,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路越走越窄,山越走越险。车子驶入村口,视线豁然开朗,四面环山的茶坪小学就建在半山腰上,教学楼前的国旗在微风吹拂中高高飘扬。

  一下车便听到弥漫在校园的朗朗读书声,动听的声音打破了山谷的寂静。走进学校三年级教室,看见一位老师在给学生换衣服、鞋袜。原来,她早上去村委会办理校园扩建征地公示返回学校时,发现部分学生在上学路上被突降的大雨淋湿,于是就回家拿自己家小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上。

  她就是守望瑶山38年的李水英校长,瑶胞们都亲切地叫她“校长妈妈”。

  一提到李水英,学生、同事无不对她竖起大拇指。38年来,她一直在茶坪小学教书。是什么支撑着李水英?在采访中,我们从她口中找到了答案:“让瑶山孩子学好知识,改变瑶山。如果我调走了,就没有老师愿意来,哪怕只有我一个老师,我也要选择留下来。”

  1980年7月,17岁的李水英从原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刚参加工作,摆在她面前的最大困难是学校条件艰苦,外面的老师不愿来,村里的孩子将要失学。她坚信:“改变瑶山面貌只得靠我们自己!”

  1984年秋季学期,她调到镇内的石马冲教学点教书。每当上课时,“我调走了,谁给茶坪的孩子上课”的念头总是在脑子里出现,她难受极了。经过思量再三,她多次找到镇领导说:“我走出茶坪事小,让茶坪孩子学好知识、走进大学事大,还是让我回茶坪吧!”1985年春季学期,她又回到了茶坪小学教书。

  茶坪村地理位置边远,教学设备贫乏,吃住条件简陋,进来的老师纷纷申请调离或辞职。开始,李水英担心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但没想到家长们都说:“只要李水英老师留下,我们都把孩子送来。”这让她更坚定了坚守瑶山的决心。

  为加强巩固教师队伍,她把远嫁的两个女儿和儿媳、小叔子,以及她的学生、亲戚朋友招进学校当代课老师、厨师、校警。每当村民问她:“你是校长,怎么让你家人长期在这里做代课老师?去广东等地务工的工资不比这里强几倍?”李水英说:“我是校长,艰苦困难的地方,我家里人不留下来,谁来教我们山里的孩子?”据了解,全校10个老师中除2名支教夫妇外,全是她“一家人”。她“一家人”累计已在瑶山教书104载,被乡亲们称为“最可爱的一家人”。

  为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她多次跑上级单位争取建教学楼指标和落实建校资金。为加快学校建设,她和丈夫商量决定捐出自己的积蓄,还把家里的菜地、林地、老住宅地捐出作为新建学校用地,并带领老师们连夜走家串户发动村民献工献料、平整建校场地。2013年6月,建有教学楼、宿舍楼、操场等设施并购置电脑、安装宽带网的新学校建成。从此,师生们远离了不能遮风挡雨的破旧校舍,而李水英再不用冒雨爬上房顶去检修补漏,也不担心雨天影响学生学习。

 

  “严兰芳家长,早上下大雨,早读的时候你儿子还没到学校,早读下课刚到。”“谢谢老师的关爱与关心。”……这是4月13日,李水英用手机与学生家长互发的微信。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小事,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很信任、感激这位“校长妈妈”。

  据了解,茶坪小学现有学生83名,其中有19名在学校寄宿、15名在亲戚家寄宿,其他的49名学生为走读生,分别在学前班到六年级。

  他们从小说瑶话,听不懂普通话,这里的老师比外面的老师所做的工作要多很多。李水英告诉笔者,她用双语教学,从学前班到二年级,先用瑶家话讲课,再“翻译”成普通话。用双语教民族团结歌曲,并采用创设情景引趣法、课堂表演引趣法、实验引趣法、竞赛引趣法等教学法。她还多次参加骨干教师计算机培训班等多项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

  学生盘亚荣说,他上学要走20多里山路,在校住宿一星期才回一次家,雨季时半个月都难回家一趟,经常面临缺钱的困境,而李水英总是乐意借钱给他。像盘亚荣这样,每个月借钱的学生很多,仅4月13日她就借给10多名学生600元。白天除了上课,还要为学生做饭、洗衣服,晚上除了备课、批改作业,还要为学生盖被子……她说,教孩子首先要爱孩子,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像妈妈一样。

  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便成了李水英心中的一块心病。为让留守儿童能安心上学,她经常翻越崇山峻岭,行走崎岖山路到学生家里去家访。一个学期下来,她走遍了30多个留守儿童家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今年新学期开学,一村民夫妻将儿子送到她的班上,两口子才放心地去广东打工,且说“把孩子交给李校长,她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带,我们当家长的放心。”

  “李校长还是校医。”今年4月3日晚上8点钟,正在吃晚饭的李水英得知赵发等2名学生发烧后,立即放下饭碗向学校跑去,及时给他们量体温、吃退烧药。学生生病,或者不小心碰伤,她就带上家里的常备药箱给学生作简单的处理,凡是学生患上重病,她就带着他们上医院医治。据她回忆,30年前,跟随丈夫到公会镇卫生院培训学习医疗知识两个月,累计已给学生看病超过1000例,帮学生出医药费超过15000元。

  她不仅关心、爱护学生,而且对外来教师的关心也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来自山外的支教老师梁贵金夫妇、代课老师李仕琼天天住校,她经常利用放学时间到山上采摘野菜,并把野菜和自己腌制的酸菜拿给他们吃,还带他们到自己家做客,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听说你今年8月份到退休年龄了,还想不想继续留在学校教书?”笔者笑问。“学生是我生命的根,我已经没法离开他们,他们也更加需要我。如果党委政府继续聘用我,我将选择留下来,让更多的瑶山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李水英说。

  村主任李进军是李水英的学生,他做了一个调查:瑶族聚居地的茶坪村,居住300户1640人,有超过900人是她的学生,有30多人先后考上了大中专学校。“一到节假日,我的手机就滴滴响个不停,大量节日问候从天南海北发来;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的严杨汉等多位学生在每年春节还专门到我家拜访,他们都惦记着我。”谈起自己教过的学生,她开心地笑了起来。这是她38年来坚守瑶山学校最大的光荣,也实现了选择教师职业最初的心愿——让瑶山的孩子学好知识、走出瑶山、改变瑶山

  “只要学生健康安全在校园里,我付出怎样的代价都愿意!”不论多少风雨,李水英依然痴心不改,坚守在这所学校,守望着瑶山的孩子走出山外的世界。38年,她用全部身心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用爱和知识托起了瑶山孩子心中的梦。

  “让孩子们学好知识,走出瑶山。”这是支撑她执教边远山区38年的坚定信念,是她自己的教育梦想,也是她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正因为条件艰苦,所以要发奋图强。急家乡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她的付出,换来了瑶山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水英  为啥  为啥词条  留下来  留下来词条  别人  别人词条  这里  这里词条  李水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