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印度洋:中国海洋战略再定义的动因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个提法在当今中国与东海南海邻国尚存难以解决的争端的背景下迅即引起相关国家的关注,日本外务省发言人表示关注中国领导人提及中国的海洋活动,并声称日本希望中国的海洋活动“必须基于国际法以和平方式开展,日中两国有义务维护地区稳定和繁荣”。[1]日本的反应说明日本以海洋大国自居的心态,并不令人意外,但日本的潜台词似乎将中国的海洋战略解读为与日本在相关海域的争夺,这未免低估了中国的格局。中国的海洋战略自新世纪以来被学界广泛认同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中国成长为全球大国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这个认识,关于中国究竟是陆权还是应该成为海权的争议也已经平息,因为中国在坚定维护其东亚陆权的同时,一定也必须维护其合法的海洋权益,包括海洋国土的主权和根据国际法得以延伸的权益,尽管这和马汉理解的海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维护合法海洋权益和追求海洋强权,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但一个新兴大国强调维护权益时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有较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目标,这对中国、印度等这些新兴的海洋大国都是必要的。本文拟在这个层面上讨论中国的海洋战略,以及因而衍生的印度洋战略。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美国是当代国际体系中的海洋强权。美国的这个地位主要是由其远超任何其他国家的远洋军事投放能力所支撑的,美国因此而建立的庞大舰队是美国军费开支的沉重负担,在美国近7000亿美元的开支中占比近160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光在海军上花费的钱就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费总开支。[2]正是这个惊人的投入保证了美国在世界各大洋上的强权地位。美国投入那么多钱,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海洋霸主的虚名,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世界霸权的道路上,从一开始就将控制各大洋战略要道,以及保证美国获得以石油为代表的资源,视为美国全球战略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实现这点,美国必须保证拥有强大的海上投放能力,为此美国从未停息过提升其海军的努力,并在全球建立其庞大的军事基地网络。然而今天的情况似乎正在变化。

首先,美国一国之军费开支超过在其之后十国军费开支总和,这是否为可持续且有必要的呢?美国以前一直认为应该是可以持续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美国是“世界警察”,有领导世界主宰世界所有地区的必要,因此美国在二战后确立的基本国策之一就是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主宰任何地区,其潜台词是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某个国家主宰了某个地区,那就是主宰了该地区的资源和发展,这必将导致挑战美国的前景。美国曾经认为其一直有能力保持这个地位,通过不断加大军事能力上的投入,美国可以永远确保不发生这种状况,即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在任何地区取得主导地位,至于所有这些地区是否都涉及美国的核心利益,这似乎并不重要,而且美国战略家常常倾向于认为世界所有地区都有战略重要性,无论这是远离美国本土的非洲某个角落,还是大洋的某个航道,美国都能从中看出重要的战略意义。维持这种战略观无疑是要大量投入的,特别在海军方面。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击碎了美国国力长盛不衰的神话。奥巴马2009年上任之初,美国的财政赤字10万亿美元,是前任小布什政府发动两场战争所留下的遗产,也是民主党在选举中批评共和党政府的要害之一,但在奥巴马执政4年后,赤字已经猛增到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目前的年GDP总量,这成为美国财政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标志,进而成为2012年选举中共和党猛攻奥巴马的要害之一。在这种两党相互攻击之外,可以看到美国的国力在未来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美国为了补上这个越来越大的窟窿而发生了激烈的国内辩论,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使强大如美国,在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上无非也只有“开源节流”这两条路可走。前者,奥巴马政府正在努力,希望振兴美国的制造业,提升出口,进而振兴经济,这是治本的,但短期内难以奏效;后者就要求美国政府缩减开支,这其中军费开支是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无处不在的军事投送能力的必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或可得出另一些不同的结论,即美国的调整固然有将重心转移到亚太的目的,但也可能是资源重新分配的信号,在美国当前财力减弱的情况下,特别是奥巴马政府面临的削减开支的压力下,美国必须有所放弃,尽管美国声称的是要在亚太加大投入。这放弃的部分是哪里值得关注,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洋可能是选项。

其一,美国希望盟国在印度洋承担更多的任务。2012年11月,国务卿希拉里和国防部长帕内塔在和澳大利亚进行双边2+2会谈时,美方呼吁澳与印度加强在印度洋的合作,进行更多的海军联合军演。虽然这次会谈的主题是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但从美方的意见来看,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3]值得注意的是希拉里国务卿在做这个呼吁的同时指出“美国支持一个和平与开放的中国,寻找支持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的方法”。尽管将美国的这两个说法直接联系起来未必完全妥当,但考虑到美国的这次战略调整所包含的中国因素非常大,也未可排除美国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崛起亦将在印度洋产生的影响,但美国显然是要其盟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又如同年5月,防长帕内塔访问印度,在那里他同样“期望未来在维护印度洋安全与和平方面印度的力量成长,因为虽然美国印度洋地区加强了在澳大利亚的存在,在新加坡部署频海战斗舰等,美国也将继续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其他部署,但美国认为(印度洋)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发展印度的力量,以使印度能够在本地区对安全挑战做出反应。”[4]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防长在赞扬印度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时并不提及印度是否应该加入到西太平洋地区,更不用说提升印度在这个地区的角逐能力了。美国似乎更强调印度应在南亚发挥新的作用,在印度洋加大力量投送能力的建设等等。美国要求他国在印度洋加强力量与其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

其二,美国印度洋上的军事投入与其对能源的需求紧密相关,而这个需求正在发生变化。美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国,曾经是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最大进口国,其主要来源是中东海湾地区,印度洋是保证能源通道与安全的最重要地区,美国的第五舰队将其总部设在巴林,并在印度洋重要咽喉设军事基地,如迪戈加西亚岛。美国目前仍然是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存在,但却已经不是石油能源最大进口国,而且随着美国对国内页岩天然气和石油的开发日益加大,美国将完全摆脱对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17年美国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国,到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35年成为能源自给自足国家。[5]这个预测能否完全实现目前还无法肯定,但预测本身在国际能源和地缘政治两方面所产生的震撼肯定是巨大的,对美国军方在印度洋上的巨大存在显然也具有重要的含义。一个合理的问题是:如果美国对海湾地区的石油需求大幅下降,甚至有朝一日都不再需要,美国是否仍然应该在印度洋地区保留庞大的军事力量呢?美国虽然自称或被称为“世界警察”,并且也确实对近年来发生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社会动荡保持了高度关注的立场,乃至干预的行为,但美国政策的背后的主要动机绝非美国所自称的要捍卫美国所支持的理念,美国作为“世界警察”,说到底是要维护美国主张的一种世界权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美国的重要利益得到维护。在印度洋地区,美国的重要利益和石油紧紧相连。如果石油不需要了,对美国来说,她所需要维护的世界权力结构也一定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战略调整,美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页岩油气亦是其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重要因素。

以上两点,即美国在向亚太地区做“战略转移”时要求其伙伴如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印度洋承担更多责任,以及美国二战后在印度洋保持巨量军事存在的主要利益动因即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构成本文讨论的中国应奉行何种印度洋战略的背景。

二、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取向

美国印度洋的军事力量可能进入逐渐调整下降与中国未来应奉行什么样的印度洋战略,两者间显然存在逻辑相关性。自从美国学者博思·艾伦(Booz Allen)2004年首次提出中国对外战略中有所谓“珍珠链战略”,并在2008年得到另一个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渲染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海洋战略目标就产生了各种说法,也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引起很多争议。[6]美国人认为中国的这个战略以大陆沿海和海南岛的军事基础设施为依托,从南海延伸至马六甲海峡,再扩展至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包括南沙的基地、孟加拉国吉大港,缅甸的实兑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等,这个理论推出后被一再炒作,又加上了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认为这些设施在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比如说汉班托塔港向国际航运开放的首日处理的货物是印度向斯里兰卡出口的1000辆汽车。[7]西方舆论和学界更愿意强调中国在印度洋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军事目的而开展的,反映了西方对中国未来在这个地区的作用和地位是高度重视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提醒中国,印度洋也许在战略上确实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中国并不是一个印度洋国家。

中国迄今为止并无一个成文的印度洋战略。在中国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对印度洋主要涉及的是根据联合国决议中国向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舰队及与他国在护航中进行合作的有关情况,此外还有中国海军与巴基斯坦海军在印度洋海域进行的联合演习等,但纵观全文,白皮书确实提到西太平洋地区,但并没有出现印度洋这个词。[8]这从中国的地理属性来看,是非常自然的,西太平洋地区是中国的近邻周边,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中国当然应当将该地区视为中国的海洋战略的首要关注地区,另则,从这点而言,在中国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并无提及印度洋,或也可说中国尚无印度洋战略,尽管在学界层面已经有诸多讨论。[9]基本上中国学者是主张中国应该有印度洋战略的,但并不认同美国学者提出的“珍珠链战略”就是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或者中国在印度洋沿岸国家参与修建的港口设施就是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的最主要构件。中国学者认为中国需要有印度洋战略,主要是从保障国际贸易水道航行自由与安全出发的,这显然与中国在21世纪的头10年突然成长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的地位有关。中国的这个发展应该说是大部分预测所没有预见到的,这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这个10年中获得的同样惊人的增长一样,在世界引起震动。因为这个发展的事实,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至2020年将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鉴于在前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实际是翻了两番,因此在后10年达到这样的目标是有理由可以预期的,同样可以预期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的地位在这个时期也将继续巩固和发展,因此保障国际水道航行安全的要求也一定将继续存在,甚至更为加强,如果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动荡的话。由于印度洋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水道,上述论述逻辑表示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利益上升导致安全需求上升,安全需求促使相应的安全战略产生,后者要求国家建设相应的能力,以满足战略规划的要求。这当然是非常坚强的逻辑,完全符合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现象。然而。论者在论述到中国的海洋战略时,常常也会引用马汉的海权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进而是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命运等等,这其实也隐含了另一个逻辑,即拥有能力的大国都需要拥有海权,从而决定世界的命运,在这个前提下,需求也可以是被创造出来的,包括战略和安全需求。这两种逻辑可能是并行不悖的,因此当大国拥有能力而不去控制海权时就可能丧失机遇,在回顾历史时或也可认为,例如中国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似乎是一个目的含糊的远征,对中国而言,也是一种机遇的失去,即有能力而不做。

西方海权的政策实践和理论总结令其他国家在如何认识海权的问题上获得一些新的观念,也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充分意识到西方强权所主张的理念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之上的,如何应对西方海上强权是众多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长期挑战。中国是其中的最主要代表之一,其他如印度等同样有着大量屈辱的经验。但这是否意味着“丛林原则”今后也一如既往不可更改呢?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争议比较大,不同的学派显然都有一些独特的观点,例如支持全球化发展的论者一般并不认同传统的现实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认为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已经极大改变了国家对国际关系的观念,国与国的相互依存亦已上升到新的高位,使上世纪盛行的零和博弈游戏失去了根本依据,世界已经进入到“全球治理”的时代。然而在现实的政策层面上,例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最体现美国如何看世界的部分仍然是她的军事力量,从而美国决定把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也被视为美国战略调整的最重要之举。虽然美国政要也声称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的重要性,但这类说法在亚太地区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回应。地区各国关注的仍然是美国的“船坚炮利”以及对自身可能产生的利弊。中国的海洋强国目标及可能会产生的印度洋战略必然要置于这个背景下才能考量其真实的意义。

从以上几点综合来看,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取向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印度洋在目前所体现的是中国的具体利益,如护航、打造能源运输安全水道等,特别是后者,随着中国在缅甸建设的油气管道将告完成,航道安全与否将对国家能源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能源运输水道安全本身是国际公共产品,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中国或任何哪个单独的国家来承担,这需要中国与有能力且有意愿在印度洋发挥安全维护作用的大国进行更密切的沟通,创造国际合作氛围,做出中国的贡献。

其次,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兴起在21世纪必定将体现在海洋能力的建设上,而海洋能力建设也将促进中国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兴起。这个主题显然已经超出利益的评估,有更远大的前景展望。这个战略性视角可能促使中国在印度洋的布局具有新的更为宏伟的抱负,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商船航行,而这种抱负的产生必定是和世界海洋战略格局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变化,就目前来看,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是否会逐渐降低其在印度洋的存在而体现出来的,奥巴马政府的财政窘况、削减国防预算,以及急于结束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乃至小布什政府时期渲染的“大中东计划”和“大中亚计划”如今都似乎在消退,成为无疾而终的政策构想,这些都反映出美国大战略的重心正在调整,尽管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人以美国战略在“进”的印象,但这并不能改变另一个可能同样重要的事实,即美国的战略调整也是美国力量走向衰退的一种反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进”是和在其他地区正在进行以及可能要进行的“退”联系在一起的,印度洋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要近来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印度洋上应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端倪亦为印澳学界所观察到,如澳学者在印度媒体上撰文认为“美国打造‘印太地区’构想,其核心政策议题是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把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同时维护现有国际规则和美国作为全球首要规则制定者的地位,这有助于消除美国主要对内和对外政策困境,同时保持美国的伟大强国地位。”[10]换言之,美国的策略是要其盟国如澳大利亚或准盟国印度分担在印度洋上的责任,至少美国认为这将有助于美国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海洋格局的这种变化不但使澳大利亚印度有新的政策选择,对中国也应作如是观,因为海洋格局的重组一定是根据各行为方的需要和能力来进行的,中国不一定是未来海洋格局重组的领导者,但必须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海洋战略才是比较全面的。

再者,印度洋地区现有的结构和机制有利于新格局的形成。目前在印度洋唯一的地区组织是“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成立于1995年,现有19个成员,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印尼、伊朗及印度洋沿岸的非洲国家,另外还有中日英法埃及为其对话伙伴,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该机构尚不是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的组合,正式成员中没有真正的大国,美国甚至都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直至最近在印度的呼吁下美国才表示有意成为新的对话伙伴。另一个可能对印度洋地区产生影响的多边机构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outh Asia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成立于1985年,现有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南亚成员,另有中美日韩欧盟为其观察员。由于印巴矛盾等原因,该组织结构松散,进展缓慢,其成员虽多为印度洋国家,但对印度洋形势发展并无大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的“群龙无首”现象说明该地区还不是全球事务中的焦点地区,而美国一直在那里扮演地区稳定维护者的角色主要是围绕美国自身的能源安全而展开的,如果美国这方面的利益下降,合乎逻辑的推论是美国将减少其承担的责任,或将责任推给他国。这可能意味着印度洋地区的架构需要重组。在未来该地区架构可能的重组过程中,重要的利益攸关方显然应该参与,也可以有较多的途径参与,这是中国思考印度洋战略的一个视角。

此外,当前学界及有关国家政府间已有关于将西太平洋地区与印度洋作为整体考量,即所谓的“印太地区”的提法,在此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将两大洋置于同一战略谋划框架还是应该分别处理,将印度洋作为一个独立的战略性地区,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理由主要是西太平洋地区是中国的紧邻周边,而印度洋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战略周边,两者在政策意义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尽管在缅甸建设的从孟加拉湾至云南的油气管道完成后印度洋的周边意义将越来越突出,但和中国的紧邻周边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战略布局上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印度洋地区连接亚洲非洲大洋洲,如果中国未来要制定亚洲战略,印度洋地区是否应纳入范围都需要考虑,甚至十之八九不会纳入,可见印度洋战略在中国未来的战略设计中也是属于全球范围可能更为合适一些。

三、中国的印度洋战略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利益在全球范围的逐步扩大所带来的挑战。美国一些战略家将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冠之以所谓“珍珠链”战略,主要用以包围遏制印度,这种说法是完全误导的,既不符合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现实和两国的具体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发展的未来蓝图。从前者讲,中印关系的本质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与美苏冷战对峙的性质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因此将中国对印度的政策解读为遏制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至少也是对中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两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用说对两国同为西方强权的受害者历史缺乏起码的同情。以后者论,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共同崛起是当前国际体系最重要的现象,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目前无法预测,但以西方强国为主导并由她们制定规则的国际体系将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将是在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兴起进程中逐渐完成的,中国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角色将促使中国建立新的全球观,其中包含的一些因素在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宣示中已经有所显现,对此无论做何解读也不可能得出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将首先把遏制印度或其他发展中大国作为目标。

尽管中国并无在印度洋遏制印度的战略,但印度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却更为复杂一些。例如,2010年中国提出希望加入有33个成员的“印度洋海军论坛”,主导论坛的印度予以拒绝,[11]说明印度在印度洋问题上对中国持有较深戒意,而且在印度学界和媒体对印度应该在印度洋居有不容挑战的支配地位的看法也比比皆是。从这个方面来看,印度对中国的防范主要出于印度可能认为中国将挑战印度的地位,这个地位在印度看来是支配性的。不过印度的看法完全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印度自以为拥有的支配地位在美国看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印度的能力建设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谈得上全球性的海军大国,以及印度作为贸易国家的前景也将十分有限,因此就能力和利益两方面而言,印度在印度洋上自以为据有的支配地位都是不存在的。印度的全部优势目前主要是在地理上的位置优势,但仅凭这个优势并不能使印度所谓支配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然而由于印度的这个观念,中国的印度洋战略首先需要面对来自印度的挑战。

印度的挑战来自印度在印度洋地区机制中所拥有的较大话语权。上述如“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印度都是主要成员,在印度洋地区的相关问题上,印度的意见通常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国参与印度洋事务必须面对的,在中印关系中已经成为较紧迫的问题。由于两国均非传统的海洋大国,但随着两国的高速崛起,对海洋的重视在各自的对外战略中都日益加大,印度虽是印度洋的地区大国,但印度的海洋战略显然不止于印度洋,印度的“东向”政策自1990年代初提出起就将目光放在西太平洋,与东盟及东北亚国家都展开密集的交流,近年来更将目光转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包括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表现出参与地区事务的积极性,显示印度希望成为亚洲海洋大国的雄心。这从本质上与中国日益关注印度洋事务没有什么区别,今日世界之大国无不重视广阔的海洋,因此印度外交部认为中国没有道理涉足印度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印度的担忧来自中国可能挑战印度自认为拥有的主导权,这实在是一大误解。一方面国际社会迄今仍然认定美国印度洋重要的力量,印度虽有地理之便,但并不是该地区的“霸主”,这个道理就好像中国和日本都是西太平洋地区国家,拥有同样的地理之便,但没有谁认为中国或日本是当今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国家。因此印度的看法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即使印度以后拥有了主导地位,也仍然不妨碍中国的力量如果有需要还是要进入印度洋,而且总的来说,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目标也不是挑战印度,而是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如很多论者都已提到的中国的能源运输和商品进出口很大一部分都需通过印度洋,以及中国已经不断向亚丁湾派遣护航舰队,其中也并不含有挑战印度的目标。印度如果认为将来必定成长为世界大国,则中国只会有更多理由认为中国也必定成长为世界大国,而且多半比印度更快成为全球大国。未来的全球大国要关心海洋事务,但她们的战略目标显然不是相互遏制对方,这个战略上的观念问题中国需要与印度有更好的商讨。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的另一层挑战来自当今的海上霸主美国。就力量对比而言,美国拥有的远洋投送能力目前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无可匹敌的,美国的能力是为美国的能源政治服务的,无论是总部设在巴林的第五舰队,还是应对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威胁美国施加的战争压力,都显示了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设计的全球战略有着明确的目标,但美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提供了保障世界能源供应稳定的公共产品,尽管这不是美国印度洋上保持强大能力的首要目的。随着美国财政状况收紧和战略重心转移,美国继续在印度洋上保持强大能力的必要性将下降,转而寻求其他合作伙伴。迄今在印度洋地区美国尚未和中国讨论,或者说美国可能并不愿意和中国在印度洋上开展合作,美国似乎更愿意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协商。鉴于她们都是印度洋地区国家,美国的思路是合乎逻辑的,但中国的行动不必受制于美国的观念,中国将根据美国可能逐渐降低在印度洋存在的客观现实而调整自身的策略,加大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主动与美国商讨,将印度洋局势纳入中美现有的对话机制议程中,争取与美国在诸如印度洋局势这样的全球性议题上达成共识,或者至少与美方沟通中国海洋战略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从而降低美国关于中国挑战国际体系的疑虑。事实上中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012年12月1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第13次中美防务磋商,中国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将军向美方阐述了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原则立场,隔天,在斯里兰卡的加勒举行的关于印度洋安全的“加勒对话”,中国东海舰队司令苏支前将军表示中国将致力于“维护印度洋的航行自由与安全,促进印度洋的和平与稳定”。[12]

四、结语

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与此相关的战略中,以中国所处的西太平洋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战略或可称之为“涟漪战略”,而以东海和南海分列为“东进”和“南下”两大方向的战略或可称之为“双轨战略”。本文主张后者,认为印度洋战略应成为中国海洋战略的两大支柱之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中国投送能力建设的重点,因为这既是检验中国远洋海军建设的试金石,也可减轻中国的近邻对中国合理的能力建设而产生的担忧,同时也向世界昭示,中国的海洋战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并不是中国对外战略的原则性改变,更不是中国要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先声。

注释:

[1]“日关注胡锦涛维护海权讲话,望中方和平利用海洋”,《东方早报》,2012年11月9日,上海

[2]“财务方面的不确定性将对美国海军造船部门构成威胁”,国防科技信息网,2012年9月20日,http://www.dsti.net,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2011年世界军费开支排名第二的中国为1400亿美元左右,但这个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并不符合,夸大了中国的实际军费开支。

[3]“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希拉里敦促澳印增强军事联系”,《参考消息》,2012年11月15日

[4]Defense Secretary Leon E.Panetta’s speech on June 06,2012at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 in India,http://www.defense.gov/Speech.aspx?SpeecjID=1682

[5]“IEA描绘能源新图景:美国2017年取代沙特成全球最大产油国”,《东方早报》,2012年11月14日

[6]Vivian Yang,:Is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Real ?,《Foreign Policy in Focus》,July 18,2011,USA,http://www.fpif.org/articles

[7]“中国援建斯里兰卡港口开放首批货物为印千辆汽车”,环球网引自法新社报道,2012-06-06,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2-06/2792700.html

[8]《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新华社2011年3月31日,北京,中国国防部网站,http://www.mod.gov.cn

[9]如朱翠萍: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动因、挑战与应对,《南亚研究》2012.3.

[10]“美澳印打造‘印太地区’各有所图”,《印度教徒报》2012.12.12,转载于《参考消息》2012.12.14

[11]印度洋海军论坛(Indian Ocean Naval Symposium),由印度组织主办,2008年举行首次会议,目前有33个成员,2009年印度海军司令访问青岛,中方表示希望加入该论坛,嗣后遭到印度外交部拒绝,认为“没有理由让中国介入印度洋事务”。见«环球时报»2009年4月22日

[12]“中国捍卫海洋权益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东海舰队司令员:将确保印度洋航行自由和安全”,《新闻晚报》,A26版,2012年12月14日,上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印度洋  印度洋词条  动因  动因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定义  定义词条  海洋  海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