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流动性泛滥如何催生全球新型货币战

最近,日本政府和央行发表联合声明称将从2014年开始实施每月定期购入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措施,同时将通货膨胀目标从1%提升至2%,导致日元汇率明显贬值。而近期闭幕的G20峰会,虽然针对全球货币战争爆发的担忧发表了“坚决抵制竞争性货币贬值,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的联合公报,但并未明确声讨日本干预汇市,甚至IMF总裁拉加德还对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表示支持,这一情形使得日元进一步贬值。

去年9月以来日元已累计贬值近20%。总体看,再次出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典型货币战争的可能性较小,但在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的新背景下,货币战争呈现新的特点,虽不会出现“明修栈道”式的大规模货币战,但“暗渡陈仓”式的新型货币战已悄然展开。

新型货币三大主要特征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轮风潮做出了反应,相对来说,发达国家为主要新型货币战施加方,新兴市场国家则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新型货币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隐蔽性。与此前“兵戎相见”式的货币战和贸易战不同,看起来好象不是“以邻为壑”的典型货币战争手段,而是与促进一国国内经济政策密切联系。主要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先后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各国都暗自制定着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政策,因而也没有义正言辞地严正声讨和指名道姓的指责。值得注意的是,新型货币战表现为有升有贬、以贬为主的带有技巧性的货币贬值,从而相关的矛盾表现较为分散、矛盾并不集中,而实际上有关国家面临的压力很大。

二是普遍性。这场战争参与国家众多,无论是主动参与的发达国家,还是被动影响的新兴经济体,多数都涉足了相关进程。货币的相对价值变动势必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货币主动性贬值会促进一国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对于相对国就是货币升值,继而出口减少、经济面临下滑风险,因此,各国都试图从自身角度出发,采取主动性或防御性的措施以达到自身目的。

三是多样性。各国由于其国情不同,制定的措施与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采取冲销式的购买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主权债务违约、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措施途径各不相同,但主要目的始终是推动实体经济复苏;日本央行掀起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是从防御转为攻击,靠主动性贬值来刺激经济。自美元量化宽松贬值后,欧元、日元等货币加入贬值过程,普遍收到一定效果,但以日元贬值效果最为明显。

溢出效应明显

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外溢效应:

第一,资本流动方面。量化宽松的结果是释放了大量流动性,通常会导致国际间资本流动增加,短期资本压力增大,推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但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仍然低迷,全球需求不旺盛,因此大量资金的进出进一步助长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从而导致资本流动的管理压力加大。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量化宽松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本国货币贬值,而贬值对于一国出口增加的福利会使得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出口受损。另外,资金的流入也会导致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结果都是别国不愿意接受的。为减小相关不良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会采取与其既定政策趋势相背离的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比如被迫提高利率等,这实际上影响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三,贸易方面。由于不想受制于为保持汇率稳定而采取的货币政策,设置相关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就可能成为一国维持经济的选择。现阶段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

对全球影响重大

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对相关国家及全球经济会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将对全球经济主要货币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波及范围更深、更广,应对措施和实施效果也会越发复杂难测。

短期来看,日本此次量化宽松效果十分明显。近期无论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有效汇率,日元都表现为大幅度贬值。无疑,日元贬值对其出口的利好就是对其他升值国家出口的侵蚀,相对而言,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受到较大不利影响。日本的加入使得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潮愈演愈烈,对于广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也接踵而至。

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的发达国家利用其货币的特殊作用在整个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出发点是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实际却是“以邻为壑”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长期看,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最终将传导至新兴市场,导致新兴市场的“量化宽松”,最后可能对全球经济、资本流动、通涨水平甚至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蔓延。而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只能处于被动应对状态,需要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防御措施。这不仅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和经济稳定,其货币政策、资本流入等方面的政策也将发生变化。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被个别国家视为“劲敌”的国家,中国应对本轮量化宽松的态度和措施备受瞩目。在发达国家相继推出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步入中速增长的时代,在这种具有挑战的新环境下,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保持自身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内需消费等诸多方面都在改革完善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关键时期,应注意保持客观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其次,继续推动人民币市场化,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国际广泛关注的问题,汇改以来,我国坚持由供求关系决定人民币合理汇率。这次量化宽松无疑会使得人民币对发达国家主要货币升值,影响我国出口和经济,为阻止这一形势继续向不利方向发展,应持续推动人民币市场化的进程,防止过度投机和大规模国际资本冲击,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再次,妥善处理贸易和资本流动问题,增强抵御外围经济冲击的能力。量化宽松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异常波动,我国作为进口大国,应警惕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谨慎地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措施,降低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从而确保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热钱流动。

最后,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组织和机构应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和处理问题,不为其他主观因素所左右,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我国应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推动这一体系更加有效地维持各国货币汇率的合理、稳定,使其能够在国际金融稳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稳定、负责任的货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催生  催生词条  流动性  流动性词条  泛滥  泛滥词条  货币  货币词条  新型  新型词条  
智库

 掌握创新规律,确保政策精准到位

7月5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出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薛澜指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展开)

智库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优化路径的选择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实现了由政府和企业保障转向社会保障、由职工保障扩展到城乡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