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学者从公共治理、经济学、历史研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智库的内涵认知也不相同。智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也称“思想库”,是指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主要为决策者处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问题出谋划策的研究机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理论、策略和方案。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中,智库的作用越来越大,被称为继新闻、立法、政府之后的“第四部门”或“第五种权力”。智库是知识、智慧和思想的一个集散场所,最重要的是要产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追求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是智库的第一要务,否则也难以成为一流智库。
德国智库排名世界第5位
在欧洲,德国的智库属于后来者居上。冷战结束后,德国智库呈现稳定、快速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德国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在现代德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咨询机构,产业高度集中并实现了跨国经营。据《2010年全球智库排名》,在全球智库分布中,德国以191家智库排名世界第5位。
德国智库分类
德国智库按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公营智库、私营智库和党派智库。德国最大的公营智库集团是德国莱布尼茨学会,最大的私营智库是贝塔斯曼基金会。党派智库一般以基金会的名义存在。在法律形式上与政党毫无瓜葛,但事实上与某一政党的立场一致并为该政党从事宣传和政策研究活动。有两方面标准可明显区别德国智库的性质,一是独立性,独立性可分为完全独立类和利益相关类;二是资金来源,可分为国家、州公共资金类和私人筹款类。
德国智库按研究领域划分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决策的咨询机构;第二类是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它们属于集团性的咨询机构,常常以协会或科技部门为后盾,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活动,也向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资金,扮演投资人角色;第三类是以技术转让为主的咨询机构。它们把科研部门和大学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而有效地向企业推广,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第四类是纯盈利性咨询机构。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研究产品促销,预测市场发展,探索新技术发展方向,协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等。
通过附图,可直观地看出德国研究机构的分类,坐标Ⅰ、Ⅱ象限属于公共资金,Ⅲ、Ⅳ象限属于私人资金,Ⅱ、Ⅲ象限是跟利益相关的机构,Ⅰ、Ⅳ象限是完全独立的机构。比如Ⅰ象限是由国家提供资金的完全独立机构,属于国家研究机构,这类机构数量很多。Ⅳ象限是由私人提供资金,工作是完全独立的,它的数量很少。Ⅲ象限的私有研究机构,是与其利益有关系的,比如科隆经济研究所是由雇主联合会提供资金,IMK是由德国工会提供资金的一个研究所。左上角Ⅱ象限是由国家资助又与其利益相关的研究机构,属于政治基金会,德国的各个政党都有自己的基金会。
德国智库的特点
德国智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德国智库根据市场化模式运作,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德国智库紧紧依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智库的发展大大快于经济的增长。市场化的运作仅仅是使智库维持日常工作的手段,而不是获取盈利的手段。
第二,德国智库通过辅助决策来实现自身服务社会的宗旨和目标。政府在进行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会向智库进行咨询。一般是智库先提建议,然后是媒体讨论和国会听证,最后由政府采纳实施;或者政府出资购买智库的研究报告,并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其政府职能。
德国智库除了几个大的知名智库集中分布在柏林外,大多分布在慕尼黑、北威州、莱茵河沿线、莱茵——美茵——内卡地区和汉堡——基尔轴线等全德各地,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域规划的影响较大。
第三,德国智库十分重视人才质量,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很严格,既重视专业学历,又重视资历和经验。一般来说,只有拥有某专业的专家资格,才有条件加入咨询组织。
第四,德国智库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1954年成立的德国咨询协会,目前会员单位已有500个,有6400个专业咨询人员。该协会帮助会员单位改善智库的经济环境,定期出版刊物、资料,宣传推介智库,同时为会员单位提供咨询经验和信息方面的交流服务,培训智库研究人员,帮助会员单位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有时还帮助会员单位开发市场、寻找客户等。
第五,对研究机构及评价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评价管理主要体现在莱布尼茨协会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方面。按照德国《基本法》第91条B款的规定,若所有资金来源于国家的研究机构,必须受到组织的评估和监督,必须加入莱布尼茨协会,因此德国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国家级别和州级别的研究机构基本都是莱布尼茨协会成员。
德国评价优秀智库的要素
优秀智库必须掌握三个“R”:缜密(rigor)、实用(relevance)、可靠(reliabilty),用研究成果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应对“四个更多”:更多问题、更多行为体、更多竞争、更多冲突。
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迪尔克·梅斯纳指出,一个严肃、可信的智库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出众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利益组织保持距离,保证所提建议尽可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与决策者保持联系,以获取切合实际的信息;开展国际合作,以恰当地处理全球化挑战。
德国智库运行机制
——智库人员配置与管理机制。人才是决定智库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选拔、配备、使用、考核、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智库的竞争力和成就。
(1)人才的多样性,开放竞争的选拔机制。德国智库非常重视人才的质量,智库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很严格,一般来说,只有拥有某专业的专家资格,才有条件加入智库组织。智库在录用新的研究人员时,要组织专家进行集体评定,既注意其专业学历,又重视其资历和经验。
德国智库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开放竞争的,一般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贤才,“以才取人”。智库人才选拔的渠道是:一些名牌大学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企业界的精英;政府卸任官员;其他著名的智库人才。
智库人才选拔录用主要看重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主要选拔那些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T型人才”。
智库选拔人才还注重多样性,即学科背景、学历、年龄结构、政治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等等,这种多样性增强了智库研究的客观性和创造性。
德国智库研究人员的身份明确清晰,很少有离职研究人员到政府任职,从总体上看,通过智库和政府之间的人员交流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并不普遍存在,这与美国智库的“旋转门”制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德国智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化运作模式比较普遍,一般都以公司制的形式出现和管理,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取得良好成效。二是经费来源甚至自身发展更多地依赖企业、企业家和社会,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权威性为发展之本,注重在国内国际平台上发表成果,并以此作为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条件。三是对研究机构及评价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评价管理主要体现在莱布尼茨委员会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方面。
(2)多学科交叉的矩阵研究机制。德国智库是采用矩阵研究机制的典型。在用人方面,大多数德国智库采用学科类别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机制,纵向是直线主管组织,将所有研究人员按照他们所学学科类别分组;横向是针对不同性质的课题,根据研究需要,从不同研究部门抽选合适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共同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领域进行合作研究,使用多种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在运作研究课题时,从按学科划分的各小组中抽调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研究队伍,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从而形成一种矩阵结构。矩阵研究机制的好处是兼收了直线主管组织和横向协作组织的长处,既有利于对整个智库的有效管理,同时又符合智库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的特点,因而它成为现代智库运作的理想结构形式。
(3)客观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德国智库制定有严格的研究人员考核聘任制度,一般来说,对高级研究人员实行的是长期聘任制,对作为助手的中初级研究人员实行短期聘用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科研人员的晋升、续聘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对上级主管负责,同时也要为下级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若下级几年内得不到发展,则上级主管负有责任。
德国智库针对研究质量的考核,制定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这些考核标准和程序是保证成果质量的基础。考核包括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两个部分,每4年或5年进行一次。内部考核是各研究部门的管理团队对自己部门的研究质量进行内部评级和总结。在内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外部考核。
(4)智库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而人员交流又是这种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智库不但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选拔,而且也十分重视研究人员的培养交流。德国智库人才培养交流的渠道有这样几个:第一,成立自己的学院或研究院,专门培养政策分析和研究方面的人才。他们采用的教学法是“在职法”,即边干边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进入智库后不需要再经过熟悉阶段便可胜任研究工作。第二,为年轻人提供“实习项目”。所谓的“实习项目”是创造机会,安排新进入的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企业、大学或其他智库结交前辈、进行实践、历练才干,让研究人员与政策负责人和政策规划小组接触,以了解决策的具体过程。通过这种人才交流机制,可以做到人尽其才,还能够使智库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增强动力,使智库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因此,人员培养交流机制既可以为智库带来大量的思想“火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智库的经费预算机制。智库仅仅依靠研究成果的发行支付不了研究项目所产生的费用,经费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经费的筹集是智库的核心工作之一。
德国智库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和团体,因此其经费必须依靠基金会、个人、公司等的捐赠和资助。捐助单位一般为公共和私人部门,包括政府、欧盟委员会、个人、信贷支持、研究合同及其他。各个智库都在努力从多种渠道争取经费,如何扩大自己筹资的渠道,是智库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基金会、公司和政府的经费支持是智库能够生存的关键。
目前,基金会是德国智库获取资金支持的主要来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公司的赞助。基金会已成为智库赖以生存的主要力量,智库成立专业核心研究团组去吸引基金会的支持。
政府也是德国智库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提供资金是以合同为基础。在合同所规定的范围内,双方通过会谈、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形式的通信方式进行交流讨论,对具体内容进行修改,最后形成项目说明书,内容包括问题、方法、背景、数据、进度、预算、时间表等。
德国大多数智库标榜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其研究项目和活动方式、隶属关系表明,由于经费来源依赖政府等机构的支持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会影响智库研究的独立性。智库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其本身也容易成为社会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德国大力发展公营智库集群不仅有助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智库被利益集团操纵。
私人部门对智库的资助在德国比较普遍,这些私人部门一般是跨国企业,赞助人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往往能够左右智库研究活动的伦理倾向。
智库一般还通过出版物销售、召开会议、提供课程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其他渠道来获取资金,有时还通过信贷活动来开展一些核心项目的研究。
德国所有研究所的资金来源分五类:第一类基本公共融资。最常见的就是国家的基本投入,主要是针对德国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国家研究所,由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固定的预算,而且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核查研究的内容。研究课题和资金来源并没有任何的关系,研究课题由研究所自己确定。第二类公共科研经费。资金来源也是国家的投入,这种是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欧盟、联邦政府或者基金会,根据需要研究的课题来提供研究资金,比如说环境变化。第三类公共合同研究。这类是一种委托进行科研的合同,也是国家提供资金,主要由国家部门面向德国范围内的研究所进行公开招标,针对一个委托的课题进行竞争,比如说围绕“能源转换对德国经济市场所造成的影响”这样的题目来竞争招标。第四类私人合同研究。私人委托类似于国家委托,这个委托方是企业或私人机构,委托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并提供研究资金。第五类捐赠。捐赠方一般是个人、大型基金会或者是研究所的会员(见附表)。
——智库研究过程管理机制。智库要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就必须尊重科学,采取科学、规范的咨询研究方法和程序,这就要求对知识产品的生产创造过程(即决策分析过程)进行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建立一套立项与研究程序。
从业务进程来分析,智库的研究课题基本上是委托式咨询,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
(1)签约阶段——智库和委托人经过多次洽谈达成协议,双方签定项目的正式合同,研究课题正式立项。
(2)咨询准备阶段——智库机构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意图,完成项目讨论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成立咨询课题组、拟定调查研究提纲、设计调查表格或专家征询意见书、制定工作实施计划等。
(3)研究分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搜集资料和数据,与客户反复沟通并交换意见,对项目进行系统研究,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比较。由此将理性活动即研究分析活动划分为状况评估、问题分析、决策分析和预测分析四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或环节,并拟定一系列可操作的结构化、程序化的研究分析工具和方法。如“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德尔菲法”、“系统分析”等。
(4)报告完成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其实就是智库正式提出总报告、分报告及有关附件。
(5)成果评审阶段——德国智库重视咨询研究的质量管理,每个管理库都有一套严格的成果评审制度。智库对每一项研究计划,通常都聘请两位未参与该研究计划的资深研究人员做评审员,负责计划开始后的期中审查和计划临近结束时的期末审查,看其是否达到了工作要求。然后,研究小组写出研究报告初稿后由评审人进行预审并写出评审意见。研究小组则要对其批评意见做出回应,或者进行修改,或者不接受并解释理由,最后要写出最终报告,请委托人认定。
(6)成果提交阶段——委托人接受智库的研究成果后,此课题即告完成。
现代决策咨询面临的是一些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课题,没有长期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持续滚动的研究,很难为决策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和比较全面的备选方案以供抉择。课题研究必须坚持工作的长期持续性和滚动性。短期的、一次性的研究,写出一份报告或一纸备忘录送到一位官员办公桌上便告结束,这种咨询方法对决策不会有多大作用。那种临时召集专家开一两次会议、写一份报告的做法,犹如用专家临时“拍脑袋”去代替领导的“拍脑袋”。在每个阶段中,委托人与被咨询者应该始终保持思想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咨询工作少走弯路。
——智库信息发布管理机制。智库的最终目标是在决策咨询中起作用,为此,必须做好研究成果的推销、转化和应用工作,要对知识成果进行管理。
德国智库十分重视其思想和研究成果的传播。德国智库的信息发布途径包括出版物、研讨会与媒体传播。
发行出版物是智库发挥作用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智库出版物主要分为政策简报、专题研究报告、会议报告和会议记录、期刊杂志、书籍、观点汇集、快报七大类。智库不仅要发行出版物,而且还要收集相关反馈意见,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发行和传播出版物既是智库扩大影响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收入的来源之一。
德国智库经常举办一些诸如国际问题研讨会、纪念会、报告会、培训班、讲座和答谢午宴等活动,加强与各界、各领域专家的联系。他们还经常邀请政府首脑参加,共同探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相关的问题,由此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通过这些活动,智库和政界人士达到了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目的。智库可以及时了解到政府的政策走向,从而使其研究同步,甚至超前于这种走向;而政府人员则可以及时从智库了解其研究成果。
智库研究人员还常常通过在电视、报纸、网络以及研讨会等大众媒体中亮相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媒体强有力的听觉和视觉效果,一方面可以引发公众对于某一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全民关注可以形成有利于其研究成果被决策者采纳的公众舆论,从而间接地影响国家政治决策。
智库还通过网络免费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施加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智库通过广泛发布研究成果,使自己成为与学术界、新闻界、实业界、广大民众以及政府官方联系的纽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智库的目标和思想精髓所在,通过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达到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提高智库的声誉。
作者介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外智库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佩亨
课题组组长:李国强
课题组成员:李兰 陈国堂 王莉洁 田琳琳 宋佾珈 刘燕玲
执笔:李国强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