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产业升级分水岭

过去20年,“中国制造”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过五分之一。但现在,发达国家在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欠发达国家在努力吸引低成本制造业落户,中国卡在中间,前狼后虎,发展令人忧虑。5月19日呼唤已久的《中国制造2025》出台,给出的方案是让中国制造业由原来靠投入、拼资源,转变为靠创新提高附加值,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这不是新药方。2006年春天我去西部某地级市访问,给当地干部做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命题报告,其时十六届五中全会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提倡归提倡,实际进展不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来,调结构让位于稳增长,“4万亿”一出,貌似又走回投资驱动拼消耗的老路。但与十年前不一样的是这次业界是各种创新讨论的主体,讨论得热烈而实际。在本轮鼓励创新创业政策出台前,智能硬件的创业热潮已然出现;因人口红利消失,珠三角和长三角开始大规模机器换人。原因可能与中国进入科技起飞阶段有关。

科技起飞的说法,源于对OECD国家创新发展经验的总结,指全社会研究发展投入占一国GDP的比重,即常说的研发强度,达到1%要经历很长时间,之后迅速增长,到2%后相对稳定。各国科技起飞经历的时间:美国从1950年到1960年,十年;德国从1951年到1962年,11年;日本最长,1959年到1978年,19年;韩国最短,1983年到1988年,五年。无论长短,各国科技起飞后,创新活动会在整个社会普及扩散,出现大量创业型企业兴起和扩张。欧美和日韩的产品在全球明显占据竞争优势,是在国家科技起飞、创新大众化后才出现的。

回到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创新总停留在模仿和跟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研发强度徘徊在1%以下,一度跌到0.5%。直到2000年,研发强度首次历史性地达到1%,此后一路向上,到2013年达到2.08%。历时13年,中国完成了科技起飞的过程。

这是一个重要分水岭。据联合国的分类,中国属中上等收入国家,但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同等国家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肩。中国的研发经费总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且企业投入占了近八成;中国的研发工程师数量全球第一,每年还以近1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数一数二。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创新热土”。

当然有人担心创新统计的水分和创新质量,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创新也要靠不断实践积累能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从模仿走到创新的。一个单一经济体有如此巨额的创新投入、如此活跃的创新活动、如此巨量的创新成果,无疑表明这里已集聚大量创新资源。过去十年,跨国公司纷纷向中国转移研发活动,也是看中了中国市场富集的创新资源。这些创新资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在市场中寻求实现其价值的方式,引发社会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普遍展开。

中国开始具备这些环境和条件。中国人均GDP约7500美元,北上广等地区更高。中国居民消费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新起的中产阶层掀起消费升级浪潮。麦肯锡报告说76%的中国家庭2020年进入中产,体量与整个欧洲市场相当,消费能力还以约20%的速度在不断增长。这几年中国人去美国买iPad,去日本买马桶盖,都是消费升级的表现。这种升级为全球其他国家的产能提供了泄洪口,也可以为中国企业的创新提供市场。

中国还有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任何领域的创新设计都能在中国找到工厂完成产品制造。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企业经营可以通过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完成,大大提升了创新范围和效率。清华大学几个研究生投资10万元创立公司,自己做设计,让江浙企业代工,通过淘宝销售,五六个人、七八条枪,就能从事3D打印机业务,这在以前几乎不可能。中国庞大的制造能力可以为国外企业代工,也可以为中国的创业者服务。在中国,技术创新和商业化的门槛都大大降低了。

一边是极为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边是大幅降低的创新门槛,社会系统中又有大量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这就是当前中国产业的新背景、新机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产业升级分水岭  分水岭  分水岭词条  升级  升级词条  产业  产业词条  产业升级分水岭词条  
智库

 RCEP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举行,东盟十国以及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 个国家正式签署RCEP。...(展开)

智库

 有了负面清单还要有职权法定

近来,我们在讨论负面清单。所谓的负面清单,也称为“否定清单”、“负面列表”等。最初它主要出现在有关国际贸易投资法的领域,后来逐渐被广泛采用于法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