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扩大自由贸易为重点 加强投资合作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要以扩大区域性、全球性自贸区网络为重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适应日益增强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需求,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为依托,以扩大自贸区网络为目标,以发展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由此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旧的开放格局正在打破,新的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推进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要以扩大区域性、全球性自贸区网络为重点。我的理解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适应日益增强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需求,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为依托,以扩大自贸区网络为目标,以发展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由此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自贸区进程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重点何在?我认为,就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加主动的自贸区战略,以形成新一轮全方位开放的制高点。

1.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为重点优化全方位开放的区域布局。

第一,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一是不到两年,国家批准设立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二是扩大各个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4个试验区范围都在100公里以上,并且各自设了几个片区;三是允许区内注册、区外经营,拓宽试验区的影响范围。第二,以负面清单为标志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例如,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有190项,今年缩减到122项。第三,4个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并逐步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第四,推广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经验。估计,今明两年在省一级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三年左右将在全国推开。当然,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服务业市场,如何使负面清单更“短”些、更透明,还需要付出努力。可以说,与过去不同,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对全国有重大影响。

2.以推进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为重点促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去年8月,中国与东盟开始自贸区升级版首轮谈判,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轮谈判,估计今年11月前,很有可能完成谈判。我的建议是,以“类欧盟”为导向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快“10+1”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障碍流通,基础设施无障碍互联互通,政策规划无障碍协调沟通,最终形成较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这样,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实现新增双向投资额15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新增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目标应该能够提前实现。这将形成中国与东盟加大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动力。

如何以“类欧盟”为导向打造“10+1”升级版,我的建议是:第一,在“10+1”自由贸易区现有框架基础上,形成区内货物、服务、资本、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自由流通的统一市场。第二,全面提速国际大通道建设,尽快打通中国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国的“断头路”、“瓶颈路”,形成放射线、网络化的交通布局。第三,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加快打造更高标准的升级版。

3.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

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相比于中欧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而言,双方贸易总量在全球贸易总量中占比仅为1.5%左右,中欧经贸合作还有很大拓展空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尤其是在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同时,建议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这件事情是形势所迫,越早做越好。

第一,中国“一带一路”与欧盟“容克投资计划”对接。欧盟在电子技术、航空、信息通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环境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有独特的优势,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如果双方协力促进中国巨大的服务市场需求与欧洲服务业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将形成欧洲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动力。第二,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如果中欧自贸协定签订,那将为5.7亿人打开13亿人的大市场,其效应不可估量。2015年8月,欧盟与越南已就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原则性一致,形成了互利平衡的方案。而中国13亿人的大市场相对于越南9000万的市场而言,中欧之间达成自贸协定无疑将带来更大的市场。第三,加快推进中欧服务贸易合作进程。这将形成欧洲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动力,预计双方贸易将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

建设中欧自贸区,对中国而言,是赢得最大发达经济联合体、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的关键之举;对欧盟来说,是实现与最大发展中国家共建自贸区,赢得13亿人大市场的历史突破。此外,对中欧双方而言,也是倒逼各自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全球治理合作的重大举措;对世界而言,将有利于推动更大范围内的自贸进程,形成支撑全球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扩大服务贸易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三大趋势: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形成历史交汇点。把握好这个重要机遇,需要推进工业信息化、服务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反映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的大趋势,即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3.0的升级,并奠定走向工业4.0的重要基础。二是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2014年,我国的规模城镇化率达到54.77%,到2020年将达到60%。问题在于,人口城镇化率太低,2013年仅为36%。估计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0%左右。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目前,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已接近40%,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5%以上,一些发达地区有可能达到60%左右。

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表明,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增长蕴藏着巨大潜力,经济向好的格局没有改变。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需要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经济合作竞争的重点已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与服务业开放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

1.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2005—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从3116元提高到5260元,年均增长11.04%,服务型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均保持在40%左右的高位,城镇达到45%左右。正是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下,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8.4倍。这个巨大的服务贸易潜力,成为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利条件。例如,近年来,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2015—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中高速增长提供重要条件。

2.“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的前景。

第一,服务贸易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以上,在2013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400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第二,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从2013年的12.3%提高至20%,达到2013年世界平均水平。第三,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从6%提高至10%。

3.扩大服务贸易将带动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一是服务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已开始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之一。当前,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已逐步从传统的道路、交通等“硬件”向电信、信息、文化等“软件”拓展。从发展趋势看,后者更为重要,而且发展更为迅速。例如,2013年全球服务贸易增速超出货物贸易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达到20%。二是 “十三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将对全球投资带来重要影响。比如,如果中欧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到20%,中欧服务贸易有望在2020年达到2000亿—2200亿欧元的规模,为“容克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互动对接提供具体支撑,为中欧双边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直接动力。

推进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

“十三五”以转型升级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既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又是实现7%左右增长的巨大优势。关键要看转型改革能否有重大突破。我的建议是,“十三五”转型改革要在四个方面破题:一是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二是以混合所有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三是以金融、财税、教育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四是深化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当前,服务市场全面开放是转型改革的重中之重。

1.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速为10%—12%。随着消费供给创新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估计“十三五”年均消费增长达到9%—10%左右。估计到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人民币,在2014年26.2万亿元的基础上将实现倍增。其中教育、健康等服务消费的需求增长尤其迅速。有报告提出,2011年我国医疗市场的规模是3700亿美元,到2020年将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市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提高,2020年健康服务业市场总规模将超过医疗市场总规模,高达8万亿元人民币。

在服务需求快速释放的趋势下,“十三五”有望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达到49.5%,估计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有望达到55%以上。在规模上,2015—2020年,如果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服务业总规模有望扩大到48万亿—53万亿元。

2.推进服务市场的双向开放。

当前,主要新兴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2008—2013年期间,11个新兴经济体有9个国家的工业占比在下降,例如印度下降了3.3%,南非和巴西下降了3.1%,中国下降了1.9%;9个国家服务业占比在提升,例如中国上升了4.3%,巴西和印度上升了3.2%,南非上升了2.3%。但是,发展服务贸易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新兴经济体服务市场开放不足。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标准,印度仅承诺开放12项、占比21%的服务贸易活动市场,远低于欧盟承诺开放42项、占比75%的服务贸易活动市场。二是发达国家对服务贸易出口管制还相当多。发达国家在电子技术、航空、信息通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环境等领域都处于领先位置,但尚未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适应快速上升的全球服务贸易需求,加快新兴国家服务业市场开放、打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管制,成为扩大服务贸易、加快基础设施投资的“双重任务”。

3.服务业开放将为区域性、全球性投资合作创造巨大空间。

我国政府提出,要分层次、有重点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随着服务业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服务消费在其他国家得到满足,不仅为当地带来巨大的增长动力,也带来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以旅游消费为例,2014年我国游客出境游达到1.17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约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大大刺激了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服务业开放将释放跨境投资和服务贸易的巨大潜力,给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投资带来巨大需求。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2014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068.1亿元人民币(约合662.4亿美元),远超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2452.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约合399.4亿美元)。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复杂深刻的调整中。全球性、区域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之间,是“零和博弈”还是“多赢合作”,取决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第一,推进G20机制化。需要尽快务实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实G20的治理机制,例如设立秘书处和G20倡议实施委员会,探索建立G20与IMF等现有国际机构的协调机制,以更有效地发挥G20的作用。第二,积极寻求“一带一路”与TPP、“容克投资计划”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有效对接。第三,在新的世界经济平衡形成之前,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不稳定,更需要加强各国各地区经济政策的国际协作,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投资合作  投资合作词条  为重  为重词条  扩大  扩大词条  加强  加强词条  自由  自由词条  
智库

 开启中国企业国际化新纪元

——对外投资的新机遇、挑战和建议2014年11月21日至23日,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于海南三亚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召开正值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额有望超过外商对...(展开)

智库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挑战也是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会拉动经济增长。然而近几十年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不再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幸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