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网络时代的政府回应制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格局,但信息的膨胀和爆炸也进一步增加了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网络的普及赋予公民更多与政府互动的技术、条件和机会。个体的诉求通过网络的积聚和酝酿,能够迅速转化为政府行动的动力,建构民众与政府沟通和对话的机会。

在新的社会生态下,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治理环境,及时回应民众的诉求,对现代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适应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回应制度,如网络发言人制度、回应热线平台、专家咨询制度等。政府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制度化的接纳、回应和引导,从而缓解网络民意诉求的压力,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网络之道。

从当前各级政府回应的情况来看,制度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回应的效率和效果,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配套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各地制度的差异化也非常明显,这些也使政府回应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回应网络民意诉求是一项变动不居的工作,因此回应的制度化也存在着陷阱:第一,网络民意诉求千姿百态,制度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能做出预见,并形成详尽的规定;第二,制度主要是原则性的要求和规范,具体怎么去说或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第三,网络回应要求快速反应,但制度化意味着要根据规则和程序按部就班地做事,而规则和程序却是要消耗一定时间的;第四,制度也会异化,比如有了新闻发言人之后,在有些地方,记者的采访反而更不方便了,新闻发言人成了拒绝采访、回避记者和躲避舆论的幌子。

总之,网络回应的制度化是非常重要的,但制度化和政府回应效果的提升并不一定成正相关关系。在现有的制度环境、认知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政府回应制度的建设仍然是提高政府回应水平的有效路径。如何依托互联网技术,改进和优化政府回应制度,仍然是网络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级的处理机制。事分轻重缓急,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应该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级的处置办法。依据诉求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个人诉求、集体诉求或民生诉求、公共问题等多种类型;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相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极度重要等级别。据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可以选择不同的回应主体、时间和手段。例如,对于一般性的公民个人的疑问或意见,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解答即可;对于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可以由专门的网络发言人先做出应答,然后分门别类移交给相关部门来进行具体的回应,也可以是相关部门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回应

根据事件的性质和程度选择恰当的回应时间。回应的时机选择是衡量政府责任和回应能力的重要尺度。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回应,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容易导致舆论的发酵和扩散。政府回应的时间节点应该依据事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划分。比如,对于一般的公民疑问,可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回应时间,但应不超过24小时;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事项,应该是在24小时之内做出“收到”或“知晓”的回应,并承诺做出具体回应的时间;对于正在发展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回应就必须要争分夺秒,根据舆情变化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需要注意的是,回应时间也不是越快越好,与事情发展的节奏和公众的接受心理保持合拍才是最恰当的。

构建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回应平台。回应平台是政府回应的基础和阵地,是政府回应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构建一个受众广泛并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回应平台,对于提升政府回应的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回应平台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现实的回应平台主要包括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电视台、热线电话等形式。虚拟的回应平台主要包括政府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共账号等。就目前的经验来看,在网络化的时代,官方的微信公共账号、微博等发布平台容易凝聚广泛的受众,实现快捷的互动,在对热点问题或谣言的回应中,虚拟平台的效率非常高。当然,在应对重大危机时,虚拟的平台和现实的平台需要无缝对接,网上网下共同发力,演奏好回应的交响曲。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舆情应对的效率。由于政府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起初基本上是依靠本能、直觉或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回应难免把握不准,贻误时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政府可以通过抓取海量数据监测,来把握社会舆情和公众情绪,为政府提供一个了解社会民众呼声和意愿的重要方式。这样就有可能对网络舆情实现早发现、早引导、早应对,将有可能酿成舆论危机的舆情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利用大数据技术,政府一方面可以即时、全面地把握社会民众的诉求,为公民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公民诉求进行多维度的细分,使政府回应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回应制度的良性运作,需要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驾护航。为了保障回应制度的有效运行:第一,要将政府回应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网络发言人、回应热线、职能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等进行绩效考核,将回应效果作为综合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避免制度的空转;第二,强化政府回应的制度建设,建构多元化的回应机制,加强政府官员回应的责任意识,对于回应缺失、回应迟钝、不良回应等情况进行严厉问责;第三,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政府应对复杂舆情的能力,鼓励工作人员灵活机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回应,提升回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社会中的政府回应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回应的效果不再取决于政府单方面的意志,而是由政府和公民的互动而共同建构的。如果缺少公民的认同、支持和配合,即便政府有良好的初衷,也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制度就像是钱,如果没有人去“花”它,它就好比是一堆废纸。就此而言,政府回应需重视公众的监督与评价作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网络时代的政府回应制度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词条  回应  回应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  政府  政府词条  
智库

 摆脱通缩威胁

据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公布的消息,2019年8月份,中国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中国CPI同比上涨2.8%,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6.7%,...(展开)

智库

 供给侧改革也要关注需求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展开)

智库

 疏通融资贵与难的管道与河道

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新十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其中第一条措施为新提法: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