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目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布为:北京24所;上海8所;江苏、湖北各7所;陕西5所;四川4所;山东3所;广东、天津、重庆、湖南、辽宁、吉林各2所;浙江、黑龙江、安徽、甘肃、福建各1所;其余的河南、河北、江西、山西、青海、贵州、海南、云南、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13省(自治区)均为0所。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急需改变,建议在无法或很难进行院校搬迁的情况下,进行增量改革,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院校的13个省(自治区)各设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便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举措。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差异明显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在公平与效率两方面兼顾颇为不易。

自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教界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是一流大学?《方案》讲的是“世界一流大学”。

然而,对许多大学而言,首先要达到中国一流大学,才谈得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中国高等教育史来看,中国人所称的一流大学,其指称是不断变化的。

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当时的一流大学。1949年以后,很长时期内有“重点大学”之称,后来又在1995年出现“211工程”大学、1998年开始建设“985工程”大学,不再使用“重点大学”的概念。而现在要淡化“985”和“211”,便用一流大学来慢慢替代。

在以往建设重点大学和现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计划中,始终有一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过去的“211工程”大学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公平与效率兼重,因为各个省市自治区至少有一所“211大学”,从布局上看还算公平。

但从具体某个省来看,一个省的省属高校通常只设一所“211”高校,又是只重效率。“985工程”基本上可以说是重视效率不重公平,因为“985工程”就是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考虑区域布局,基本上只重水平和效率。现在世界一流大学也以效率优先,是否能够兼顾公平很难说。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进入这两个工程建设计划高校的水平和实力。但是,因为一个省的省属高校通常只设一所“211”高校,原来与入选“211工程”大学水平接近的其他大学,当初未被选上,20年过去之后,“211”大学和非“211”大学的差距人为地被拉得很大。为了弥补缺失,提供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不少省份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东南地区的省份为例。2014年8月,福建省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式启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入选,省财政每年投入2.8亿元支持三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2014年11月,安徽省启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纳入的高校达14所,是各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包含高校数最多的省份。广东省高水平大学计划,是指2015年起,广东将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经过层层遴选,最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7所高校入选。

2015年4月,浙江省公布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榜上有名,浙江省将加大财政投入,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设。

2015年11月,在江西省教育与社会发展智库成立暨第一次专家咨询会议上,也在研究江西要重点建设若干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这些地方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实际上是另外一种“一流大学”或“重点大学”建设,其动因之一是部分弥补“211工程”只局限一所省属大学的不足,兼顾公平与效率,对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这些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肯定。

然而,在建设一流大学方面,除了“985”、“211”、高水平大学建设等工程或计划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区域分布问题。教育部直属高校隶属于教育部,由中央财政直接投入,绝大部分都是“211”以上高校,基本上代表着中国的一流大学。但现实情况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布很不均衡。

目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布为:北京24所;上海8所;江苏、湖北各7所;陕西5所;四川4所;山东3所;广东、天津、重庆、湖南、辽宁、吉林各2所;浙江、黑龙江、安徽、甘肃、福建各1所;其余的河南、河北、江西、山西、青海、贵州、海南、云南、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13省(自治区)均为0所。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急需改变,在无法或很难进行院校搬迁的情况下,进行增量改革,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院校的13个省(自治区)各设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便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举措。

从历史角度考察,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最多共设过32所,其中上海4所,北京3所,江苏、天津、浙江各2所,吉林、辽宁、湖北、山西、陕西、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江西、重庆、安徽、山东、河南、贵州、甘肃、福建、云南、台湾各1所。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虽在总量上不多,但在各省区的具体分布上基本呈现为“扁平化结构分布格局”,即大部分省区至少有一所国立大学,且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直持续办学至今的多所非教育部直属高校,如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等,在民国时期均是国立大学

从国际与地区比较角度而言,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大部分区域设置“国立大学”的政策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继承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分布较为均衡的传统,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仍较为注意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化。1995年,为提升台湾地区唯一没有海岸线的纯山区县南投县的高等教育水平,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在南投县建立了一所“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为使“国立大学”分布至所有县,实现“一县一国立大学”的目标,2010年又在户籍人口不足10万、实际人口仅5万余人的金门县设立了一所“国立金门大学”,也由财政投入。

日本的国立大学分布至所有县域,韩国的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也相当均衡,其中有争取各地选民支持的因素,但客观上促使国立大学的分布趋于均衡合理。可以说,只要有国立大学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注重区域分布的均衡。

中国当今高度重视民生、民众高度重视公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的时代到来,中央教育部对直属院校财政投入的不均衡状况急需改变。当然教育部直属院校不完全是一流大学,但基本上等同于一流大学,所以探讨一流大学,既要注重效益,也要注重公平,只重效益,无视公平,便成问题。

2012年8月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分两组到黑龙江漠河进行集中研讨,教育部原副部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的吴启迪委员与本人在同一个组,期间我们对在每一个省区建立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问题进行了许多交流,观点较为一致。吴启迪已经在全国人大提出相关议案,我则从学术角度发表论文来提出建议,希望能形成合力,推动此事。

《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12期发表了我和李木洲合写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分布至所有省区》一文,之后我们又专门研究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设立与分布。从学术上将此问题进一步论说清楚,为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设立教育部直属高校这一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不发达省区的教育界领导和民众认识到优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向国家提出将省属重点大学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2012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3年5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对14所“一省一校”,中央政府在财政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支持。这是中央政府继省部共建政策、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之后,推动中西部省属高校发展推出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的计划逐渐推进。除了中央财政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外,下一步应考虑让这些高校的主要领导参加教育部召开的直属高校重要会议,使其逐步向教育部直属高校靠近。现在离认定这些高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只有一步之遥,剩下的主要就是观念和政策问题。

目前这13个省(自治区)对设立教育部直属高校、迈向高等教育“国家队”的期望非常热切,建议决策部门应尽快明确提出“适时在13个省(自治区)设立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政策。果如此,则功莫大焉。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的实施,是均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步骤。应该说,中央政府对这14所大学的重点扶持,使这14所大学已经有点接近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是考虑高等教育的效率方面。

然而,支持在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建设1所高水平大学,在有的省份内又会形成新的不均衡。尤其是部分人口众多、有两所以上实力和水平较接近的大学的省份,选择一所大学作为“一省一校”,便与其他高校形成很大的落差,可能出现新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或是将人口及教育人口作为重要的资源配置要素,考虑不同省域的人口数量、在校生数、经济总量、历史地位等综合因素,向人口大省、教育人口大省进行倾斜,将来在个别省份增加一所重点支持的大学

另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即在中央政府对“一省一校”财政上重点投入的情况下,有两所以上高水平大学的省份应将原来集中投入给“一校”的经费部分调拨给其他高水平大学,并在各方面的政策上对其他高水平大学给予平等的对待。这样兼顾公平与效率,才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流  一流词条  公平  公平词条  效率  效率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智库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治理

随着一场新冠疫情对于中国和全球形成巨大冲击,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也渐浮现出来。在展开具体问题的讨论之前,我想先寻求两点共识。第一,对于未来问题的讨论,我们要面临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