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于晓刚和马军获得2009年麦格塞塞奖(新增该基金会致于晓刚信函)

路透马尼拉电--一名曾在学生时代遭受军政府迫害、近年来成立了一家NGO调查缅甸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的活动家成为今年的麦格塞塞奖(Ramon Magsaysay)奖得主之一,该奖评审委员会周一表示。

        同时获得这个被称作亚洲诺贝尔奖的还包括两位中国人、一位印度人、一位菲律宾人和一位泰国女士。

        来自缅甸的Ka Hsaw Wa,“地球权利”国际组织的创办人之一,被委员会认为“不屈不挠的从事非暴力但却有效的变革现实、曝光黑暗之路,开展人权教育、宣传环境与民主”。

        来自中国的于晓刚获奖原因是他对水坝的关注以及倡导对所有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社会影响评价。

        马军,同样来自中国,曾是一名新闻记者,由于揭露环境问题而获奖,包括点名指出超过一万家公司违反环境排放标准。

        印度的Deep Joshi,曾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工程学学位,因为数十年从事印度农村的发展工作而获表彰,他成立了一家非营利组织并吸纳培养众多大学毕业生,在印度贫困社区开展草根项目。

        Antonio Oposa Jr.,一位菲律宾环境行动者、律师,因为反对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而获奖,他曾经组织巡逻队在海上搜捕非法炸鱼捕猎的渔船。

        泰国的Krisana Kraisintu女士生产了针对HIV/AIDS携带者和病人的仿制药物,这比制药公司生产的复合药物便宜许多倍。她同时在泰国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工作。

 

        点此查看原文

 

 

      点击下载(右键另存)「拉蒙·麦格塞塞奖基金会」(Ramon Magsaysay Award Foundation, RMAF)致于晓刚老师的信函和相关新闻(英文PDF)

 

 

以下来自维基百科:

 

拉蒙·麦格塞塞奖(Ramon Magsaysay Award),1957年4月,由纽约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信托人出资创立的奖项,用以纪念1957年3月17日空难逝世的菲律宾故总统拉蒙·麦格塞塞。1957年5月设立「拉蒙·麦格塞塞奖基金会」(Ramon Magsaysay Award Foundation, RMAF)负责运行。

 

1958年起,每年颁发给亚洲有杰出成就的人士或组织,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

 

麦格塞塞奖所颁发奖项共有六种:

 

政府服务 (Government Service)

公共服务 (Public Service)

社会领袖 (Community Leadership)

报导、文学、创造性交流 (Journalism, Literature and Creative Communication arts)

和平与国际理解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新兴领袖 (Emergent Leadership) (2001年新设)

至今已有二百余人与十多个组织获奖,中国大陆曾获此奖的有:英若诚、梁从诫、袁隆平、吴青、蒋彦永、高耀洁、唐锡阳、陈光诚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麦格  麦格词条  塞塞  塞塞词条  马军  马军词条  信函  信函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公益

 红会:三重赋权下的改革实践

  红十字、红新月和红水晶标识  中国社会领域同样面临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不管是中央政府提出的创新社会管理还是加强社会建设,都在一定层面推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