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妇女庇护所构建基础性的救助平台

    庇护所为受害者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安全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多机构合作开展更高层次的需求支持。 

    妇女庇护所遇冷,是国内所有成立庇护所的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方面,由于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迫切需要类似庇护所这样的正规机构提供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先行设立的庇护所又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看似矛盾的窘状折射出国内庇护所发展中面临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设立庇护所?应该设立什么样的庇护所庇护所的功能和定位到底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和人身伤害事件也日益增多,重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需求,适时地建立庇护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国内庇护所的出现其实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其诞生的过程也颇为艰辛曲折。我国第一家妇女庇护所,是1995年9月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之际,在湖北武汉由一名女企业家创建的,名叫“新太阳女子婚姻驿站”,以后各地又陆续建立了一些庇护所

 

    目前,庇护所的建立可以归纳为五种模式:妇联建立的、妇联联合企业建立的、妇联扶植个人建立的、妇联指导社区建立的和依托民政建立的等等。前四种模式存在着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结合妇女自身的发展提供支持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经费不足、安全没有保障等实际问题。而依托民政资源建立庇护所现在已经逐步成为庇护工作的主流,这种方式建立的庇护所,可以提供基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保障,而且一般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以前国内庇护所的发展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怎样建立庇护所,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庇护所庇护所的功能和定位到底是什么?

 

    根据受害者的需求调整庇护所的建设方向是一个最可行的思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自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家庭暴力受害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身安全问题、然后是基本生活、法律维权、心理恢复、自我发展等等。庇护所应当首先满足受害者最基础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而这一点恰恰同民政救助管理站的功能相一致,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庇护所建立在救助管理站的原因。

    但仅满足于一般性的生活和安全保障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许多庇护所成立之后门可罗雀?就是因为庇护所很多的后续服务没有展开。依据徐州救助管理站的探索,庇护所在以下方面可以尝试开展更好的服务: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经过两次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我国已经有了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庇护所充分运用个案和小组等社会工作方法,了解求助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制订和实施服务计划。通过建立受暴妇女社工支持小组,调动受暴妇女自身的潜能,来解决她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开展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男性参与与施暴者行为矫治;同时发动男性参与“白丝带”运动,组织男性反家暴支持小组,家暴的实质是权力控制,从打破“不对等的权力控制”入手帮助女性摆脱暴力的阴影。

    当然,受害妇女前来求助一般都带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所求助的机构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她们所有的问题,愿望是良好的,但事实上不可能,没有哪一个机构可以同时满足这么多需求。它涉及反家暴机构的多机构合作,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是由庇护所构建基础性的救助平台,为受害者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安全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更高层次的需求支持,例如公安机关的及时接处警、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卫生部门的心理辅导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妇联可以起到协调、倡导、专业支持等作用。去年,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这给了家暴庇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庇护所是新生事物,为广大公众所普遍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同时“家丑不可外扬”等陈规陋习还阻碍着反家暴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作为基础性的救助平台,庇护所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相信庇护所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和社会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系徐州市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主任,首届“时代男性”称号获得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庇护所  庇护所词条  基础性  基础性词条  救助  救助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妇女  妇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