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志愿服务的成长——纪念汶川地震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11日评论版头条文章: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三周年。5·12当天及至之后数月,中国的普通公民、全国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发地从全国各地星夜兼程携带救援物资奔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超过491.4万位志愿者深入灾区以各种形式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而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更在1000万人以上,其经济贡献约为185亿元。

这个志愿行动参与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且真正出于个人意愿,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2008年被称为志愿者元年,也是中国公民社会元年。

将2008年呈现的公民志愿精神发扬光大,是对于汶川地震逝去同胞的一个富有深意的的纪念。

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有三个来源:中国公共部门、民间社会和国际社会。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曾经派遣大量志愿人员到发展中国家参与相应建设项目。但这些被派出者并不知道自己就是志愿者。九十年代初,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至2008年,15年间有2946万青年志愿者进行了注册,再加上注册的社区志愿者,中国现已拥有一支超过5500万人的注册志愿者大军。

1987年,广东成为中国自发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几个青年人创办了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1990年,“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内地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服务社团。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向中国派遣了第一批志愿者,而后,很多国际组织也陆续派出志愿者到中国服务。

这三个来源平行发展,都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公共部门的志愿者成长主要依托于大型赛会和大型活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分别有170多万名和200万名志愿者直接参与服务,仅奥运会统计,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累计已超过2亿小时。而志愿者的组织工作都是公共部门直接承担的。这种在中国“大事件”中被组织起来的特大规模志愿服务在全社会的高调亮相,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特色。

民间社会的志愿服务也在迅速成长。志愿者、志愿精神等词汇在中国家喻户晓,社区的老年志愿者、企业的中青年志愿者,还有各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团,都在这三年中快速成长。

随着中国的开放,不仅国际组织派遣志愿者,更多的外国公民选择到中国做志愿者工作。德国青年卢安克不取分文在广西大山里执教,一干就是10年。美国医生南希毕业后到西藏旅游,看到藏区儿童缺医少药的境遇,毅然选择了在美国做职业医生,每年到西藏做促进儿童健康事业的志愿者

2008年以来,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在发生新的变化。与西方的志愿服务重个体、重自发、重精神援助等特点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更加重集体、重组织、重物质援助。而新变化在于,通过非营利组织推动志愿服务,更加尊重志愿者个人的选择,注重志愿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志愿者的个人感受。

例如,汶川地震后三天成立了四川省512民间救助中心,这是四川志愿者支持全国志愿者救灾的平台。在紧急救援阶段主要进行信息查对和物资配置,并以最快速度运往一线。而后,中心成为NGO志愿联盟。由37个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签署合作备忘录,组成了共同决策机构——联席会,并建立了网站。在灾后重建中,512中心为参与抗震的在地的80多民间组织提供信息分享,形成了政府与NGO之间的信息通道,也成为向社会各界通报NGO参与灾后重建的信息窗口。

512中心声名远播,来震区工作和考察的国内外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们几乎没有没到过这个中心的。中心为他们提供信息沟通、会务联办、联系食宿、休整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服务。他们的经验证明,志愿服务以非营利组织方式推动比行政方式更加有效。

再如浙江平湖有一个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成员主要来自台湾企业的志愿人士,其中不乏企业精英和台湾退休教师,也有大陆的年轻志愿者。在当地政府和学校支持下,他们自愿选择作做高中公益教育,把平湖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家乡。

志愿服务计量和志愿者激励方面,2010年,北京“朝阳志愿者公益银行”创造了新模式。他们通过开通网站,将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提供者自由对接。为志愿者发放“公益时间卡”,并招募企业法人做志愿者单位,为个人志愿者以服务时间累积的积分兑换消费折扣券提供物质支持。例如,为弱势群体理发、心理辅导、陪护、读报等志愿服务1次可得到2分的积分,累积到30积分可换取志愿企业提供的消费折扣券。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志愿服务的供需双方不是派工而是自由组合的问题,而且也改变了以往只有政府才能出面奖励志愿者的局面。志愿企业的自愿捐赠让志愿者得到了来自社会认可的心理满足感。

公益银行的这个项目是北京市朝阳区的政府部门发起和利用各级行政力量组织的,而它确实发挥了推动志愿者自选择和自我成长的作用。可见,在中国,社会自主力量的形成是有可能借力于行政力量的,只是,行政力量只能助力却不可取代志愿者志愿者组织的的权利。

未来中国志愿服务成长的难题何在?一份问卷调查显示,57.2%的志愿者认为社会各界支持不足,42.1%的人认为群众对志愿者缺乏认识,33.4%的人认为政府缺乏重视。可见,“做好事需要社会支持”,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多数公众的认可。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5/11/content_12485587.htm

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汶川  汶川词条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地震  地震词条  纪念  纪念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