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歌路营“流动青少年城市适应与社会融合”研讨会侧记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盖这么高的楼,是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吗?”

 

“城里怎么这么多摄像头啊?”

 

“蜗牛还可以吃啊?怎么这么贵?”

........

 

这些发问是来自大兴区龙海打工子弟学校6年级的孩子们,在参加了北京歌路营的“乐摸城市活动”中,发现到北京这座城中的有趣细节,他们用相机拍摄并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所见并表达想法。这些照片后被歌路营制作成明信片,发送给大学生和社会公众,邀请他们与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们进行互动,而那些返回的明信片还将被放到人口聚集的地铁站内进行展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带着自己的孩子进入城市。这些流动青少年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离开了乡村的他们,却缺乏机会真正融入城市。北京歌路营开拓的打工子弟学习与探索项目,为这些流动青少年了解和融入到这个城市提供一个机会。

 

该项目采用“室内课+城市模拟+实地探访”的课程形式,让这些孩子学习“如何更自主地在城市生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信,促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拥有感,这3种不同的课程环环相扣,旨在让他们接纳自己的双重身份、辨识出城市常用的标识,以及学习和适应城市的文化、并最终能够参与城市的公共生活。

 

2011年3月,为期2年半的项目接近尾声。该项目共让北京4个城区6个打工子弟学校中的近750名学生受益,项目服务时间更是达到15000多个学时。歌路营根据此次项目的经验,还编写了《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课程》教材,以及如何利用这本教材进行课堂教育的教案手册。

 

3月29日,歌路营借项目告一段路的契机,邀请相关机构和专家以“流动青少年城市适应与社会融合”主题,举办了研讨会。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阐述流动青少年如何适合城市的生活。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阐释了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的概念意义,并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社会融合模式,她指出,不仅应当注意到流动青少年趋于主流社会的融入方式,还要看到不同文化内部或相互之间的融合。

 

该观点得到多位参与者的回应。有人认为,歌路营的“流动青少年的城市适应与社会融入”项目更多是从这个城市的文化角度出发,让这些外来青少年通过种种途径,去适应城市和融入进来。但流动青少年的主动融入过程,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们还将遭遇到城市群体的“不理解,甚至是对外来者侵占资源的恐惧”。其实,这是一个双向的融入过程。对此,歌路营创办人陆晓娅也表示认同,该机构已在石景山的公立学校中尝试推动双向融合。

 

这种双向的融入过程虽然已经开始,但尚有困难。新公民学校的王艳君以新公民学校与史家胡同小学的“共融”为例做了双向融合案例的分享。她补充道,目前该合作规模还是很小、且更多是机缘巧合,很难在社会融入方向上深入下去。农民之子教师项目的王春华认为,教师成人群体也要改变对待这些孩子的观点,这也是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之一。另外还有参会者从“流动”一词入手,认为目前更多的青少年是“被流动”,他们是随着自己的父母亲在城市就业而来到这里,这从另外的角度反映出,在促进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流动青少年的父母和家庭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当天的会议发言人积极踊跃,回应者诚恳真实,交流畅通。项目方歌路营和这些关注青少年发展领域的NGO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倾听困惑的同时,也让该项目的资助方福特基金会深受启发,何进博士评价该项目在层次和内容上都与之前的类似项目有很大的飞跃,但在某一“点”上的经验,如何拓展到“面”上呢?他观察到,在本土获得的“点”经验,一旦延伸到面上,容易走样。 “再往下,目标在哪里?”如何通过目前获得的经验,做到可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要。这不仅是NGO需要考虑,也是资助方需要再考虑的问题。

 

此外,还有学者从心理学上的“心理弹性”概念(与社会学上的“抗逆力”为一个词)角度,来论述处境不利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方面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从“抗逆力”概念入手,视青年作为社会的主体而非一个工作对象,以及生成一个富有成效的青少年教育策略。

 

歌路营还邀请了大兴区的龙海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以及该校的三名学生代表参会。他们表达了对该项目的感受,获得了与会者认可。打工子弟学校与歌路营的合作,让他们看到新的努力方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歌路  歌路词条  侧记  侧记词条  研讨会  研讨会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融合  融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