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助学 网聚力量

 

      本期嘉宾

  邓飞:《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发起人。2010年,获得《时代周报》“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称号。

  精彩语录:我是一名记者,对公益,我只是一名志愿者。我希望由思想变成的公益活动,去影响国家的一些决策,去确切地解决问题,为政策的改变提供可能性。

  谢宏忠: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精彩语录:从“微公益”这点上,我深刻地体会到公民的意识越来越强,参与者包括发起者本人,都是在他们自身的本职工作之外,不仅很有爱心,还能全方位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很好地体现了一种公民的参与精神。

  张春亮:“担当者行动”创始团成员,全职公益人士,“担当者行动”项目部负责人。

  精彩语录: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可以说是一种互相补充。有民间的强大力量,再有政府支持的话,公益活动就可以进行得比较成功。

  刘新传: 网友代表,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资深网友,网名“3503278”。

  精彩语录:如果公益遇到了网络,网络就一定会让公益插上飞翔的翅膀。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网络让公益飞,它可以使公益更简单、高效、便捷。

  “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以下简称“免费午餐”)是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助学项目,2011年4月2日该项目正式启动。从启动至当年12月31日,免费午餐基金共募集善款1833万元。

  2012年7月18日,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简称“大病医保”)在北京启动,是继“微博打拐”、“免费午餐”之后,邓飞等公益人士发起的第三个儿童福利项目。

  与“免费午餐”这个项目一样,“大病医保”项目在网络上很快得到网友和媒体朋友的响应,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了关爱乡村儿童的行列。

  第五期《网络正能量》栏目邀请了四位嘉宾,一起聊聊“关爱乡村儿童”的“微公益”,探讨微博等网络平台对民间公益助学行动发展的影响。

  1.微博,能让我们把思考变成公益行动

  主持人:您是怎么从一个记者转型为成功的公益人呢?

  邓飞:因为以前在社会上做了很多调查,大概也知道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有了微博这个新工具以后,我们能够把一些思考变成行动,然后变成公益活动,解决一些以前思考的但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会想到做“大病医保”这个项目呢?

  邓飞:在很多“免费午餐”的学校里面,我们发现了很多乡村孩子因为没有钱治病,如果得了大病只能等死或残疾。发现这个情况以后,我们在今年7月发起了一个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的公益活动,让孩子们都能有一份医疗保险,(最高)能得到20万元的赔付。

  主持人:目前进行得怎样?

  邓飞:“大病医保”于7月18日正式启动,我们在全国召集了36位发起人,我们一共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我们准备在全国的8个省建立试点。现在,我们在湖北恩施鹤峰县开设试点。今年的计划是筹集4000万元的资金,可能能帮助10万个孩子。

  主持人:“大病医保”是“免费午餐”的一个延续吗?

  邓飞:“大病医保”实际上是“免费午餐”的一个姐妹项目,它跟“免费午餐”是一个模式,说到底它就是一个免费的医疗保险。我们通过商业保险的方法去筹募更多的资金,帮助解决乡村儿童的医疗资金问题,我们相信把保险做好之后,能够解决问题,也可以影响政府。像“免费午餐”一样在全国推广,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

  主持人:为什么会把目标投向助学这块做公益呢?

  邓飞:我们在做乡村调研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孩子很多都变成留守儿童,但他们能够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求学。像现在乡村教育的投入条件都比较差,所以我们想先从助学这块切入,能够保证乡村的儿童享受到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成才、向上提供一个必要的条件。

  主持人:乡村儿童教育,除了我们所认识的这些之外,还有哪些急需我们帮助和改变的呢?

  邓飞:中国乡村儿童的问题很多,是一个残酷的社会问题所催生的一个新问题。我们现在要着手解决的除了饥饿和医疗健康外,还有他们心理发育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被父母“遗弃”在乡村里面,成为留守儿童。我注意到,因为上学的距离太远,现在有些团队正要帮他们建立宿舍,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2.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大家看得见我们的所有行动

  主持人:在这个项目发起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质疑的声音呢?

  邓飞:质疑的声音,发起时一直就有。首先大家会问,你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好,你们的专业性在哪,后面就是说,我们捐给你钱,是不是安全呢,会不会把钱花到孩子的身上去,是否会出现贪污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大家看得见我们的所有行动,账目随时公开。保证了这些方面以后,质疑越来越少了。

  主持人:问一下张先生,“图书角”项目开始之初,是否有遇到像邓飞刚才说的有一些质疑的情况?

  张春亮:刚开始质疑声音比较小,不理解的声音会比较大。我们这个项目(图书角)是在农村的小学和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配班级图书角,很多人就不理解,认为这样是微不足道的,认为是不可能发生什么改变。

  比如说,当时在湖北我们建图书角时,到那边我们把书架安置好,当时校长还是有点不相信,觉得社会上不会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做好配备之后,校长以为要收费。当我们离开学校5公里之后,校长打电话过来说:“小张,我怎么这么糊涂,连一瓶水都没给你买,我还以为这个要收费呢。”所以我们哪怕是这种不相信,通过一次次行动,让他们相信,慢慢地越来越多人就集合在我们这个正能量底下了。

  主持人:“免费午餐”等“微公益”活动做成功,最关键的地方在哪?

  邓飞:最关键的点还是微博这样的工具。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过孩子饥饿的情况,并想着怎么样去解决,但是以前没有这种动员和召集人、财、物的工具,所有大家没办法去实现,然后想去实现的时候,只有想法子。

  主持人:民间的公益活动有了微博等网络平台后,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邓飞:有了微博以后,我们可以把全国的志愿者、想要捐款的人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力量。我们鼓励受帮助过的学校开设微博,自主地吸纳其他社会资源。

  我们也看到“免费午餐”的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免费午餐”的生态圈。我们团结也会吸纳其他团队,比如说提供医疗、提供图书的团队,我们可以一起到乡村去,全方位地帮助孩子。

  张春亮:我们机构利用网络让自己得到发展,我们通过网络的力量凝聚一大群志同道合的人来带动公益力量。2010年之后,我们也建立起自己的微博,发现它像加速器一样,能够带动我们机构一直朝前走,而且走得比较快。比如今年的夏令营,我们就通过这个发布信息招募志愿者,招募的范围之广,报名人数之多,都是历届比不上的。

  刘新传:如果公益遇到了网络,网络就一定会让公益插上飞翔的翅膀。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网络让公益飞,它可以使公益更简单、高效、便捷。

  3.网络公益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

  主持人:“免费午餐”这个公益活动最后由政府接手了,这结果是您在做公益之初就想让它达到的吗?“大病医保”呢?

  邓飞: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想到我们怎么样去影响政府,然后让政府介入和改变。第一,像孩子饥饿的问题,因为涉及儿童的生命健康权利,属于最基本的人权,这是政府履行的职责。第二,当政府还没有来得及或者还没发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公民和团队可以做一些探索,支持配合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像中国乡村儿童这么大规模的一个问题,单纯靠民间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今年各级政府投入400个亿,但是如果这400个亿要民间、社会来筹集的话,我相信需要几十年或者更久的时间。我们在做“大病医保”这个活动时,也考虑如何去影响、撬动国家的资源,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注意到我们做的这些尝试,最后能够把它全面地接力。

  另一方面,我是一名记者,对公益,我只是一名志愿者,我的优势是在于对政策的一个引导和影响。希望由思想变成的公益活动,去影响国家的一些决策,去确切地解决问题,给国家提供一个借鉴,为政策的改变提供可能性。

  主持人:政府的介入对民间公益来说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民间公益最好的结果吗?

  张春亮:跟我们接触的一些政府部门,更多的是一种配合,我觉得这种在支持公益组织方面是最好的状态。我们这些项目在甘肃、江西等省市开展,确实得到当地政府部门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当地教育部门,有时是由县长直接来参加,可以说这种方式给我们提供的帮助非常大。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可以说是互相补充。有民间的力量,再有政府支持的话,公益活动就可以进行得比较成功。就像微博给我们的助力一样,政府助力也像安了一个加速器。

  谢宏忠:我感觉到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更像是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事实上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者对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政府管理缺位、管理不专业等问题。在这一部分,我相信民间公益组织大有可为。

  比如“免费午餐”,事实上就是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过程当中才浮出水面的。在新政策出台后,午餐才成为问题。应该说,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服务的过程中缺位了,政策还不能够很快地预见调整带来的新问题,民间公益组织就比较灵活,补充了政府政策的不足。一旦项目做好之后,形成社会影响,引起政府的认知,政府就能够很快地出资支持或者接手。民间公益组织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双方达到一种双赢,这时候他们就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4.网络让公民提升公益意识

  主持人:网络“微公益”时代的到来,是不是也让我们全体公民的公益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呢?

  邓飞:我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病医保”过程中间清楚地看到社会的变化,我们注意到网友不是一个谩骂者、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到里面来,参与思考、参与行动。通过我们的行动和我们自己的改变,我们在推动一个公民社会在逐渐地形成、逐渐地成长。

  主持人:“微公益”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起一场公益行动,这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能量,还是说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呢?

  谢宏忠:我个人觉得,并不是每个网民都一定要这样。首先是每个人的专业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个网民都要用这种方式;其次,我们现在的这种民间公益组织,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服务的领域与政府应该担起职责的领域该如何区分,是相互配合或是相互补充,还需要探索。

  张春亮:民间公益要真正地良性循环,要找到公益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包含的,首先是让大家信任、散发出一种正能量的公益组织,然后志愿者信任这个组织,融入这个组织当中,以自己的业余时间或点滴努力来帮助它,或者来跟它一起进步,再加上政府部门的一些配合、一些合作伙伴的支持,建立一个生态链。我想,我们未来的走向应该是让它们形成良性的、有体系的公益现状。

  邓飞:网络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整齐划一。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来说,我们更多地希望网民具备现代公益的意识,他们能够同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并且愿意为这些人提供帮助,然后能够冷静地独立地思考,最终能够长期行动。这个想法和我们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们都在学习,也都在成长,我相信这种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会越来越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助学 网聚力量  助学  助学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力量  力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