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版牛根生的慈善生活

 

        从一个世界著名的企业家转变为专职做公益的慈善家,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从事慈善事业,将商业精神与公益慈善完美结合,牛根生先生实为中国慈善界第一人,他既打开自己人生创业崭新一页,也谱写出中国慈善历史新篇!(王振耀)

       牛根生出生于1958年,内蒙古人。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蒙牛集团联系着百万奶农、千万股民、数亿消费者,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并被评为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牛根生宣布捐出自己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并从蒙牛逐步淡出。2011年6月,他辞去蒙牛集团董事会主席职务,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 

        价值箴言

    人生观:

    我前半生的梦想是追求通过度己来实现度人;我后半生的梦想是希望通过度人来实现度己。

    财富观: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慈善观:

    1、施者应该向受者感恩,如果没有缺陷没有灾难,如何能表现出来施者的作为?

    2、应该在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全心投入这个领域,因为公益领域也需要创新和投入精力。

  

        《公益时报》联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推出“寻找中国财富价值领袖”系列报道,旨在调研、开发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的价值理念,通过传播他们对财富的理解、对价值的思考、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家精神,影响更多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让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为社会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精神传承。

        原来全国跑,现在全球跑。退休的牛根生比原来做生意还忙,比养牛还累,比赚钱还兴奋,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快乐,这就是老牛的新生活。

        第一名:牛根生

        第二名:巴菲特

        第三名:比尔·盖茨

        ……

        没错,就是这样的排名。但它不是财富榜,而是全球股捐的历史记录:最早以股票形式进行捐赠的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有2005年的牛根生,2006年的巴菲特,2008年的比尔·盖茨。牛根生因此获得“全球捐股第一人”的殊荣,截至2011年底,他捐赠的总资产价值达37.5亿元,其中,股份红利为6011万元。

        人生“三段论”

        “50岁退休。”这是牛根生向自己和家人的承诺。

        2011年6月10日,53岁的牛根生辞去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的职务,结束了他的企业家生涯,这比他此前规划的退休时间晚了3年。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牛根生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段论”:0-20岁,20-50岁,50岁至老,分别为学习阶段、创业阶段与贡献阶段。

        20岁那年,牛根生开始做养牛工。

         25岁时,牛根生进入奶食品总厂,从一个洗瓶工开始做起,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厂长,一直做到伊利集团的董事、生产经营副总裁。他带领团队,把伊利打造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

        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集团,用了8年时间,让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实现了“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球第一”的壮举。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给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2003-2007年,牛根生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牛根生把自己80%的年薪散给了员工和伙伴;他领导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轮回式”财富观

        “在讨论了一系列‘怎样挣钱’的迷人话题后,我来谈的却是一个‘如何花钱’的话题。”这是牛根生在哈佛大学演讲的开场白。他是“第一个受邀在哈佛大学讲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家”。

        牛根生说:“中国有一句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最基本方式,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带给别人,不给自己生活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对于当今中国的企业家来说,要求应该更进一步,那就是‘己所欲,施于人’。

        自从1999年创立蒙牛时起,牛根生就把他的薪水分享给员工、伙伴和朋友,还帮助社会困难人群。2004年12月28日,由牛根生捐资发起的老牛基金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登记注册,当时蒙牛刚刚在香港上市不久,很多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早在2002年,我就考虑成立基金会,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几经反复。”牛根生回忆说,“在做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里,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不曾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然的快乐,我心里很踏实,不担心别人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真实了。”

        2005年元月,他与家人宣布将自己及家人持有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这一开创性的慈善举动,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侠义豪情,也是对中国慈善体制的实践和探索,他也因此成为“全球股捐第一人”,并于2010年被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授予“中国慈善事业终身成就奖”。

        “老牛式”慈善创新

        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牛根生也有自己的“老牛理论”和“牛式创新”。

        他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以“老牛”命名,他提出基金会要致力于“母式基金会”,为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当好“助产士”或“助跑者”。老牛基金会除自身开展的公益项目外,还参与发起了壹基金基金会,创立老牛师大英才培养基金,为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捐赠创始基金,支持北师大公益研究院,与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共同开发项目,成为众多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助产士”。

        牛根生还是“基因式慈善模式”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他认为除了“输血式慈善”、“造血式慈善”,还有第三种慈善模式,即“基因式慈善模式”——它着眼于改造“社会基因”(尤其是“文化基因”),比如把慈善方面的立法研究、制度研究、文化研究等纳入慈善事业的支持范畴。

        老牛基金会通过改造“文化基因”来推动社会进步。比如支持北京大学成立慈善、体育与法律研究中心进行立法研究,与壹基金等联合创立北师大公益研究院为公益慈善提供“策源地”等。

        牛根生慈善观不仅影响着老牛基金会,还影响了他的家庭成员。老牛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各自在基金会中负责不同公益慈善领域的项目(详见图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制图)。

        老牛基金会管理的“老牛专项基金”也采用了全新的制度设计:股份所有权归“老牛专项基金”,表决权归现任或继任董事长,收益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这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制度,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制度,而是开辟了股权设置上的“第三种制度”——所有权、表决权、收益权“三权分设”的创新模式。

        老牛的新希望

        2011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组织下,包括牛根生在内的一批中国企业家赴美考察参访。在参观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环保项目时,牛根生被夏威夷儿童探索中心的儿童博物馆深深打动了,他觉得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彻底颠覆了自己五十几年来的观念。

        自己的孙女和外孙女没有机会享受到如此的教育认知启蒙,自己的女儿和儿媳,也同样没有,他自己和妻子就不用说了,觉得自己压根儿没见过,更没想过。如果能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好项目,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这种公益的投入是再划算不过了。在他认为,这是他进入公益领域后百年不遇的好项目。

        牛根生从夏威夷回来后,立即召开老牛基金会高层会议,并决定一定要让女儿、儿媳和基金会高层人员专门去美国全面考察博物馆项目,并通过项目论证,全面引进美国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北京和呼和浩特市首建两家示范性儿童博物馆。

        有了这样的设想后,他就主动联系老朋友、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拿出在夏威夷儿童博物馆参观的照片,形象地描述冲击他内心的一个个片段:我在博物馆一边骑自行车,旁边就是我骨骼运动的图片,然后场馆辅导员就会告诉我哪个部分是什么骨,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是我一辈子都不知道的,我也相信这是在小学生的课堂不能学到的;还有,他们带我进去了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就是人类的整个口腔,我看见一群小朋友拿着像拖把一样的牙刷在刷牙,啊!真的难以想象,然后工作人员会告诉小朋友生活中应该怎样刷牙,人类牙齿的结构是什么。

        在那一刻,牛根生这样一位著名的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有憧憬的梦想,更有无尽的活力。

        像儿童一样,不断追求梦想与希望;像老牛一样,在事业的磨砺和历练中不断超越。这,也许就是牛根生的人生写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版牛根生的慈善生活  根生  根生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新版  新版词条  生活  生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