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康晓光详解“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

        在国务院扶贫办及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2002年9月1日上午,该项目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项目资金从哪里来?项目如何执行?如何监控?就人们关心的几个问题,中国网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康晓光先生进行了专访。·

 

       中国网:“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正式启动了,首先请您就这项工作的背景情况进行一下简要的介绍。 康晓光: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青少年发展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援助、扶贫领域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社会保障和扶贫领域主要瞄准的是最基本的需求,例如不当文盲的权力等,所以对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的关注一直比较集中。大学教育本身不属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任何社会都没有义务保证公民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但在现时的中国,这却是一个非常引起关注的问题。 最近几年,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大力开展和农村“八七”扶贫攻坚的有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现象有了很大缓解,人们的关注点逐渐向高等教育方向移动。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获得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日益增高的学费也给部分贫困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学费确实成为某些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瓶颈。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又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中国在竞争激烈的全 球市场上就难有立足之地,民族的复兴与崛起就是一句空话。而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投入,都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发多元化的渠道来解决。 因此,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决定推出“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一方面可以改善特困大学生个人的命运;另一方面通过他(她)们顺利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善其家庭及周边人群的生活状况。从更高层次上说,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我们目前的教育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应该让最优秀的人才接受最好的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品学兼优的青年读好书,既帮助了特定的贫困群体,又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项目被定名为“新长城”,我们要用高技术、新知识、高素质的人才和发达的高等教育来构筑中华民族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长城!·

 

 

        中国网:在项目确定之前,基金会一定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康晓光: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和正式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大约有10%的人温饱得不到充分满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如果按照支持一个大学生顺利读书的标准,这个比例肯定要上升,数字可能达到30%到35%。一年拿出近万元现金供孩子读书,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讲都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是难于承受的。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调查,包括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的在校大学生经济上是很困难的,他(她)们交不起学费或在减免学费的基础上不能保证正常的饮食营养和参加正常的活动,这其中有8%的学生处于特别贫困的状态。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位云南彝族的学生,他的家庭极度贫困,从家到县城要走4小时的山路。他去年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而由于交不起对他来说近乎天文数字的学费,不得不放弃了入学机会。今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已经被同济大学录取,但仍然由于没有钱而万分苦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再次准备放弃。

 

 

        当地扶贫办的同志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我们项目的报道,非常负责任地专门打来电话询问是否可以帮助该生申请资助,我们根据情况马上答应给这位学生以资助。· 中国网:该项目的资金来源有哪些?怎样确定资助对象?

 

 

        康晓光:我们的资金来源没有一分钱政府的拨款,完全依赖于社会的捐助。通过先期的宣传和接洽,香港企业家郑柱成先生已经向该项目捐款260万元人民币,资助一部分特困大学生完成4年的学习。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总承包商,他们希望在管道经过的沿线8个省、市、自治区,分期分批地资助一些贫困学生。随着宣传的深入,微软中国分公司等知名企业也陆续加入到我们的资助项目中来。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地宣传推广工作,但每天都有许多普普通通的捐款人到基金会来献出他们的一份爱心。其中有些人自己也并不富裕。

 

 

        8月28日上午,任弼时同志100多岁的夫人,委托她的儿媳给我们送来2000元钱,表示要捐助1名大学生完成学业。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截至目前,零星的小额捐款总数已近10万元人民币。 本项目资助对象为经济特别困难且积极上进的大学生,农业、林业、师范类学校大学生及来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大学生为本项目优先资助对象。

 

 

        在选择受助人方面,我们主要的渠道有2条,一是由项目办公室批准的项目高校推荐贫困在校生名单,一是由项目办公室批准的项目资助区推荐高考录取的贫困新生名单。通过这些名单,结合资助人和受助人的意愿,我们来确定具体的资助人和受助人的结对。· 中国网:救助的范围是怎样确定的?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 康晓光:2002年该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进行试点,经过磨合、调整,明年开始将根据工作的深入开展情况辐射全国,特别面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地方非重点高校。这些地区和高校由于地域、专业或学校师资的限制,以往受到的关注比较少,困难也比较多。

 

 

        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给真正需要资助的学校和学生提供帮助,使社会捐助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项目资助学生期限为1至4年,在14个城市每个学生的最高资助额度为8000元人民币(分4年,每年10个月,每月200元),这些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厦门、福州、杭州、深圳、宁波、青岛、大连、沈阳、海口;在其他省会城市每个学生最高资助额度为6000元人民币(分4年,每年10个月,每月150元);在地、市、州级城市每个学生最高资助额度为4000元人民币(分4年,每年10个月,每月100元)。

 

 

        中国网:该项目有哪些监控措施,以保障顺利达成预期目标?

 

 

        康晓光:我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了执行中的监管问题,在受助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他就承诺有义务每学期给资助方写2封信,向其汇报是否按时收到资助金及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一来,通过结对双方的信息交流,资金到位和合理使用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监督。此外,我们所有的财务状况每年都会接受专门审计公司的审计,为便于社会各界监督管理,项目资金的往来将全部通过银行进行,而且所有详细运作情况均向社会公开,可通过网上直接查询。

 

 

         中国网:没有国家的拨款,捐助金又直接转交学生,那么基金会的正常运作资金是如何解决的?

 

 

        康晓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2个阶段考虑。项目运行的初期我们对公众募捐的过程中,资金往来数目不大,成本完全由我们来想办法解决。对于大额捐款以及一段时期以后的个人捐款,我们将加收10%的管理费。这10%的费用将完全用于该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机构的正常运转,例如银行转帐过程中的正常收费等成本支出、监管过程中的抽查和调研以及项目的宣传推广费用等。·

 

 

        中国网:贫困大学生在困境中求学的问题一直以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相关活动也比较多,此项目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康晓光:该项目是一项理念先进、设计科学、管理规范的社会公益项目,不仅注重对特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而且通过学生自治组织——自强社的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公益道德文化建设,这应该是我们的最大特色。 家庭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比经济上的磨难更令他们痛苦万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买不起菜,根本不在食堂吃饭,他(她)们总是买几个馒头躲到外面去吃。很多学生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困,可能根本不去申报困难补助,而是自己节衣缩食、想方设法打工、卖血……来勉强维持学业。这是非常不利于他(她)们身心健康成长的。

 

 

        我们项目在后期管理上,将在受助学生中建立自治社团组织——自强社,其寓意取自于《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自强社,学生自己管理资助款,并且有组织地开展自助、助他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将建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起自尊与自信,心理上得到健康地发展。我们始终强调,贫困不是一个人的罪恶,每个人没有权力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和环境,能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考入大学深造,本身就是值得大家尊敬的英雄。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把现代公益活动的理念,贯彻在所有的细节里,真正体现对人性本身的关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晓光  晓光词条  长城  长城词条  特困  特困词条  资助  资助词条  详解  详解词条  
公益

 银行业绿意不够浓

 “绿色金融”正处在一个积极的发展时期,相比2007年之前银行给予贷款,更多考虑投资回报,较少关注环境和社会影响,现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更能接受以绿色信贷为主要内容...(展开)

公益

 盖茨对话林毅夫

       3月24日晚,在北大演讲结束后,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与盖茨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