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鲜活的生存之道:北京太阳村印象

     

 

英文版请点击此处

 

 

       “北京太阳村是以无偿为服刑人员代养代教其未成年子女的慈善机构。”这是我从网上查到的太阳村的一个“标准的定义”,很多年前知道太阳村时,它就一直这样概念化地存在我的脑海,直到最近我才真正走进它、接触它,感受了一个鲜活的太阳村

        原来也走访过一些公益组织,看到一些机构面临着重重困难,处于举步维艰的境遇,总让我心有戚戚。笔者此行太阳村之前翻阅资料,见曾有媒体在采访中问太阳村主任张淑琴女士:“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张女士回答:“是钱!”困窘的资金,遏制着每一家草根NGO的生存。几年前,太阳村的孩子们每月的生活标准是300元,而工作人员工资仅400~600元。物价飞涨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更显得捉襟见肘。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如何?太阳村生存的现况如何?带着疑问,我走进太阳村

        张淑琴看上去精力充沛,完全不像年届六旬的老人。那天她的日程很紧凑,在我们访谈的前后,都有另外的媒体相约而来,排队等候。感觉得出她是个性格爽朗、健谈的人,我们甫一发问,她立刻哗啦啦地开讲起来,思维非常活跃。谈到太阳村的生存之道,她用了四个字“自力更生!”在2002年前,“太阳村三分之二的收入依靠社会支持,三分之一的收入靠旧物资变善款。”她口中的旧物资变善款,是指由社会捐赠的物资中那些不适合太阳村孩子使用的,他们就整理好放到二手货市场去“营销”,变实物为资金,将不能流动的有形资产变为看得见的真金白银。这种方法使太阳村每个月有几万块钱收入,支撑了很多年。

        但张淑琴并不因此满足。张淑琴早早意识到,太阳村要长久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外界的捐助,还需要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于是,在许多NGO还在“生存还是毁灭”间徘徊,许多家社会企业还未萌芽的时候,太阳村在这方面已开始了转型的积极探索。

        2002年,太阳村开始兴建自己的“爱心农场”。他们租赁了260亩土地,建成种植基地,栽种了梨树、枣树和其他农作物,用收入弥补经费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淑琴慢慢认识到了公益旅游的价值,于是开始探索将种植基地转变为大众公益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场所。2005年,太阳村推出“爱心认树,家庭小农场,一日夏令营”活动,果园里的枣树以每棵100~150元的价格供社会人士认捐,同时还开展采摘、喂鸡、农家饭等活动吸引城里的游客。这些举措立刻得到了积极的响应。2007年太阳村推出“农家乐爱心俱乐部”项目,采取会员制,会员交纳会费后享有一定的权利,包括可以利用周末假日来这里享受种菜、锄草、浇水施肥等农耕的快乐,可以采摘不同品种的水果和不同季节的蔬菜,可以得到太阳村小朋

友的绘画作品和其他艺术品等,这些活动都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欢迎。

        但是好景不长,2009年的寒冬,农场40 000株枣树全部被冻死绝收,刚刚起步的太阳村爱心企业遭遇灭顶之灾。“怎么办呢?老天就是这样的安排,惟有咬着牙,重新再来!” 张淑琴说。困境中的太阳村经过考察,决定开发能抗击自然灾害和使太阳村能有相对稳定收入的设施农业,这就是现在他们的温室大棚项目。

        2011年,太阳村成功申请了北京市农委的温室建设补贴,在50亩土地上建造了74座温室大棚,栽种草莓。“开始时连建棚的资金都没有,我们到处拉赞助,认养一个大棚五万块钱,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问。建好一个大棚,农委补贴每个棚三万。我们建好一个,拿到补贴就去还2009年欠的旧债。”就这样7 000多平米的钢建大棚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竣工了!

        张淑琴老师的叙述让我听得投入,又大为震惊。两个多月,完成建筑工程和种植任务,怎么会这么快呢? “动员社会力量啊!”她说。企业认领大棚筹集建设资金只是一小部分,有的企业直接赞助了建大棚的钱;有的公司将建筑材料无偿送给太阳村,还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和爱心家庭帮助种植草莓,有的用认养草莓大棚的方式定购草莓,众人拾柴火焰高。

       “现在我们草莓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产量了。”张淑琴一边自豪地说,一边招呼工作人员为我们摘两盒草莓尝一尝。“太阳村已经走出困境了!”谈及前景,她一脸自信地说,“向企业征集认养大棚比直接筹资容易得多,企业可以收获美味的草莓,他们更乐于这样的捐赠,而且草莓的销路也很看好。以后太阳村靠温室大棚的收入就能生存得很好,还能用多种方式去帮扶更多的孩子。我们农场的固定资产评估现在已经有1 000万以上,今年我们准备建立公益产业发展基金,还要创办一个二手货超市,还想做一个草根组织的基地,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住宿……”未来,在张淑琴心中似乎已经规划得十分清晰、明亮。

        是什么让太阳村从困境走出,又充满着生命力?我一边在太阳村的场院里参观,一边在心里琢磨这个问题。孩子们还没有放学回来,太阳村的院落里忙碌着很多人,有正在录像的电视台,有来送物资的赞助企业,还有花卉大棚运送花卉的车辆。在活动室楼前,挂满了各赞助企业、合作单位、学校、媒体等机构爱心基地、教育基地的牌匾,足有几十块,而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座落在场院里的一座座平房,是孩子们居住的爱心小屋,每间都以捐赠单位的名字命名。

        “自力更生,动员社会力量”,这是张淑琴的话,也是我看到的太阳村最大的特色。一方面不依赖于社会捐助,开拓思路,用企业家的思维经营自办产业,积极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整合各方面资源,像蜘蛛织网一样,把资源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为其所用。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学校,从新闻媒体到社会大众,大到优惠政策的争取,小到个人几块钱的捐赠,可以看到太阳村在每一件事上的用心,努力协调每一个层面。这样收放自如的策略,使得太阳村一步步走到良性循环中,从而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告别太阳村,回来整理资料时,我偶然发现了两份资料。一份是2006年太阳村的一个战略发展规划,里面详细分析了太阳村内部、外部环境的优劣势,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据张淑琴介绍,这是他们请麦肯锡公司专门做的评估,依据现在的发展状况还准备再次评估更新。另外一份资料是2009年太阳村遭遇寒冬,枣树绝收后的一篇新闻报道,写的是太阳村没有因为困境推脱承诺,而是自筹资金,想办法外购了一批枣,对认养人给予赔付。此举得到了大家的理解,甚至还遭遇了部分“非议”,认养人纷纷表示不在乎赔偿,而希望把资金用于孩子身上。温暖的报道让人感觉不到寒冬的冷酷,而更多地记住了太阳村用诚信赢得了人心,维护了品牌的公信力。

        我想,一个小小的草根NGO,高处有着前瞻的视野,认识自身的清醒以及“不断看到新希望、新目标” 这样的管理智慧;低处有着微小的细心,用真诚去维护人心。这样的太阳村,前景如何不光明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阳村  太阳村词条  鲜活  鲜活词条  北京  北京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印象  印象词条  
公益

 给慈善配一剂清凉茶

摘要:炎夏喝伏茶是温州的民俗,资料称:伏茶常见的配方包括:淡竹叶、荷叶、鱼腥草、白茅根等。温州炎夏喝伏茶用于三伏天消暑气祛热毒,功效甚至习俗大致上跟广东人喜爱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