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低,主要原因是创业环境差,还是创业教育不足?

 

 

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低,主要原因是创业环境差,还是创业教育不足?

 

 

背景:

 

 

2009年8月11日,中国新闻网上有一则消息称日前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有人认为根本原因是创业环境差,有人认为是创业教育不足,到底谁是谁非?

 

 

 

 

 

正方: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低主要原因是创业环境差

 

 

刘效权 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志愿者

 

 

 

 

 

高校扩招在解决“入学难”的同时,也使得这几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爆增,据悉,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i][i],“就业难”成为新的课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相关部委及各省市政府先后密集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力求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其中“创业”一词屡被提及,相关条款还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优惠政策。在政府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大张旗鼓、寄予厚望的同时,有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毕业生也渴望自主创业[ii][ii][iii][iii],然而真正去创业的却少之又少,仅仅有百分之一左右[iv][iv][v][v][vi][vi]的创业率。学者总是站在理论的最前沿,老外们也不例外,言之凿凿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破解大学生创业问题,笔者不反对创业教育,相反的反倒认为应当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笔者认为创业环境差才是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创业资金困局看大学毕业生创业环境。有家公司用数据系统表示影响创业的因素:缺少资金(31%),市场推广困难(25%),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0%),技术水平不够高(8%),项目论证不够(4%)[vii][vii],这些因素中除却创业者自身的内在原因之外,共同构成影响创业的外在环境,其中缺少资金是创业路上的最大障碍,并且资金问题也间接影响到市场推广、技术水平和项目论证,当然如果资金雄厚,也可能影响到管理经验的获得,我们来看看一名希望创业大学生如何合法正当的解决资金困局:一、向父母、亲友筹借。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报道(奇怪的是常常是成功的报道,而很少失败的报道),更多的是父母能够支持一笔启动资金,而这些人的父母常常本身就是生意人;然而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是工薪阶层,当他们辛辛苦苦供养自己的孩子念完几年大学的时候,已经为此消耗得没有多少余钱,甚至有些筋疲力尽,他们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二、向银行贷款。这似乎是一个好的资金获得渠道,有的地方政府还可以给与贷款贴息,然而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不是每一家银行都愿意贷给一个学生,贷款申请时他们需要学生的担保或抵押,而学生能贷到的款项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贷款是要还的;创业成功无疑是欣喜的,但创业失败时那得面对银行还贷的通知,甚至是法院的传票,不良的信用记录也许会时刻随伴左右。三、政府资助。这是最好的一个消息,能获得政府的资助无疑是最佳选择,但资助本身的特点使得资助不会成为大学生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四、自筹。自筹无疑需要学生在就学期间勤工俭学、起早摸黑去挣点钱,但学生应以学为主,有人可以,但不应鼓励。至于获得风投的钱,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国风投还仅限于“高端消费”,如果创业大学生把获得风投的关爱当成解决资金问题的主渠道,有人能成,无疑于买彩票中彩。资金成为大学毕业生创业一个绕不开的结,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就业本身更难。

 

 

政府应当为整个社会的所有创业者提供公平、良好的创业环境,进而带动就业。创业成功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到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到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推出大量的鼓励政策,有减免收费的、有创业园的、有手续一条龙的,但是相对于一个企业成立后面对的税收压力、员工工资社保压力、不公平的恶意竞争等等的生存环境,再加上学生缺乏办企业经验这些内在的因素,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仍显得单薄,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学生企业的生存;据一份教育部的报告讲的,大学生创业办的公司,成功率只有30%[viii][viii]也说明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情况。而相对于社会人,即非大学毕业生创业,较大学毕业生有些许资金优势以及经验优势,如果加上政府能够给与的较好的创业环境,例如尽可能降低税赋、减轻雇佣负担、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等等,更可能创业成功,进而带动更多的就业。政府与其花费许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搏一个成功性小的社会收益,不如将这部分资源用在更适合创业的那部分人身上,而不论这些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其他人。

 

 

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着眼于先就业。部分地方政府在建设创业人才公寓[ix][ix]的同时,可以考虑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廉价的可租用的公寓,以解决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居住困难;政府在投资大型工程以增加社会就业和GDP的同时,也可以搞一些主要使用大学生的小工程、小项目,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我们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对于大学生创业一样应该鼓励;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创业当成就业之外的补充,但不能拔苗助长,更多的应该把鼓励大学生创业放到鼓励所有人创业这个背景上,把创业环境的改善,看成是长期的工作,大学生需要创业,普通民众也需要创业,只要有人创业,总是会带来就业和社会进步的。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不应从鼓励大学生创业入手,它本身是个假命题,应从改善整个社会创业的环境入手;如果过分把社会的责任(提供就业机会的责任)压给学生、学校,学生贸然创业,后果和负面的影响会很大。我们不反对创业教育,但中国大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使得创业教育在大学是不能完成的,大部分大学教师是不知道如何创业的,否则大学老师流失得不会这么少,应当由政府组织中介机构组织创业培训课程,面对社会上需要的人群进行授课,而这个培训而非教育的课程将以实用性为主,主要解决的是操作性而非思想性的东西,中国目前缺的是创业培训而非创业教育。

 

 

 

 

 

 

 

 

反方: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低主要原因是创业教育不足

 

 

邢楠 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志愿者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严重偏低,创业成功的比例更是低得可怜。据称,我国近六成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意愿,但是其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人,占比不足1%;而在这1%的行动者中,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4%。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以今年615万毕业生的数字来计,这就是说,创业大学生中能继续走下去的只有1500人左右。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少,创业成功率低,这点已经是全国人民的共识,毋庸多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政府、学者、高校教师、社会公众以及大学生自己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是启动资金渠道太狭窄,还是税费优惠力度不够?是学校里教的知识不实用,还是象牙塔里待久了的大学生们摸不准市场的脉?尽管原因必然是多方的,但各种因素在问题形成过程中带来的作用力却是大小迥异。大学毕业生正以每年几百万人的速度扑向就业市场,解决这个群体创业难的紧迫性,用“火烧眉毛”来形容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必须找出真正具有决定性的主要原因,才能知道在哪里下手才是最有效的突围之道。

 

 

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的“双低”现状,笔者看来,在我国近年来不断推动创业式就业的背景下,创业环境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不能一味将创业失利归咎于外部环境不够好;相反地,这些年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却并未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不足才是“创业难”的决定性原因。

 

 

相比于马云、丁磊等人先后崛起的那个年代,中国大学生目前的创业环境称得上是个艳阳天。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大高校都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校内就业指导中心,“赢在中国”、“挑战杯”等鼓励创业的比赛也越来越多,清华、北大等高校都设有科技孵化器,一些高校还专门为学生提供创业园区。而眼下的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好是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机遇: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创业成本下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倡创新的大环境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大投资的政策趋向都为创业者带来分享利益的可能性;国家大力鼓励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帮助创业者解决启动资金、融资贷款、经营场所等创业初期的关键难题。

 

 

从地方上来看,人民网今年三月曾报道了各地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政策:譬如,北京市规定,京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创办公司制企业的,投资人可以专利、非专利、股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河南省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实行试营业制度,并免费核发有效期为12个月、标注有“临时”字样的营业执照,试营业期内,免收各种费用;湖南省则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免去了3年的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圳市则规定,本地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设立小额注册资本的有限责任公司可“零首付”注册。

 

 

创业大环境热了起来,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却并没有如期望那样得到提高。现下社会上热议的改善创业环境,更直接点说就是要求国家采取更多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创业环境说到底只是成功创业的外部因素,没有创业者自身素质和创业项目内在发展性的支撑,任何来自外部的推力都不可能永远为一个项目保驾护航。1998年,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带起了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第一股浪潮,以清华学子邱虹云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走上了“传说中的” 创业之路。然而两年后,伴随着美国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一大批由中国大学生开办的公司陆续倒闭。

 

 

当不管怎样松土、加湿或是保温,花圃中撒下的100粒种子还是只能开出一朵花的时候,也许我们不该再在气候和土壤的问题上纠结,而是应检视一下种子本身,或是培育种子的方法。与其把纳税人的钱无止尽地投入不知能否被大学生们成功消化的“创业环境”改善,倒不如说发展成熟的、对路子的创业教育才是治本之道。

 

 

目前社会上关于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就业环境的呼声,似乎更多是来自于学者、教授,而作为当事人的大学生们却深感学校创业指导的匮乏。据调查,65.95%的网友表示学校“几乎没有”创业指导课程或讲座,表示“有,但较少”的则为29.86%。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鹿立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对于高校所进行的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最近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在为是选择继续读研还是接受一份月薪2000的岗位而犹豫时,当个别高校出现毕业生“被就业”的拍案惊奇时,当初以本科第四批成绩入学的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们却一个个以“老板”的身份走出校门,创业创得风生水起。若论政策环境,浙江省的创业促进力度谈不上比其他省市更大;若论市场环境,义乌工商学院“学生老板”们的客户,经由网络这个平台来自于全国各地。对于该学院学生的成功创业,唯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良好的创业教育模式。

 

 

我们谈加强创业教育,应当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必须谈到对于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创业教育和传统的书本教育、就业教育都不同,它致力于要教会学生的,并不是创业的“知识”“技巧”甚至于创业的“成功模式”——因为成功的项目不可能有固定的经验,当一个项目具备了可以写在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的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后来者基本不可能再闯出自己的新路了。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应当是大学生创业观。大学生创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观和创业理念。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本文开始引用的数据:六成大学生创业意愿,而行动者却仅为1%。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绝大多数人放弃自己的想法,连一次尝试都没有去做呢?归根结底,这是创业观的问题,是对于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创业之路和为人打工、固定工资保障的就业之路的取舍,并非是认为创业环境不够有利而放弃创业梦想。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前几年,曾有新闻报道北大学子卖猪肉、复旦学子卖鸡蛋,舆论多少透露出不解甚至不屑的口吻。这一代的大学毕业生,从小到大基本可说是在一种“学历崇拜”的教育氛围中走过来的,高考状元、奥赛冠军、出国牛人是社会为他们树立的楷模,一路深造、登顶学术高峰或者成为高级打工仔是他们目所能及的最有保障的阳关道。现在正是毕业时节,如果你随便走进一所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充斥着校园的话题和情绪是考研、实习和出国留学,更多时候,创业根本不在毕业生们选择的视野之内。这种氛围,绝对不是国家出台多少政策、颁布多少法律,市场提供多少机会所能改变的。

 

 

有网友称,他和他身边很多同学对于创业怀有一种畏惧感。畏惧经常是来自对该领域的未知。学校的创业教育,第一使命正是要让学生们熟悉创业、了解创业,消除对于创业之路的未知,理性地看待机遇和风险的并存,通过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创业,既不害怕创业,也不盲目创业,培养正确的创业观。

 

 

创业教育的第二个层面,是要有针对性的教授学生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很多时候,创业教育都应当是一件授人以渔的事,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似乎教育者们还是更多停留在直接把鱼喂到学生嘴边的阶段。

 

 

大学生创业瓶颈的打破,应当是通过创业教育来完成。遗憾的是,当前的创业教育虽然有,但远远不够;而且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够,实际功效有限。全国人大代表孔令人就指出,“没有创业经验的人从事创业教育,把书本里搬来的东西教给学生;或者照搬国外的成功案例,‘拿来主义’是否有用?”

 

 

确实,在当前的创业培训中,有些人言必称西方,说必是微软。当然,西方的创业成功率比我们高,而且青年才俊备出,值得学习;当然,微软的成功让人羡慕,盖茨的经验值得借鉴。可是,西方离我们太远,环境差异太大;盖茨让人仰视,却鲜有人能及。对于更多的大学生来说,他需要寻找身边的典型,哪怕这个典型是卖馄饨的;他需要具体的指导,包括如何与各种部门打交道。可是,这一切在我们的创业教育中很难找到。

 

 

有调查显示,仅有1%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知识来自学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高校教育,至今仍维持在学术教育的范畴,也就是常说的“书本知识”。事实上,创业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大部分学校关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而且形式单一。针对知识、技能和信息的缺乏,学校应系统地开设一些创业课程,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获取市场信息,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为创业打下初步基础。

 

 

义乌工商学院的院长贾少华曾对媒体说,创业是最有效的学习。他透露,创业学院的教学大纲可能将发生变化:课程为学生发展而存在,不是学生为课程而存在。比如淘宝店开到一定级别可以“赚学分”等优惠政策,经营淘宝网店本身就是在学习创业课程。从曾经的学术教育到如今大热的就业教育,再到我们几乎可望及前景的创业教育,这是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进步,也是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然出路。

 

 

如今,各种各样的创业政策已经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说大学生创业是国家力图使其畅流的一条大河,那么此时它的河道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疏通和拓宽,然而,岸上却还是挤满了犹豫的观望者。

 

 

——我要说的是,还没教会一个人游泳的话,你又如何期望他勇猛下水?

 

 

 

 

 

参考资料:

 

 

乔杉:《百名大学生创业为何仅一人成功》,载《中国青年报》

 

 

周江:《大学生创业任重而道远》,载山西新闻网,2009-8-19访问

 

 

佚名:《看义乌大学生创业:人人都可以做老板》,载新浪网,2009-8-19访问

 

 

 

 

 

 

 

 

 

 

 

 

 

 

 

 

[x][i]大学生创业“可能有些难”提倡和质疑并存:www.cnwnews.comhtmlinfocn_dxscy20090821139194.html

 

 

 

 

 

 

 

 

[xi][ii]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杭州5月12日讯(记者汪群芳):““2007上海大学生创业调研”显示,当前上海大学生创业意愿为59.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业  创业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不足  不足词条  原因  原因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公益

 食品企业:与中国农民争利

 雀巢在黑龙江的子公司,如果只是在过秤时短斤少两,决不至于引起如此这般的公众关注,只是因为媒体渲染了跨国企业的所有权属性,又增添了“政企联姻”、“食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