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志愿者来得不是时候?

贾西津:有待发展一种机制,让公民自由而负责地参与,在自治的基础上形成社会良序

 

【背景】据新华网报道,26日深夜,四川省卫生厅向记者通报,近日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省卫生厅工作人员在灾区打人事件,已调查清楚。省卫生厅责令该工作人员作出检讨和深刻反省,当晚该工作人员已公开写出了“检讨并致歉书”。

 

 

经核实,5月21日11时左右,省卫生厅工作人员张建新乘车到江油市长钢医院开展工作时,被正在给车消毒的志愿者林某某将一勺消毒水浇到头部和面部,因药水刺激眼睛,剧痛难忍,发生了出手打人的不当行为。

 

 

此前,四川卫生厅厅长沈骥在四川省抗震救灾的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几天在网上疯传四川省卫生厅干部在灾区殴打志愿者的传闻,纯属谣言。沈骥“非常痛心地”呼吁相关媒体和网站,不要再做伤害前线医护人员和救灾干部的事情。

 

 

四川省教育厅已发出通知,要求到灾区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个人和单位志愿者必须在当地教育局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24日,有关人士表示,援助者必须具备从业资质,而目前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繁重,受灾群众需平复心绪,恳请志愿者另择时机前来。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NGO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应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硬性的制度性制约。虽说NGO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沟通是双向的,现在双方的经验都不足,但政府对NGO的认知问题只是一方面;更大程度上,双方的合作、NGO作用的发挥,都跟当前社会管理思路有关系。我们更习惯“集中权力决策、然后大家执行”这种形式。有些政府官员误认为,自由就意味着混乱。现在还没发展出一种机制,让社会宽松活跃,公民自由而负责地参与,在自治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她说,NGO积极参与救灾,这是公民意识萌发的体现,是全民参与救灾的重要力量。并且,此次灾害中,信息的充分公开对激发大众的公民意识产生了积极作用。总体上看,此次救灾中,NGO与政府合作还是可圈可点的。许多“草根”NGO与“国”字头的大型机构开展了有效的合作,政府接触了很多从前没有接触过的NGO或志愿者个人。通过接触,政府对NGO的作用应该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机制细节。这样,可能促成制度更快、更顺畅地转型。但是,她又认为,在制度远未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地震这种具体事件,便期望NGO与政府间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难度很大。

 

 

相形之下,这次大灾对NGO自身专业性、组织性的提高帮助更大。这些方面会有比较明显的进步。现在,救灾只是开始,整个赈灾重建过程要持续数年。这个过程对于NGO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在获得捐款后,捐助者会问,我捐的钱怎么用的呢?NGO会明白,运作应该公开透明,应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要有审计。这种互动过程肯定会促进NGO不断成熟。

 

 

她说,在这次大灾中,NGO得到了锻炼,全社会对于NGO的认知也有所促进。与以前参与救灾相比,在四川大地震中,NGO的行动很快,几乎与政府救援力量同时赶到现场;组织性强,众多NGO联合起来。此外,各种社会力量都积极参与了进来,例如多家银行、网站相应开通了捐款绿色通道。

 

 

她提醒公众注意NGO专业性。公众对NGO的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情感层面,觉得NGO所做的“尊老扶幼”的救助、救济是一些感人的事情。实际上,这个看法并不全面、准确。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民间确实会发生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而NGO的特色应该是其高度的专业水准,尤其需要冷静。很少看见一个国际救援队到现场先哭。他们肯定是到现场了解情况后,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目标是很明确的,而非一个感情释放的载体。而我国目前的NGO在专业性上还比较欠缺,很多组织行动时感性因素还比较强。

 

 

据她观察,目前,很多NGO也在不断反思,意识到救灾不是三两天的工作。他们在思考,抗灾重建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志愿者来得不是时候?  志愿者  志愿者词条  来得  来得词条  时候  时候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