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思考

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与我国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后西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原有的社会救助体系打破,在很多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虽然,在政策上也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我国个体的特殊性和经验积累不足,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愈演愈烈,致使一些改革陷入尴尬的境地。

 

社会工作科学的起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映入国家行政体系和公民的眼帘,学界和社会管理者也企图利用社会工作所蕴含的新方法和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来构建一股庞大的社会工程力量,使我国平稳地度过过度转型时期,达到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的双重功效。

 

 

首先,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要抓住我国传统的助人文化、社会服务文化、人际间的伦理等来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其次,分析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产生的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也十分必要,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安排着手才能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而且,在中国,宏观的政策导向会对一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导向和助推作用。正如近期最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等文,也能看出来我国正在给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最后,应该抓住社会工作者的两个功能定位。前线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上可以采用个案、小组、社区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问题,后方社会工作者从宏观上可以以社会工作价值为基础,根据前线的经验和相关理论对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实践提出干预性的建议。

 

 

在探索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首当其冲,成为了发展第一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为我国储备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盲目的扩张,也造成了在政策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才大量流失或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久前,官方消息称中国拟在2015年前培养200万社工,并配套出台了一些针对从事社工职业的优惠政策,这对于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它认可了社会工作者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给所有社会工作者一个希望。但是,沉浸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考量在社工队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数量并不是最终目的,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也不是我们追求的效果,构建符合社会需求,认同社工伦理价值,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公民认同的专业社工人才才是根本!协调和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不同弱势群体的不同需求、协助国家民政部门做好民生相关的工作本来就是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倘若将这种光荣的使命被盲目地理解成批量制造社工和福利机构,忽视服务群体和不同地区的需求差异,那么这个数量只能沦为政绩工程。

 

 

因此,在发展中,我们要多问一些为什么?例如:是否我们的机构有足够的资质可以培养社工?培养的社工是否有资格承担前线的工作?是否这个福利机构能够给所在社区的弱势群体带来福祉?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服务对象真的需要的?一些成功的案例经验是否能够为我的服务对象借鉴?用什么评估指标来衡量社工和机构的服务质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也不是在短期能够利用充足的资金构建的。社会工作毕竟是个舶来品,中国拥有这复杂的国情,得到公民的认同也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不是应该在放手发展的同时多一些保守严谨的思考,让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能够走的更长、更远、更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词条  大力  大力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我国  我国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公益

 汪永晨:明星为啥要躲着慈善走

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首期中国传媒公益慈善研修班上,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最近她听到一位著名导演说,现在听到有人来募捐,他是赶紧躲着的。用这位导演的话说:为什么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