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个非师范生的教育公益成长心路

       我是一名师范性院校里的文学院非师范生。在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到来时,我也是备考大军的一员。听起来很尴尬,兜兜转转,还是起点。但我知道,此刻的我,和身边想当老师的同学,不太一样。

       关于职业理想,我对所谓“高薪福利好、稳定压力小”的职业的存在是怀疑的。我希望我的职业,在温饱以外,可以拥有更多的精神性、可持续性以及无可替代性。如果有这样一份职业,孤独和痛感也无所畏惧。

       所以两年前,我想到去一所师范院校,去主动接受教师成长环境的熏陶,去实地考察人民教师培养的机制,然后确认自己是否可以考虑当一名教师?正如我想象中的,身边有很多朋友,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老师。他们读书认真,因为他们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永不枯竭”;他们心地善良,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平等地被阳光雨露滋养;他们积累经验,在暑期支教和家教兼职中体会教育的意义和智慧。慢慢地,我对这些成长中的教师,感到越来越深的崇敬。

       可同时,我也隐隐感到了些许逼仄和封锁。我开始怀疑,如果我一直浸泡在校园的羊水里,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中学校园,我可以给我的学生带去什么独特的东西?

       从大二下学期起,我开始关注公益组织。歌路营在《一千零一夜》项目中,撰写了一份《中国农村寄宿生现状调查报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专注于课后教育公益组织的良善和智慧;从北外任教14年到从事公益事业的民间学者梁晓燕老师,在乡村教育界从理论、见识、到行动经验同样丰满;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关于以技术推动人的自我学习的想法,配合互联网+教育的热议……我开始思考传统教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价值;我开始想象,那些致力于教育资源多元化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去走访公立中小学时,是否招致排斥和轻视?试图提供阅读推广、职业教育的项目官员在游说校方时,能够得到基于平等尊重的话语权吗?

       我想结果不会很乐观。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就是学在官府。长久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教育公益组织是正成长着的的民间力量,相对于行政力量,它的分散性脆弱性不言而喻。然而它对于需求的灵敏嗅觉和灵活应对,以及从事该行业从事者普遍具有的相对深厚的人文情怀,又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它会成为一口永不枯竭的井,给下一代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也给固化稳定的教育系统带来智慧和帮助。

       不过我身边,从来没有过类似这样的讨论。

       现在,我的职业理想很明晰,我想在我学习力最旺盛的时光里,跳出象牙塔,主动接受教育公益组织的浸泡和锤炼,在一个更宽容宽广博大的视角,看到教育的边界和未来。然后在习得成熟的智慧以后,通过我的努力倡导,去促进教育公益组织与国家教师教育系统的平等对话和互相学习。这个梦想,看起来很难,但是我现在最珍视的想法。

谢雪娥

武汉市武昌区晓庄公益助力中心 实习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师范  非师范词条  心路  心路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