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99公益日理性捐赠指南:做负责任的捐赠人

       捐赠指南

       作者|蓝方

       编辑|廖廖

 

       你的朋友圈开始为即将到来的99公益日预热了吗?

 

       从9月7日到9日,连续三天,超过130家公募机构、近6700个公益项目将在腾讯公益上发起募捐。每一笔公众捐款,腾讯都会配捐,配捐总金额将突破6亿。其中,腾讯基金会出资2.9999亿以随机配捐,近300家企业出资3.09亿,对公众捐赠进行1:1配捐。

       正如大型电商们费尽心思将“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日子打造成消费主义的狂欢,腾讯从2015年开始,也试图将9月9日变成一个引领全民公益的人造节庆。第一年,腾讯配捐9999万元,第二年增加到1.9999亿。2016年99公益日的3天里,1877个公益组织发起的3600多个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的平台上,募到了3.05亿善款——对于大多数资金匮乏的草根公益机构,99公益日毫无疑问地成为一年一度争夺资源、扩大影响力的重要节点。

 

       公益圈的小伙伴为此殚精竭虑压力大到掉头发睡不着觉的有没有!各家组织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传播方案,做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大家陆续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种募捐文案、海报、H5小互动,在地铁、商场里看到的大幅公益广告,大多为此而来。不难想象,两天后你的朋友圈和微信群,也将被各种“一起捐”的链接刷屏。

 

       大企业的钱准备好了,公益组织的戏也准备好了——这场活动中更重要的角色,作为捐赠人的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在99公益日捐钱吗?你准备捐给谁?你有想过,你捐的这笔钱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带来哪些改变?

 

       这篇科普,帮助你理解捐赠的逻辑,做更负责任的捐赠人。

       1 为什么需要我捐款?

 

       人们对捐款最直观的认识,通常便是献爱心——用钱去帮助那些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通过钱,他们可以直接从市场购买商品和服务,进而改善生活境况。

 

       这也是传统慈善最常见的领域。例如扶贫,助学,救灾,大病救助。

 

       然而,为这些典型的“弱势群体”提供兜底的扶助和公共服务——不正是政府的职责?既然我们已经向政府大量纳税,为何还需要我再次捐款?

       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兜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这与这个国家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当一个国家福利水平较低时,“弱势群体”的很多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依靠民间捐赠的救急,乃至国际援助的帮扶。

 

       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满足边缘人群的所有需求。民间捐赠同样重要,它可以支持公益组织为这些边缘人群提供特殊化、多元化的服务,更好的赋权赋能,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生活。

 

       而在中国,包括社会保险、城市低保、医疗救助在内的多项社会福利制度,到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成型。民生支出,也是在这十几年内才开始大幅增加。在政府的政策与财力到位之前,民间公益捐赠,更多的发挥着补漏与倡导的作用。

 

       例如大病救助。中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才全面建立,而这套基本保险目前只能“保中病”——保险起付线以下的“小病”和封顶线以上的“大病”,依然需要参保人自行承担。政府的大病保障机制仍在逐步建立,从将某些病种纳入基本保险保障范围,到逐步建立重疾补充保险——面对大病救助的制度缺漏,在相当一段时间以内,只能依靠民间捐赠救急。

       在传统慈善的框架下,除了面向特定弱势群体的救济,为所有人的利益举办公共事业——例如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环保,也是慈善捐赠非常重要的方向。

 

       提供这些公共服务,自然也是政府应有的责任。在一步步明确政府责任、提高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的过程中,民间的捐赠则扮演着重要的“补充”乃至“补漏”的角色。

 

       例如中国最经典的公益项目之一,希望工程。1989年启动,动员了大量的民间力量捐资助学,在贫困地区建学校,支持贫困学生返学。举办基础义务教育,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但政府财政在教育方向的投资一直有限,直到2007年春季学期,中国农村才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到2008年秋季学期,中国才真正实现全面的、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主流的慈善行动背后,都有着公共政策的激烈讨论——政府究竟对哪些事务有着“兜底”责任、对哪些公共服务负责,目前的财力又可以支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

 

       一些卓越的公益项目,在妥善使用救助善款的同时,还会搜集数据信息、进行政策的研究和倡导。而对于捐赠者而言,我们可能也不能只关注我们的善款到底救了几个病重的孩子——关注并参与背后公共政策的讨论,才能真正为我们的爱心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除了这些传统的慈善捐赠,还有一类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捐赠

       

       我们身边很多的社会问题,可能并不是钱可以直接解决的。

 

       例如一些边缘群体的弱势地位,可能并不是因为贫困,也不是天灾人祸,而来自制度性的排斥、社会性的偏见。典型的,例如LGBT议题、性别议题,各类反歧视、社会融合议题。

 

       又如另一些关乎所有人的利益的议题——例如雾霾、气候变化、食药安全,政府投入了资金,建立了制度,有责任实施行政监督。但当政府没有很好履行这些责任的时候,同样需要民间的行动,去监督和建言。

 

       于是,针对这些议题,我们会看到有大量的NGO、专业人士在行动。他们监督政府,参与立法建言,开展公共教育、社会倡导。

 

       例如针对雾霾问题,有专业的环保组织在举报偷排企业,发起环境公益诉讼,监督“约谈”地方环保局长,督促他们积极履责。

 

       这些机构的行动,都需要资金。公众的捐赠,则可以支持这些权利类、倡导类的机构走的更远。

       无论是慈善类的社会服务,还是倡导类的社会行动,都是公共参与不可或缺的部分。接下来几天,当你准备也参与到99公益日的捐赠中时,与其被动点开那些推送到你眼前的募捐链接,不妨先想一想,究竟哪些是你最关切的社会问题,项目列表里又究竟有哪些公益组织在做你真正认可的事情。掌握你的捐赠主动权,是理性捐赠的第一步。

       2 为什么要把钱捐给公益组织?

 

       传统慈善,捐钱救急救困,当然都想把钱直接塞到需要的人手上。

 

       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哪里?

 

       自己去贫困山区挨家挨户做调查?但当一些乞讨者自己出现在你面前请求帮助时,你又怎么知道他们是真是假?

 

       正是因为过高的甄别成本,在传统慈善领域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他们相当于是中介,一方面从捐款人手里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甄别出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向他们发放善款或提供服务。

 

       因此,捐款人可以选择一家自己信任的社会组织,通过他们,把自己的钱,捐给不认识的又需要帮助的人。

       选谁?

 

       接受捐赠的权利,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但向公众主动募捐,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需要有相应的监管。

 

       在中国,公募资格采审批制。早期公募权基本为官办基金会垄断。随着2016年《慈善法》的颁行,公募权第一次大规模放开,凡是登记为慈善组织的机构,无论其性质是基金会、社会团体或社会服务机构,都可以申请公开募捐资格。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也可以与有资质的机构合作,由后者管理其募得的善款善物。

 

       这些改革,极大的拓展了我们在捐赠时的选择权。谁的信息公开最到位,谁的管理费用最低,谁的品牌传播最好,我们选谁。

 

       这一方面意味着各家公益组织需要有更专业、主动的推广传播,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捐赠人需要提高信息素养,在必要时知道如何去了解相应的信息、如何向公益组织问责。

 

       把钱捐给这些慈善组织,再由他们甄别、核实,发放给需要帮助的人——钱到了,爱心就献到位了?

 

       有一些救助项目,是这样。例如大病救助、助学,善款直接帮助他们支付医疗费用、学费。

 

       但还有很多领域的救助,却更加复杂。例如,我们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希望帮助他们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孩子们需要好的老师,需要图书馆,需要革新的课程。直接把钱发放给孩子和家长,他们就能在贫困山区购买到这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正因为答案是否定的,才会有两种基本的捐赠方式。

 

       一种通过公益组织将钱发放给需要的人。

 

       一种则将钱捐给那些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机构。支持那些为乡村提供教师培训、建立图书馆、推广阅读、推广课程改革的机构。

 

       例如前不久刷屏的“小朋友的画”募款活动。以一元钱“购买”自闭症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的画作的形式,帮助自闭症群体。有言论忿忿抨击,说这笔钱“一分也不会给到画作者”——这笔钱确实不会给到画作者,它们都会捐给WABC无障碍艺途工作室的“用艺术点评生命”项目,以免费为自闭症群体提供艺术潜能开发课程,帮助精神障碍的特殊人群融入社会。

       当我们的捐赠就是想帮助某个特定的弱势群体时,不要轻易被类似的话所迷惑——“钱都被这些组织拿去了”“一分钱都给不到你要帮助的人”。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捐赠,确实不是为了支持这些机构而捐,是为了购买他们的服务,而让我们关注的群体受益。

 

       这意味着,钱不是捐到这些机构就结束了,我们要关注这些机构的产出,关注他们服务的质量,要了解他们究竟给我们关心的社群带来了哪些具体的改变。这也要求接受捐赠公益组织,必须从社群的利益出发,给社会公众更加公开、便捷的信息,反馈资金的使用效果。

 

       而对于倡导、权利类的组织,捐赠自然就是捐给这些机构,支持他们的行政开销、人力成本——花钱让这些机构的人,为了你、你关切的社群或者公众的利益而发声呐喊。

 

       这一类的捐赠,事实上也是对传统捐赠理念的挑战。人们总希望自己捐的钱能尽快有一个看得见的产出——而权利倡导类的行动,对社会理念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却可能缓慢又充满变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公益组织都很难通过公募众筹获得资金,而依赖于一些理念先进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境外资金的支持。

 

       在往年的99公益日上,其实也呈现出此番趋势。获得捐赠最多的,还是大病救助类的项目;教育类项目,也是募捐的主流重头。在环保类项目中,直接以种树、给动物提供直接救助服务为产出的项目,基本都能筹满,而带有政府监督、倡导意味的项目,则相对较难获得人们的捐赠

       3 做负责任的捐赠

 

       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怎样在99公益日中,成为更负责任的捐赠人?

       -询问自己,最关切的社会问题究竟是什么?现代公益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向穷困之人发放善款。捐款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有效解决你所关切的社会问题,并有意识的寻找那些为解决你所关切的问题而踏实行动的项目——对于有些议题,支持专业组织进行政策倡导、改变立法,可能会更加切实有效;

 

       -不仅关注救助的个案,更加积极的关注社会问题背后的公共政策;

 

       -有意识的主动了解公益组织的背景,你可以在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相关机构的网站、腾讯公益等网络捐赠平台上查阅机构信息,向那些信息最公开、管理费用最低、品牌传播最好的机构捐赠

 

       -关注公益组织的产出,要求阶段性的反馈(你也可以在募款平台、公益机构的网站、公号、民政部门的公示网站上了查询年报、项目报告),并将你的意见积极传递给你所捐赠的机构,向它们问责——你的捐赠究竟能给你所关心的社群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为什么我们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捐赠人?不就是捐100块钱吗?要费那么大的事吗?(要这么麻烦我就不捐了……)

 

       这很重要。

 

       只有通过负责任的捐赠,我们才能更好的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社会的力量,以更好的参与公共,监督政府。

 

       也只有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捐赠人,才有可能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纳税人。

 

       税收被视作强制性的转移支付,捐赠则是社会资源的转移支付。从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捐赠人开始,我们可以慢慢衍生出某些和纳税人相似的观念:我出的钱,要尊重我的意愿,要给我交待,要压缩行政成本,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用的地方上去。

 

       这事实上,就是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的培养。

 

       99公益日的三天,或许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机遇——学习怎样成为一个有责任的捐赠人,怎样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公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捐赠人  捐赠人词条  捐赠  捐赠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理性  理性词条  指南  指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