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谭红波:遵守基本的公益伦理,是对生命的敬畏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不疼不痒、没多少人看的文章,叫《公益到了该重提道德的时候》(点击标题即可阅读),文章写得比较隐忍,遮遮掩掩地没说透。其实说白了,是我觉得现在的公益圈开始缺“德”了,缺乏道德。

 

       现在这些年的情况来看,确实很糟糕,非公益的思维弥漫着整个公益圈,大家不问青红皂白地对“效率”、“KPI”等等大谈而特谈,谈着谈着发现走偏了,就嚷嚷着要“回望初心”。挺可笑,“初心”居然是用来“回望”的!不应该是在前行的路上要一直“坚守初心”吗?很多时候,公益圈也一样容易走极端,比如,我们呼吁要提高行业的待遇,不要道德绑架行业的从业者,然后有些人就纷纷理直气壮地唯待遇至上,甚至大言不惭地以此为理由去单纯谋求提高个人待遇。

 

       当然,谋求提高个人收入没有任何不可以的,关键是你的终极目的到底只是为了改善个人收入,还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你从事公益慈善工作?所以,在这一点上,不管道路、途径如何变化,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丢的,是要一直坚守的。

 

 

       当然,我觉得不仅这样,公益行业还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敬畏之心”。这个行业的人有激情,有理想,但往往也会被激情和理想冲昏头脑,这一冲昏吧,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体现在做事情的时候,表现是唯目中无人、唯我独大,缺乏对其他机构、对事情、对人的尊重和敬畏

 

       其实不管是人还是机构或者是事情,其存在一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或价值。你所能看到的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片面,公益圈的有些人极容易就通过这一个小片面作判断、下结论、贴标签。一个公益组织刚推出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人在某个场合说出某个观点,如果这个组织或者这个人没有所谓的“背景”,很容易就被迫不及待地胡乱批判一通,很少有人愿意安安静静地去先了解一下项目推出的背景、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思考(如果这个公益组织或者人有所谓的“背景”,便会有一大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追随和推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个圈子里有一些人太爱表达自己,太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推给别人,所以基本上都不太愿意静下心来听听别人的表达。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在活动或者会议中经常看到,演讲者在前面演讲,而听者基本都在刷手机或者抱着电脑干自己的活儿(这容易给人错觉,就是看起来好像是在用电脑做笔记),或者观察某些人在跟别人沟通时候的表现,你会发现当别人在表达的时候,TA往往都是心不在焉,不够真诚。而到了TA自己发表观点的时候,全然都是关于TA自己如何如何厉害的陈词。

 

 

       很多人觉得叶祖禹先生讲“陪伴”,讲得很好。其实叶老先生“陪伴”背后是有精神支撑的,这种精神就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对其他的组织或人表现出尊重。生命值得敬畏和尊重,承载生命的人或组织同样需要敬畏和尊重,否则,敬畏和尊重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说一个机构得以成立,一个人得以去做一件事情、表述一个观点,这背后一定经过了一些付出和艰辛,每个组织成长的背后都有其不凡的经历,每个人的人生都有ta独特的不易。当然,还包括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在公益活动中(包括项目、筹款等)尊重个人隐私,遵守基本的公益伦理,这些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其实当前出的一些对组织、对行业伤害都很大的状况,与无视伦理、不在意个体生命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从组织发展的层面,无论是组织的筹款,还是项目或者内部治理,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种内在规律也是必须要尊重的。不能盲目地贪快、贪大,一个刚刚成立的组织一上来就定一个上亿的筹款“小目标”,这完全是不敬畏组织发展规律的表现。放眼看去,好些发展了几十年的资深公益组织目前的筹款额才能勉强上亿元,一个刚刚成立的组织,要品牌没品牌,要项目没项目,要公信力没公信力,而且连公开募捐资格都还没获得,何以能在一年内筹到数亿元?

 

 

       我们冷眼观察这个圈子里面现在的种种表象,比如,浮躁,比如,不实在、不真诚等等。其实都与我们缺乏敬畏之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缺乏敬畏之心,所以对一切都“无畏”,于是就过于浮躁,不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待人待事缺乏真实感,都只是在“推杯换盏”中言不由衷地真诚以待,而实际做事情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套面孔。如此,都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想法做事情,没有了彼此发自心底的、真正的包容和互相借鉴和促进,行业如何发展?又如何能够实现公益慈善共同的愿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敬畏  敬畏词条  伦理  伦理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遵守  遵守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