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发动居民一起绘制50平米的地图,他们在社区走了一个马拉松…

        当我们第一次走进这个小区时,就引起了我们想进一步探寻的兴趣……

 

       从百度卫星地图可以看到,这个小区的楼栋井然有序,就像一个围棋盘,楼栋之间比较宽敞,并没有市区城中村的那种压抑感,所有的房子楼层并不高,所以整个小区都可以享受充足的阳光。、

 

 

棋盘一般的居住小区(百度卫星地图)

 

 

福昌居委会辖区范围(百度地图)

 

前期的走访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在这个小区里,粤语并不是第一语言,居民相互之间的交流要么是用家乡方言,要么是用普通话,连坪山本地的客家话都较难听到。

 

       在进行的110份调研问卷和20份结构性访谈中,近95%的受访者都不是坪山本地人。

 

       而且我们发现在工作日走访,很难发现年轻人的身影,后来了解发现在这里的居民一般是在附近工厂上班的人,平时在社区内,只能看到老人和带着幼儿的女性,他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聊聊家常,聊聊孩子。

 

 

 

社区闲逛的长者

       在此非常感谢六联社区工作站和福昌居委会的支持,让我们可以进驻到这个小区进行调研,让我们可以更近距离的了解居民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那几天,我们一上班就去小区走走,发现见到的都是同样的人。连保安,还有一些居民都成了老熟人,见到就不断打招呼:

 

“你们又来啦?都不用上班吗?”

“哈哈,我们就在上班呢!”

“你们的工作真好!”

“哈哈,是的是的”

……

 

       然而,我们也隐约地感到担扰,社区是不是人太少了?白天的时候,人影儿都没几个,我们怎么开展工作呢?开展活动也没有人呢。怎么办?怎么办?我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非常急躁!

 

       认识更加真实的社区

 

       “是不是时间错了?”有伙伴提出,白天大家都要上班,那晚上呢?晚上应该会人多一点吧!

 

       所以,除了白天的社区,我们还要了解晚上的社区

 

 

 

 

       晚上的小区热闹多了。就在篮球场的四周,有好几个人群在活动,可以玩在一起的他们都有共同的群体属性。

 

       而且我们还发现,其实居民都很善用社区的空间与资源,他们是资源运用的高手。

 

       青少年在球场打篮球,有中学生,也有小学生。高年级的同学打累了,站在旁边低年级的同学会跑上来问一下“嘿,要不要换一下?”当然,我们也上去玩了一把。

 

 

 

 

       篮球场的对面,是一个桌球室,里面都是中青年男人,同桌打球的一般是老乡,说着家乡话,或者是朋友,同事。看得出来,这是他们下班后的一种娱乐方式。

 

 

       考虑到打一盘桌球要耗时蛮多,所以我们就没开桌,于是派发一些宣传单,简单地作些介绍就离开了,希望没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毕竟他们娱乐的时间不多。

       球场的侧面是一块小空地,几位大姐在这跳舞,旁边的移动拉杆音响播放着富有节奏的歌曲。她们自娱自乐,也没有跟篮球场的少年产生地盘之争。我过去派发宣传单时,她们很热情欢迎,完全没有网上所说的泼辣固执广场舞大妈个性。

 

 

       就这样,我们每天都与居民在一起,探索这个小区的各个角落。一个星期下来,我们在小区里走了很多路,差不多完成了一个全程马拉松的距离。

 

 

 

 

 

 

调研之后的发现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家对居住的环境和卫生状况都十分关注。

 

       整个居住环境的卫生还算整洁,不过也存在部分垃圾乱扔的情况;居民的小聚会只能在便利店门前或者自家屋角进行,整个居住圈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仅有的活动设施也过于陈旧,有些还在维修。

 

       过这段时间的调研,我们跟居民介绍“社工是什么”不下200次,发现这个小区对社会服务的认知度基本为零。

 

       问起日常活动时,居民给的反馈更多的是个人的活动,比如散步、聊天和跳广场舞,公共设施容易遭受破坏,有些人看不过去,想自己修整一下,又担心背上破坏公物的嫌疑,只好作罢。

 

       以上这些社区问题存在时间不短,然而大家并不知道该如何做。

       其实只要大家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强一点,为社区奉献多一点,有些问题早就可以解决了。而现在大家更多的是各家自扫门前雪,邻里之间缺乏连接与互动。

 

 

 

 

 

篮球场围栏常出现被破坏的情况

 

我们的第一步解决方案

 

       既然居民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那应该如何让居民有一个集体性的参与,并且为社区环境带来一点改变呢?为此,我们经过了几番讨论。

 

       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居民都乐于参与的简单活动开始?让大家互相认识的同时,也对社区有进一步了解?

 

——绘制地图!是的!就像我们刚认识社区一样,从最直观的地图开始!虽然住在这里,但居民真的了解这个社区吗?他们认识同样住在一条巷的邻居吗?我们何不通过这个活动,让居民们连接起来?

 

 

 

       靠脚步丈量出来的社区基础地图

       如果地图只有A4纸这么大,好像没什么感觉。

 

       我们在想,假如把地图放大到50平米,跟半个篮球场大小相当,将会怎样? 会不会给居民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冲击与沉浸式的体验?

 

       于是,我们就开始发起动员,除了线下招募外,我们还进行了线上宣传,这里特别要提到福昌的老居民通哥,他在居民生活群里为我们的活动“打广告”,迅速吸引了居民报名参与。

 

 

 

 线上招募,预设的30个报名名额迅速报满

       32对亲子聚集一起,能做什么?50平米的社区地图,是否超乎想象?2019年2月24日下午,主题为“社区参与从认识社区开始”——亲子趣味活动在坪山区六联社区福昌居委会篮球场热闹开展。32对亲子汇聚一堂,共同绘制50平米的社区地图。地图一打开,居民就过来围观了,这比其他的动员方式更管用。

 

 

 

 

地图打开的一瞬间,大家眼里充满惊喜

       福昌居委辖区共计楼栋267栋,社区商铺近百家,为了筹备好此次活动,社工前期在社区进行了近2个月的社区调研、社区访谈及地图绘制,在活动当天为居民展示了一幅50平米的社区基础地图。

       为收集社区资源、促进居民交流、挖掘社区积极分子,本次社区地图绘制活动以任务制为原则,通过让参加者体验亲子互动、社区历奇、门店信息收集、手绘社区地图四个阶段,实现亲子沟通、社会实践以及社区资源收集。

 

 

 

活动开始前的热身

 

       活动伊始,工作员通过参与式“剪刀石头布”调动了在场32个家庭,共80余人的积极性,推高现在活动气氛。

 

       在接下来的1小时社区历奇、门店信息收集中,通过家长的教导和影响,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与陌生人沟通的基本礼仪及技巧,参加者们均顺利地完成资源收集任务,并填妥社区资源信息卡。

 

 

绘制小朋友自觉把鞋子脱了

 

       当参加者在50平米的社区地图上填充颜色时,吸引了不少未报名的居民前来询问和参与。

不少参与者发挥想象、脑洞大开,在社区地图上增添了很多社区设施的畅想,有的增加绿化、有的增加公共设施、有的在居住楼栋中画上“一家人”。

 

       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参与活动的小朋友都很有爱护我们这幅巨型地图,上地图绘制前,自己就把鞋子脱了,还邀请其他小朋友脱鞋进去一起画地图。

 

       当尺寸放大,视野变大了,问题就变小了。而且我们还有趣地发现,本次活动成年人的参与度也非常高,特别惊喜的是有很多爸爸参与其中。所以,当“玩具”足够大时,“大朋友”也是会参与的。

 

 

 

活动总结分享

 

看到的改变与成效

 

       通过入驻社区的这几个月里,社工不断走访社区工作站、辖区居委会,积极与居民建立关系,增加面对面交谈的机会,直接倾听了解居民的想法和需求,发现大家从原先的围观吐槽状态转变为积极投入并愿意一同行动。

 

       最明显的改变在于在社工入驻初期,社工发现社区微信群内大家对社区事务更多只停留在反馈及抱怨,而通过此次地图绘制活动的宣传和招募,居民主动报名参与其中,并积极加入义工服务,对社区的认识度、关注度及参与度逐渐提升。

 

 

 

来自本社区的义工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本次活动后的意见反馈及活动现场的意见收集,社工发现该社区居民更关注生活环境及亲子关系,但由于日常工作的原因,只能抽出周日时间参加。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社工将继续结合社区居民的参与时间,按计划,深入开展探索工作。

 

 

 

项目简介

 

       共筑坪山城,共圆坪山梦—参与式社区环境治理探索项目由深圳市坪山区政法委资助,并指导开展,主要是在坪山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平台下,探索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社区治理模式。

 

       项目通过参与式专业技术,发掘群众需求、形成行动方案、整合可利用资源,陪伴式地化解、满足群众的矛盾和想法,逐步实现基层居民自治权责清单,推动初创期社会组织参与坪山区社会自治的良好局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马拉松  马拉松词条  绘制  绘制词条  平米  平米词条  发动  发动词条  居民  居民词条  
公益

 防治针对儿童的暴力

防治针对儿童的暴力-多领域专家团队与儿童保护中心在中国的探索前言本报告内容基于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 2016 年 9 月至 2016 年 12 月研究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