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云南连心专栏】如何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团队内部的合作?(系列三)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系列之三

 

文 |  陈韦帆

 

【云南连心专栏】系列一:如何挖掘和培养社群骨干 |以云南连心流动工会工作为例

 

【云南连心专栏】系列二:如何协助社区社会组织真正“组织”起来?(系列二)

 

近年来,“三社联动”和社区社会治理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视角和目标,社工如何能够识别、挖掘和培养社区中的人才成为骨干,如何让骨干能够组织起来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等议题,成为了社区社会工作中的热点。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自2007年进驻城中村社区后,致力于推动流动人口社群尤其是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赋权包括自组织工作。本系列文章主要以云南连心在流动人口社区中的探索①为例进行讨论。

 

 

上两篇文章讲到社区社群骨干的培育和如何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真正地“组织”起来,强调了连心认为社群骨干不仅是居民代表和社工帮手,更是社区社会工作赋权的重要抓手和工作指标之一。

 

 

社工机构找到居民骨干之后,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性别的骨干愿意成为一个团队呢?第一步,连心是将制度制定过程,作为组织过程来推动团队形成。更深入的第二步,则是如何通过推动日常合作,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标注①:由于机构战略转型,流动人口社区工作现已转交五华区明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原连心反家暴和流动人口社区工作团队)持续开展。

 

 

一、促进合作是贯穿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工作的主线

 

 

正如百科上对“合作”的定义,即一群人在共同目标之下,通过互助互惠的过程来实现目标,当我们期待推动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互助互惠的生态环境时,“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策略。而合作需要建立在一定深厚关系的基础之上,则社区社会组织就是培植合作关系的最佳土壤。

 

 

记得连心流动人口社区团队有一次学习,大家讨论起儿时对“社区”的美好记忆时,都提到了换工互助这个点,认为城市包括城中村社区中,缺少的“人情味”就是这个不限于亲戚圈的社区互助与合作

 

 

同样,城市老旧社区虽然公共设施等不足,但大家也会觉得比较商品房社区更“温暖”,这个感觉也大部分来自邻里互助的特点。如果我们希望把一个社区营造成为“温暖”、“守望相助”的氛围,势必需要创造一些人和人之间的联接,然后在这些联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促成人与人之间或深或浅的“合作”。连心把社区社会组织正是看做这些“人与人的联接”平台,而促进合作就成为了社区组织深化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流动职工联合工会的推进中,除了工会委员会内部通过制定规则等决策过程来推动大家的合作共建外,也会有更加日常和生活化的“合作”,比如绿色手工坊的生产合作、工会共同举办活动的分工合作等。如果只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细化合作的内涵,大概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不同层次的合作

 

 

 

简单解释,图中不同的阶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合作可能产生于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现场,工友骨干共同帮忙抬桌子或分工完成场地布置等。

 

 

再深入,就到社区社会组织骨干(可能是在社工协助下)一起共同策划社区活动,并在现场合作完成活动。

 

 

更深入,社区社会组织团队共同制定活动规则等制度,并共同决定组织的一些决策,例如流动职工工会委员会共同制定委员会活动时间和规则等。更深入的,目前只是零星发生在骨干之间,但也是希望未来进一步扩大到更多工友之间,即是在生活生产上的日常互助互惠,如信息分享、托儿互助和技能分享等。

 

二、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内合作的若干经验

 

 

在流动职工联合工会的探索中,目前合作最为密切且深入的,应该是妇女小组“绿领平台”,因此在这个部分,我们也以绿领平台的经验为例。如上图所示,社工作为协作者,在若干年中,不断发现“合作”的前提条件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力量要发挥。

 

 

 

记得曾经有一个老师告诉我们:现代城市生活和教育是一个让我们“原子化”的过程,让我们忘记天性中“合作”的必要性,逐渐失去了“合作”的能力。因此,内部的力量即是图中的“共情与归属感”,天性中对“合作”的内在动力应该是一个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比如骨干1 年少时在乡村老家体会过换工互助的美好经验,则唤起她对这个体验的感情就是促成她重启“合作”动力的重要开始。再比如骨干2,她擅长发现和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而她也发现通过合作能够更快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这就是她自己对于合作的内生动力。骨干3则又是不同,她可能纯粹只是基于个人感情,才愿意和某个人合作,那也是她独特的合作内生动力。

 

 

凡此种种,其实都是社工需要根据每个骨干身上的特点去“识别”出来的内生动力。只有抓住不同人各自独特的内生动力,才有可能通过逐渐的努力去推动不同骨干之间的合作,从而逐渐塑造出看似抽象难以把握的“共情和归属感”。

 

 

那在内在合作的动力“唤醒”之后,又通过什么方法去“转化”为具体行动并逐渐加深合作动力呢?

 

 

我们的经验是,需要组织制度施加“外力”去推动。

 

 

如图所示,三个部分的组织外力非常重要。其一是组织要明确,资源(含福利)的取得需要在“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例如如果想要完成一批订单获得收入,则组织要明确,一定是几个骨干合作或者骨干找外部姐妹合作的前提下,才能接下这笔订单。

 

其二是,让骨干体会到,任务需要协作才能完成,一个人无法搞定。虽然难以强制,但大部分情况下,组织也需要设计出一些骨干共同协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以有意识地强化这种“合作的需要”。

 

其三,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中强调的,组织需要明确,所有制度规则都是集体参与讨论与决策,个人的权威不能左右集体规则。

 

 

除了相对“硬”的制度外,社工作为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推动者,也需要学会有意识地强化合作意识,包括从正向鼓励和负向批评两个方面,营造组织文化中对于“互助合作”的推崇。例如社工可以特别鼓励合作较好的骨干,或者对不愿意合作的行为特别指出。

 

 

总之,上述经验都是在我们的妇女小组建设过程中,通过或好或坏的影响而摸索出来的经验。对于不同的社区社会组织或骨干来说,这些经验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通过不同层面和角度,去“恢复”和“启动”每个人心中对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去实践出来。

 

 

三、终究要回到“人”的身上

 

 

以上的部分可能会让人觉得“套路感”太强,其实我们终究要回到“人”的身上。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互助合作”是一个非常抽象和笼统的概念。它既是一个不同程度的光谱,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当需要把这个抽象模糊的概念落实在日复一日的社区社会工作中时,我们发现最终还是回到了社工对于不同服务对象生命历程的深入认识中。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将“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家族历史有族群文化脉络,并有既往丰富生命经验的“人”时,我们才能明白“合作”是如何“嵌入”到每个人生命和身体中。而此时,作为协作者的社工,才有可能真正从Ta们的经验中,找到“唤醒”和“启动”内在动力,并共同去实践“合作互助”这一美好生活理想的“钥匙”。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连心  连心词条  云南  云南词条  团队  团队词条  内部  内部词条  促进  促进词条  
公益

 绿色康巴

2004年4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出现了一个名叫“绿色康巴”的环保团体,试图动员当地民众的力量,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保护当地的生态和文明。 地处青藏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