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对话】基金会能否多资助少运作项目?社会服务机构有话说(下篇)

 

 

 

 

 

编者按

 

 

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的基金会有10万多家,自己有钱自己花的运作型基金会只占4.3%。中国7500多家基金会资助基金会不到1%。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基金会本来应该是“撒钱”的机构,但中国的基金会还处于“吸金”阶段。

 

 

基金会在公益价值链中,不仅是执行者,更是重要的资源提供者。理想的状态是,基金会与社会服务机构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作伙伴关系。 事实上,大多数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这样的抉择,为了实现初心,募集的资金是自己执行项目还是资助其他的公益组织执行。

 

 

是什么让大多数基金会选择了自己执行而不是资助?

为什么资助基金会数量少?

基金会能否多资助少运作自己的项目?

社会服务机构对基金会的期待有哪些?

 

 

带着这些疑问,发展简报拜访了四家基金会和四家社会服务机构相关负责人,围绕“基金会资助价值”,倾听双方的“心声”!本期对话分上、下两篇,分别从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角色出发,表达各自不同的诉求、痛点、顾虑与担忧。尽管个人观点并不能完全代表所在行业的全部立场,至少可以呈现一个多视角的客观陈述。

 

 

 

对话不是对立!

是沟通后的互信!

是携手共进中的双赢!

 

 

 

社会服务机构有话说(下篇)

 

 

1:“  基金会的定位,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

 

 

 鸟巢计划创始人丁勇:

 

公益组织原本的使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公共服务里去,坚持改善目前社会盲区,包括市场不愿意解决,政府的盲区等。

 

 

 

政府希望社会资金能够大量进入社会领域或者社会组织里。所以基金会作为“散财”机构,应成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中坚力量。它的角色定位是,真正的了解社会盲点,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之事。本来公益的力量已经是社会的补充,政府没有做的,企业也不愿意去解决的,留给公益组织来处理。所以,基金会的资金就不应该再投入到自己运作项目上,应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样的帮助才是质的改变。比如给那些真正没有机会的孩子(流动儿童),得到改变机会。

 

 

 

要解决社会问题、痛点,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需要撬动更大资源去改变。所以社会力量是市场力量的补充,小投入大力量的改变。

 

 

2:“  基金会重视技术,才有资助技术公益的可能性 ”

 

 

NGO2.0执行主任张强:

 

中国的多数基金会运作自身项目,把资助行业作为战略的很少,这基于风控考虑、相关政策及公众的倡导等方面,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

 

 

鼓励项目申报方引入社会捐赠和资助。实际上,多数基金会不倾向于全额资助某个项目,希望社会组织能吸纳多个不同的资金来源。一是基金会有自身考虑,对项目周期,时间长短有要求;另外是对项目的设计有要求,降低风险,支持一部分,类似企业多方融资。公益基金会倾向也特别明显,鼓励项目申报方引入社会捐赠和资助,一个项目要长期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个基金会支持,可以拆分成不同的板块筹资。

 

 

公益行业要加强技术理念的倡导。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从政策法律法规上影响议题发展,“技术+公益”做适当的转化,给技术公益培育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基金会重视技术,才有资助技术公益的可能性。行业的扩充和技术的发展都急需人才,人才能直接间接对技术公益产生影响,正如投下了石子,总会有一定的波纹。

 

 

基金会要先解放思想,再转变理念。诚挚邀请国内基金会秘书长,参考了解一下美国非营利技术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什么对方做得比较扎实?中美慈善组织发展可能会存在差距,但我认为重要是发现双方的差异化,找准自身特色,促进中国公益生态的健康发展。

 

 

 

 

 

3:“  不要只满足于自家预算花得好项目干得好  ”

 

 

 

方德瑞信筹款行业培育平台负责人叶盈:

 

 

我们首先要区分基金会资助基金会委托服务的概念。通俗点说,基金会资助是支持机构干机构想干的事,基金会委托服务是购买机构服务干基金会想干的事。

 

 

目前中国资助基金会数量太少,本身资金池子与整个行业发展需求相比难以匹配。资助基金会愿意拿出钱(尤其是非限定性的资金)来支持一些机构自身团队的成长、行业人才培养,或是新解决方案的探索,这本是公益行业良性循环的生态现象。但是如果这部分资金支持太少了,公益组织为了生存需要,需要不停地去接政府购买项目或企业的或是基金会的委托服务项目。

 

 

长此以往,机构就只能通过大规模接委托型项目,同时压低人员成本来维持运营,就变成了劳动密集型机构。

 

 

一、人才培养的困境。长期压低人员成本,又无法投入培养人才,就进入了依赖于一批批收割年轻人,人员流失率大的困境,本身机构的专业能力会越来越起不来。

 

 

二、机构能力僵化困境。当团队专业能力无法提升时,基金会就更不愿意投入,资源也引不进来,机构能力不足或僵化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我们期望出现越来越多的资助基金会,或在人员经费上提供稍微灵活的委托服务资金,帮助机构至少在专业化发展的启动层面,能够获得相对有安全感的一段时间的支持,不要一刀切在初级阶段就要求机构实现自我造血。如果太强调自我造血,机构的使命就容易发生偏离,在压力之下就会盯着钱看,“谁给我钱,我就给谁服务”。

 

 

同时希望基金会能有反省意识和更大的格局,不要只满足于自家预算花得好项目干得好,而是要看到行业整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各种议题在整个社会层面的解决方案有很好的响应。

 

4:“  缺少对社会议题的战略性资助  ”

 

  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

 

现新公民计划资金来源有所变化,从基金会支持转向公众筹款。目前基金会资助确实在下降,但公众的筹款增加还不能有效弥补基金会资助的下降。

 

 

以新公民计划服务的流动儿童领域而言,目前基金会资助重心还是会放在农村,但是缺少对于儿童在城乡转换这种结构性变化的关注。从我的角度来讲,期待更多的基金会去思考的是:要资助最弱的地方,还是选择在城乡转换的结构性变化中,资助转换的关键结点?

 

 

对流动儿童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城市接纳问题。要让城市建更多的学校,意识到这些孩子的教育需求,未来需要在城市里来满足,在这个结构性问题当中,这个方向性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我的期待是,希望有更多基金会能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议题放到他的战略框架里,开展立体性资助

 

 

从更大的影响来说,“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更加不可能全依赖基金会资助,然后服务组织完成项目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千万量级人员规模的考虑,需要汇聚更大的力量,需要基金会把这样的议题放到他的价值框架里。

 

 

以我的视角来看,目前少有基金会能够从儿童发展的全局来进行观察并有效开展工作。一方面,基金会是面向整个公益行业,可能是有5个项目,教育、环保或农村等,然后把钱分散到各个项目上,但是缺乏对具体社会议题的战略性思考。另一方面,从基金会的安全边界看,主要是以项目为一个基本结构,但是缺少对于社会议题的战略性资助。对于议题的战略性资助,需要基金会自身对议题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制定清晰的策略,才有这样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不代表发展简报立场。

 

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下篇  下篇词条  服务机构  服务机构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资助  资助词条  话说  话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