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助残】微歧视:你经历的那些暗伤终于可以被解释了!

作为少数群体,我们很清楚的意识到社会中的歧视与偏见,也常常被搞得怒发冲冠,例如近期的“陕师大事件”啊、“布丁酒店事件”啊。(事件详情请点击:陕师大事件、布丁酒店事件)

但同时,与这些事件相关的后续发展,例如相关的评论,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歧视和偏见正在有损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它们是更加微小的、隐蔽的,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微歧视(Microaggression)”。

歧视最早是由Chester Pierce(1978)在种族歧视的研究中提出的后来定义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少数族群领域。微歧视指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简短的、普遍存在的言语或行为,带有敌对的、贬义的或负面的对少数族群的轻蔑和侮辱,它们是无意的或有意的,都可能对目标人或目标群体造成有害或不愉快的心理影响(Sue,2010)。

歧视还可以通过目标群体的周围环境来传播,使他们感到不受欢迎,孤立,不安全和疏远。例如一个国际性研讨大会缺乏无障碍坡道、手语翻译和口述影像服务等。微歧视本质上是隐微的,而且表在口语的、非口语的、视觉的或行为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日常便饭中都包括了哪些类型的微歧视“佐料”呢?

 

 

A:微攻击(microassaults)

网友们在抖音、微博评论中随意留下一些“残疾人就应该在家里好好呆着”、“不要破坏市容”之类的话,虽然可能只有仅仅几个字,但是杀伤力无穷。这种直接的,有意识的语言行为就是微歧视的一种:微攻击。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说这些话是在伤害人,只是认为这是一种“客观且中立”的评论,但确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目标伤害。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视障心理师,真不敢看最近关于陕师大事件的评论,太扎心了,怕自己控制不住连累我的手机。。。哈

来看微攻击的定义:微攻击指的是,那些持有有意识偏见的信念或态度的个人,故意对边缘族群或个体进行明示或暗示性的不友善表达和行为。

这个微歧视类别是倾向于有意识的。相比后两个类型,他们已经算是可识别和可控,危害也就相对的小一些。专家们也提出,这些微攻击常常也是出现在行为人情绪失去控制或者可以隐姓埋名的情况下。而网络正好是一个微攻击的温床,几乎可以不负责任的匿名“施暴”。

 

 

 

 

 

B:微侮辱(microinsults)

侮辱指的是在人际互动(语言/非语言)或者环境中的一些线索,传达出粗鲁(rudeness)、不敏感(insensitivity)、轻蔑(slights)和侮辱(insults),进而贬低一个人的种族、性别、性取向或残障等群体认同与背景,这些常常是无意识的。它们的表现是非常隐微的,且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伪装成对目标个人或目标群体的夸奖或正面表扬。

例如:一个健视者说:“哇,我从未见过像你这么有画画天赋的视障者!”再比如,我们在路上走着,遇到人和你闲聊说:“你们是出来旅游吗?好厉害啊!”

拿第一个例子(也是我亲身经历),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有以下危害:

(1)肯定的语言掩盖了不友善的偏见。这个偏见可能是“盲人没有画画的能力或者“在画画方面,盲人一定比其他人差劲””。而当时我心里想的是,曾经我看得见的时候很小就练习画画,虽然现在看不见,我仍然认为我的构思、创意和随性的色彩也会画出不一般的作品。而且我有认识天赋盲的朋友,他们对画画的认知和技术,我觉得即使我复明了,也一辈子达不到那水平。再说了,那一次画画我只是随便画了几笔应付一下课程,就得到这样的赞赏,除了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之外,我一点儿没觉得高兴;

(2)无意识中也再次强化了“健视者比视障者更有画画天赋”的这类健全主义霸权。因为微侮辱的表达就好像用“励志”的建构来对比“残疾”的“苦难”,所以为了产生“励志”,就不断地加深了背后的偏见。简单地说,要让一杯白开水很甜,你只要先让人吃很苦的东西就可以了。所以当我听到这样的赞赏就好像被灌了一瓶苦水,感到恶心和难受;

(3)这种压迫和贬低常常是无法追责的。这是让人最内伤的地方,因为对方表面上多友善啊,说实话,他们真的是无意伤害,且有意想要鼓励你。所以我们怎么能够指责一个献爱心的人呢?我们对于偏见的细腻感受又有什么证据呢?哎,苦水只是主观感受,我还是自己咽下肚子吧。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经常遇到的情景,当视障者在走路时,遇到非常主动协助的热心人,甚至不经询问就搀扶对方,这就隐含着“视障者走路总是不能独自完成的”信念。可是这种行为我有感受到对我“长期努力练习定向行动”的侮辱,可另一方面我的确也偶尔需要协助,所以来搀扶我的人我还是只能笑然待之。

另外,微侮辱的形式还有很多种,在环境层面,或许一张照片、一些摆设,都传递着一些微侮辱的讯息。例如,某志愿者房间内挂着一些协助轮椅使用者的“光荣事迹”照片,或者某些场所完全不考虑无障碍设计等。

 

 

 

 

C:微忽视(microinvalidations)

第三种微歧视,从心理学上看,我觉得是最扎心的,甚至让我们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

最明显的例子在种族歧视中常体现,也就是对肤色的忽视(colar blindness)。包括身心障碍人群在内,也会听到“没关系的,其实你并没有什么特殊,我们都一样”之类的言语,好意的背后可能传达着否认。

Sue(2010)认为,否认人群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对某些人群拥有某些权力和特权的否认。更进一步地,这是对占霸权地位人群在社会中获利的现实的否认,也是对他们需要承担起为此付出行动的责任的否认。

因此,当残障人群被告知“我们都一样”的时候,有可能就是被否认了“我们其实目前拥有着不一样的权利”。当残障社群在呼吁“我们都一样”那是另一回事,此不赘述。

具体说来,微忽视指的是在人际间或环境中的一些细节,产生对边缘人群的主观思想、感受、信念和经验的排除(exclude)、否认(negate)和消除(nullify)。这一类型也是倾向于无意识的,但是比微侮辱伤害更大,因为它直接否定了边缘族群的真实体验。

有时候,当我们在一个号称很“融合”的团体或者环境中,体验到一些不友善的细节,如果我们表达了,可能就会得到“没什么吧?会不会你太敏感了?在这里我们不分残障或非残障啊~”这样一类的回复,让我们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敏感”了?是不是因为自己有“自卑心理”呢?会不会是自己“不够阳光”呢?哈,这些都是我曾经有过的想法,不知道大家有过吗?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指出了这些都是微忽视的表现。看到这里,有相同经历的朋友,请和我一起对自己说三次——“不是我太敏感,不是我自卑,也不是我不够阳光!”正是我们的边缘身份让我们感受到了被压迫、被微歧视的状态,而更占主流地位的人群否认这些微歧视,将会对我们的“自我”产生否定的作用,这非常危险。

我们希望能够被看见差异,可能并不需要你们去消除差异,因为它们根本无法消除。所以,请不要忽视差异的存在,更多的去了解差异和缩短差异带来的不平等才是对的。

最后想说,真的不是我们“想太多”,真的是内心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中暗枪”经历,让我们体验了太多太多的挫败,留下了太深太深的伤。看到这一篇文章的朋友,欢迎留下你遭受微歧视的经历,因为它们出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所以不妨练习写下今天你遭受到的微歧视,认真细数一下你一天之内要承受多少“人生的难”……

写评论,转发或者点赞,让彼此知道我们有共同的经验,而不是只能被主流人群来否定~有兴趣的话之后还会继续深入写一写微歧视相关内容哦~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暗伤  暗伤词条  助残  助残词条  歧视  歧视词条  那些  那些词条  经历  经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