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融义社会 · 重新启航】工伤康复与生计重建

编者按

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残疾人权利公约》

 

每年的12月3日是联合国大会订立的国际残疾人日, 我们纪念这一日子,是希望籍此在社会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和维护残疾人的权利和福祉,并提高人们对残疾人处境的认识。今年的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更好地重建:朝着一个包容残疾人、无障碍和可持续发展的后2019冠状病毒病世界”。

 

本周连续五天,我们邀请了来自残障自组织和服务残障群体机构的社会组织工作者,分享对残障群体获得多元平等权利、建设更富包容性社会的期盼.第三天的主题是:融义社会,重新启航”。

 

 

有位手部受伤的工友说过:“我很想留在这个城市,但我找过很多厂,他们都不要我,有一次找临时工,就算我愿意把小时工资从16元再降到10元,那个厂还是不要我…”工伤服务机构的社工总能听见工伤工友像这样,失落地谈起屡次碰壁的再就业经历。

 

对于这种无奈,或许我们会觉得,残障人士就业和社会融入问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随着国家残疾人保障政策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但或许,大家未曾注意到,在我国8500万残障人士中,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是因工伤致残人员,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生计的需求。他们大多是青壮年,是家庭经济支柱,是带着寻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希望从农村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他们的收入对家庭生计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中轻度伤残者而言,在用完有限的工伤赔偿后,若无法返回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很可能导致整个家庭陷入贫困或者重返贫困。

 

可是,与其他残障人士一样,他们在平等参与社会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障碍。

 

 

障碍可以跨越吗?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不断改善,重度伤残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工伤数字仍然居高不下。据《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全年认定(视同)工伤共113.3万人,达60.7万人评定了伤残等级,即该年通过法定正式程序认定的工伤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其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永久损伤。伤残等级分为一至十级,一级为最重,结合沿海工业城市数据,估计五至十级中轻度伤残者比例普遍高于90%,可见其中绝大部分人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重返就业岗位的潜力很大,自身有足够能力展开新的生活。

 

既然如此,工伤群体为何仍普遍受困于如此弱势处境?如何去改变?

 

身体心理创伤,工友互助支持走出阴影

 

面对突发工伤意外带来的身体伤痛、收入严重下降甚至是家庭关系改变而得承受的极大压力,工伤工友普遍会感到孤独无助、失去信心、自卑、焦虑,甚至抑郁、自暴自弃。我还能继续做现在的工作吗?以后还能干什么?这样的疑问和迷茫会不停涌现。但住院治疗时医护人员通常没有足够的精力可照顾到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出院后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也普遍不清楚该如何适当地提供支持。佛山市顺德区乐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现,工伤工友更深层次的需求是心理需求,且家庭、社群、同辈或同乡乃至社会大众的接纳与理解对她/他来说都是重要的支持。例如,为协助一名在受伤后远离熟人、把自己困在出租房里、逃避面对现实的女性工友,乐行社工积极鼓励她走出房门,参加机构组织的工友活动,感受工友们的信任与支持。后来,她重建信心成为了机构的志愿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着其他受伤工友。就像这样,乐行的工作强调对工伤工友个体的增能,希望通过社工一对一的陪同支持服务,以及工友社群间的互助支持,让工友能够在工伤困境中站起来,走出去。部份工友更参与了工伤预防的宣传工作。

 

及早介入,争取身体康复最大化

 

通过及早的康复介入最大限度地改善工伤群体的心理状态,恢复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功能和职业劳动能力早已是普遍的共识。虽然自政府在2007年印发《关于印发加强工伤康复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来,康复工作逐步受到更多重视,累计有数十万工伤人员接受了康复治疗和服务,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仍处于重补偿、轻预防和康复的状况,再加上政策和可操作性规定缺乏、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原因,很多地区仍未能有效开展工伤康复工作,难以满足每年新增超过百万的工伤群体的康复需求。厦门市集美区益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观察到,工伤工友普遍康复意识淡薄,且很容易对术后功能恢复带有错误的观念,导致长期甚至更严重的功能受损。益邻把运动康复支持也作为工伤工友服务的重点之一,包括鼓励住院工友积极参与康复治疗,给予物理康复支持和居家康复指导,及提供容易操作的简易手脚康复车、弹力绳等康复辅具,以协助增强工伤康复效果。益邻社工感受到,陪伴工友康复的过程也是与工友拉进距离的过程,这是与工友建立信任关系提升服务成果的有效工作手法。他们也期待将在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厦门市工伤康复管理办法》能切实有效促进更多工伤工友恢复和改善各项能力,保障工伤工友的康复需求。

 

提升权益依法维护能力,应对社会保障不充分

 

工伤高风险的行业往往是农民工集中的行业,如制造业和建筑业。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工伤问题在新业态非正规就业人群中也日益突出,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这类职业也主要是农民工在从事。可是,工伤保障体系对象中最为脆弱的群体恰恰也是农民工。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有8085万人,而同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参保率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没有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能是用人单位未有依法缴纳工伤保险或其他情况,但无论是何种原因,一旦因工受伤,对那数量庞大未参保的农民工而言,维护工伤权益的难度大大增加,适切的医疗救治、心理支持、身体康复治疗及经济补偿更难以保障,更不敢奢望回归原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了。以苏州市为例,据苏州星星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近几年的监测,该市的社会保障情况相对较好,工伤工友的参保比例达60%-70%,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很多工友的维权成本。但随着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的形式越来越普遍,工友维护权益很可能会遇到更多挑战。因此,星星家园通过派发普法宣传资料、举办小组讨论会和个案分析学习活动等向工伤工友普及工伤保障相关政策法规,并为有需要的个案链接法律援助资源,促进工友增强自我保护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合理工伤权益,一方面缓解因工作停顿导致的收入锐减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为未来重建生计储备必要的资源。

 

工友法律政策学习

 

再就业困难重重,提升技能对接资源以突破困境

 

再就业意愿强烈的工伤工友很多都遭遇过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偏见和误解,即便有多年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似乎也难以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有公益机构尝试鼓励工友办理残疾人证,借助促进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措施给予的机会,这也许能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可是,根据残疾人证评定标准,七级至十级中轻度工伤者大多未能达到获得残疾人证的资格,无法帮助企业达成按比例就业招聘残障人士的规定,却又因为明显的肢体损伤而被很多用人单位以“不够灵活”的理由而拒于门外。这一大部分工友的需求更加隐形,更易被忽略。此外,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尚待提高,想在城市继续发展的伤残农民工尽管申请到了残疾人证,却依然无法平等享受残疾人相关福利政策,由残联主导建设的康复培训就业支持体系有着较丰富的资源,工伤工友却往往因为户籍原因未能受惠。

 

工伤工友创业基础培训

 

深耕工伤工友服务超过10年的东莞市大岭山友维工友公益服务中心发现,近两三年有越来越多工伤工友向他们诉说这些无奈同时表达对再就业的迫切需要,于是投入了更多精力开展再就业服务,为工友链接稳定就业岗位和灵活就业资源,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加职业选择,也提供创业培训和一对一指导,并与残障人士友好的企业和职业培训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求为工友的求职争取更多机会。至今已有不少工伤工友在友维的帮助下重建生计,社工特别提到,原工资只有4000多元的老安因受工伤,十级伤残,加上用人单位不配合工伤理赔流程,长期面临着非常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在友维的支持和鼓励下边工作边参加了电工培训,考到电工证后找到了一个有社保的且收入7000多元的电工领班岗位,而且老安对未来有了更多想法。尽管当前服务的大多数工伤工友并不能受惠于残疾人政策,但友维社工仍在坚持普及残疾人政策福利信息,面向工友也面向企业,希望更多人认识到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长远来看,这对推进工伤工友再就业是特别重要的。

 

 

一起助力工伤工友重新启航!

 

 

上述的环境障碍常常会一起产生作用,给工伤群体的生活以连环打击,工伤工友重新融入社会难度超乎想象。但我们也能看见,在公益组织提供一定协助后,工伤工友的弱势处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乐施会在2014年至2019年的项目规划期间,支持了多个社会组织尝试为工伤工友搭建身心康复社会支持体系,除上面提及的几个伙伴外,也曾支持其他伙伴提供从伤后健康照顾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的系统课程,支持一对一创业培训及提供创业跟进支持等等。未来,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各方携手合作,为工伤工友搭建身心康复社会支持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亦正在创建。比如,东莞市一家大型人才市场开设了残疾人服务专门窗口,有两名残联服务专员驻点在那为残障人士推荐就业岗位,他们表示非本地户籍的残障人士也可以在此登记获得岗位对接服务。这是值得推广的促进残健融合创新之举,不仅为残障人士求职也为企业招聘带去了便利,且有助提升残障人士求职过程的可见度,增强社会大众对这件事的理解与包容。

 

东莞市人才市场残疾人服务窗口

 

我们相信,人人都有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社会价值,工伤群体也一样。外来打工者参与了输入地的经济建设,如在打工地受伤,在康复、生计重建方面,应在当地得到适切支持,包括享有均等化的再就业公共服务。面对百万计的工伤群体,为数不多的工伤工友公益服务机构的力量十分有限,希望更多的用人单位、残联、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大众,能更加理解工伤群体的处境和需求,共同参与助力工伤群体身心康复,融入社会,重新启航!

 

由欧洲联盟资助, 乐施会和中国发展简报共同推行的项目 “建设富包容性的社会: 增能和提升服务残障人士公益组织的服务质素和倡导能力”, 旨在推动实现以下愿景:令残障人士享有基本服务和工作的权利,并且在公正、包容的社会中,有能力提供并倡导高质量的服务。具体来说,我们要确保残障人士增能、残障人士公益组织更专业高效, 同时推动性别公正的工作,有能力提供并倡导高质量的服务,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更具包容性。 

 

本系列专题由欧洲联盟提供资金支持。所含内容由作者黄晓欣全权负责,并不必然代表欧洲联盟的观点 。 

本系列专题由乐施会提供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义社  义社词条  启航  启航词条  工伤  工伤词条  生计  生计词条  重建  重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