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学鸡汤”的意义

  “科学鸡汤”的意义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我一直以为“科学鸡汤”是一个很具正能量的词汇。我相信,我们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有意无意地接受过“科学鸡汤”的滋养成长壮大。在我的认知里,“科学鸡汤”的狭义理解可以泛指科学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以不同方式与途径接受的科学教诲。这些教诲包括专业、心理与心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今年6月12日上午应北京一个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委员会邀请,利用腾讯会议系统视频给他们所青年科技人员做了一个“科学鸡汤”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这是我退休后三个社会公益报告中主要的一个,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分享我对“科学鸡汤”的理解。

报告的序言简述了我对“科学鸡汤”意义的认识。我认为,在科学共同体内,科学工作者都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喝过“科学鸡汤”。我理解的“科学鸡汤”大致来自两类:一类属于聆听和阅读途径获得的相关专业和人生成长方面的知识教诲。前者属于专业范畴,无论阅读专业同行的科技文献,还是在专业会议上与同行学术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在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甚至报告的演讲风格等都直接对培养我们的专业科学研究素养起到积极作用。第二类,我们通过聆听一些“科学智慧”报告和阅读一些相关的读物及通过参观游览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魅力,这类科学游览与亲近大自然的旅游不同。例如我的一些博文就表达了我对这类“科学智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例如“简单的力量”,“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科学的真谛”,“美国MIT原来这样牛”,“徜徉在哈佛大学和MIT校园”和“庄严圣神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等。这些文章是我看了一些记者采访报道和亲身参观经历的感悟,从博文评论看,这类博文得到一些年轻人的正面评价,算是我在科学网上给他们煲的“科学鸡汤”。  

对待“科学鸡汤”态度的人群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不削一顾,这些人似乎拒绝“科学鸡汤”,认为那些都是空洞的大道理,人人都懂,可以无师自通。他们总是希望能通过各种捷径获得一些对他们仕途有直接帮助的“灵丹妙方”,或者为他们急功近利地发表论文及职称晋升提供便利。其实,秉持这种理念的人最终一般事与愿违。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他提供理想中的这类帮助;另一类则相反,认为要注重学习,品尝身边学术牛人提供的“科学鸡汤”,并利用各种场合发现和品尝风格各异的“科学鸡汤”。我的文章:“感恩学术路上几位前辈师长”,“一位令我尊敬的数学教授”,“回忆30年前得到一位老科学家的帮助”及“向老科学家学习”文章记录了我自己品味“科学鸡汤”的认识与体会。  

据我所知,在欧美一些著名大学常常会给学生开设一些“科学鸡汤”类的课程,包括“科技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科学方法论”等课程。当然还有大量著名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与“智慧”报告。耶鲁大学每年安排学校的知名教授定期与新生见面交流,我想这些交流内容大多数应该属于“科学鸡汤”范畴。哈佛大学校长说:“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课堂外知识应当多于课堂上”,显然,他所指的“课堂外知识”也会涉及学校提供的“营养”的“科学鸡汤”课程内容,这些内容也许包括在他们那本1000多页的课程设置指南中。

科学鸡汤”的知识形式多样,尤其大学里那些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科学鸡汤”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品位和素养。启功先生题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准确地概括了大学环境中的“科学鸡汤”内涵。我们常常被一些潜心学问的科学大家的行为举止所感动。我们身边的一些科学大家们传递的许多正能量“教诲”为我们健康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科学鸡汤”无处不在,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高中同学在武汉地铁上窃窃私语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被旁边一位年轻女士听到,她对我说:“先生,能否声音大一点,我也想听”。乔布斯用“另类思维”回答哈佛大学学生的提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你那样的人?”,彰显了这位科技巨匠煲出的具有浓浓科学思维的“鸡汤”。一篇“不管牛导师,带出了一批牛学生”文章告诉我们,这位牛导师不是不管,而是以身作则,通过各种途径给课题组“煲”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科学鸡汤”,让那些渴望在科学道路上奋勇向前的人们在“科学鸡汤”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因此,我认为一个学者要做有心人,不要一味简单地拒绝“科学鸡汤”,因为适量的“科学鸡汤”可能使你事半功倍。一位老教授告诉大家,当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访问交流时,他的课题组美方教授建议他要注重听一些非专业的学术报告,哪怕欣赏一下人家的报告风格。我们诸多科学家在喝别人的和“煲”自己的科学鸡汤过程享受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我曾经多次对保送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学生离别赠言:要注重通过各种途径享受那些名校提供的“科学鸡汤”资源,例如要注重聆听那些非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报告,让自己拥有一点“人文科学情怀”,这对于你的学术与人格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曾经看到一篇博文,记录了一个动人场景:“有一天,他和几位同学路过母校西北大学,碰到上学时的一位教授。教授现在年事已高,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腋下夹着厚厚的书籍,佝偻着腰从他们身旁走过,他们情不自禁向老师鞠躬问候,并行注目礼目送老师离开,尽管它们上学时教授并没有上过他们的课”。显然,这些已经毕业的莘莘学子依然在享受学校“品德高尚,专业精深”教授提供的“科学鸡汤”。

 

2020年6月18日策划初稿,2020年9月6日完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学鸡汤”的意义  鸡汤  鸡汤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