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逻辑学溯源 - 因果律

因果”是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对因果的哲学文化探究历史悠久,东方佛儒道皆以因果为本,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也建立于因果之上,在养生、生命科学中因果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这里仅从逻辑学的角度,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工作溯源因果,一窥“因果律”与“不确定性”的内在联系。

一,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国思想和亚理士多德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之三)

亚理士多德广泛地考察各种哲学和自然哲学,把所有当时流行的学说总述为追求事物的终极原因,他看出了事物的终极原因既不能归结为某一个事物,比如泰勒斯主张“水”为万物之因,也不能归结于事物之外的超验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念,而是在于事物的自身原因,事物的自身原因存在于事物的自身但又不等于事物自身,因此事物的自身原因既不是别人又不是自己,这种困惑几乎成了所有的哲学家无法逾越的障碍。

亚理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将因果关系归纳为四大类:

- 质料因(material cause):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

- 形式因(formal cause):指决定事物“是如此”的样式,例如建筑师心中的房子式样,就是房子的形式因;

-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事物的构成动力,例如,建筑师就是建成房子的动力因;

- 目的因(final cause):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为了安置人和财产”就是房子的目的因。

二,“休谟问题”

休谟(1711-1776)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的思想观点。

休谟在《人性论》中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

由此产生了“休谟问题”:我们对于因果连结的认知是从何而来的?而我们又能认知到怎么样的连结?

三,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中国思想与先天综合判断 - 解构西方1)

“休谟问题”是康德哲学的出发点:

- “自从形而上学诞生以来,还没有发生任何事件,能够比大卫·休谟对它的攻击更具攻击性。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任何光明,但他毕竟打出了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绒,而这个火绒的火苗又得到细心的养护并燃烧起来的话,人们就有可能用这颗火星点燃起一片光明。”

“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任何一个经验既包含有“物自体”刺激我们感官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这种先天的直观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因果律等范畴,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即“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所举的一个常识例子是“一切变化皆有原因”,这是一个综合经验知识,因为原因不包含在变化中,而且”变化”也是经验的,如果除去了这个经验内容,它就能成为纯粹的知识:“一切变化皆有原因”,这就是先天的综合判断——因果律,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

四,波普尔的“世界3”(智能哲学:人与人工智能)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因果到科学,人们继续追问: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自己提出来的一个假设,一个理论,用来解释和预测世界,它没法被彻底证实,但是可以观测,可以重复,可以实验,可以证伪。

对此,波普尔(K. R. Popper,1902-1994)提出“世界3” 理论:

- 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有点过于简化的图式:

P1——〉TT——〉EE——>P2

这就是说,我们从某个问题P1出发,提出一个尝试性的解答或尝试性的理论TT,它可能在部分或整体上是错误的,无论如何它都必须经受消除错误的阶段EE,这可以由批判讨论或实验检验组成,无论如何,新问题P2产生于我们自己的创造活动,并且这些新问题一般不是由我们有意识地创造的,它们自发地从新的关系领域中涌现出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不能阻止这种关系产生,尽管我们很少打算这样做。

- 第三世界的自主性,第三世界对第二世界甚至对第一世界的反馈作用,是知识发展中最重要的事实。

五,因果律与“不确定性”

因果的溯源看,涉及到对因果律所内涵的“不确定性”探究,这对以逻辑为工具的西方传统哲学似乎是难以逾越的困难,反映了现代人对知识和认知的全面反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逻辑学溯源 因果律  因果律  因果律词条  逻辑学  逻辑学词条  溯源  溯源词条  
观点

 与考生的交流

2020-04-30一起想抽空和大家聊一下,可最近很忙,填了很多表格,很抱歉没有抽出时间来。另一方面,想等返校后当面沟通,但因为疫情可能要网络复试,没办法只能先...(展开)

观点

 网课有感

      疫情期间,外出减少,连上课都是线上,全国的老师都各显神通,自学能力极强,各种手段悉数上阵。我也自然少不了一阵忙活,腾讯...(展开)

观点

 无题

 今天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发现有一处参考了《走进材料科学》,可惜并没有纠正原来的错误。 下图是《走进材料科学》中的相应段落。 &n...(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