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舆情智库: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新发展

  调查性报道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从公众利益出发,报道者通过细致观察、深入调查研究和相对独立的采访,旨在揭露政府、公共机构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的新闻报道方式。早期调查性报道以美国“扒粪运动”和《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为代表,中国则以报告文学形式呈现。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随着电视媒体的勃兴,一系列制作调查性报道的节目进入国人视线,例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并受到广泛推崇。而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调查性报道呈现出新的面貌,即“促使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路径和传播模式出现了从‘组织化’向‘社会化’的变革”①。本文将对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在生产、传播方式及受众角色方面的改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报道内容及受众角色的变化

   1、信息来源由私密化、专业化向公众化、草根化转变

  由于调查性报道指向的特殊性,所以信息提供者往往来自政府、企业相关人员或是专家学者等等,他们对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熟知该领域的运作体系和幕后操作,能够为记者提供真实可信、较为详细的信息。但同时,由于调查性报道的隐秘性、潜在危险性等特点导致信息提供者的缺乏,许多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出于自身安全或利益的考虑而拒绝提供线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获取新闻材料的难度。

  而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线索的提供者,受众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等方式实时发布自己所见所闻,为记者提供信源。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为普通公众向记者诉求,他们往往遭遇不幸,渴求社会帮助。记者在发现调查后通过转发评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探讨。例如2010年江西宜黄县钟家遭强制拆迁自焚抗议事件,就是在凤凰网记者邓飞的帮助下,通过微博直播“女厕攻防战”说明钟家姐妹的遭遇,引发社会和公众的强烈关注并最终使事件得到解决。二是记者除了能从提供者手中获取信息还能通过主动求援征集信息。新媒体在承担信息发布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交流功能,记者可以与公众即时交流,关注事件发展动向。如果原有信息渠道受阻还可通过发帖、发博等形式公布报道选题,广泛寻求知情人士的爆料。这不仅保证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直接性,还能将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丑陋事实揭露出来,“将黑暗暴露于灿烂的阳光下——让黑暗变成光明”。②

    2、报道内容大众化、碎片化和语言精简化趋势

  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主要关注的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事件。调查性报道关注的对象可以是行政机关、企业组织,也可以是社会现象、人民生活,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拓宽了原有的对象范围,信息来源的大众化和生产过程透明化为此提供条件。一方面信源的大众化决定报道主题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件,或政府决策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另一方面,生产过程透明化促使普通大众参与新闻的调查编写,从而更好地反映事实。

  新媒体在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普及度高等特性的同时,其内容的承载量却是有限的。例如一篇微博只能容纳140字的信息,即便是帖子、博客之类的载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也不会等同于传统的深度报道。在有限的界面上调查性报道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精简内容,用最简练又不乏生动的语言叙述事件前因后果,或者依据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跟踪报道。仍以上文提到的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案为例,该事件发生后,钟家姐妹本打算坐飞机到北京接受采访却在机场遭遇相关人员堵截,无奈躲入厕所。姐妹俩情急之下向《新世纪》周刊记者刘长求助,刘长通过发表微博报道这一新闻,随后邓飞转发并直播姐妹俩情况,这才有了“女厕所攻防战”这一报道。邓飞用短短140字的微博,在有限时间里传递碎片化、精简化的信息,既将传统调查式报道严肃、深刻的内容用浅显、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又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可以说在微时代环境下信息的精简化、大众化是必然趋势。当然这种内容及语言上的精简化与思想上的深度化最终要达到一定的平衡。

    3、受众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调查性报道受众的角色仅仅为被动的接受者,无法选择自己想看的报道,媒体提供什么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这是由于传统调查报道过程是记者主导、组织把关的,受众虽为权利的主体却不能直接实行。记者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通过选题策划、调查研究、组织审核等一系列环节,最终以长篇报道形式刊登在媒体上,过程耗时长、困难大而且是单一的、有局限的。

  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单一采访的局面。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参与度的提升,被动的接受新闻已经满足不了自身需求,他们开始作为参与者、提供者、监督者融入调查性报道的环节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知情人及时提供信息。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调查原有的途径是十分有限的,而新媒体则提供一个平台,在这里知情人可以及时提供证据,既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又保证消息来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受众作为新闻提供者发挥巨大作用。

  2)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或是还没有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受众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参与调查过程。例如2010年李刚门事件报道,最初就是来源于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随后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和转载,李启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更让网友不仅把事件前因后果连李刚的个人资料都翻个底朝天,父子俩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最终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正是因为受众的参与才使事件最终得到解决。

  3)新媒体为受众更好地监督职能部门提供可能。传统的调查性报道中,只有记者或是媒体能够对国家机关起到监督作用,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表意见和质疑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受众的监督权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李刚门到厦大教授性侵女学生案,在这些事件中受众积极向有关部门寻求解答,加快调查进程,也促进了法治的透明化,具有传统调查性报道无可比拟的优势。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受众由接受信息转为参与信息生产,这既是新闻生产环节的重大变革,更是当前社会受众作为权利主体地位提升的体现。

   二、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的变革

  1、新闻生产的变革

  1)公开化、透明化。新媒体增加了信源的渠道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普通大众也了解并参与新闻生产当中。传统新闻报道由于记者单一主导,受众容易对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即便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水门事件”的报道,其发布之初也曾遭受抨击。而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可以越过媒体直接接触事件本身,媒体也必须对受众负责,这就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还让这些原本封闭的行业互动变成公开的生产实践,让普通公众更近距离、原生态地了解新闻记者、参与新闻生产、理解新闻环境。

  2)合作化。原有的调查过程是记者独立调查,编辑整理,媒体把关,而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强化了调查性记者跨组织间的支援协作,也便于他们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由专业化的组织生产转向非专业化的互助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资料来源、受众范围、领域范围,增强新闻的普遍性、真实性。

    2、新闻传播方式变革

  1)完整化向分散化转变

  传统的调查性报道由于其情况的复杂性、调查的耗时长及思想的深刻性往往是记者在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调查后以整版方式呈现在报纸或网站上。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可以即时传播而且受众习惯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所以调查性报道信息的呈现向分散化转变。这既包括传播渠道的分散化,如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同时报道扩大读者群,也包括信息编排的分散化,如微博每个报道控制在140个字以内,或用最精炼的语言叙述概况或进行跟踪报道报道的分散化也决定受众群体的分散化,由原来仅仅吸引关注深度报道的人群到普通大众。

   2)单次报道向循环报道转变

  传统调查性报道传播次数有限,多为单次报道,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报道可能会在单次浏览后被遗忘或忽略,其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而新媒体平台则可以使信息滚动传播、循环报道,无论何时打开网络进行搜索便能轻易获取所要了解的信息。同时,一个关系人民切实利益的事件会通过新媒体让更多人关注,从而引起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新媒体语境下记者与新闻当事人、知情人除了是互助关系,也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媒体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将新闻事件进行循环报道,印上自己的标签,从而保证自身的影响力。

     三、前景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的调查性报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广、内容大众化、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同时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上产生极大的变革,生产的公开化、合作化、传播的分散化都为报道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新媒体为调查性报道带来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传播方式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来源广,受众参与度高同时可能带来的是消息的冗杂及网络舆论暴力。在新媒体语境中四面八方的消息蜂拥而至,这些信息之中存在着一些虚假或者诽谤的因素,而记者和媒体在这种环境中扮演的角色相对于信息的收集者更应该作为鉴别者,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作为支撑调查性报道的证据。另一方面,由于受众文化水平、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很容易成为群情激“愤”的导火索,特别是在涉及某些政治敏感事件时就更需要记者引导舆论走向。调查性报道需要揭露政府、社会的阴暗面但前提是不能损害国家、人民利益,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其目标。

  2、新闻传播的分散化、内容的碎片化在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思想深度上的不足。由于篇幅被限制在一定字数以内,要求记者用最简练的话语叙述事件,这就会造成一些报道环节的缺失,甚至思想深度浮于表面,并没有揭示其本质。另外公民作为报道的生产者更不能揭示深层的现实。事实上,现阶段大多数公民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非生产者,对于一些涉及政府、制度等层面的调查仍需要记者完成。记者必须平衡好“速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既保证调查性报道传播的时效性又要保证其思想深度。

  结语:当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调查报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方面实现巨大的变革,尽管新媒体仍存在一些缺陷,但不可否认未来新媒体对调查性报道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它不仅促进了新闻生产的“去中心化”、受众参与度提升,也有利于记者形成“职业共同体”,维持互助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发  新发词条  舆情  舆情词条  语境  语境词条  调查  调查词条  报道  报道词条  
社会管理

 制度、行动者与行动选择

 摘要:妇联在2015年前的改革中出现“钟摆”现象,有时主要像党政部门一样工作,有时又向社会组织趋近。从历史文献和田野工作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妇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展开)

社会管理

 一站式服务需做好供给侧改革

 目前,一站式服务是承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政府服务供给的主导模式。它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实体大厅一站式服务和虚拟网站一站式服务。自2000年前后建设以来,行政服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