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看了作者的简介,他出生在阿富汗。这是我第一次读阿富汗作家的作品。我对这个国家还停留在贫穷、有石油、被美国攻打过的印象上,除此之外基本一无所知。

书中的故事亦发生在阿富汗。作者从主人公阿米尔的小时候开始讲起,透过一个12岁少年的眼睛,描写了一个男孩多彩的童年。作者的用词很丰富,情节生动而饱满,时常会描写阿米尔周围的环境、景色等等,让人觉得阿富汗并不似印象中的穷苦,而是和任何地方都相似的故乡。

阿米尔的仆人叫哈桑。因为血统和带有兔唇的长相,常常被人嘲笑。哈桑的父亲是阿米尔父亲的仆人,同时也是好友,两人情同兄弟。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也非常好。哈桑不识字,会缠着阿米尔念故事给他听。他对主人崇拜又忠诚,作为阿米尔创作欲萌芽后的第一个读者,哈桑由衷赞叹阿米尔的文章。当阿米尔被别的小孩欺负时,他勇敢地挺身救主,尽管自己也很害怕。他就是个又善良又诚实的好孩子。

故事的一个高潮出现在欺负阿米尔未遂的小孩们回来报复后。在那个小巷里,哈桑被他们侮辱。阿米尔眼睁睁目睹了全过程,却不敢向前半步。这个懦夫!读到这里我十分愤怒。想想阿桑之前是怎么奋不顾身救你的!事情过后,哈桑消沉了几天,但很快又忠心耿耿地服侍阿米尔阿米尔虽然一直自责,却没有勇气做些什么,这个懦夫!他想让哈桑打自己一顿,哈桑当然不愿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米尔越来越不安,愧疚、压抑、罪恶感一直伴随着他,让他觉得他和哈桑中必须有一个离开这个屋檐。因为知道爸爸最痛恨偷窃的人,他卑鄙地想出一个错上加错的办法——将生日刚收到的蓝色手表和一把钞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结果可想而知。尽管哈桑瞬间就明白发生了什么,还是义无反顾地替主人牺牲,承认东西是自己偷的。尽管阿米尔的父亲当即原谅了他,并再三哀求挽留,但伤心的哈桑和知道整个事情的父亲仍在失望中坚决地离开了。

故事转到6年后,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和父亲去了美国。作者用路途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和细节表现了阿米尔父亲的勇敢,再次极其鲜明地反衬出阿米尔的懦弱。在美国,阿米尔埋葬了往事,遇到了心仪的姑娘,在父亲癌症病逝前提亲娶妻,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创作,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晃阿米尔38岁了。一天,他接到一通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是他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儿时第一个当作朋友的成年人。拉辛汗病得很厉害,他知道阿米尔儿时的事情。他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决定独自回去。

小说看到这里,我知道后半段会是写阿米尔怎样赎罪的过程了。不知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再次成为好人”,但我觉得他犯的错无论怎样也不能被弥补,且在我这里得不到原谅。如此懦弱的一个人,做了错事二十多年都还在逃避,让我深深看不起。作者也够狠,把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成这样,也许是先抑后扬,为了和后面形成反差吧。

阿米尔见到了已瘦得皮包骨头的拉辛汗。拉辛汗向他讲述了这二十多年发生的事。当年阿米尔父子走后,拉辛汗住到了他们家,受阿米尔父亲所托帮他们照料房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找到了哈桑,那个已长大成家,却仍是那副和蔼笑容的少年。哈桑的父亲阿里已因战争去世。他答应帮拉辛汗共同照料房子,他们一起度过了十几年动荡而艰难的岁月。在那栋房子里,他们共同承受了哈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即死去的痛苦,经历了哈桑离家多年的母亲莎娜芭回来找他一起生活,迎来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直到塔利班杀害了哈桑夫妇,霸占了房子,索拉博被送到恤孤院。拉辛汗把半年前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拿给他看,同时告诉他,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父亲和莎娜芭的孩子,二人实际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在经过了一番激烈地挣扎后,阿米尔决定完成拉辛汗的遗愿,冒着失去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的风险,将索拉博从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阿米尔的故乡——带回来,交给一对愿意收留他的夫妇。历经一番周折,阿米尔终于到了恤孤院,却被告知索拉博一个月前已经被卖给了一个塔利班官员。他找到官员,见到了被摧残玩弄得像木偶似的索拉博,同时意外发现这个官员竟然是阿塞夫——那个小时候侮辱哈桑的混蛋!阿塞夫变成了一个有钱有势的恶霸,他对阿米尔说,他们两人只有一个能活着走出房间,赢得索拉博……索拉博试图用哀求的办法结束阿塞夫对阿米尔的伤害,但没有用。他缓缓拿起弹弓——这个他父亲自幼玩得相当好的工具——打中了阿塞夫的左眼,救出了重伤的阿米尔

阿米尔决定不把索拉博交给任何人,而是带回美国自己抚养。在知道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这个决定也得到了他妻子的支持。带一个无法证明身份的孩子回美国收养困难重重。在经历了大使馆的拒绝、索拉博的轻生后,阿米尔终于把哈桑的儿子,他的亲侄子,从阿富汗带到了美国。

索拉博到了美国,却过着梦游般的生活,只有睡觉和沉默,直到有一天,风筝出现在阿米尔的视线里。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带着终于因风筝而露出微笑的索拉博,重温他当初和哈桑追风筝的童年时光。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感叹作者的厉害。除了对人物塑造的细腻、对环境描写的细致外,原来即使在前面路过的配角们也都有各自的分量。他们并非一带而过,而是在后面被重新提及,甚至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哈桑的母亲最终回来找他、阿米尔哈桑其实是亲兄弟、塔利班官员居然是阿塞夫……种种出人意料的桥段让情节更加起伏,虽然偶尔会让人觉得有些刻意。整个故事很有画面感,尤其是前半段,仿佛透过这些有温度的文字,小说里的人物就活在你的眼前。可以感觉到,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想向世人展现这段历史,以及阿富汗的变化。最后出现的风筝除了做到首尾呼应外,更是高高飞在空中,为这个被压抑和战争笼罩的灰暗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友谊的纯粹不过如此,为你,千千万万遍。作者:张甦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风筝  风筝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500字(一)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展开)

笔记

 《中庸》读后感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