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文/袁梦柯。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吕思勉先生这本小册子,虽有书友认为其内容多为作者的观点,于历史而言,缺少客观性,读完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阶级分化的成因、对历代政治思想的二分法及对先秦诸子的态度。

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生活,大体可分为渔猎、游牧、农耕三种,“大抵山林川泽之地,多从渔猎径进于农耕;平原旷莽之地,则从渔猎进化到畜牧”,渔猎涉足的范围小,养活的人口少;畜牧渐渐畜养牲畜,而农耕民族则垦田定居,就其文明程度而言,农耕民族胜于畜牧民族,畜牧民族胜于渔猎民族。然而,农耕民族安土重迁,其性质爱好和平,故而在与被迫扩张的游牧民族斗争时,往往落败,沦为被统治一方。以炎黄执政为例,相传上古帝王,“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民族是为游牧民族,伏羲之后是神农氏,“神农”二字就判定其为农耕民族,而与神农氏对抗的黄帝族居于河北涿县,是为游牧民族,阪泉涿鹿之战,黄帝族破神农氏,即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的事迹。可见,黄帝乃是侵略方,征服炎帝部落后混合为“炎黄族”。以此,作者认为,中原民族是侵略民族而非被侵略民族。

在农耕社会内部,存在稳定而良好的规则,成员也仅有男妇、老幼的区分,因此不存在明显的阶级。被游牧民族征服之后,便诞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种阶级。由于作为统治阶级的游牧民族不事农桑,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靠被征服的农耕民族劳作,便产生了统治者“治人而食于人”,被统治者“治于人而食人”的现象。阶级明显分化,由此产生。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贵族(征服阶级中掌握政权的人)、平民(征服阶级中的平民),被统治阶级沦为奴隶。起先,征服阶级与被征服阶级矛盾尖锐,所以贵族与平民相去甚近,平民与奴隶相去甚远;后来,征服阶级与被征服阶级平和关系渐长,掌权的人则权力更加发达,征服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此时,贵族与平民相去甚远,而平民与奴隶又关系渐近。此则为贵族、平民、奴隶三阶级的关系。上古至春秋后期阶级关系可依据这一观点考察。

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发现奴役征服阶级劳动,其劳动效率不及让其自利,多数人粗耕广大土地,不如一家一户精耕。因此,私有制诞生,伴随生产力进步,工业渐渐脱离农业独立,交换频繁,因此专司交换的商人阶级由此出现。商人阶级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处谋利,任施高利贷,致使农人失地,投靠富豪,成为佃农、奴隶。阶级变动,商人与地主豪强阶级崛起,两者政治权力剧增,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矛盾凸显之时,王权自然扩张以解决社会问题,而代表政治权力的,不是拥有采地的封建主,而是国王所信任的官僚。此时,由新兴工商家、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没落贵族组成的官僚阶级诞生。至此,商人阶级、地主阶级官僚阶级诞生了。战国时期的阶级关系可以依此考察。秦时统一,已灭六国贵族,任用官僚,汉时又灭秦国贵族,官僚阶级因此掌握皇帝给予的政治权力。

无论征服阶级还是官僚阶级,都有治理思想,这便是“政治思想”。作者将思想分为进取派与保守派之分,其划分标准虽由行为而定,但背后驱动的却是公心与私心。进取派看到社会之弊,在公心的驱使下会采取行动,创立制度和事实来兴利除弊,从表面看,是好的阶级把坏的阶级消灭掉。然而,吕先生曾有一治理名言“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便是好的阶级掌权,其弊仍难革除。其理由有三:其一,理想的本性,总想做到十分,一落入事实界,就只能做到两三分了;其二,大多数人总是平凡的,好的阶级团结起来,先公益而后私利,是无有可能的;其三,好的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后,往往欲少做事而多发财,而才智之士又多升入统治阶级官僚发展有如西方唐斯卡宁之官僚增长模型。据此三点,公心驱动下的派别往往不能做好治道,反而会在私心驱动下诞生坏的制度与事实,此时,保守派便振臂而呼,如此做事,倒不如一事不做。因为进取不仅不能解决原弊,反而导致新的弊端,一弊加一弊等于二弊,不如放任一弊。这是保守派的立足之地。儒家与道家之争、汉代黄老与儒生之争、宋代新旧当人之争,以此观点代入,发现无不是进取和保守之争。

作者对诸子百家之思想更是新奇,他认为,“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落伍的”,因为人的思想总是落后于时代。先秦诸子皆放眼向后看,实则名实分离,理论与实践不符。农家代表神农时期的思想,政府毫无权威,而经济方面物价论量不论质,乃是空想乌托邦。道家代表黄帝时期的思想,主张柔弱无为,其时就君主而言刚强躁进者多,易引火自焚,因此《道德经》中说“柔弱胜刚强”,其时人民文明程度低,没有“为”的资格就,然而,动荡的变革社会到来,万物化而欲作,恐怕不是“无名之朴”就能镇得住的。墨子之道取之于夏禹之世,其时遭水患,因此激起上下一体,不分人我,共同对敌,因此墨子主张节用、兼爱、非攻,辅之以尚贤的取才制度和明鬼的宗教思想把社会成员结合在一起,自己也组织墨家游侠“赴汤蹈刃,死不旋踵”以解决社会问题。墨子之道救世或无不可,然而,如何实行?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急公好义、抑强扶弱的人能有几何。同样败在这个逻辑下的还有儒家,治天下绝不是一人之治,总是一个阶级去治,儒家所倡导的教化,与君主而言毫无效力,于人民而言,则不闻不问,视为做戏。法家则是先秦诸子中,最为新颖的,其主张限制官僚权力,一则安君,保证君主权力,一则保民,遏制官僚弊端,因此深得国王与人民的支持,故而于秦时大行其道。作者认为法家之弊在于国家、社会不分,致使国家权力扩张,其进取的公心将国家严峻制度带入人们生活的社会,扰乱正常社会生活,因此反而无功有罪。秦汉后世治道,往往儒法兼用,以儒家仁政抚慰百姓,取得平民阶级的支持,另一方面以法家治官,防止官僚乱政。

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源头,先秦思想影响深远,诸子及其思想是如何诞生的为何会产生,有何功用,有何弊端,都可以依上述三种观点来思考,这也是这本小册子的魅力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思想史  思想史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政治  政治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读王阳明著作《传习录》读书笔记与感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本章中讲到孔子为什么把伏羲、黄帝、神农之书也在《六经》中予以删掉了呢?徐爱认为在类似于《三坟》之类的...(展开)

笔记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

篇一:《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范文故事讲述了葛朗台老头的发家史和他对金钱的狂爱。有人评价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葛朗台老...(展开)

笔记

 《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600字罗生门读书笔记简介:很久很久以前,京都接连遭受天灾人祸,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影罕见。一天傍晚,一个仆人正在罗生门下等待雨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