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书三十六计,掌握一招就获益一辈子!

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古代兵法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中外名人也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妙计”,颇能发人深思。

儒学大师朱熹的“相别计”

儒学大师朱熹曾告诉学子一条读书妙计:“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朱子语类》)这就是提高警觉的“读书相别计”。一旦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本书了,心里必定警觉起来,就会认真读,努力记,效果自然好。如果是“书置一旁,来日方长”,那又怎么会有那种要精读、细读的自我紧迫感呢?

理学家陆九渊的“心斋计”

他与朱熹的刻板教条有所不同,倡导“心斋之学”,认为圣贤与我同心,只是“先得我心”而已。只要“切己自反”,那么六经就皆在我心中了。对于那些国学经典著作,他特别强调“学必到心斋”,即要有自己的心得。他还说:“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后世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从陆九渊那里得到启示并将其发展的。

德国哲学家贝德尔的“助产计”

他把读书当作思想的催生,他说:“书籍能如助产士一般,帮我们从头脑深处僻静的角落里取出蜷缩的胎儿,让他辉耀于阳光之下。”这就是激发思维的“读书助产计”。所谓的“婴儿”,就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认识,作为善读书者,每读一本好书必求有所心得,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联想,因此读书永遠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抛物计”

他说:“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并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即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不良之处的一切。”他每读一本书后,都能清楚地将主要内容复述出来,正是“抓住书的骨肉,抛掉书的皮毛”的结果。他在阅读中紧紧抓住要点,去粗取精,边读边抛,把一本本“厚”书读“薄”了。

北大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的“看相计”

他认为“望气”而知书的“格局”,如同看风水一样,可以作出明晰的判断,比如诸葛亮读书就是“但观大略”的。学问也是讲究气象的,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用标榜而下自成蹊。如今书籍泛滥,鱼目混珠的很多,因此我们不妨先看其“书相”,再作定夺。

中国文化大师钱钟书的“打通计”

他的方法就是在读书中“深造熟思,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从而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打通文学各文体间的隔阂与藩篱,疏凿出其中共同的“诗心”“文心”来。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使他能够悠游自如地在两种文化传统中穿行,从而发现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美学观念、文学思想和艺术精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获益  获益词条  一辈子  一辈子词条  掌握  掌握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水浒讲堂-第五讲 花和尚鲁智深

人性与佛性的完美诠释鲁智深本名叫鲁达,最初也不是和尚。鲁达原是一名军汉,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府做一个下等的军官,大概是管后勤的,人称鲁提辖。可他自己却自称为“洒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