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史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利用配重物平衡发射原理,发明了无坐力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1950年代,无坐力炮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各国军队装备数量很大,是当时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进入1970年代以后,由于装甲技术的发展和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无坐力炮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落后。

发射原理

无后坐力炮的装填方式非常类似于传统火炮。但是在开火时,发射药产生的气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从火炮的后方溢出,从而产生一个接近于推动弹丸前进动量的反向动量。这样就使得火炮本身几乎不产生后坐力(当然发射时仍旧产生一定的后坐力)。这样就使得无后坐力炮不需要常规火炮所需的后坐缓冲装置,使无后坐力炮变得很轻便且易于使用。因此步兵也可以使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大口径的炮弹。

研制历史

1879年,法国的德维尔将军等人发明了火炮的反后坐复进装置,但它并没有消除开炮时的后坐现象,只是使后坐炮身能够自动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且它还会使炮架结构复杂,重量增加,机动性降低。

世界上第一门能够消除后坐现象的火炮是由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研制的。戴维斯的设计思想非常独特,他把两颗弹尾相对的弹丸放在一根两端开口的炮管内发射。射击时,向前射出的是真弹头,另一颗向后抛的是假弹丸──铅油质的配重体,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炮射不发生后坐。抛射出的配重体散落在炮尾后不远的地方,射手避开了这个危险区就不会受伤害。戴维斯于1914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门无坐力炮人称 “戴维斯炮”。

“戴维斯炮”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和发展。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体,直接用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来进行平衡。这样,抛射固体配重体的后半截炮管也就没有用了,使无坐力炮的炮管缩短了一半,此后,英国的库克和苏联的特罗菲莫夫、别尔卡洛夫、库尔契夫斯基(Leonid Kurchevsky)等人对无坐力炮作了新的发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喷管,使流过喷管的气体速度增大,从而减少喷出的气体量。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制出一种75.2毫米无坐力炮,这是世界上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无坐力炮。无坐力炮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1939年—1940年的苏联─芬兰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年代,无坐力炮在各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无坐力炮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伴随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坦克等装甲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和单兵火箭的发展,已大部分取代了无坐力炮的地位。

典型装备

美国

M40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

M40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是美国1940年代的一种反坦克无坐力炮。主要装备在步兵营和装甲步兵营,作为步兵伴随火炮使用。该炮机动方便,战场适应能力强,可配用M79、M92和M149E5三种炮架,既可固定于地面使用,也可以安装在M274轻型拖车、各型吉普车和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上使用;配用弹种多,使用范围广。配用弹种包括,杀伤人员的榴弹和对付装甲目标的破甲弹碎甲弹;配用新型瞄准系统和新弹后,对目标的命中概率和毁伤增大,与美制型号相比效能有所提高。M40系列无后坐炮自1950年代装备以来,美军对其进行了不断改进。现有主要型号M40A1式、M40A2式和M40A4式。其中,M40式配用三脚炮架,M40A1式和M40A2式配用M79炮架,M40A4式配用M92炮架。此外,该炮还可6门联装在M50式奥图斯轻型履带车上,构成火力强大的反坦克火力车。

性能数据

口径:106毫米

初速:(破甲弹)503米/秒

最大射程:(破甲弹、碎甲弹)7700米

有效射程:破甲弹、碎甲弹1100米、榴弹3300米

射速:(持续)1发/分钟

炮身长:2692毫米

高低射界:M79式炮架(-17°~+65°)

方向射界:360°

炮架重:(M79式)88公斤

弹种:破甲弹、碎甲弹、榴弹破甲弹

全炮长:3404毫米

全炮重:(不含弹)709.5公斤

炮班人数:2人

中国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

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闭锁后构成4个带锥角的拉瓦尔喷孔;接架箍用于安装瞄准装置和连接炮架;高低机为齿轮螺杆结构,方向机为涡轮涡杆结构;前架脚装有胶轮,左右架脚装有抬手,既可配合胶轮使火炮在地面作短距离移动,也是火炮与炮车的紧固连接件;火炮配有由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和电源组成的简易火控系统

火炮底盘由BJ212A轻型越野车改装,备有8个弹仓;火炮在车上有两个射击位置,除正常紧固射击位置外,大仰角射击时,可将火炮后移,将左、右架脚置于车体后底板的两个脚窝内。

火炮配有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榴弹装有导向销,以导向预制槽弹带进入膛线;弹药基数40发,车上只载6-7发弹。

性能数据

口径:105毫米

车体长:3810毫米

车体宽:1750毫米

车体高:1990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213千克

炮身重:121千克

炮架重:92千克

炮身长:3409毫米

火线高:1510毫米

全弹重:

破甲弹:16.2千克

榴弹:21.6千克

破甲弹破甲厚度:

180毫米/68度

初速:

破甲弹:503米/秒

杀伤爆破榴弹:320米/秒

射速:5-6发/分

最大射程:

榴弹:7400米

直射距离:

破甲弹:580米

高低射界:-4度-7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115度

炮班人数:4-5人

日本

60式106mm双管自行无后坐力炮

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是在美国M40 式106mm 无后坐力炮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炮于1956年开始研制,1960年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该炮如今仍在日本陆上自卫队服役,但在机械化步兵师中正逐渐退出现役,由反坦克导弹取代。

性能特点:

①具有较强的反装甲能力。

②发动机后置,主动轮前置,有较强的越野机动能力。

③火炮可以靠液压或电动装置提升,也可以通过手动泵升降,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操作轻便、灵活。

④配有75cm立体测距仪以及红外夜视仪,前方配装潜望镜,后方有观察镜,火控设备先进。

⑤车体未配三防装置,也不具备水陆两栖性能。

基本数据:

口径 106毫米

初速(破甲弹) 500 米/秒

最大射程 7000 米

有效射程

破甲弹(活动目标)1100 米

破甲弹(固定目标)1370 米

直射距离 550 米

射速

最大 10 发 / 分

持续 6 发 / 分

炮身长 3320毫米

膛线 36 条,右旋

高低射界 -15 °~ +25 °

方向射界 10 °~ 30 °

炮身重 220千克 配用弹种 破甲弹、榴弹

破甲弹重 16.9千克

破甲弹破甲厚度 (0°着角)550 毫米 弹药基数 8发

车体型号 SS4 型履带车底盘

车体长 4300毫米

车体宽 2230毫米

车体高 1590毫米

车底离地高 350毫米

发动机功率88.2~110千米

行驶速度 45~ 55千米

最大行程130千米

爬坡度 60%

侧倾坡度 30%

通过垂直墙高 550毫米

越壕宽 1800毫米

涉水深 1000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 8000千克

乘员人数 3人

识别特征:

①两门无后坐炮水平安装在履带式装甲车车体右侧。火炮前方装有蝶形固定器,后方装防弹钢板。

②车体为钢板焊接和铆接结构,装甲厚12毫米。发动机后置,主动轮前置。

③悬挂装置为扭杆式,5对大直径负重轮 ,3个托带轮。

意大利

弗格里80毫米无坐力炮

意大利布雷达机械公司1974年研制,可对付各种装甲目标。其特点是采用无坐力炮技术与火箭增程技术相结合的原理,因所用瞄准镜不同分两脚架型和三脚架型两种。

性能参数

初速:380米/秒

最大射程:4500米,有效射程500米(两脚架型)、1000米(三脚架型)

最大射速:4发/分

炮长:1850毫米

炮重:17千克(两脚架型)、27千克(三脚架型)

瑞典

“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坐力炮

瑞典“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坐力炮有M2、M2-550和M3三种型号,属瑞典步兵排制式装备。它的结构紧凑,由线膛身管、后喷管、击发机构、两脚架及瞄准具组成。“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炮可由士兵用两脚架支撑发射,也可车载发射,如在轻型装甲车上发射.

性能参数

M2型

全炮长:1.13米

全炮重:(含两脚架)14.2千克

炮组成员:1-2名炮手

炮弹初速:310米/秒,射速6发/分

弹种:破甲弹、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

有效射程:400米(FFV65式破甲弹,能击穿4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1.3千米(FFV441式榴弹,内装850颗钢珠,配用多用途引信,可触发或空炸)

M3型

全炮长:1.065米

全炮重:9千克

发射F的FV597式火箭助推尾翼稳定超口径破甲弹,弹径132毫米,有效射程250米,可击穿9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武器装备 火炮 火器 无坐力炮 发射药 后坐力 火炮 芬兰战争 步兵 装甲 破甲弹 碎甲弹 初速 有效射程 炮闩 闭锁 激光测距仪 火控系统 弹药基数 红外夜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