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校是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已开设全部联合国6种官方语文语对组合,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74.7公顷;设有21个教学院系(部),使用32种语种授课;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校学生13564人,其中本科生6798人,研究生3645人;外国留学生4751人。

历史沿革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陈毅市长多次亲临指导,要求学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除俄语外,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学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当年,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定于1957年招生。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使英、法、德语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未能实现,学校发展相对萎缩,学校不得不于1957年至1960年陆续调出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学校(1958年)。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其间,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963年9月12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第148次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俄语翻译家王季愚同志被调任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这是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第一位由国务院任命的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还新增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并与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属外国语学校(即上外附中)、附属外国语小学(即上外附小)等教学部门。1966年6月开始了所谓的“停课闹革命”,全校党政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教学科研限于停顿,一大批校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遭受各种迫害和打击。

1970年,学校开办试点班,共招收学员32名(设有英语、德语两个语种)。随后,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于1972年5月正式恢复招生,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536名工农兵学员,编入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9个专业学习,学制3年。从1973年起,又增设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由此,上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教学秩序的重建和教学工作的恢复。

学校首先恢复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学组,开放图书馆,等等。上外尽可能地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三年专业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系统教学与精心培养,包括开设6门;其间还组织工农兵学员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将学到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与此同时,上外还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语人才的培训教学任务。在此期间,还举办了黑龙江俄语函授班、云南西双版纳英语短训班和有1400多人参加的各类外语短训班等。1976年10月,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上外的教学工作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得到重新发展。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同年恢复出国培训部,并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等。同年又与徐汇区政府在蒲西路150号(原紫阳中学旧址)共同创办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1983年改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 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与技术等新专业。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英文译名由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3年,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在中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入学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至今)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起,学校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于2000年新建了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新校区,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级也随之陆续迁入。2007年1月,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式确立。2009年12月,学校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教育部核准《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

2017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入围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0月,上外承办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阿拉伯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四个项目入选《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

2018年3月,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商务印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协议。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4月,学校共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1个外交部共建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哲学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并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共建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为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2016年,上外中东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成为“CTTI来源智库”首批入选单位 。

重点学术科研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外交部共建研究基地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共建基地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欧盟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
英国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G20研究中心---------------
上海哲学社科创新研究基地中外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基地语言文化圈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基地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2012年度)
科研课题项目(项)133--------------------------------------
科研成果总数(件)1102其中:学术著、译作(本)93其中:学术期刊论文(篇)891
其中:工具书与教材(本)105其中:政府咨询报告(份)13
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立项一览表
负责人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类别经费
廖昌胤当代英美悖论诗学的反思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万元
傅玉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王雪梅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阮项“希伯来语-汉语”双向词典增补和修订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相德宝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全国哲社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
韦宗友新兴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9万元
于新娟国际贸易中传统市场因应对策之研究:以1910-1930年代长江三角洲棉业市场为例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8万元
程 心伊迪斯·华顿小说研究: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视角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青年基金项目7万元
吴 赟十七年间英美诗歌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1949-1966)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青年基金项目7万元
徐海铭中国国际会议口译译员的口译能力和口译策略发展规律跟踪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7万元
吴芙芸汉语关系从句的心理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物基础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万元
周源源社会型网络--校园SNS网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教育部教育部辅导员专项1万元
马丽蓉新中国对中东国家的人文外交研究教育部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万元
孙德刚冷战后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教育部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万元
束定芳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战略定位思考——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2万元
许 宏“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俄语语用学研究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9万元
严怡宁全球传媒语境中的中国民族问题上海市哲社办上海市哲社项目 青年项目3.5万元
刘中民中国热点外交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4.8万元
韩耀军基于语义网格的多语言信息资源检索与调度研究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5万元
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以东欧文学为中心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4.8万元
吴芙芸处理汉语句子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5万元
张雪梅中国大学生英语产出中词汇丰富性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4.8万元
王联合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专题研究课题4万元
韦宗友新兴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 中青班专项课题4万元
汤蓓国际组织行政模式初探: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理经验为例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委 科技创新项目5万元
孙德刚准联盟外交与大国准联盟战略比较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委 科技创新项目5万元
朱杰进G20建章立制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委 科技创新项目5万元
王雪梅英语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委 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3万元
忻华中美贸易与“中国模式”的形成机制:从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外围”结构的理论视角出发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3万元
汤蓓国际组织行政模式初探: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理经验为例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2万元
吴友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国际环境比较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15万元
张祖忻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10万元
郭可上海世博会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10万元
陈福康宋季明季爱国诗文再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10万元
郑新民外语学科系统评估与评价体系——以建立我国英语硕、博士点综合资料数据库和英语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起点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12万元

学术资源

学术刊物

截至2017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 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东方翻译》、《外语测试与教学》、《外语战略动态》、《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新丝路学刊》等13种学术期刊。

期刊中有7种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其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获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后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2010年),也是国内唯一一份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收录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语言类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105.3万余册(近半数为外文原版书籍)、电子图书142.1万册、中外文纸本报刊1275种、电子期刊1万5千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4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 。

馆藏中,英、俄、德、法、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的原版图书资料较为丰富,另外还收藏有葡、意、希腊、印尼、荷兰、瑞典、乌克兰、希伯来等语种的图书。其中虹口逸夫图书馆的英语语言文学资料中心(简称英文资料中心)由教育部重点资助建设,在英语语言文学方面藏书丰富 。

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文体学国际研讨会、音系学国际研讨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年会、第三届对比语义学和语用学国际研讨会、第十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俄语大赛、第十二届世界俄语大会、公关关系论坛、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外交的新领域、新议程、新机遇”学术研讨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青少年与媒介消费国际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

2017年9月2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机构

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设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

校办产业企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健身中心、上外迎宾馆、上外宾馆、上外旅游公司、上外印刷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上海上外翻译总公司、上外教育培训中心)

附属学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外附中)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2016年12月数据)
专任教师(人)794
其中:正高级职称121
其中:副高级职称249
其中:其他职称362
长江学者(人)2
拥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80%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3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外国语言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校级重点学科(7个):日语语言文学、政治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金融硕士(MF)、法律硕士(JM)、国际商务硕士(MIB)、新闻与传播硕士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学校是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已开设全部联合国6种官方语文语对组合,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 。

截至2017年4月,学校共获准设立了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授课语种数量已达32种,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波兰语、捷克语、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爪哇语、普什图语、汉语等,并开设拉丁语、古希腊语、古英语、世界语等古典语言和人造语言课程。

学校已陆续与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第一财经传媒(CBN)、上海外语频道(ICS)等建立联合办学体系,并实施长三角高校学分互认计划。上外与英国FutureLearn平台合作开展“慕课”(MOOC)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第一批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
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
第二批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
第三批英语语言文学
第四批俄语语言文学
第六批德语语言文学新闻学
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西欧语种(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获奖年度教学组织课程名称获奖年度教学组织课程名称获奖年度教学组织
基础法语2008法语系高级英语2004英语学院英语语法2009英语学院
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获奖年度教学组织课程名称获奖年度教学组织
高级日语2003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口译2010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基础英语2003英语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2011英语学院
英语语法2008英语学院英语口译2006英语学院
俄罗斯文学2004俄语系美国文学史2007英语学院
日语写作2013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英语口语2005新闻学院
阿拉伯语语法2011东方语学院俄罗斯社会与文化2009俄语系
俄语口译2013俄语系比较文学2012英语学院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4月,学校已先后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所大学、文化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是全球首批与联合国总部及各分支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的高校。

2016年,上外本科生出国(境)访学比例高达43%,已设立55个国家留基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并有62名在读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基委资助公派出国(境)开展学术研究,攻读合作学位,另外,每年有约40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在学校学习汉语和相关学位课程,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学校已分别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合作开设9所孔子学院,并在墨西哥开设教育中心,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和南美,致力推广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文明 。

社会服务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作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外语出版基地之一,截至2017年4月,出版社已累计出版近30个语种的图书、教材和电子出版物7000余种,总印数近7亿册,重印率高达70%。在2015年发布的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中,外教社被收录图书品种数居外国语言文学类第一 。

社会声誉

QS世界大学排名
亚洲大学排名*(2016年)#142
金砖五国(BRICS)大学排名*(2016年)#76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语言学*(2017年)#151-200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现代语言*(2017年)#251-300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英语语言文学*(2016年)#251-300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艺术和人文科学*(2017年)#368
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中国大学排名-教学指标*(2015年)#27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7年)#62

文化传统

校训

校训: 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

校训中的“格高志远”出自《礼记·缁衣》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和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中的“气高志远,似若无敌”。而“学贯中外”则源于“学贯中西”,这里用的“学贯中外”,而非“学贯中西”,因为“中外”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中西”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校训英文翻译历时近一年时间,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三十名专家经过前后五轮翻译、投票、讨论和审定。除英文外的所有其它语种翻译均由校内相关语言学科专家、教授、学科负责人根据中文校训内涵、参照英文翻译译成,并经外国专家审定 。

汉语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
英语Integrity, Vision and Academic Excellence
俄语Нравственность и Целеустремлённость, Кругозор и Эрудиция
法语Intégrité morale, aspiration sublime et connaissances transculturelles
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Moralidad íntegra, aspiración sublime y erudición en lo chino y lo extranjero
德语Integrit t, Vision und akademische Exzellenz
日语品格高くして志远大に、中外の学に通ず
葡萄牙语Moralidade íntegra, Aspira o Elevada e Erudi o tanto da China como do Mundo
希腊语Ηθικ ακεραι τητα, ευγεν φιλοδοξ α και πολυμ θεια για την Κ να και τι ξ νε χ ρε
泰语
意大利语Eccellente,Prestigiosa,Lungimirante e Multiculturale
朝鲜语
波斯语 ,
印度尼西亚语Berbudi luhur, bercita-cita mulia, menuntut ilmu dari seluruh dunia
荷兰语Integriteit, visie en academische uitstekendheid
瑞典语Integritet, vision och akademisk utm rkthet
越南语Chí H ng Cao p, Th ng Hi u Th Gi i
乌克兰语Моральн сть ц леспрямован сть, кругоз р ерудиц я
希伯来语 ,
土耳其语Dürüstlük, ng rü veAkademik üstünlük

校歌

《上外之歌》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歌

1989年3月27日,由校务委员会确定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歌。该校歌由原英语系博士研究生 庄开仁作词,原经济贸易系1985级本科生 王志晖谱曲,经群众试唱和上海音乐学院陆在易等专家审定。2009年,时值建校六十周年,歌词参照新校训进行了重新修订 。

歌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崛起在华东

与新中国同龄 / 同龄 / 前途无穷

把中外沟通 / 让东西交融

五洲四海 / 架一道 / 万丈彩虹

啊 / 上外 / 啦 / 上外

啊 / 上外 / 格高 / 志远 / 学贯 / 中外

光荣传统铭记心中

学习万邦语言 / 时代的呼声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 奋斗终生

把宏图建成 / 让中华飞腾

继往开来 / 创一番 / 伟业丰功

啊 / 上外 / 啦 / 上外

啊 / 上外 / 格高 / 志远 / 学贯 / 中外

光荣传统铭记心中

校徽

以展开的书本及茁壮的橄榄枝为主体构型,书本象征对学问与真理的求索,橄榄枝象征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两者衬托并环绕着代表学校的三个文字元素,依次为中文校名简称(上外)、英文校名缩写(SISU)、建校时间(1949年)。

校名字体

采用《鲁迅日记》(二函廿四卷)的手稿集字,自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后一直沿用至今。

校旗

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与英文校名全称,规格为6000px×4000px。

校色

上外蓝,象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标准色为CMYK(100, 52, 2,12),色号为Pantone 2945 PC。

辅助色为CMYK(84, 21, 0, 0),色号为Pantone 2925 PC 。

校园环境

上海外国语大学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七十四点七公顷。

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鲁迅公园,校园玲珑精致,闹中取静,信步其间,亦有幽寂婉美之感。建校后,于1950年2月迁至此处至今,原为国立暨南大学一院,其旧址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兴办于上海西体育会路的持志大学(后易名“持志学院”)。虹口校区现为学校研究生高年级、留学生、培训生等的培养基地。除教学楼外,还设有逸夫图书馆、逸夫会堂、会议中心、健身中心、迎宾馆(留学生教育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科研楼、印刷厂等。

松江校区坐落于松江大学城内,占地总面积达867亩(约57.8公顷),于2000年至2003年陆续建成。松江校区位于松江大学城内,建成已逾十年,草木亦渐扶疏。松江校区现为学校本科生、研究生低年级的培养基地。依据不同语种国家的建筑样式特色设计建造的教学楼,充分体现了上外特色,如伊斯兰风格的东方语学院、维多利亚风格的英语学院、东瀛风格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等。其建筑汇集东西各国风采特质,相映成趣,或伊斯兰,或拜占庭,或英伦格调,或东瀛风情,与学校多语特色恰为契合。

知名校友

政治外交界

王冶坪: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夫人

李钟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

王国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李进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顾锦屏: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特邀顾问、原常务副局长

赵章云: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外交官,联合国难民署项目执行官

张亚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刘贵今: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曾任商务部副部长

郭晓勇:中国外文局党委书记、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国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总领事

张建敏: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英语翻译

蒋妙瑞:中国驻美公使级文化参赞教育部原国际合作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凌桂如: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

刘振元:上海市前副市长

张伊兴: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邵慧翔: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傅继红: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汪小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外交部西欧司参赞

朱裕华: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

教育学术界

姜椿芳:俄语翻译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时代出版社社长、上海俄文学校首任校长

王季愚:俄语翻译家、人民教育家,高尔基《在人间》首译者、上海外国语学院第一任院长

厉麟似:语言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国学家,原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方重:字芦浪,文学家、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乔叟研究专家、比较文学学者

漆竹生:法语翻译家、法学家,勒内·达维德的译介者

陆佩弦:文学家、古诗词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弥尔顿研究专家

徐仲年:原名家鹤,字颂年,笔名丹歌,文学家、法语翻译家,译有《茶花女》、《三剑客》等

凌达扬: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语系教授、《青岛时报》主编

杨寿林:法学家,曾任远东军事法庭中方大法官梅汝璈秘书

颜棣生:颜永京之孙,翻译家,译有《吕梁英雄传》等

许天福:语音学家,主编《现代英语语音学》等

董任坚:教育家,时任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筹备委员会召集人

侯维瑞:英美文学专家,著有《现代英国小说史》(国内系统研究英国文学的最早专著之一)

秦小孟:英美文学专家

李观仪:英语教学法专家,主编《新编英语教程》(八十年代后最有影响的英语教材之一)

王德春:语言学家、中国修辞学会会长

戚雨村:语言学家

章振邦:英语语言研究专家、语法学家

聂振雄:英语翻译家,译有《严峻的考验》、《戴西·米勒》等

夏平:翻译家,六十年代中国驻联合国六名同声传译之一,精通欧洲六国语言

吴定柏:美国文学学者、著名科幻小说翻译家

朱威烈:阿拉伯语学者、约旦皇家研究院通讯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

朱圣鹏:希腊语学者、著有《简明汉希词典》,并主编我国第一部《希汉词典》

黄锦炎:西班牙语学者、翻译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首译者

鲍世修: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翻译家

荣如德:著名翻译家,译有《道连·格雷的画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肖章: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编导,作品包括电影《好兵帅克》、《英俊少年》等

汪榕培: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大连外国语学院前院长

戴际安: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蒲宁文集》等

郭振宗: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普希金文集》等

张风波: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专家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陈准民: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现任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教育组组长

曹中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党委书记

传媒出版界

周锡生:新华网总裁、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

周树春: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马胜荣:前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何崇元:《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黄庆:《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杨德炎: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

莫邦富:旅日华人作家、经济评论家,东京都会电视台(MXTV)节目审议会委员

盛亦来: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主任

江和平: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主任兼体育频道总监、高级编辑

冯存礼: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教育专题部主任

夏吉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副台长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顾源:Channel [V](中国)总经理

杜平: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

工商企业界

杨超: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周中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裁

仇振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

王晓波:昂立英语创始人之一,政府与跨国企业交流口译与同声传译

魏蔚:俏江南总裁、原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田仁灿:海富通基金有限公司总裁

张骏:信诺传播顾问集团副总经理

仓之毅:罗客就业中心创始人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姜椿芳(1949.12-1951.5)、涂峰(1953.1-1958.3)、张培成(1958.3-1960.1)、

陈准堤(1960.1-1967.1)、韩宗琦(1972.9-1984.2)、张显崇(1984.3-1986.12)、

朱丽云(1986.12-1995.5)、戴炜栋(1995.5-2004.7)、吴友富(2004.7- )

校长

姜椿芳(1949.12-1952.3)、涂峰(1952.3-1957.3)、张培成(1958.4-1964.10)、

王季愚(1964.10-1981.5)、胡孟浩(1982.9-1990.3)、戴炜栋(1990.3-2006.1)、

曹德明(2006.1- )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姜锋

校长、副书记:李岩松

副书记:王静、钱玲

常委:张静、衣永刚

副校长:冯庆华、张峰、杨力、周承

总会计师:林学雷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组织机构 教育机构 211工程 双一流 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暨南大学 越南语 缅甸语 印度尼西亚语 北京大学 苏联 上海外国语学院 山东大学 上外附中 上外附小 工农兵学员 211工程 双一流 外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