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人都是要死的》是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6年。

《人都是要死的》讲一个吃了神奇的药水而长生不老的人六百年的遭际,是一部寓言小说。

《人都是要死的》是一部内容十分复杂、时代生活场景宏大的小说,熔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为一体,在一个巨大的时空范围里来表现观察、分析和讨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存在意义及价值。

作品简介

女演员雷吉娜厌倦了转瞬即逝的成功,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争名夺利,期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一天她遇到了福斯卡,雷吉娜在知道了他长生不老的秘密后,更希望征服他,以便使自己的存在能与他联在一起,借助福斯卡的记忆得以进入永恒。可是福斯卡却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人有一死原来就是幸福,永生的厄运带给他的只是单调乏味空虚无聊,以及那种透入骨髓的悲剧感。福斯卡生于1279年意大利一个叫卡尔莫那的城邦,与意大利诗人但丁是同一时代的人。凭借他的铁血意志当上了城邦的君主。为了能有更大的作为,福斯卡喝下了长生不老药,并开始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可是城邦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反而招致邻国对富饶的意大利的进犯。德国国王马克西米连的入侵使福斯卡感到必须建立、掌握一个统一的世界,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证明他自己的存在。他用阴谋、智慧和耐心的等待帮助德国王子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40年,不但没有建立起福斯卡想往的世界帝国,反而使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教派间的斗争日益残酷、激烈。他们进犯美洲,将印第安人赶尽杀绝,他象所有残暴的统治者和殖民者一样,认为这就是正确。可是福斯卡亲自到了美洲,他才知道,他们所摧毁的正是他在统一进程完成后想要建立的理想王国。之后,福斯卡同卡利埃一起在神秘莫测的美洲大草原探险。18世纪他又来到了喧嚣动荡的巴黎,获得了热情真诚、热爱生活的玛丽亚纳的爱情。接着,福斯卡随着重外孙阿尔芝一起参加了1832年的共和派起义、1842年的二月革命,他投身于革命的战斗之中。最后,他依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独者,独自在苍凉的没有生气的大地上承受远比死亡更甚的痛苦与恐惧。

创作背景

继1929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造成了惨景空前的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这场浩劫使法国遭受重创,牺牲人口近60万,由此造成的心理创伤久久难以平复,引发的社会问题亦日趋尖锐,严酷的现实促使中小知识分子追求进步与自由。存在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法国得以复兴,并最终发展成为当时西方世界十分时髦的哲学流派由于存在主义作家不愿意也不可能向身陷困境的人们提供积极的答案,而仅是满足于提出问题,其“介入”便受到两方面的攻讦:一方面,坚持传统理念的理论家及代表右派的大资产阶级谴责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触犯了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具有确定人性的“人”的理论;另一方面,共产党也指责其太消极,未能指出斗争出路,斥之为“令人恶心的腐臭药剂”甚至“精神空虚的学说”。面对各方面的批判,存在主义者在大量文学作品中运用存在主义哲学予以坚决回击,《人都是要死的》就是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参与这场论争的武器之一。

角色介绍

雷蒙·福斯卡

雷蒙·福斯卡,是一个“永生”的非现实中的人物。一次偶然的机会,福斯卡喝下了老乞丐的长生药,从此有了可以过不完的生命。

福斯卡生于1279年的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帮国家卡尔莫那,是热那亚人的藩属。城帮的统治者没有一个人能统治五年的。1311年初,福斯卡夺取了政权,做了卡尔莫那的领袖。由于吃了一种长生药,他总是那样年轻健壮。这个人物与小说题名正好相反。如果把这本作品当作是有关存在主义的辩论讲台,那么福斯卡就是论战的一方。可以说,福斯一卡是相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意识的化身和代表,是存在主义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卡利埃

卡利埃是福斯卡在美洲遇到的一位探险家。卡利埃也许最终什么也没有找到,但他为之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劳苦。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他的冒险是真正的冒险,山川的险恶、饥饿和猛兽随时都可能夺去他的生命。他最终为之献出了生命。

辛克莱小姐

福斯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遇到辛克莱小姐。她为科学和教育奔走了一生。而且,她为福斯专对她事业的帮助而倾心爱他。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活着,做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信念献出生命,这就够了——这就是人的存在价值,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尽管福斯卡永远不会死,然而他在现实中没有自已的位置,活着而没有生活的目的,没有追求,没有作为,那么其存在又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他是个死人,是个没有灵魂没有良心的行尸走肉。所以,出现在20世纪的福斯卡,是一个睡了六十年,在疯人院里关了三十年的冷漠无情的人。通过福斯卡六、七百年的生活道路及其表现,波伏瓦强调了人民世界中的主动行为的意义,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奋斗的必要性。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整个社会的构成没有理性,人生活在一种陌生的敌对环境中,受非人的力量所限制所压迫。这一思想也在《人都是要死的》中表现出来。在福斯卡统治卡尔莫那的二百年里,发生了同热那亚、佛罗伦萨的多次战争,灭绝生灵的瘟疫灾害,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无法改变这种混乱局面。十五世界上半叶,在马克西米连和查理五世统治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期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洗劫了罗马,镇压农民起义运动,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使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和黑人死于残酷的奴役之中。法国的革命者和广大人民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建立自由共和国进行了浴血斗争,可他们受了共和派领袖们的愚弄,依然生活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况之中。

在《人都是要死的》中作者十分突出地宣扬了自由选择和自我创造的思想。客观世界是永恒的,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如何表明自已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依赖人自身的行动。福斯卡作为卡尔莫那的领袖,不愿“一事无成的死去”,他率领人民打败了热那亚人和佛罗伦萨人,为了统治全世界,他投靠了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在半个世纪里,他帮助皇帝征服世界各地,用铁腕手段治理政事。此间,他感到脚下的地球,是“我的地球”。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之所以“显示出一种力量”,之所以有人崇拜他,是因为他所完成的“奇迹”,是因为池的坚定信念和所创立的新教派。他敢于说“他的个人良心比帝国的利益、世界的利益更有分量”。正是他们的行动与创造,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存在。

波伏娃在小说里赞颂肯定了法国人民的历史行动的伟大意义。虽然她把世界看作是无理性的和混乱的,可却不主张人对世界的态度是消极的。在小说里,她通过虚构人物和历史的表现,充分阐明了人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是可悲的,而是有价值的。

表面看来,波伏瓦使用的是一种所谓的“中性”笔法,但掩饰不住为人类在发展中遭受反反复复的苦难而感到的痛苦:前车之覆居然难为后乘之诫,眼前的胜利又隐伏未来的危机。但是人心中自有一种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坚韧,使人永远走在希望和自由的道路上。

艺术特色

小说开篇有“引子”,文末有“尾声”,中间为整个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完全具备小说必需的各要素。在福斯卡开始自述以前,小说一直采用第三人称,之后便转入了第一人称的叙述阶段。作者正是通过第一人称“我”把自己的体验与哲学观借助一个不死者之口而幽幽道出,从而使全书更为生动,使读者对福斯卡对死亡的认识更趋真实与深刻,更能收到触动心弦的表达效果。

小说结束时福斯卡的去向问题也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文学创作当然应该顾及作品的完整性,以避缺肢断臂之嫌,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要将一切点破。作者可以通过相对相关人物命运的巧妙处理来赋予作品以充实丰厚,耐人寻味的内涵,以达到更好地深化主题的目的。波伏娃在整个自述过程中曾几次借福斯卡之口揭示长生不老的荒唐与可笑,这已足以让读者理喻其创作意图,小说大大强化的主题至此已经直奔高潮,随后戛然止住是理所当然,完全无必要也不便多费笔墨去赘述福斯卡不变的生活轨迹。由此观之,作者在处理这一结尾时是独具匠心的。

小说在福斯卡自叙时,几乎不露痕迹地运用了所有意识流文学所常用的手法,其中贯穿于福斯卡的叙述的就是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这是整部小说的主体。不过,由于福斯卡是一个理智清醒的长生不老者,或者说他干脆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显身说法者,困此他的独白决非逻辑紊乱、时序颠倒,而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这使波伏瓦笔下的意识流别具风格。波伏瓦由于写得过于明白,过于浓缩,过于理性,从而没有了乔伊斯的自然,普鲁斯特的细腻和福克纳的怪诞。

作品影响

《人都是要死的》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娃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家和思想家。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文学作品 小说作品 巴黎 现代 名士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