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巴族是诞生在三峡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据《华阳国志》记载,巴人的远祖是兴起于西北高原黄帝部落的一支,是黄帝、高阳之支庶。据《山海经》记载,在炎黄二帝时期,他们便出现在长江三峡地区。

巴族介绍

巴族是诞生在三峡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巴人中有一支其远祖是兴起于黄土高原黄帝部落的一支,且世为侯伯,是黄帝、高阳之支庶,西周施行国野制,国君为姬姓,与黄帝同姓。据《山海经》记载,在炎黄二帝时期,他们便出现在长江三峡地区。大约在夏、商之际,巴人先祖逐渐迁至今陕西南部的古沔水(汉水上游)流域。此时,南移的巴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并从原先的部落中剥离出来,另立宗氏,别为氏族。夏代初年,便分化出了五支包括巴氏族,樊氏族、瞟氏族、相氏族、郑氏族在内的子氏族。其中,巴氏族来到了湖北长阳县武落钟离山。在五个氏族首领争夺军事酋长职位的斗争中,巴氏族的首领务相获胜,被推举为酋长,尊为"廪君",这支部落也就称之为巴族廪君部落。在廪君务相的率领下,沿清江流域扩张,在今长阳县兼并了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盐水神部落。

巴人是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据专家学者考证,有关巴人起源的传说,文献记载至少有四种说法。但有一点共识,即把“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这也与《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的巴国疆域变迁的范围大体一致。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最终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形成巴文化。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文化交流。

今巴中市所辖四县(区)的先民族籍应为巴囯的賨人,图腾崇拜为“蛇”。故史家称賨人为蛇巴,板木盾蛮。著名的巴蜀史专家邓少琴先生即认为“賨人即为板木盾蛮,是巴族的一支。”(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

历史记载

巴作为一个部族,在夏朝统治时期尚无文献资料可考,但至殷商时代已开始有所记载。《尚书·牧誓》即记 载随周讨伐的部队为“西土之人”。殷代中叶高宗武丁统治时期,殷王朝不断对外用兵,用武力征服了四周若干方国部族,巴也是其中之一,史籍记载,高宗武丁派其妻妇好率师进军沔水一带的时候,同巴人发生了激烈的战争。结果,巴人被强大的殷王朝军队所征服。 到了商纣时代,殷商王朝的朝政更加腐败,经济凋蔽、民怨沸腾,整个统治摇摇欲坠。这时,在殷王朝西方崛起的周族逐渐强大。在其首领姬昌(周文王)的统率下,积极准备灭商大计。他们联合了不甘忍受殷商王朝的压迫奴役的方国部族作为基本力量,积极实施兴周灭纣的各项部署。如前所述,巴人作为“西土之人”,本来就具有亲缘关系,加之巴人对殷商极为忿恨,于是便十分自然地加入了反殷的周姬集团。姬昌死后,其子武王姬发继续聚集力量,招兵买马,终于在公元前1099——前1066年发动了灭殷之役,在这场战争中,骁勇强悍的巴师作为讨伐殷商的前锋,参与了牧野誓师,在战争中勇冠其它部族,迫使殷商军队倒戈,对商纣政权的覆亡和周姬王朝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周王朝建立后,大封诸侯,巴也被周王室正式册封为诸侯,建立子国(与楚等),其首领称为巴子。从此,巴族首领从带有原始性质的部族头人转化为有土有民有封号的君主,而强悍的巴师则成为维护周王室统治的坚强支柱。

春秋时期,南夷衰微,楚国在南方不断崛起,由于地缘关系,最初巴与楚、邓等国结成联盟,但后来又数度互相攻伐。最后,迫于楚国凌厉的功势,巴国不得不放弃汉水和大巴山之间的大片故土,向南迁徙于长江流域的夔、巫一带,并逐步进入川东,开辟新的疆土。从客观上讲,这对鄂西和川东的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正是从这时起,“川东巴国,川西蜀国”的局面才正式形成。

战国初期,巴国的疆域“东至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大约在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之间而以川东地区为腹心,可谓泱泱大国。但是,巴国建立之初,既无固定疆域,又无固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战国中叶以后,楚国进一步向巴国大举进攻,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期,巴国在陕南、湘西南、川东南和黔北的领土全部丧失。但是,即使此时,巴国的版图仍不算小,今广元以东,奉节以西,陕西汉中以南,阆遂以北的广大地区仍是巴族的生息繁衍之区,巴人在这里顽强的生活着,勤劳地开垦着。史载,公元前202年前后,刘邦为汉中王时,又派賨人为前锋,攻打关中地区,賨人性劲勇善歌舞。刘邦爱其舞姿英勇,命乐工学习。到唐代的清商乐中还有“巴渝舞”之名目。

除此之外,对巴族的记载在地方志《华阳国志》中有与巴族相关的记载。

巴国

巴人建国于夏末商初。他们是太昊伏羲之后,至后照始为巴人,居住长江北面的丹阳、丹山一带,受孟涂泊 讼的这支风姓巴人,在夏末商初,陆续循巴山南北迁徙于汉中平原和大巴山米仓段。他们在开拓巴岭路---大行道,于大小巴山之南--如今的巴中建立了古代的巴国。巴国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巴国极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道(今宜宾市)北接汉中(陕西地面)南极黔涪(今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与楚、蜀、秦为邻。公元前689年周庄王起,巴楚关系恶化互相攻伐,在楚国强大攻势下,巴国领地尽失,节节败退,最后终被楚占领了都城江州。巴人不得不向阆中一带退却。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所灭。

三峡地区,自忠州而上,河面明显开阔,耕地面积渐自扩大,加之盐业辅佐,是容留各历史时期过境移民的理想之地。沿江的巴王台,巴王庙、得胜台、巴子营等古文化遗址和数座汉阙等遗存可以作为这种民族融合的历史佐证。

1997年、1998年发掘的忠县井沟遗址可说是代表重地区土著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其分布范围以忠县井沟为中心,几乎遍及重庆地区的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乌江画廊"地区(指乌江与长江汇合处,涪陵至贵州沿河县城可通航河段)是巴人初期迁徒的天然走廊和巴国被秦国灭亡后被迫回迁的主要去处。涪陵小溪巴王陵,小溪出土文物编钟和武隆土坎出土文物虎钮镦以及彭水、酉阳、沿河等地的许多遗风,都是以证明,"乌江画廊"地区有着深厚的巴文化底蕴。

巴文化

巴文化内涵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巴文化的演变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川东,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学术界对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说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说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产生的;一说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并驾齐驱,但又互相影响和渗透,故有“巴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称。

巴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今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

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

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5)巴文化雕塑区

巴文化雕塑区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风景区内。重庆是古代巴国的首都,在这里,巴族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属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乐山风景区“巴文化雕塑区”旨在把这段文明从史料和博物馆中引出来,进入大众空间。

雕塑区在取材上尽可能搜寻能代表巴文化特征的史料、神话。大型浮雕《巴人之舟》取材于《世本-氏姓篇》,是史学界较为肯定的关于巴人种族来源的古史传说。大型雕塑《栈道文明》集中地表现了古代巴人开凿栈道的艰辛和伟大。大型浮雕《祭祀》取材于巴蔓子将军和巴族独特的丧葬民俗,在高高的悬棺之下,跳丧舞蹈宣泄着巴族宏大的生死观和巴蔓子将军刚烈之精神。

雕塑区在构成上造成强烈凝重的原始文化氛围。雕塑手法粗犷豪迈,充分表现了巴民族开拓向上的精神。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蜀文化

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在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是以蜀族和巴族为主,建立的两个王国,他们和中原的商、周王朝、华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秦举巴蜀以后,巴国和蜀国被正式纳入秦国的版图。经过秦代到西汉早期,巴族和蜀族及其它族已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

关于古代巴蜀历史的研究,这方面的材料较少,而且零星,主要是根据传说材料整理而成,这就不免带有神话色彩和后来整理者的观点,特别是汉、晋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这样无论在史料方面和我们的认识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局限,给研究巴蜀历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为历史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为四川的考古学家们取得了丰富的巴蜀文化考古材料,做了许多研究。这些成果为研究古代巴蜀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考古学研究的结果,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它们有各自的分布地区。蜀文化分布的中心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巴文化分布的中心是湖北西部的长江沿岸,后来向西迁徙到今重庆市。蜀文化渊源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巴文化渊源于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晚期的季家湖文化(类型)。这两支考古学文化之间是有来往、互有影响的。

考古学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的物质遗存,根据巴文化和蜀文化研究的结果,它们是各自有发展、有继承的考古学文化,其发展谱系是清楚的,这些就是古代巴蜀两族给我们留下的实物史料。当然在巴、蜀两国内,除了巴蜀这两个主要民族外,还有一些其它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相同,所以在生活习俗、传统方面,他们和巴、蜀两族近似,这就形成了在物质文化遗存方面的近似,现今的巴文化、蜀文化大约可以涵盖他们。以后考古材料的积累和认识的逐步深化,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巴蜀文化一开始即和外界,主要是指中原的夏、商、周文化有交往、有影响;在他们更早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交往和影响就已经存在。所以《尚书-牧誓》所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蜀,就是四川盆地西部的蜀,这从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和彭县竹瓦街窖藏青铜器上可以得到证明。蜀人已经参加了中原地区的重大政治活动,《尚书·牧誓》的记载是可信的。正因为蜀人很早就和中原地区发生交往,在中原文化强烈地影响下,相当于商、周时期的蜀文化已经进入文明。发展到晚期,巴蜀文化成为中原地区和「西南夷」地区交往的桥梁。

相当于商、周时期的蜀文化已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尤其是有发达的青铜铸造手工业和玉石器制造手工业。青铜器铸造、玉器制造,实际上体现了一个民族整体经济的水平,用现代的话说,即是「综合国力」。夏鼐在谈到青铜冶铸业的发明和广泛采用的重要意义时说:「首先青铜的原料铜和锡,不像石器时代那些制造石器的石料,并不是到处都有,可以就地取材。其次,铜和锡都是矿物,其中自然铜的产生很稀少,一般铜矿和锡矿都要经过提炼才能提出金属的铜和锡。这不像石料那样可以利用天然物如砾石、页岩、板岩等,不必经过化学方法来提炼。金属提炼出来后,还需翻铸,才能铸造出可用的青铜器来。这些是意味着要有一批掌握冶金技术的熟练工匠,又要有一定的贸易活动和保证交通路线的畅通,才能解决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问题。这又需要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上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情况,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夏鼐这一段论述说明了,考古学研究的对像是物质文化,但不仅限于物质文化,要通过研究物质遗存去研究各个时期人们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青铜铸造手工业的出现必须是在经济领域里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发展。在人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也要与之相适应。

玉器制造手工业和青铜铸造手工业有相似之处,如原料的开采、运输、加工等。同时这些手工业的生产专业性技术很强,需要有一批人专门从事这类生产,这就要求农业生产有相应的发展水平,以保证这一批人的食物。所以从这些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窥见早期蜀文化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情况。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相当于商、周时的蜀文化已经出现了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在考古学上反映的如城市、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宫殿建筑都已发现。广汉三星堆高大宽厚的城墙、埋藏众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祭祀坑,成都十二桥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存、羊子山高大的夯土台遗址等,都是国家机器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体现。早期蜀文化进入文明是其本身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发现的文化遗迹、遗物看,曾受到中原商、周文明的强烈影响。

巴蜀文化发展到了它们的晚期,一方面荆人开明氏王蜀,作为异族的统治集团统治下的蜀国,大多数居民仍然是原先的蜀族,这样不但要容许他们在原地生活,还得靠蜀族的上层来统治广大的蜀族居民,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多的,即史书上的「变服从其俗」,另一方面这时巴、蜀两国疆域相邻、犬牙交错,相互影响势所必然,所以在各自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点外,有更多的共同性,这是「巴蜀文化」名称的由来。即使如此,我们根据他们顽强保留下来的传统习惯,仍可区分出来蜀人墓葬和巴人墓葬。

文明的传承

土家文化--巴国文明的传承

三峡文化和乌江文化的底蕴是巴文化,其民族主体是由巴人衍化而来的土家族。巴文化与土家文化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必然联系。秦灭巴后,中原人大量涌入,巴人被迫四处流散,相对与外族的涌入而自称"本地人"。

再追溯巴族与土家族历史渊源。从渝湘黔鄂相交的土著首领中,有溪州彭氏一支属主流统治地位,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为湘西溪州刺史。彭氏为了巩固对湘西一带的统治,拉拢田氏和向氏。承认其头领地位,称之为"赞将"给予特殊待遇。至今土家人凡婚丧嫁取,生男育女,春种秋收都要将这三位祖先祭祀一番。 彭氏(指土司王彭司愁)同时在思想意识上,炮制了一套关于"土龙地主"的说教。即指当地乡土的意思,煽动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情绪以对付汉人和其他民族。所谓"龙"与"主"即统治者的身份与称呼,彭氏则宣扬他们是当地的"地龙"地主、当地的主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久远,当地的人们就逐渐成了土龙地主的子孙臣民,即"土人"、"土民",由土人、土民组成的军队也就获"土兵","土军"、"土丁"之称。居住在湘、鄂、渝、黔交界处广大地区的巴人后裔,逐渐都以"土人"、"土民"相称。明朝以后,特别是公元1728-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之后,就进而称"土家"了,与此相应的"客家"(汉人)也就在当地流行开来。因此,土家族主体是由巴人衍化而来。

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对三峡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按土司统治人口多寡和土司"立功"表现,分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五个级别,以推行其"以夷制夷"政策。民国时期,仍被称为"土蛮"无族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国务院于1956年10月正式公布: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才第一次正名。从土家族在渝鄂黔交界地和三峡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正好与古代巴国的地域相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巴国文化和土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长江三峡以其特殊的环境,孕育了一个习性刚猛,勇武善战的伟大民族--巴人的后裔土家族。他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地跨渝、鄂、陕、湘、黔五省,在商末,他们助周灭纣,立克商之首功;楚汉相争,助刘伐项,身为前驱。 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巴族及其衍化而来的土家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伟大民族,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

今天的巴族

无论是黄帝之后、太皞之后、丹山之巴还是廪君之巴,也不管学术界上对巴人的分歧如何,领略的是那段质朴的旅行。即使就连导游也无法用语言沟通的巴人,我们学会的是那右手摸着左手手擘,再用左手摸右手手擘的原始情感。

巴人, 古代巴国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公元前316年秦灭巴以后,部分巴人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川东鄂西境内的,部分叫南郡蛮、板楯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板楯蛮古时居住在嘉陵江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川东鄂西地区。巴人,是泛指生长在巴国和巴地范围内的所有人。 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作为地域名称,包容面相当广阔。

由于古代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达陕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地区的一大片连续性地域通称为巴,所以古代居息繁衍在这个地域内的各个古族也被通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国、巴文化等概念。《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夷水,今清江,古又称盐水。武落钟离山,《水经.夷水注》谓即佷山,在今湖北长阳境。”

经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考证确认,约4000年前的古代巴国源于湖北宜昌市长阳县境内的武落钟离山。 聚居在湘、鄂、川一带的巴人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实体——土家族。但仍有一支巴人逃过了被融合的命运,最终保留了血缘的纯粹,在历史的缝隙中遗留下来,成为巴文化的活化石,这就是“巴人部落”中的巴人。他们是56个少数民族之外的特殊族群,人们称他“巴族”。 自古以来,巴人就以打鱼和狩猎为生。为了保护环境,发掘民族文化,旅游部门将他们从深山迁出,在西陵峡口风景区按他们的习俗建造了“巴人部落”。

因他们习惯穿兽皮,所以还是按照兽皮服装的特点和纹饰为他们仿制服装。巴人不懂汉语,他们有自己的特殊语言,但仅限于巴人之间对话,就连景区的工作人员也无法听懂,只能用简单的手势与他们交流。

他们很友善。走进部落门口,他们给每个客人的脸上点上一点用野生植物熬制的黄色颜料,以表示吉祥和祝福。然后他们敲打着木鼓,欢迎游人进入部落。

巴人部落里,沿长江边的山崖建有一条用木头铺成的走廊,道旁林木苍翠,参差披拂,举目仰望,可见老 树之间古藤缠绕,一串串紫红色的花朵挂满藤间,显得分外耀眼,这就是牛马藤。牛马藤三四月份开紫红色花,秋天结串果,长50至60厘米,果核坚硬如铁,可作装饰品佩带。牛马藤本属亚热带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在三峡地区发现大片牛马藤实属罕见。这也许是上天赐给巴人的特殊礼物吧。 走廊边的树上,到处挂着被巴人视为图腾的牛头和象征吉祥的红布条画的吉祥符。一间间用木头、树皮和稻草搭建的小屋,有的立在岩石上,有的建在树上,这些造型别致的小屋就是巴人的住房。 在一块大石头上立有一座祭坛,只见一人盘坐其中,原来这就是部落的法师在作祭祀活动。巴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既依赖又敬畏,认为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石树木、江河湖水皆有神灵,因此信仰自然崇拜。

只见他们将一棵树通体染成红色,并在树上系满了吉祥符,这就是他们的“神树”。他们认为有了这棵“神树”,会保佑全部落的平安。巴人讲究男女平等,在这里,不分男女,谁有威信,谁就可以做王。女王坐镇巴人部落不是什么稀罕事。巴人之间很讲究和谐相处,他们中若谁遇到不高兴的事,心中有气,从不与同伴相互打闹,而是对着木头人挥拳踢脚,以发泄心中的怨气。难怪沿途立着很多模样怪异的木头人。在巴人部落,不管大人和孩子,都是长年赤脚,他们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练成了铁脚板。为了显示铁脚功夫,一位男子拿出刚在炉火中烧得通红的铁板,他在脚上涂了一层油,然后将脚踏在铁板上,只见托着铁板的木头被烧得直冒烟,而男子的脚板却安然无恙。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民族 炎黄二帝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廪君 邓少琴 巴楚文化 巴渝舞 巴乡清 船棺葬 悬棺葬 比翼齐飞 巴蛇吞象 蜀族 成都平原 成都十二桥 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