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平调(汉语拼音为píng diào,英语为PingDiao Opera)是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一带。“平调”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以河南豫北怀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平调的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徴”调式。主要演奏:文场、武场。文场:二弦、二胡、笙、琵琶、月琴、梆子、唢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

戏曲方面的定义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平调擅演大戏,唱腔吐字普通话发音,念白上为京韵道白和地方韵道白的融合“普通话,武安韵”。(五十年代戏曲改革时期,通过扫盲活动与专业只是的技艺在教育提高中又提高了演员的素质。很多专业剧团有组织对演员、伴奏、编辑、导演、甚至后勤开展扫盲活动,使剧团基本达到高中水平。普通话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对平调落子的传播发展影响巨大,在实践过程中为不丢弃武安方言的地方特色,而坚持在唱腔、韵白上使用“普通话、武安韵”的做法,一方面保留了方言个性,另方面也将平调落子传播了更多地区。)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比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节奏鲜明,通俗易懂;时而激昂豪放时而委婉动听细腻、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丰富。

平调主要板式

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主要伴奏乐器以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为主、板胡、土琵琶等;文场乐器现已二弦为主乐器,和板胡、二胡、琵琶、三弦、月琴、梆子、笙、笛子、唢呐等。武场除了板鼓、小锣、饶钹、镲等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平调演唱风格和特点是:曲调优美、细腻委婉、高亢明亮,表演粗犷豪放。

平调是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

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如《桃花庵》、《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三上轿》、《归宗图》、《恩仇记》、《打金枝》、《天仙配》、《秦香莲》、《寇准背靴》、《杨八姐游春》、《雷振海征北》、《樊梨花征西》、《兖州府》、《审马荣》、《董家岭》、《春草闯堂》、《蔡文姬》、《燕燕》、《昭君出塞》、《杨门女将》、《燕王扫北》、《三关排宴》、《姚刚征南》、《白蛇传》、《蝴蝶杯》、《十五贯》、《三夫人》、《三拜花堂》、《血溅乌纱》、《大破洪州》、《李刚打朝》、《铡判官》、《阴阳报》、《丢官记》、《斩杨景》、《太白辞朝》、《吴汉杀妻》、《疯哑案》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刘胡兰》、《红灯记》、《沙家浜》、《红嫂》、《江姐》、《小二黑结婚》、《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相亲记》等。《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

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 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栽板、散板、大起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

平调的表演行当,较比落子行当齐全,有“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四梁八柱”之说。“四生”指生行的老生(须生)、小生、红生(俗称红脸)、武生;“四旦”指旦行的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四花脸”指净行的大花脸(正净黑脸)、二花脸、杂花脸、小花脸(俗称丑角);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小花脸也称丑行(丑行分为文丑、武丑,并兼演彩旦)。其中老生、青衣、大花脸、小生的戏份较多,谓之“四梁”,余谓“八柱”,在传统剧目中,生角、旦角戏居首。因此生角、旦角又是首要行当。

行当齐全,人才济济。平调受影响著名人物有 王起富(艺名"小飞机"旦角)、李秀奇(艺名“自鸣钟”、“小钢炮”旦角)、郭金(艺名"灌肠边"旦角)、 李国华(艺名"翻转天"旦角)、于德唯(艺名"一点红"旦角)、郭文武(艺名“盖三川”红脸)、王忙来(黑脸)、刘连发(艺名"真三杆旗"红脸)、刘守堂(艺名"小堂的"黑脸)、李金保(艺名白苹果,老生)、黄培生(艺名水仙花,旦角)、杨发全(艺名杨发火,小生)、孔重阳(艺名红牡丹,旦角)、白增的(艺名白牡丹,旦角)、秦崇德(又名同的,艺名“十三红"小生、须生)、秦尚德(又名冒的,黑脸)、卜锡林(老生)、刘天顺(红脸)、赵炎的(艺名喇叭的,丑角)、焦秀英(艺名天下迷,旦角)、武鸿凤(青衣)、李魁元(青衣、花衫等)、韩小芝(旦角)、李淑兰(花旦、闺门旦等)、周华华(旦角)、房志彬(老生)、杜润田(丑角)、杜守凤(小生)、袁锡章(生角)、樊艳芳(青衣、刀马旦)、李爱华(旦角)、杜银方(生角)、王太河(黑脸)、王云河(生角)、张德起(花脸)、王云峰(须生)、郭兰英(旦角)、李喜如(青衣)、韩松林(生角)、易果田(青衣、老旦)、李双凤(旦角)、李晋军(老生)、申焕如(旦角)、温巧云(青衣、老旦)、王正平(须生)等。

《徐策跑城》是平调《归宗图》戏里最后一场戏。山西剧种演《跑城》以帽翅功见长。京剧《跑城》以表演、台步、形体动作见长,严谨规范,后人很难改动。地方戏就灵活多了,只要合乎剧情,可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房志彬演的《跑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加上平调的音乐唱腔、锣鼓经和自身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著名主持人赵忠祥看了演出讲,北京舞台上没见过像房志彬这样的功夫技巧。不是四不像,而是像自己的平调流派。

武安平调

“武安平调”也称“平调剧”、“平调”,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平调的起源不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平调艺人有“平(调)怀(调)不分家”之说,意即平调、怀调两个剧种十分近似,艺人们在一起可互相驻班演戏,吃喝不分。其二,据有些老艺人传说,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平调。其三,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二十六年续嘉靖二十四年(1545)纂写的《武安春秋志》艺文部分记载:“武安平调,地方土戏。”武安县在历史上曾归河南省,河南省大平调兴起之后,又有大、小平调之说。

据现健在的艺人谱系推算,平调艺人可知者可上溯到一百五十余年以前,可见在清中叶,平调在邯郸地区已流行。

清末民初,平调、落子合班演出,后形成平调落子不分家的局面,持续至今。此时,平调落子已有正式科班,武安、涉县、磁县等地的科班和班社多达三十多个。平调在邯郸地区十分流行。历史上有过许多专业班社,仅武安县境内最多时专业和半职业平调班社达二百多个。邯郸、涉县、磁县、峰峰、永年、沙河等地皆有很多平调剧团。

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随军而来的部队文工团,与当地平调落子剧团相结合,引导一批艺人参加革命工作,许多平调艺人在此期间,还学演了话剧、歌剧,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演出了《血泪仇》等一系列新戏。为平调落子反映现代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平调落子剧目,扩大了平调的艺术表演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平调得到了发展。至五十年代初,先后建立的专业剧团为:武安县人民剧团、峰峰矿区平调剧团、邯郸县平调剧团、涉县平调剧团、邯郸地区平调剧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武安县平调剧团(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等。1951年,毛泽东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明确了戏改的指导方针,在政府的领导下对平调落子专业剧团进行了一系列“改戏”、“改人”、“改制”为主的改编、加工新创工作,从此是平调落子唱腔由旧革新的分水岭。1954年,武安县人民 剧团,在省剧目组、省音乐工作组的帮助下,对平调落子传统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并以平调《两狼山》、《天仙配》等剧目,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好评,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平调落子列为重点剧种,予以扶植。邯郸专区将武安县人民剧团上调到邯郸市,成立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1958年,河北省文化局拨专款建立学员班,培养平调落子演员,后该班转为邯郸地区戏校。1959年,平调《盘坡》,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好评。平调在此期间吸收了京剧及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的艺术精华,因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好评。此后,一些主要演员的唱段还灌制了唱片,使平调剧种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平调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数很少。以老生、大花脸、旦角和小生的剧目为主。剧本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绝少雕琢,乡土气息浓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影响较大的剧目有《桃花庵》、《铡赵王》、《盘坡》、《三进帐》、《三上轿》、《两狼山》、《徐策跑城》、《红嫂》、《江姐》等。

1959年6月周总理来邯郸视察工作时,在邯郸地委礼堂看了平调《盘坡》、落子《借髢髢》等剧目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平调《盘坡》表现了古代女子清守寒窑、备尝艰苦、 保守贞洁的品质,落子《借髢髢》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勤劳节俭的形象,是两个好戏。之后代表邯郸的地方特色赴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郭沫若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受到高度的赞扬,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均作了整版报道。

平调落子是河北省邯郸市独一无二的两个剧种,是邯郸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调由豫北一带流传的梆子戏演变而来,落子由河北武安一带民间所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因多在一团内“两开箱”演出,故叫“两下锅”,一般平调落子剧团演员,都能兼演平调和落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平调落子还曾与京剧同台演出,但各演各的剧目,互不相杂。

2006年5月20日,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还称“落子剧”,又名落子腔,流行于邯郸地区至晋东南太行山一代、北至邢台沙河、南至安阳一代等地。流行在邯郸漳河以西的称武安落子(又称沙西落子),漳河以东的称沙东落子;在河南省内黄县的称内黄落腔,在山西省黎城县的称上党落子。

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民国二十六年续《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上党,形成了上党落子。

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腔。

抗日战争时期,武安、涉县一带为八路军根据地。许多落子演员参军参战,当地平调落子班社也多属民主政权领导,常随军演出。排演了落子《范小丑参军》、《派款》、《巫婶坦白》等新戏,有的落子演员,如王景元、王春等,在为部队演出时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还有一些落子艺人随军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 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

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髢髢》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1958年邯郸地区戏校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武安落子始终与武安平调同台演出,合称武安平调落子。从艺人员兼唱两个剧种,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武安平调落子还曾与京剧同台演出,但各演各的剧目,互不相杂。

落子戏在邯郸十分流行,历史上有过许多专业班社,仅武安县境内最多时专业和半职业落子班社达一百二十多个,几乎村村有落子班。至1982年武安县业余平调落子剧团尚有八十多个,其中尤以“白官班”、“兴盛班”、“梁红班”最有影响。沙东落子则多为半职业班社。

武安落子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镲钹,落子传统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民国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著名艺人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笙,落子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和以竹笛、二胡、三弦、笙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盒梆、碰钟。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

武安落子著名演员有贾泉城、王麦喜、胡文亮、任耀华(艺名文志的)、杜更会、李凤鸣、魏洪昌(艺名如意的)、王银仓(艺名红薯蔓)、路鸿贞、孙富琴(艺名山疙瘩)、黄培生(艺名水仙花)、卜锡林、秦崇德、李魁元、陈素珍、贾芝霞、韩小芝、李淑兰、杜润田、杜银方、李爱华、李双凤、李喜如、李晋军、刘桂茹、申焕如、温巧云等。沙东落子著名演员有头把盒子、二把盒子等。

落子戏的行当,多以小生、小旦、青衣、老生、小丑、老旦为主,花脸亦或有之,但无以其为主的剧目,女角色一向由男演员扮演,自1949年以后,武安落子才有了李魁元等第一代女演员。

落子戏的剧目约有150余出,多为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家庭小事,传统代表剧目如《端花》、《借髢髢》、《吕蒙正赶斋》、《对绣鞋》、《卖秒郎》、《秦雪梅》、《卖布》、《顶灯》、《小过年》、《老少换妻》、《何文秀私访》、《皮秀英告状》、《安安送米》、《三进士》、《访昆山》、《蓝桥会》、《梁祝》、《小姑贤》、《状元打更》、《福寿图》等。其中《端花》一戏曾拍摄成舞台纪录片。建国后也上演了现代剧目,如《高山流水》、《锁不住的人》、《雄关红哨》、《姑娘的心》、《迎春曲》、《朝阳沟》、《卖油郎与水仙花》等。

落子戏的表演,朴素自然,接近生活,念唱口语化,以当地方言为主,武安落子用武安方言;沙东落子用临漳方言。

落子戏音乐唱腔有曲牌和板腔两类,曲牌有〔耍孩儿〕、〔山坡羊〕、〔赞子〕等;板式有〔流水板〕、〔慢板〕、〔散板〕、〔哭迷子〕、〔悲腔〕、〔老二板〕、〔数板〕等。

传承意义

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是绝无仅有的一团能擅演两剧的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0日,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调、落子影响深远。武安平调发展到浙江宁海,形成“宁海平调”。武安落子流传到东北通化,形成“通化落子”;流传到山西,形成“上党落子”;流传到河南,形成“内黄落腔”。

平调落子乐器伴奏中,传统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对于研究这两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平调落子剧种虽然在武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抢救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平调落子各专业剧团受大气候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步入低谷,工资没有保障,人员流失过多,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2、专业剧团人才断层,中年演员有些纷纷改行,青少年演员缺乏。

3、随着一些平调落子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没有保留下来,急需抢救这些资料。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艺术 戏剧曲艺 河北省 武安 梆子腔系 梆子腔 怀庆府 邯郸地区 涉县 一二九师 峰峰矿区 邯郸县 邯郸专区 随军 房志彬 武安平调落子 舞台纪录片 武安落子 轧琴 平调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