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印度斯坦族,南亚印度人数最多的民族,又译“兴都斯坦人”。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 “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947年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

简介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根据印度官方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计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约为3亿,约占印度人口总数的30%,系印度人数最多的民族。该民族主要分布于恒河中上游的印地语地区和印度斯坦语地区,主要操印地语。印度斯坦族支系众多,大体可以分为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阿里尔人、查特人、洛蒂人、马利人、卡迪贡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达尔人等。后者有邦多人、科尔巴人、拜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尔人等。其中高尔人再分出不少支系,如帕特人、牟里亚人、高亚人、波尔伽人、波罗坦人、波尔海亚人、拉吉衮德人、拉吉牟利亚人等。可见,印度斯坦族是一个总的称谓。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远古时代部落生活的信息,说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还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的程度。

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中亚草原地区经帕米尔—兴都库什山诸山迁往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古代印欧人种雅利安游牧民族与当地的棕肤色人种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

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文以天城体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借词,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借词。其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21世纪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耆那教在21世纪的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21世纪,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

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

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

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文化

印度斯坦人历史文化悠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桦树皮和树叶子上的。古时的喜马拉雅山脉下有很大的一片桦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 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玄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桦树皮或树叶上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籍。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吠陀时代,他们已有不少天文历法知识。那时,他们把一年定为360日,分为12个月,也有置闰的方法。我国唐代时,古印度家后裔瞿昙悉达著有《天元占经》一书。这部书里所介绍的“九执历”是那时印度较先进的历法。这部历法规定,一恒星年为365.2726日(今测值为365.25636日),一朔望日为29.530583日(今测值为29.530589日),采用了19年7闰的置闰方法。古印度比较著名的天文历史著作,是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太阳悉檀多》。这部著作讲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月食、行星的运动和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这部书成为古印度天文学家著作的范本,它同时还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对古印度天文学和数学有很大的影响。古印度人对恒星也作了许多细致的观测。早在吠陀时代,就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27宿,“宿”的梵文就是“月站”之意。就是说,把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划为27处,每一处都是月亮之站台。

古印度有一部杰出的天文学著作,是公元前5世纪后期圣使所著的《圣使集》。其中提到天球运动是地球绕地轴旋转而见到的现象,这一超时代的正确见解,并没有受到当时的人接受。在这部天文学著作中,还讨论了日、月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等。公元505年,古印度就有了综合性的天文学著作《五大历数全书)。此书是Varahami—hira汇集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学历法著作。这部书在天文学史上很有参考价值,作者虽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但却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很系统很清晰。古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方面虽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他们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因此在长时间内都还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观测仪器,直至18世纪才在德里等地建立起一些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在古印度,不同时代的人对宇宙有着不同的看法。如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叫须弥山的大山,日、月都绕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而《太阳悉檀多》则认为大地是球形,北极是山顶,此山名叫墨路山,那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风则使所有天体一起旋转。而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作明(1114—?)在他的《历数全书头珠》的著作中,主张地球是靠自身的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其上有七重气,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行。

印度斯坦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发展了自己的茶文化。在印度斯坦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茶,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很特别,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很是讲究的。

在印度斯坦人看来喝茶有助于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饮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茶中含有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它们都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可可碱和茶碱还能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利尿作用。

印度斯坦人传统的喝茶方式,先在锅里煮上茶叶,然后加入牛奶和糖。还有的喝法是在茶里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会儿,把里面的茶叶和香料过滤掉,倒入细小的玻璃杯里。趁热喝上一杯,可以提神解乏

印度斯坦人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之所以要“拉”茶,乃因为他们相信有助於完美地混合炼乳於茶中,从而带出奶茶浓郁的茶香。印度拉茶有一种很独特的浓醇香味,非常吸引人。

风俗

印度斯坦人在人种上大体可分为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两 大类,不过,无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还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世世代代以来,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风俗习惯亦各不相同。

印度斯坦人进厨房一定要脱鞋,这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印度教徒把厨房视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凡到神圣的地方都要脱鞋。做饭时,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炊具来品尝饭菜的味道与生熟。只能凭眼睛观察,或者用手轻轻撮一点放进嘴里品尝。印度斯坦人夫妻禁忌直呼对方姓名。平时妻子不叫丈夫的姓名,即使是在紧急时刻,或者丈夫不在面前,也忌讳直呼其名。丈夫也不叫妻子的名字,因此产生了孩子不知父母姓名的现象。

阿黑尔人

“阿黑尔”一词来自梵语的阿辟尔,意思是“有奶者”。但有的人认为摩赫的意思是酸牛奶,由摩赫先变成摩赫尔,后来又由摩赫尔变成阿黑尔。印度四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都提到阿黑尔。阿黑尔人最先的居住地是马土腊,后来才遍布到印度各地。

阿黑尔族中也有三个分支,即兰德族、叶督族和戈瓦尔族。

阿黑尔人笑容可掬,勤劳勇敢,然而又非常自负。很少相信命运,更多地相信实干。非常直率、单纯,很注意品行,认为没有好的品德就不会有善良的行为。对一个人来说,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应该吃干净的和有营养的食物。姑娘出嫁的场面十分动人,村中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在欢送新娘时要边唱边哭,直哭得全村人都为之眼泪汪汪。新娘的父亲不时地用头巾擦泪,新娘的母亲则靠墙站着不住地抽泣。就在这样令人心碎的气氛下,新郎高兴地把新娘领回自己家去。寡妇再嫁在印度不少地方要受到非议,但在阿黑尔人看来却不成问题。丈夫死后,寡妇可以嫁给小叔子,不过先要守寡一年;不再举行结婚仪式,也不需办理任何手续,只要全家人坐在一起,寡妇接过新丈夫送的手镯,戴在自己手腕上就算成礼。现今由于“雅利安社”的改良主义影响、不崇拜偶像,也不再讲种姓的高低贵贱,逢到节日,全村人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

高尔人

其社会形态落后,不少尚处于夫权社会,一男可娶几妻。婚姻为一种杜特劳达那婚,即姑舅表婚。另外在一些地方,也时兴试婚,婚前将小伙招来,住上三年五载,其间“他”被称为“勒穆赛恩”(上门女婿),得拼命干活,待姑娘的父亲对他的劳动感到满意时,才让女儿和他成婚。高尔人的丧葬仪式别有风趣。一般让死者的脚朝南头朝北埋葬,到了21世纪也开始实行火葬。人死后九天,死者家里的妇女把骨灰拿到河边去抛撒。到了河边,大声呼唤死者的名字,然后将骨灰抛进河里,随便抓一条鱼或一个虫子带回家,作为死者的象征物存放起来。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会回到家里,而且死者将由那个最先在河里捉到鱼和虫子的妇女再生出来。另外,根据习惯,人死后还要举丧、敬祖、念咒、喝酒、跳舞和唱歌。自称不信教,但实际上,印度教徒所敬的神一般都信,例如湿婆神、罗其密女神等。还相信地神、雷神、雨神、霍乱女神、发烧女神、咳嗽女神以及将死者带到祖先那去的引路神布塔德瓦等等。总而言之,村里的每一个胡同,甚至每一簇树丛下都有神存在。

混血人

达罗毗荼人作为印度的原始居民,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比哈尔,但雅利安人征服了他们,列为劣等民族。当然,这不是全部。下面介绍的好几个民族都是混合后裔。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绵延数百年,加上雅利安人不是作为整体侵入,而是部落状态分散进入,难免有些部落选择和达罗毗荼人和平共处乃至通婚。

文明

印度斯坦人,是亚洲南部印度的居民,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约有1.8亿人(1978),使用印度斯坦语。印度斯坦人是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等著作是印度斯坦人在文学、历史、思想等方面成就的标志。在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天文及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东南亚和中国的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印度斯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根据印度教的传说,恒河是天上的神女下凡,沐浴恒河水,饮用恒河水,可以冲涤身上的罪恶,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因此,印度斯坦人常要到恒河沐浴,虔诚的教徒终身只饮恒河水,死后将骨灰撒入恒河。他们所喜爱的舞蹈、音乐,内容也多与宗教有关。印度斯坦人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围裤或宽大的裤子。女子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和彩色纱丽,腰身袒露。女子喜佩首饰,戴鼻饰。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恒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棉纺织和传统手工业水平很高。

节日舞蹈

印度斯坦人能歌善舞,民歌、民间舞蹈享有盛名。 节日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印度斯坦人的节日大致可分为4类:政治性节日、季节性节日、历史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每逢节日,人们不分高低贵贱,尽情唱歌跳舞,纵情欢乐。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民族 天竺 澳大利亚人种 印度文化 印度斯坦人 北方邦 比哈尔邦 拉贾斯坦邦 耆那教 澳大利亚人种 印度斯坦人 达罗毗荼人 印度斯坦语 印地语 乌尔都语 天城体 莫卧儿王朝 波斯语 突厥语 阿拉伯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