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概念

土地资源指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定义

定义1: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资源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

介绍

当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等地域的土地,预计还难以利用,因此土地资源不是指全部土地。土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土地资源不仅包括土地这个客观实体,而且包括土地在被人类开发利用后所能创造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资源的涵义比土地要广。

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单项自然资源相比,对人类生存来说是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有以下主要特点:①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类的劳动可直接或间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某些植物和动物产品,还可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可提供多种服务。②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其内部物质和能量处于动态平衡中,可以供人类永续利用,还可按人类需要加以培育和改良,如改造盐碱地、沼泽地。③面积有限,在人类历史中不会显著增加。④不可移动,各种土地类型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的周期性,可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

不合理地滥用土地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土地质量下降的现象。城市建设、工业、交通和住房用地不断扩大,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已成为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的研究。随着对土地资源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介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土地资源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分类和评价等。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分类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枣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特征

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树的棵数明显减少

资源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中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千米。

1.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

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

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0%,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

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2.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

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山丘、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垦种植饲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

3.中国西部牧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5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产肉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遍过牧超载,导致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数量。

饲草资源开发潜力,一是加强草原管理,使4亿亩退化草场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估计每亩可增产干牧草30千克;二是改良草场,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通过开辟水源,消除毒草,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缺水草场。据调查,全国牧区约有3—4.5亿亩缺水草场,平均利用率仅有30—40%,经过开发水源,可扩大利用率;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南方山地草场牧草生长期长,产量高,利用不到20%,具有很大潜力。

4.中国林业用地为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8.7亿亩。森林中中幼林占10亿亩左右。

土地资源已趋匮乏据林业部资料,目前有21个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按现有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有近70%的林业局可采森林将全部采完,而南方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更为严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供给木材角度看,对林业建设与林地布局都有必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尽快转向山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山区面积大,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需要如此;而且由于山区多属江河上游,或是平原农区屏障,对于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庇护农田、草场,都至关重要。从全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西南两个老林区恢复资源需时较长,应抓紧筹建新的林区。要重视南方亚热带山丘的开发,那里山丘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近 2/3为海拔1000以下的低山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林木生长快,适宜树种多,造林及封山育林均易奏效,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应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力求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家最大的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以避免到时可能出现森林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

荒地资源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一边是城市化需要大量土地,另一边是政府不断强调要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并制定出了严格的土地保护法。尖锐的供需矛盾促使我们重现关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了在中国还有大量不适于生产粮食的荒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荒地的用途和价值开始显现出来。中国可利用荒地中各等级土地所占百分比根据荒地的利用价值,我们将其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调查表明,我国共有各类可利用荒地2680万公顷,其中各个等级土地占比如下:

经过调查分析,这些荒地可以直接或经过简单的改良来种植能源作物和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如:能源林或花卉果树,开发这些土地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投资者,深入了解并把握相关知识必不可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预见 属性 范畴 人类 措施 资源地理学 土地 地域分异规律 荒漠化 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土地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资源 地形 气候 土壤 植被